Sunteți pe pagina 1din 28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2009 级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越南中国观

姓 名: 吴清香

导 师:刘稚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1
2016 年 4 月

一、论文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本文的整个理论框架中,“理解”这一概念,是探讨越南中国观的基础,“相互依存”理论是两国关
系发展的前提假设。没有“理解”,就没有越南对中国的认识,更不会有越南的中国观。没有“相互依存”,
两国间无法面向未来、和平共处,这也与两国的外交理念相悖。

(1)“理解”层面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理解等非物质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尽管
以 罗伯特·杰维斯为代表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也研究了认知(尤其是错误知觉)对国家对外决策
的重要作用,但“他的研究却设定于最微观的层面,即决策者个人的心理过程对国家对外决策的影响。
这就使他的理论在解释决策过程出现的知觉错误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在解释国际政治的总体发展
和国家行为的宏观走向上不及体系层面的研究”。

不过尽管如此,杰维斯的认知心理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毕竟它揭示了
理性行为体由于心理机制和认知过失而导致的非理性决策的原理。正如杰维斯在分析国家之间安全困
境极易扩散的原因时指出“每一方都认为对方不仅仅是潜在的威胁(这是无政府状态决定的),而且对
方的行为表明它就是现实的敌人。一方面,一个国家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被视为威胁性行为;另
一方面,国家又认为对方的敌意行为只能产生于对方的侵略性”,从而使得“安全困境通过双方相互加
强的误解变得不可收拾”。

国际关系中理解的作用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冷战的严峻形势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当
时的条件下,只有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另一方面,占绝对优势的现实主义所形成
的思维定势也使我们忽视了国际关系中观念的作用。国家间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因素,
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所以国家按照现实主义指明的路径去理解其他国家不失为
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

事实上,理解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做出的决定是基于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这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做出的决定的进程并没有什么不同。由于对邻国的意图和能力缺乏全面地了
解。因此,国家必须依赖它所获得的理解。然而,理解不能总是精确的评估出国家试图要做出的行为。
2
因此,一国误解了另一国的国家行为很容易导致残忍的冲突。历史上,理解在国家间的冲突中已经扮
演可一个主要的角色,然而它却有着难以捉摸的轮廓。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深深依赖于彼此之间的理解,理解的重要性在于:国家间的理解是国际行为
的起点。温特认为行为体之间的意图构成的认同就是“对自身相当稳定的,有特定作用的理解与预
期……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所采取的行动是以客体对他们的意图为依据的。”温特还指出:“在国家相互
交往的过程中,国家根据对意图的推断(乐观或悲观)制定政策,然后再根据对方意图的实际情况测
试和修正政策。”正是国家间的理解赋予国家物质实力以意义。因此,国家的理解的重要性正是在于理
解是构成国家行为与观念的起点,可以说也是国家外交政策的起点,所以关注国家间的理解、正确的
把握国家间的理解是国家正确行动的前提。

温特指出,社会共有知识一旦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他会形成一种社会秩序的“自均衡趋
势”,并且会导致国际社会状态与国家行为方式的“重复再造”。玛莎.费丽莫在《规范与战争》的论文中用
战争法的适用过程证明,由于国家自身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变化,最终推动了国际社会对该规范的认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认可的过程也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即:国家观念的变化可以导致国家
行为的变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念的变化是国家间关系变革的起点。尽管国际体系的变化是
有条件的,而不是必然的,但是这却给我们跳出阴沉的现实主义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视角。尽管
改变国家的现实主义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影响国家间的理解可以改善国家间的关系却是不争的
事实。

因此,国家间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国家间的理解是可以被国家塑造的。国家可以根据自
身的某种有意识地在与其他的国家互动过程中培养、塑造某种观念,并以此来改变其他行为体的偏好
与行为。

这一重要意义为本文的主旨思想提出了依据:探讨越南对中国的理解,即越南的中国观,并不是
本文的最终目的;总结不同时期越南的中国观,探求越南中国观的演变及现状,借此探讨如何通过塑
造正确的中国观,使越中两国关系以相互依存的思想长期和平发展,才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因此本文
对“理解”的概念,有实证价值以及推动意义。

(2)“相互依存”层面

相互依存(Inerdependence)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尽管相互依存现象存在已
久,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其开始形成于上世纪 60 年代。理查德·库珀在(Richard N.Cooper)

3
《相互依存经济学——大西洋社会的经济政策》(1968)一书中明确指出,相互依存是 20 世纪 60 年代
出现在工业化国家中间的一个强劲趋势,它的出现和发展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突出变化,其特征表
示为国家间增长的对外经济发展的敏感性。

随后,大量学者将该理论从经济学范畴向其它方向扩展,其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体现尤为突出,
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扩展研究包括约瑟夫·奈(Joseph Nye)
和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的《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1971)和《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
中的世界政治》(1977)、约翰·斯帕尼尔的《国家运用的策略——分析国际政治》、塞约姆·布朗的《世
界政治的新势力》、格哈特·马利的《相互依存——全球环境下的美欧关系》和米里亚姆·坎普斯的《相互
依存的管理》等。其中以《权力与相互依存》为最具代表性,该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相
互依存的时代。”作者从理论上及时地总结了相互依存的两个明显发展趋势:一是从单一型到复合型,
即从研究经济上的单一相互依存到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在内的复合相互依存;二是从区
域型到全球型,即从研究仅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的相互依存到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
球范围的相互依存。

以上的研究、学说及著作表明:敏感性(Sensitiv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反映了国家间的
相互依存程度;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趋于全球化,对外开放政策是每一个国家现如今无法回避的问题;
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日益减弱,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遏制;研究对象从第一、第二世
界向第三世界国家及跨国组织扩展;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
类利益的形成。

当前,越中关系既不是均等依存,也不是绝对依存,而是一种相对依存。随着两国经济、文化等
各方面的持续发展,两国间的交流不断深入,这种相对依存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而相对依存的变化毫
无疑问会影响彼此间的认识、理解和观念,这对两国的双边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相互依存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越中两国关系发展是相互依存而非军事对抗为前提假
设,在越中两国交往的历史中,尤其是中国崛起的现实背景下,探讨越南中国观的历史演变,分析影
响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素。这不但可以丰富相互依存理论在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应用内容,也可以为相
互依存平衡点不断变化情况下,两国间(尤其是小国对大国)观念的变迁提供一个实证。

2、现实意义

4
越中之间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中国的发展对越南的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对中关
系一直是越南对外政策的重心。这不仅源于越中间的地缘,更是由于自古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科
技等方面的影响。

地理位置上,越南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包括莱州、老街、何江、高鹏、凉山、广宁等省份
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与中国陆地边界约为 1350 公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唯
一一个与中国既有陆地边界又有海上疆界的国家。越南较大的河流如湄公河、红河、庐江、沱江都来
发源于中国。虽然历史上越中之间曾出现陆疆争端,但 2009 年 2 月,越中两国全部完成双边勘界工作,
为两国建设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边界奠定基础。

历史上,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兵平岭南“百越人”居地,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


象郡就在在今越南中部与北部;后秦将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
在今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由此时直至五代晚期一千余年,越南中部与北部地区均在中国历届王朝的
直接管辖之下。939 年,交趾人吴权趁中国处于五代乱世,割据交趾自立,称“交趾王”,是越南最早出
现的独立的国家政权。至 973 年,“万胜王”丁部遣使向北宋王朝请封,被封“交趾郡王”,此后直至清光
绪年间中法战争爆发(1884─1885 年),越南一直维持与中国的藩属关系。

民族学特征上,目前,越中边界附近的居民主要是越南京族人和中国的汉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傣族、苗族、瑶族、哈尼族、壮族、彝族等。在同一个民族或民族系当中,无
论属于哪一个国家,他们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血缘关系等。

文化交流方面,汉朝太守士燮(187-226) 将汉字带入越南,中华文明因此也开始融入到本地社会。
士燮被本地的知识分子视为越南汉字(儒字)与孔道的传播者,是越南封建官员阶层儒学教育体系的
创始人。文字出现之后随之产生教育体系,道德思想和社会观念、宗教、科技、农业经济、手工业等
领域的知识。例如种桑养蚕、造纸、中医、冶炼等技术开始传入,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另
外,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深受越南本地欢迎,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
在越南社会被长期保存下来。

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越中于 1950 年正式建交。受当时发展落后限制,两国间的贸易主要以边


民互市为主要特征。从 1978 年到 1990 年,越中关系进入敌对时期,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也被打断。
1991 年,越中关系得以正常化,双方认为经济贸易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合作领域。随即两国领
导人频繁互访,签订经贸、旅游和科技等多项合作文件,并陆续开放口岸和互市点,经贸合作进入稳
定发展期。2013 年,越中双边贸易额达 502 亿美元,增长了 21.9%,也是首次突破 500 亿美元大关,

5
其中,越南对中国出口额达 132.6 亿美元。中国继续是越南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并是越南第四大出口国,
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地缘、历史,还是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上,越中两国间有着悠久而密
切的联系。两国树立对彼此的正确认识,本着相互依存而非对立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合作,
无论对任何一方都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越南国内有关中国观及越中关系的研究

截至目前,越南国内对于中国观的系统研究还是空白。

越南对于中国的研究,主要围绕越中关系、文化影响等主题,而且数量十分有限。我们可以从这
些文献中,或多或少的知晓不同时期下,越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两国良好的互助关系以及渊源的文化交融,越南国内学者涉及中国的研
究主要围绕文化主题。

1961 年,越南学者邓太梅发表《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深刻和悠久之关系》(Moi quan he lau doi


vamet thiet giua van hoc Viet Nam va van hoc Trung Quoc),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科学的
发展眼光概况了两国文学间的关系。他的论点对之后的相关文献起到了重要影响,比如何明德(Ha
Minh Duc)(1968)的《越南诗歌的形式与种类》(viet nam tho ca hinh thuc va the loai cua Ha Minh
due)在对越南诗歌的状况和种类分析的同时,作者从另一角度肯定了越南诗歌接受了中国诗歌的营养成
分。1974 年,何明德的《诗与现代诗中的几个问题》(Tho va may van de trong tho hien dai)和番巨第
(Phan Cu De)的《越南现代小说》(Tieu thuyet viet nam hien dai)相继出版。这两部书通过对越南现代
文学中两种不同体裁的分析来肯定越南现代文学的历史地位,从另一面肯定了接受欧洲文学并进人现代
时期的越南文学,还与中国文化、文学保持着内在关系。

越南另一位研究越中文化的大家是芳榴,他的文章《文学理论家——鲁迅》(lo Tan nha ly luan


van hoc)(1977)、《越南古代文章观念》(Ve quan niem van chuongco Viet nam)(1985)、《参与确
立越南中代文学观念》(Gop phan xac lap he thong quan niem van hoc trung dai Viet Nam)(2002)
以及《从文学比较到诗学研究》(Tu van hoc so sanh den thi hoc so sank)(2002)等,不同程度地探
讨了两国文学理论的关系。其中,特别强调了越南历代文学理论是来自中国文学理论。

6
除此之外,2000 年陈义的《十世纪之前越南人所写汉文作品汇集与考论》(Suu tam va khao luan
tac pham chu han cua nguoi Viet nam truoc the ky X)为寻找越中文化文学交流所产生的最原始的作
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 年越南文学会出版社出版了吴文富著的《唐诗在越南》(tho duong o viet
nam),这是研究中国唐诗对越南文学,特别是对越南诗歌影响的一部专著;阮克飞 2001 年著的《从比较
角度看越中文学之关系》(Moi quati he giua van hoc Viet nam va van hoc trung quoc qua cai nhin so
sanh)是一本论文集。该书对个案研究的史实做得比较细。但因为是论文集,所以作者没有提出更有宏
观性、更为系统性的观点。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由于两国关系的变化,越南国内学者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两国间
的政治关系,政治色彩逐渐浓烈。

1979 年,越南事实出版社出版了《越南与中国 30 年来关系的事实》(Sur that ve quan he Viet Nam -


Trung Qu6c trong 30 nam qua),本书以新中国建国后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将越中之间的历史史
实(主要是越中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描述。书中提及了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中关系。由于 1979 年爆发
了越中边界战争(中方称“对越自卫反击战”),此书是在两国矛盾达到顶峰的时期所编写,主要强调
两国的矛盾和分歧,书中流露出的中国观是消极的,对中国的一些评价与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
缺乏客观性。

与上本著作类似的,1984 年由河内社科出版社出版的《越南民族抗中国封建侵略的光荣史迹》,对
中国封建王朝“扩张主义”的来源与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封建时期越南抗击中国的历次战争进行了总
结。在书中,中国封建王朝被描述为“扩张者”和“霸权者”,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由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主编、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出版的《越中关系 1945-1960 年


间历史进程》(Quan he Viet Nam 一 Trung Quoc giai doan 1945—1960)与《越中关系 1961-1970 年间
历史进程》(Quan he Viet Nam- Trung Quoc giai loan 1961—1970)两本书,主要阐述的是有关该阶段
两国关系的事件,但由于这只是一本编年史著作,因此并未对两国关系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评价。

2003 年,由越南学者黎辉平主编、人民军队出版社出版的《胡志明主席与 1945-1946 阶段的中越友


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一书,描述了 1945 年八月革命之后越南民主共和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分析了胡
志明主席“对华友善”策略的重要性、成就与经验。

1996 年由越南公安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文利(Luu Van Lgi)主编的《越南外交五十年


(1945-1995)》(Nam muai nam ngoai giao Viet Nam 1945-1995)勾描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三十年

7
以来的外交政策;此外,刘文利(Luu VanLgi)、阮英武(Nguyin Anh Vfi)的《黎德寿和基辛格在巴
黎的谈判》(CuOcphan giua Le Due Tho va Kissinger tai Paris)(越南:世界出版社,1996 年)主要记载
了黎德寿和基辛格所主导的巴黎秘密谈判,同时也涉及一些较为重要的公开谈判,这其中包括中越关
系问题。

黎文美(Le Van My)的《21 世纪 2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Ngogi giao Cong hoa Nhan


dan Trung Hoa hai muoi nam dau the ky XXI)(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一书中主要围绕着
中国 21 世纪初的外交活动及成就,论述了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除此之外,
作者还对 2020 年中国外交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作了一定的剖析,本书所显示的中国观是积极的。

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中国研究月刊》自 2000 年以来发表过有关中国国情的文章数百篇,


其中有一些是研究中越关系的,如:阮庭廉(Nguylti Dinh Liem)的《21 世纪头十年代中越关系的若干
问题》(M^t so de ve quan he TrungViet 10 nam dau the ky XXI)和《21 世纪二十年代中越关系的展望》
(Tri&i vong quan he Trung Viet trong thap nien thijr hai cua the ky XXI)、杜明高(Eo Minh Quang)的《影
响中越关系的不利因素》(Nhtog nhan t6 tieu cuc trong quan he Viet Nam Trung Quoc)等。不过,这些
文章只是关于越中关系的综述性研究,而缺少深入剖析。

此外,近几年来有越南一些硕博论文也以中越关系为研究对象,不过一般都是概括性的研究,如:
黎青俊(LS Thanh Tuin)的博士论文《1991 年至 2005 年中越关系的进程》(Sur tien trien trong quan he Viet
Nam -Trung Quoc tu 1991 den 2005)(越南:越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2008 年)、阮氏梅花
(Nguyen Thi Mai Hoa)的博士论文《越南共产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1975-2001)》(CM truang cua
Dang cDng san Viet Nam trong quan he vai Trung Qu6c tu nam 1975 den nam 2001)(越南:河内师范
大学,2007 年)、阮明光(Nguyln Quang Minh)的硕士论文《1991 年至 2001 年越中关系的进程》(Diin
bien phat trien quan he Viet Nam - Trung Qu6c tunam 1991 -2001)(越南:河内师范大学,2002 年)等。

除两国关系外,越南学者对两国经贸关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陶玉荣在《1991—2001 年越中经贸合作》一文中,就近十多年来的越中边贸作了回顾和分析;胡国
飞从实证角度提出越南发展越中边贸的对策;阮文历 2006 年 11 月在东兴研讨会提出了在越中边境建立
“边贸加工区"的设想。杜进森《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越中经济合作展望》和《发展高平一龙州
双边关系的建设》,为两国的边境合作提出了建议。除此之外,阮氏水的《加强越中经济合作关系》、
黎文创的《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的越南与中国经济关系》、陈文寿的《面对中国崛起的越南

8
经济》以及杜进森的《越南——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等都从宏观层面提出,越中两国进行良好的经
济合作符合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意愿,越南政府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

就经贸文献分析,这些作者和文章所表达出的中国观,主要围绕“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
应该成为越南的重要经贸伙伴”等方面,这也反映出当前越南在经贸方面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越南学术界对越中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所涉及的主题有明显区别。
其中涉及中越政治及外交关系的研究大多出自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河内师范大学等少数教学
与研究机构。

2.中国国内有关越南中国观及越中关系的研究

中国有关越南中国观的研究数量也较少。

李春霞(2013)在《越南官方媒体的中国观变迁——以越南《人民报》(2000-2009 年)为样本》一
文中,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越南《人民报》近 10 年关于中国报道在数量和内容上的分析,归纳出越
南官方媒体的中国认知变迁;并尝试对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

另外,张旭东(2010)的《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以及肖刚(2009)的《东南亚“中国观”的外部干扰
变量》中,对包含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有所分析。

除以上之外,关于越中之间的文献主要是围绕越中关系的研究。

较早对中越关系进行研究的著作有黄国安编著的《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
此外,还有黄铮的《中越关系史研究辑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邵循正著的《中法越南关系始
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郭明等人选编的《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北京:时事出版社,
1986 年)和《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年)、吕奎霞的《遏制与对抗:越南战
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叶江的《越南和平谈判中的
中国因素(1968-1973)》、李丹慧主编的《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年)。
此外,李丹慧的《云南与援越抗美(档案文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汇编了 1961 年至
1973 年期间云南省对越南援助,以及中越边境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档案文件 150 件,对研究中越
关系也有很大价值。

与专著相比,中国学术界关于越中关系和文化交流的论文数量比较多。

9
李丹慧(1998)的文章《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对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中国对越南抗美战
争的援助以及在此期间中越关系的微妙变化作了深入的考察,指出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
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此外,李丹慧等人还翻译整理了一批关于中越关系的档案资料,比如《中越等国
领导人关于印支战争等问题的谈话》、《关于黎夢谈越中关系的文件》等。

沈德华、李丹慧的《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71-1973)》(《美国研究》2000 年第 1 期);潘一宁
的《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南洋问题研究》2008 年第 3 期)描述了 1968-1972 年
间的中越关系;宫力在《援越抗美与中美关系》(《史志研究》2001 年第 4 期)一文中考察了中国从 60
年代至 70 年代对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进行的大规模援助及其促动因素。

2005 年越南留学生阮氏红莺在《越南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文献述评》中,对越中两国对彼此的文化
交流做了细致归纳。

在华越南留学生阮国志(2015)对越南高校办学自主权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认为越南高校教育
主要存在主管部门管理过多、高校与社会关系脱节、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另外,中国还有许多硕博论文也以越中关系、文化交流作为研究对象。

博士论文如天津中医学院段光辉(2001)的《越南传统医学历史、现状及中医药的比较研究》、南
开大学张秀阁(2010)的《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湖南大学阮文泰(2011)的《中越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裴氏翠芳(2011)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和皇友
衍(2011)的《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湖南大学阮文泰(2011)的《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2012)的《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越南传统社会的政治
思想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阮文俊(2012)的《越南革命者与孙中山及其革命思想》、云南大学阮氏
明凤(2013)的《鲁迅和男高作品中任务形象对比研究》、复旦大学阮秋贤(2013)的《越南对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的接受观念研究——以徐枕亚、鲁迅、莫言的译介为例》、湖南师范大学丁进孝(2014)
的《1950 年至 1975 年的中越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阮氏明月(2014)的《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对
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借鉴》、苏州大学阮光兴(2015)的《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等。

硕士论文有兰州大学刘兰(1998)的《越南统一形成的原因探析》、郑州大学宋晓东(2004 年)的《50
年代后期一 70 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越南抗美救国战争》、上海师范大学程金华(2006)的《中
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武公训(2008)的《促进越中关系正常化的因素》、
厦门大学陈毅斌(2008)的《中国对越南的外交政策分析(1965-197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姜氏青怀

10
(2011)的《越中边境贸易问题研究》、郑州大学李大阳(2012)的《包容性发展视域下中越关系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黎氏进(2012)的《越中进出口贸易对越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

这些硕博论文都不同程度的利用了当时最新开放的档案资料,对中越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中国国内有关中国观的研究

可能鉴于国外对中国观研究的不足,中国国内有学者在这一领域也有所涉及。

吕超(1993)认为“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构成了自古以来日本人中国观的基调”,直到近
世,日本在新世界观的影响下,重新看待与中国的关系,中国观才发生相应的变化。

王屏(2003)研究了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的三次变迁,认为这种变化是以日本社会内部结构的
动荡与重组以及外部国际秩序的调整与重建为实现前提的,并且日本人的“中国观有其发展规律,那就
是当中国处于鼎盛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认同中国的方向发展,当中国处于衰落时期,日本人的
中国观就向蔑视中国的方向发展,显示出明显地实用主义的特征”。

张锡镇(2007)对泰国 450 位各类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后写出的一篇调查报告, 目的是了解泰国人


对中国的看法。调查结果发现,泰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是正面的,但也反映出值得中国认真注意的
一些负面看法。例如泰国人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不信任;对中国国内某些社会问题表示担忧;对中
国人的文明行为评价较低;对中国的对泰政策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不够重视泰国,中国在中泰自由贸
易中占了便宜。

徐志成、刘宁(2008),他也从两多千年的中日关系史入手,论述了日本人中国观的三次变迁,
认为“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以日本国内外环境影响的,并结合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出‘实
力主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

王毅(2010)在《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研究综述》中,对西方中国观的产生、表现、演变及影响做
了总结,认为学界对历史上的西方中国观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态度、接受结果提出了讨论,主要关注现
实与偏见、对中国形象的特意挑选、西方的有意误读以及中国是西方的镜子等。

涉及此主题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中有复旦大学赵国军(2007)的《美国国会议员中国观研究
(1989-2006)》、云南大学邓诗钰(2015)的《论古代越南华夷观的由来与演变》。

11
除此之外,在中国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明确涉及了“中国观”的研究,这其中包括暨南大学
唐翀(2004)的《东盟的中国观》、南开大学张建军(2007)的《印度的中国观》、上海大学幕颖
(2006)的《美国人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37-1945)》、南开大学杨蕊(2008)的《索洛维约夫中
国观研究》、复旦大学松崎范子(2009)《国民直接交流与日本人的中国观--以福冈县中日交流为例》、
苏州科技学院张敬进(2009)的《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南开大学潘永(2010)的《俄
国早期来华使节的中国观》、武汉理工大学赵玉洁(2010)的《西方传媒视角的中国观——以澳大利亚
为表述对象》、辽宁师范大学王少凡(2011)的《清朝的衰落与西方中国观的转变》、厦门大学李洪英
(2012)的《苏哈托的“中国观”研究》、河南大学黄蕊(2013)的《日本的中国观演变特征分析》等。

4.其它国家有关越南中国观及越中关系的相关研究

政治关系方面,美国学者尤金.K.劳森(Engene. K. Lawson)所著《中越冲突》(The Sino—Vietnanmese


Conflict)一书中将中越关系置于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中进行考察,提供了 70 年代后期中越冲突的
历史背景。美国华裔学者翟强1的《中国与越南战争,(1950—1975)》,此书大量利用中方有关资料及若
干档案材料,同时结合美国档案以及越南和苏联史料,系统论述了中国与越南战争关系。翟强认为:
中国与越南既是同志又是对手。美国华裔学者陈兼的《毛的中国与冷战》2不仅对中国和第一次印度支
那战争进行了分析,而且也对 1964—1969 年越南抗美战争中,中国支持越南的国内外背景,以及“同
志加兄弟”式的同盟难以维持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菲利晋.B.戴维森3的《越战中的越南》一
书中非常详尽地论述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乃至越南南部灭亡的整个战争过

中国观方面,科林·马科热斯主要分析中西交往史上的主要人物、历史事件,将西方中国观概括为
“正面”与“负面”两种形象,且相互交替出现;柯蒂埃、道森则以进入欧洲的中国工艺品为观察对象, 描述
其所反映的中国观;哈罗德·伊萨克斯则提出“美国流行的关于中国的观点都是未经证实或毫无根据的
主观臆断”;法国的艾田蒲提出“西方对中国进行了重塑和变形,并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欧洲中心观下误读
的结果”;斯普尔森提出“20 世纪上半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一个由传教士激情和媒体误导的形象。

以上的文献显示,目前对越南中国观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1)研究主题

1 QiangZhai,China and VietnamWars,1950—1975,Chapel Hilland Lodon, The Unin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2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
3 Phillip B. Davidson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1946 – 1975,London:Sidgwich&Jackson Publishers,1988

12
当前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越中政治、经贸关系,而其中的政治关系,研究文献(尤其是越
南国内)主要集中在战争评论。虽然中国学者李春霞以越南《人民报》相关报道为依据探讨了越南官方
媒体的中国观,但并不足以说明越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2)研究数量

以上资料显示,虽然在越中国内外的著作、论文中会体现一些当时越南对中国的理解,但有关越
南中国观的文献数量仍然十分不足,这也为本文的写作找到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

一是通过越中关系,探讨越南不同时期的中国观,从中可以看出越南中国观的演变过程;

二是本文尽量全部选用越南国内的相关文献,这与多数选择中国文献的其它著作不同,尽可能搜
寻越南对中国最真实的认识与理解,最大可能的还原每个阶段真实的中国观。

三是本文尝试通过设计问卷,对现阶段越南人对中国的主流认识和态度进行调查,以进一步验证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素,弥补目前越南国内有关“中国观”的研究不足。

四、论文的研究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的导师刘稚教授是研究国际关系问题的专家,可以给我中肯的建议,使我得以及时改正
错误;其次,本人通过工作单位以及云南大学馆藏图书和数字图书馆,可以查阅大量有关越中关系的
最新研究成果,使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得以保证;再次,本人是越南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和学习多年,
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有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时刻感受到当前越南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可以是论文
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

但与此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困难。第一,资料方面,关于越南中国观的学术著
作比较少,需要阅读和收集大量越南的相关历史材料,这些材料数量多而杂,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第二,语言方面的困难,本人在用汉语来写作时遇到一定的困难,有时不能清晰地写出所要表达的意
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论文的通畅。

五、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资料收集和时间安排

13
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对相互依存理论在研究越南中国观中的适用性;通过该方法,可以对越中
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整理,从中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下的越南中国观,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对中
国观的影响。

(2)比较分析法

本文对越中不同时期下越南对中国的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越南的中
国观,为找出影响越南中国观的因素找到切入点。

(3)归纳分析法

为找到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素,本文要将四个阶段的中国观加以归纳分析,从中发现影响中国观
演变的最根本原因,使相应章节的内容有据可依。

2、研究思路

总体上,本文将从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入手,首先划分中国观形成的阶段,并总结每一阶段具体的
中国观,然后从每个阶段中国观的差异归纳出影响中国观演变的因素。

细节上,首先,在总结每一阶段的中国观中,首先尝试刻画当时中国观形成的重要背景,寻找形
成中国观的各个来源,包括各时期的著作、论文、媒体报道、教科书等,尽量完全采用越南的本土材
料,还原每个时期的中国观。其次,在发现影响中国观演变的因素时,从之前的形成背景和来源中找
到真正重要的线索,使论证有力。最后,为发现当前越南人心中的中国观,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来丰富
论文内容。

3、资料收集

本文的资料收集包括次级资料和原始资料。次级资料包括相关书籍、学术文章、政府文件、政府
宣言,越南与中国贸易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政府相关网站等。此外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整理
获得原始资料。

4、研究进度安排

14
2015 年 2 月——2015 年 10 月,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

2015 年 11 月——2016 年 1 月,完成论文提纲并准备开提报告

2015 年 1 月——2016 年 3 月,完成论文初稿;

2015 年 4 月——2016 年 5 月,咨询意见、讨论修改;

2016 年 6 月,定稿打印。

六.论文拟设提纲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相互依存”层面

1.2.3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越南国内有关中国观及越中关系的研究

1.3.2 中国国内有关越南中国观及越中关系的研究

1.3.3 中国国内有关中国观的研究

1.3.4 其它国家有关越南中国观及越中关系的相关研究

1.3.5 当前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重点、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重点

15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和遇到的困难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遇到的困难

2.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理解

2.1.2 国家间的理解

2.1.3 观

2.1.4 中国观及越南中国观

2.1.5 相互依存

2.2 相关理论

2.2.1 越南对中国的理解

2.2.2 相互依存理论

2.2.3 大国崛起理论

3.封建时期(1858 年以前)越南的中国观

3.1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3.1.1 政治思想

3.1.2 服饰

3.1.3 教育
16
3.1.4 经济与科技

3.1.5 外交

3.1.6“华夷”思想

3.2 越南中国观的来源

3.2.1 越南古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3.2.2 越南有关此时期的近现代书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3.2.3 越南文学作品(燕行诗)对此阶段中国观的描述

3.3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3.3.1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壮美的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

3.3.2 封建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宗教等对越南影响深远

3.3.3 北方政权是“统治者”和“入侵者”,“宗藩关系”迫不得已

3.3.4 封建的中国是“横暴”帝国,越南的反压迫斗争从未间断

4.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 年)越南的中国观

4.1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4.1.1 越中国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1.2 革命思想在越中两国萌芽

4.1.3 越南知识分子的思想从华夷观转化为国家民族意识

4.1.4 华人大量移民越南

4.2 越南中国观的来源

4.2.1 史书中的记述

4.2.2 越南的文学作品
17
4.2.3 越南指称中国人的术语

4.2.4 中国文学作品的越译版

4.2.5 华人在越南的活动

4.3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4.3.1 中华文化是“天下正统”

4.3.2 中国仍是“表面上”的宗主国

4.3.3 中国已成为弱国

4.3.4 华人是越南经济的真正控制者

4.3.5 在越南的华人是一个团结的群体

4.3.6 中国人吃苦耐劳,并有极高的民族自尊心

5.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1945-1975)越南的中国观

5.1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5.1.1 新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内忧外患

5.1.2 胡志明主席实施一系列国内治理政策

5.1.3 胡志明对蒋介石政府阴谋的识别和应对

5.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

5.1.5 越中共产党之间的互助关系

5.2 越南中国观的来源

5.2.1 越中共产党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

5.2.2 新中国对越南的大力帮助

5.2.3 越南报刊对越中关系的赞美
18
5.2.4 越南文献对中国无私帮助的由衷感谢

5.2.5 越中在抗美战争中的分歧

5.3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5.3.1“同志加兄弟”

5.3.2“中国阴谋论”

6.越南全国统一后(1975 至今)越南的中国观

6.1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6.1.1 华侨问题

6.1.2 边界问题

6.1.3 柬埔寨问题

6.1.4 越南加快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6.1.5 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日趋紧密

6.2 越南中国观的来源

6.2.1 越南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

6.2.2 互联网渠道

6.3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6.3.1 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地方是越南学习的榜样

6.3.2 中国是世界军事强国

6.3.3 中国的商品质量令人担忧

7.越南中国观演变的因素分析

7.1 世界格局的变化
19
7.2 政治互信的程度

7.3 人文交流

7.4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8.当前越南人的中国观

8.1 调查问卷设计

8.2 描述性统计

8.3 调查结果

8.3.1 对中国外部形象的理解

8.3.2 对中国内部形象的理解

8.3.3 对中国人的理解

8.3.4 对越中关系的理解

8.4 调查结果分析

8.4.1 中国在国际以及地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8.4.2 作为强大邻居,中国不是令越南“完全放心”的朋友

8.4.3 中国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诸多负面问题

8.4.4 中国人勤奋依旧,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

9.结论

致 谢

七、参考文献

1、越南文献:

20
[1]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河内:科学社会出版社,1973

[2]佚名,越南民族抗中国封建侵略的光荣历史[M],河内社科出版社,1984

[3]佚名,越南与中国 30 年来的关系事实[M],越南事实出版社,1979

[4]黎辉平,胡志明主席与 1945-1946 阶段的中越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M],人民军队出版社,2003

[5]刘文利,越南外交五十年(1945-1995)[M],越南公安人民出版社,1996

[6]刘文利,阮英武,黎德寿和基辛格在巴黎的谈判[M],世界出版社,1996

[7]黎文美,21 世纪 2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阮庭廉,21 世纪头十年代中越关系的若干问题[J],中国研究月刊,2009

[9]阮庭廉,21 世纪二十年代中越关系的展望[J],中国研究月刊,2006

[10]杜明高,影响中越关系的不利因素[J],中国研究月刊,2008

[11]黎青俊,1991 年至 2005 年中越关系的进程[D],越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2008

[12]阮氏梅花,越南共产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1975-2001)[D],河内师范大学,2007

[13]阮明光,1991 年至 2001 年越中关系的进程[D],河内师范大学,2002

[14]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越中关系 1945-1960 年间历史进程[Z],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越中关系 1961-1970 年间历史进程[Z],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邓太梅,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深刻和悠久之关系[J],文学杂志,1961.7

[17]何明德,越南诗歌的形式与种类[M],1968

[18]何明德,诗与现代诗中的几个问题[M],1974

[19]番巨第,越南现代小说[M],1974

[20]芳榴,文学理论家——鲁迅[M],1977

[21]芳榴,越南古代文章观念[M],1985
21
[22]芳榴,参与确立越南中代文学观念[M],2002

[23]芳榴,从文学比较到诗学研究[M],2002

[24]陈义,十世纪之前越南人所写汉文作品汇集与考论[M],2000

[25]吴文富,唐诗在越南[M],2001

[26]阮克飞,从比较角度看越中文学之关系[M],2001

[27]佚名,中国-越南南方人民的亲弟兄、忠诚战友[M],河内:解放出版社,1965

[28]阮文政.中越贸易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29]杜进森.越中贸易关系和发挥越中口岸优势促进东盟—中国及越中经济合作的建议[J].东南亚纵横,
2004.

[30]杜进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越中经济合作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4.

[31]黎登营.中国对越南经济发展的作用[Z].国际学术交流,2007.

[32]陶玉荣.1991~2001 年越中贸易合作[J].东南亚纵横,2002.

[33]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4]阮海英.中越经贸关系研究[D].单中师范大学,2008.

[35]慈翠英,阮平阳. 越南-中国贸易赤字结构分析[J].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经济大
学,2008.

[36]尹贡庆.发展越南-中国的贸易关系及形成二十一世纪友好及合作关系模式[J].越南工商部,2010.

[37]阮福钟.越南的革新开放一理论实践与理论认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7.

[38]麦光胜.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和党员发展问题: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6.

[39]武庭柏,陈明道.越南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的特征: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6.

[40]黎登营.革新十年后的越南经济[J].世界经济杂志,1999.2.

22
[41]阮供山.越南革新开放的成就及重要经验[J].理论导刊,2004.12.

[42]陈家忠.中国改革经济社会的情况和越中关系[J].中国研究杂志,1995.1.

[43]陈李宝.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至胡锦涛和谐社会主义[J].中国研究杂志.2007.7.

[44]梁越海.中越二十一世纪年头的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学社会出版社,河内,2008.

[45]阮辉贵.社会主义:越南的经验,中国的经验[J].中国研究杂志,2000.6.

[46]武文园.中国的构建和谐社会与越南革新[J].哲学杂志,2009.2

[47]范文德.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越南战略发展[J].哲学杂志,2008.1l

[48]阮红蝶.越中边境贸易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7.

[49]越南外交部.范文同与越南外交:河内国家出版社,河内,2006.

2、中国文献:

[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2]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年 12 月。

[3]玛莎·费丽莫著,袁正清译,《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 5 月。

[4]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信强、何耀译《霸权之后一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纷争与合作》,上海世纪出
版集团,2001 年 5 月。

[5]古小松、赵明龙、刘建文.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0 年.

[6]杨清震:中国边境贸易概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年.

[7]李宋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徐宁宁、安晓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企业在中国,2009 年。

[9]龙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实现前景,山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
23
[10]高歌:CAFTA 框架下转变广西边境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年。

[11]宏贵、刘志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年。

[12]李义敢、唐斯文:云南与东南亚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年。

[13]高剑平:中越“两廊一圈”战略的经济哲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年。

[14]古小松、农立夫、刘建文:越南国情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古小松、农立夫、刘建文:越南国情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东盟国家产业技术及云南省与东盟国家产业技术合作对策研究课题组,东盟国家产业技术及云南省
与东盟国家产业技术合作对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年。

[17]谌礼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广西大学,2003 年。

[18]黄梅:中越边境贸易多元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 年第 12 期。

[19]冼海钧:中越进出口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10 年第十期。

[20]韩景林、韦建福: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障碍因素探析,红河学院学报,2006 年 12 月第一期。

[21]石峡、曾佳蓉:中越边境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007 年 8 月,第 4
期。

[22]段人方:越南通货膨胀对中越边境贸易影响的分析,当代经济,2009 年 1 月下。

[23]石峡:发挥边界经济地理正效应拓展创新中越边境留易,中国与东盟,2007 年第一期。

[24]黄建英:利用入世机遇促进广西对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广西经贸,2002 年 12 月。

[25]周作为:利用入世机遇促进广西对越边境贸易的发展,钦州学院学报,2007 年 10 月第五期。

[26] 许利平,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

[27]黄国安,中越关系史简编[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8]黄铮,中越关系史研究辑稿[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4
[29]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0]郭明,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C],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31]郭明,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C],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32]吕奎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3]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34]李丹慧,云南与援越抗美档案文件[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5]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中国史研究,1998.3

[36]沈德华、李丹慧,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71-1973)[J],美国研究,2000.1

[37]潘一宁,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J],南洋问题研究 2008.3

[38]宫力,援越抗美与中美关系[J],史志研究,2001.4

[39]阮氏红莺,越南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文献述评,东方丛刊,2005.2

[40]段光辉,越南传统医学历史、现状及中医药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1

[41]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天津:南开大学,2010

[42]阮文泰,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43]裴氏翠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4]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5]杨国荣,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越南传统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6]阮文俊,越南革命者与孙中山及其革命思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7]阮氏明凤,鲁迅和男高作品中任务形象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5
[48]阮秋贤,越南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接受观念研究——以徐枕亚、鲁迅、莫言的译介为例[D],上
海:复旦大学,2013

[49]丁进孝,1950 年至 1975 年的中越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0]阮氏明月,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对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1]阮光兴,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2]王毅,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3]张锡镇,当前泰国人的中国观[J],东南亚研究,2007.6

[54]唐翀,东盟的中国观[D],广州:暨南大学,2004

3、英文文献:

[1]Conway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ston:McGraw·Hill,1998.

[2]Donella Meadows,Jorgen Randers and Williams Behrence,The Limits to Growth,New York:


Potomac Assoc,1972.

[3]Sen.Inequality Reexazine,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York,U.S.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Nov.21,2010.

[5]Graham Bannock,DicHonary of Economics,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8.

[6]James Mittelman,The Globalization Syndrome:Transformation and Resista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7]Jong-kil kim and Pierre-Bruno Ruffinieds,Corporate strategies in the age of Regional Intergration,
Edward Elgar Pub,2007.

[8]Ng,Francis and A.J.Yeats,Production sharing in East Asia:Who does What for Whom,and
wh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197,1999.

[9]Sen.Uilitarianism and Welfarism,Journal of Philosophy,76(9):463—489.

26
[10]Rawls.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1]Pawls.Social Unity and Primary Goods,in Sen and Williams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2.

[12]Hayek.F.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13]Hayek,F.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II).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14]Hayek,F.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III),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15]Nozick.Anarchy,State and Utopia,Oxford:Blackwet,1974.

[16]Barry.Hayek’Social and Economic Philosophy,London:Macmillan,1978.

[17]Buchanna.what Should Economists Do?,Indianapolis:Liberty Press,1978.

[18]Weber.On Law in Economyand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9]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1973.

[20]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21]QiangZhai,China and VietnamWars,1950—1975,Chapel Hilland Lodon, The Unin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

[22]Phillip B. Davidson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1946 – 1975,London:Sidgwich&Jackson


Publishers,1988

4、相关网站

[1]越南经济论坛网.http://www.vnecon.vn/forum.php.

[2]银行大学生网.http://sinhviennganhang.com.

[3]越南共产党报.http://www.cpv.org.vn.
27
[4]越南在线经济.http://vneconomy.vn.

[5]越南商务部.http://www.moit.gov.vn

[6]中越经济贸易信息网.http://www.cvtrade.com.cn.

[7]越南统计总局.http://www.gso.gov.vn.

[8]越南计划投资部.http://www.mpi.gov.vn.

[9]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10]中国云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yn.gov.cn.

[11]中越科技贸易网.http://www.sinoviet.com

28

S-ar putea să vă placă 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