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eți pe pagina 1din 21

单元二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

阅读前热身
1 . 你 认为,创作或欣赏文学 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常会经历种种思潮起伏,有时也会勾起回忆,甚至
对生命与人生有更多思考。想一想某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说一说你在
阅 读时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精彩的文学作品,儿童会热情高涨,甚至手舞足蹈,全身心参与其
中。相比之下,成人则显得冷静理智得多,顶多是浅浅微笑或默默流泪。
在评述某部文学作品时,儿童往往只会说“喜欢”或“不喜欢”,成人
却能提炼出作品的道理,对作品条分缕析。你 觉得儿童与成人在审美方
面 ,有高下之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些文学作品,只有成人看得懂,儿童无法阅读;有些文学作品,却更
能 吸引儿童,成人兴致缺缺。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儿童文学,是写给儿童读者的文学。 与成人文学相比,你认为儿童文学
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不妨想一想读过的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看看两者
之 间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学习目标

阅 读 此 单元 后 ,你 能 :
1 . 简 略 列 出文 学 的功 能 ;
2 . 阐 述 一 般的 审 美过 程 ;
3 . 简 述 儿 童审 美 与成 人 审美 的 区 别 ;
4 . 简 单 阐 明至 少 5 项 儿童文 学 的 美学 特 质 。

2.0 前言
儿 童 文学是文学。因此,一 般适用于成人文学的标准也都适用于儿童文学。
唯 一 的 不同 在于 , 儿童 文 学 的读 者主 要 是儿 童 。 儿童 与成 人 在审 美 上 的区 别 ,
决 定 了 儿童 文学 的 美学 特 质 。 这 个单 元 ,我 们 将 探讨 儿童 审 美与 成 人 审美 的 区
别 , 在 此 基础上归纳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

然 而 ,“文学”与“审美” 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审
美 的 过 程又 是如 何 的? 在 缺 乏对 于两 者 的整 体 把 握下 ,贸 贸 然去 谈 儿 童审 美 与
成 人 审 美、 去理 解 儿童 文 学 的美 学特 质 ,恐 怕 会 事倍 功半 , 甚至 陷 入 “见 树 不
见 林 ” 的 误区。

因 此 ,下边我们将针对 “文学功能”与“审美过程”做 简略但尽可能明晰


的 分 析 ,希望以此为基础,有助之后对儿童文学的进一步探讨。

思 考互 动:

1. 读以下内容的时候,脑海中想想你创作的经验或喜欢的文学作品,想想
这部作品为你提供了哪些文学功能,是以何种方式提供的。创作或欣赏文
学 作 品,对你来说有何意义?

27
学习内容
2.1 文学功能与审美图式

2 . 1 .1 文 学功能
先来分析文学的功能。人们总是从各自不同的角
度来认识和理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在
《儿童文 学的 三大母 题》中, 将文 学作用 于人生的 各个
方面集中 起来,归纳为以下十点:

1 . 创造欲 的满足
人的生命运动中,潜藏着一种创造欲,具体体现
为好奇心 和好 胜心, 体现为一 种自 我表现 的欲望。 文化
环境中的 文学气 氛, 就常常将 创造欲 引向 了创作与 欣赏。
不仅创作 是创 造,阅 读也是创 造。 那种深 入到文学 作品
内 部 的精 神 探险 , 与文 学 作品 进 行近 乎 神秘 的 对话 , 并从 中 真诚 而 大胆 地 发现、
开 拓 自 己 思想情感流向的过程,同样能使创造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

2 . 形 式 嗜 好的满足
文 学 虽是语言的艺术,却也 有自己的形式感。每个作家都在寻觅属于自己
的 形 式, 每 个读 者 也会 对 某些 风 格样 式 的作 品 自然 产 生特 殊 的偏 爱 ,这 都 证实:
文 学 在 满足 潜在 的 创造 欲 的 同时 ,也 满 足着 这 种 潜在 的形 式 感。 这 两 者互 为 表
里 , 常 常难 以剥 离 。 通 过 对 各种 文学 样 式( 如 : 诗歌 、散 文 、小 说 等 )的 创 作
与 欣 赏 , 人的形式嗜好将得到满足。

3 . 激 情 的 宣泄
激 情 产生的根源是人生的不 平。正因为人生不够美好,而人又有追求美好
的 欲 望 ,于 是就 产 生了 许 许 多多 激烈 的 情绪 。 文 学所 宣泄 的 ,可 以 是 痛苦 和 扭
曲 , 也 可以 是 悲 壮 和激 愤 ; 可以 是怜 悯 和哀 怨 , 也可 以是 鄙 夷和 厌 恶 ;当 然 也
可 以 是 自豪 、惊 喜 、崇 仰 、 爱慕 „„ 它 们无 不 成 为对 于心 灵 的刺 激 、 冲撞 、 压
迫 、 折 磨, 它们 需 要表 达 , 需要 宣泄 , 需要 向 人 抒发 ,需 要 在与 人 交 流的 过 程
中 , 使 内心 趋向 平 衡。 对 于 作家 来说 , 创造 欲 和 形式 嗜好 只 是提 供 了 创作 的 潜
在 动 力 以及 形式 的 基因 , 而 他内 心的 激 情则 将 成 为作 品的 内 容要 素 。 读者 在 阅
读 过 程 中 ,也将获得与创作过程相对应的宣泄。

28
4 . 心 灵 的补偿
人 的 心理既需要宣泄,也需 要补偿。宣泄可以将自己心中长期积累的思索
和 感 慨 ,喜 悦和 委 屈, 将 积 郁、 积愤 、 积怨 „ „ 凡一 切 阻 滞 心理 畅 通 ,成 为 内
心 负 担 的东 西, 统 统抛 到 对 象身 上去 , 以图 获 得 自身 的平 衡 ;补 偿 则 是从 对 象
身 上 吸 取 自身渴望得到而又一直未能得到的东西,这也能促使内心趋于平衡。

人 与 人之间总存在着隔膜, 各种人际交往方式毕竟不能尽如人意,于是文
学 以 情 感的 方式 补 偿这 种 缺 憾, 让人 们 相互 走 入 内心 ,获 取 心的 认 同 。此 外 ,
文 学 还 弥补 着一 种 内心 体 验 的需 求。 现 实人 生 终 究还 是贫 乏 和单 调 的 ,人 的 希
望 又 常 常难 以实 现 。于 是 , 在文 学中 , 在艺 术 的 遐想 中, 人 们动 情 地 体验 着 各
种 未 经 体 验的事物,随同作品中的人物品尝希望实现的滋味。

5 . 审 视 自我
人 往 往不了解自己。这可能 出于对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的无知,也可能
出 于 自 我保 护的 本 能而 将 丑 恶的 方面 压 到“ 潜 意 识” 中去 了 。但 真 实 的把 握 自
己 , 是 人们 超越 自 身的 必 要 前提 。深 刻 的文 学 作 品, 能把 生 活中 全 部 可怕 的 丑
恶 和 全 部庄 严的 美 一起 揭 发 出来 。创 作 与欣 赏 这 样的 文学 作 品, 常 常 迫使 人 们
审 视 自 我 ,并在一定程度上审视整个人类。

6 . 体 验 环境
我 们 不应将“环境”理解得 过于狭窄。不管是李白的诗、安徒生和格林的
童 话 , 还是 曹雪 芹 的《 红 楼 梦》 ,我 们 都从 作 品 中体 验了 环 境。 我 们 体验 到 了
产 生 这 些作 品的 环 境所 特 有 的智 慧, 体 验了 人 与 人、 人与 物 的各 种 关 系, 体 验
了 我 们 自己 的同 类 与异 类 , 体验 了人 生 的各 种 环 境和 机遇 , 体验 了 各 个民 族 和
整 个 人 类 生存发展的前提以及这前提的衍变„„人生离不开这样的体验。

7 . 回 味 与叹息
人 总 要时时追忆童年,留恋 青春,回味咀嚼“过去的好时光”。“过去”
既 已 变 得日 渐遥 远 ,也 就 不 再具 有直 接 的利 害 关 系。 所以 这 种回 味 , 大多 不 存
在 那 种 外在 的强 烈 感情 冲 突 ;然 而它 给 人以 特 别 深刻 而悠 长 的内 心 感 受, 在 人
的 心 灵 深处 搅动 着 情感 的 波 纹, 因此 它 对当 事 人 的影 响也 往 往是 最 为 久远 的 。
通 过 创作 与 欣赏 文 学作 品 ,人 们 可让 自 己的 灵 魂沉 浸 到甜 蜜 与苦 涩 的回 忆中去。

29
8 . 憧 憬 与渴望
人 不 仅追怀过去,而且总要 悬想未来的岁月。好的文学总在憧憬着更理想
的 人 生 ,总 在呼 唤 着美 好 的 未来 。更 多 时候 , 文 学以 对现 实 人生 表 示 不满 , 充
满 深 刻 的忧 虑, 并 在忧 虑 之 中渗 透了 渴 望, 来 承 载对 于未 来 的憧 憬 。 通过 创 作
与 欣 赏 文学 作品 , 人们 能 向 着未 来, 寄 托一 个 朴 素而 美丽 的 梦, 奉 上 一颗 满 怀
渴 望 的 拳 拳之心。

9 . 从“静观”到超脱
生 活 是那样地累人、紧张和 繁忙;人生道路过于艰险,也令人起不堪重负
之 想 。 那么 ,暂 时 的超 脱 , 作为 一种 心 灵的 休 整 ,使 长期 受 压的 情 感 恢复 一 种
正 常 的 张力 ,也 很 必要 。 而 阅读 与创 作 一般 是 个 人进 行的 , 它必 须 摆 脱他 人 他
物 的 羁 绊, 摆脱 现 实中 各 种 直接 的利 害 关系 , 沉 浸到 对象 世 界中 去 。 文学 正 是
通 过 这 种让 心灵 与 外界 相 对 隔绝 的过 程 ,经 过 这 种类 似于 “ 出世 ” 的 审美 , 让
审 美 主 体 以新的状态重新“入世”。

此 外 ,如果人的心理对某一 方面过于热衷,某种欲望以远远超出本来需要
的 强 烈 程度 压倒 了 自身 各 方 面的 发展 , 那么 让 他 摆脱 出来 , 超脱 出 来 ,以 一 种
“ 静 观 ”的 目光 来 观照 自 身 ,唤 醒对 于 自身 全 面 发展 的欲 望 和感 觉 , 也是 文 学
的 一 种 积 极功能。

1 0 . “撄人心”而入世
文 学 总要撞击人心。它会使 人的心情变得骚动不安。从这方面来说,文学
的作用无异于“挑拨情欲”。当然,情欲有健康与卑下之分,真正的文学所
“ 挑 拨 ”的 情欲 , 必须 使 人 性发 展得 更 完整 , 而 不是 更为 偏 狭。 在 一 个停 滞 的
时 代 里 ,人 心往 往 过于 麻 木 ,缺 乏欲 望 ,宁 静 得 如同 死灰 槁 木; 世 道 又往 往 过
于 “ 平 和” ,平 和 得失 去 生 存自 卫能 力 。即 使 是 一个 前进 中 的民 族 , 倘要 加 快
进 程 , 也只 有刺 激 民族 成 员 的健 康情 欲 ,让 新 情 欲的 高涨 冲 破旧 有 的 束缚 , 这
时 也 不 免 要借重文学以“撄人心”。

2 . 1 .2 审美图 式

罗列了文学作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接下来谈审美。以最简捷的文
字 和 图 式 ,勾画出审美的过程序列,无非就是:

30
整 个 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图式 :

审美 审美 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 审美能力与审


主体 对象 的高涨 的沉淀 美欲望的更新

审美注意 审美愉悦 审美结果

若 将 文学的十项功能,放到 审美过程中去考察,我们很快会发现一种奇妙
的重叠:

1. 创造欲 艺术经验 作品(供欣赏)


(一) 2. 形式嗜好 人生经验 素材(供创作)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审美注意

3. 激情的宣泄 5. 审视自我 7. 回味与叹息


(二)
4. 心灵的补偿 6. 体验环境 8. 憧憬与渴望
审美情感的高涨 审美情感的深化 审美情感的升华

审美愉悦

9. 从“静观”到超脱 “创造欲”的强化
(三)
10. “撄人心”而入世 “形式嗜好”的提高

心灵的净化,审美能力与审美欲望的更新

审美结果
31
“ 创 造欲”与“形式嗜好” ,都属于“审美主体”,它们在整个审美过程
开 始 前便 已 存在 着 ,等 待 着了 。 当然 , “审 美 主体 ” 的内 涵 还要 丰 富复 杂 得多,
除 了 它 们 二者之外,至少还应包括主体以往的全部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

“ 激 情的宣泄”与“心灵的 补偿”,是文学所给予人的强烈内心激荡。这
二 者 的 相互 扭结 交 织, 会 使 人的 心绪 迅 速地 波 涌 起落 ,由 心 中突 发 起 一种 痛 彻
淋 漓 的 快 感,属于整个图式中的“审美情感的高涨”。

人 的 审美情感不可能老是“ 高涨”,它必然要渐渐地“沉淀”。沉淀不意
味 着 没 落, 而是 情 感的 深 化 和升 华。 从 突如 其 来 的“ 宣泄 ” 和“ 补 偿 ”, 转 向
了 对 于 “自 我” 的 再审 视 和 对于 “环 境 ”的 再 体 验, 情感 中 盲目 的 成 分开 始 让
位 于 自 觉的 成分 , 隐藏 于 情 感深 处的 理 性因 素 开 始起 作用 了 。这 时 候 的审 美 情
感 , 虽 不如 高涨 时 那么 迅 猛 而强 烈, 但 却更 其 深 邃而 悠远 。 由此 可 见 ,“ 审 视
自 我 ” 和“ 体验 环 境” 、 “ 回味 与叹 息 ”和 “ 憧 憬与 渴望 ” ,都 可 纳 入整 个 图
式 的 “ 审 美情感的沉淀”中去。

最 后 ,“从‘静观’到超脱 ”和“‘撄人心’而入世”,两者都在促成一
种 更 趋 健全 的自 我 感觉 与 人 生态 度。 而 越是 健 全 的自 我感 觉 与人 生 态 度, 才 越
能 滋 生 并容 纳更 高 的审 美 能 力与 审美 欲 望。 这 种 新的 自我 感 觉与 人 生 态度 的 形
成,总是在审美活动初步完成的时候,而不会在审美情感“高涨”或“
沉 淀 ” 之前 。那 么 ,文 学 的 这两 种功 能 ,可 以 归 入“ 审美 结 果” 中 去 。当 然 ,
“ 审 美 结 果”还包括了“创造欲”与“形式嗜好”这两方面的成熟和提高。

由 于 审美对象各不相同,我 们的审美过程也常会因此有所侧重。在整个过
程 的 进 行中 ,我 们 往往 会 在 其中 的某 一 两个 环 节 得到 更多 的 愉悦 和 收 益, 而 在
另 一 些 环节 上来 去 匆匆 , 甚 至一 晃而 过 。在 同 一 个“ 审美 情 感沉 淀 ” 的阶 段 ,
有 时 审 美主 体更 专 注于 对 “ 自我 ”与 “ 环境 ” 的 体察 ,有 时 则使 审 美 情感 集 中
于 “ 回 味” 和“ 憧 憬” 。 也 有一 些作 品 ,它 只 能 使审 美主 体 充分 享 受 “审 美 情
感 高 涨” 的 阶段 , 而“ 高 涨” 是 一瞬 间 的事 , 所以 这 样的 作 品读 起 来特 别 痛快,
但 读 过 之后 却缺 乏 回味 。 可 见, 对于 不 同环 节 的 侧重 ,造 成 了不 同 审 美过 程 所
包 含 的 审美 愉悦 的 质和 量 的 区别 。除 了 主体 的 原 因外 ,这 一 切正 是 由 审美 对 象
本 身 的 特 征所决定的。

32
思 考互 动:

1 . 回 想 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你是否也经历过上述的审美过程?

2. 为何一些文学作品让成人感动落泪,儿童却不屑一顾?为何一些文学作
品 让 儿 童 手舞足蹈,成人却无动 于衷?

2.2 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的区别

2 . 2 .1 超 理念的 审美与 渗入 理性观 照的 审美

苏 联 作家阿·托尔斯泰曾说 :“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
空 气 和 水那 样, 要 用手 去 摸 , — —这 太 凉了 , 或 者是 太烫 了 。” 这 是 在说 , 儿
童 是 纯 粹用 感性 去 感受 艺 术 的。 进行 这 种审 美 活 动的 儿童 是 不去 对 文 学作 品 进
行 分 析 和批 评的 。 俄罗 斯 作 家尼 ·瓦 · 舍尔 古 诺 夫这 样描 述 儿童 超 理 念的 审 美
状 态 :“ 大 家可 以 留心 观 察, 有 时候 小 孩子 读 起书 来 是何 等 的专 心 。双 颊 发烧,
两 耳 发 红, 全神 贯 注 — — 目 不旁 视, 耳 不旁 听 。 你若 问他 — —‘ 好 吗 ?’ — —
‘ 好 ! ’— —他 回 答说 。 ‘ 你懂 吗? ’ —— ‘ 懂 !’ —— ‘ 那你 说 说 ,你 懂 了
什 么 ? ’—— 小孩子什么也说不 出来。 ”

与 儿 童的超理念审美相比, 成人的审美则是一种渗入了理性观照的审美。
这 种 审 美活 动在 对 文学 艺 术 进行 感受 的 同时 , 还 会进 行不 同 程度 的 理 性分 析 。
与 “ 什 么也 说不 出 来” 的 儿 童读 者不 同 ,成 人 读 者往 往能 就 作品 品 头 论足 , 讲
得 头 头 是 道。

在《儿童文学概论》中,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
教 授 叙 述 了自 己 给幼儿 园 孩 子 讲《 拔 萝卜》 故 事 的 经验 。
在 讲 故 事的 过 程中 ,当 朱 教 授讲 到 “拔 呀, 拔 呀 ”的 部 分 ,
有 些 孩 子 不禁 伸 出手, 身 体 伴 随着 “ 拔呀, 拔 呀 ” 的节 奏
做 出 用 力 拔东 西 的动作 。 朱 教 授认 为 ,儿童 之 所 以 会在 故
事 的 最 关 键处 , 表现出 “ 身 心 一元 ” 的感动 , 是 因 为他 们
悟 到 了 这 个故 事 的魅力 所 在 , 感受 到 了“拔 呀 , 拔 呀” 这
重 复 的 简 单节 奏 所具有 的 意 味 和魅 力 。但如 果 去 问 他们 :
这 个 故 事 讲述了什么道理?他们一定说不出。

33
儿 童 以身体动作表明他们对 故事的理解, 成人则能够以理性的观照方式来
理 解 这 个故 事。 善 于理 性 分 析的 成人 总 能根 据 自 己的 理解 给 幼儿 故 事 规定 一 个
主 题 , 却 不能如儿童般全身心投入,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感受。

此 外 ,在一项关于儿童读者 对寓言和比喻词理解方式和水平的研究中,实
验 者 讲 完寓 言故 事 后, 问 儿 童是 否听 懂 了故 事 的 意思 ,绝 大 多数 儿 童 都说 听 懂
了 或 点头 表 示听 懂 了。 可 是当 实 验者 进 一步 提 问“ 这 个故 事 告诉 我 们什 么 道理”
时 , 儿 童却 总是 一 再地 复 述 故事 情节 , 或采 取 就 事论 事的 实 际态 度 。 比如 《 刻
舟 求 剑》 这 则寓 言 是批 评 不顾 事 物发 展 变化 而 墨守 成 规地 处 理问 题 的思 想 方法。
但 是 , 许多 中年 级 儿童 无 法 像成 人那 样 从故 事 中 分析 并抽 象 出一 般 的 教训 , 而
是 倾 向于 说 明此 人 此时 应 该如 何 处理 。 他们 建 议说 : “他 应 该立 刻 跳下 去 找。”
“ 他 不 应 该在船上找记号,应该在水中 插一根竹竿做记号。”

在 欣 赏寓言这一文体时,儿 童审美的超理念特征与成人审美的渗入理性观
照 的 特 征 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2 . 2 .2 近距离 的审 美与 远距 离的审 美

如 果 以审美的心理距离的观 点看待儿童审美与成人审美,便可以清楚发现,
常 常 将 现实 与幻 想 相混 同 的 儿童 与审 美 对象 处 于 近距 离, 而 成人 则 相 对与 审 美
对 象 处 于 远距离。

1 9 86 11 22 5 10

34
朱自强教授在儿子刚过完两岁生日不久,曾给他讲过比利时著名连环画
家 埃 尔 热创 作的 系 列连 环 画 故事 《丁 丁 历险 记 》 。以 上是 他 与妻 子 记 下的 一 则
日 记 。 此 外,朱教授的妻子在给儿子讲故事时,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以 上 两则记录,典型地证明 了两岁幼儿在欣赏故事时,不能区分现实世界
与 幻 想 世界 ,物 理 世界 与 心 理世 界的 事 实。 与 成 人相 比, 小 学儿 童 与 审美 对 象
之 间 的 距离 也是 很 近的 。 如 果我 们身 边 有一 个 正 在读 书的 儿 童, 我 们 会时 常 听
到 他 情 不自 禁的 笑 声, 满 意 的叹 息声 , 高兴 的 叫 好声 。 以 下 是朱 教 授 对儿 子 读
书 经 历 的 两次记载:

从 中 可看出,儿童对作品世 界的进入程度。

从 以 上事例可以看出,儿童 的近距离审美有两种表现:一是现实世界与幻
想 、 想 象世 界部 分 ,这 种 情 形主 要发 生 在幼 儿 身 上; 一是 真 实与 虚 构 部分 , 这
种 情 形 主 要发生在儿童身上。

35
2 . 2 .3 欠缺人 生经 验的 儿童 审美

除 了 上述审美形式上的不同 ,儿童在“人生经验”上也无法与成人相比。
就 审 美 序列 上看 , 儿童 的 审 美也 仍然 是 从审 美 情 感的 高涨 走 向深 化 和 升华 , 以
完 成 一 个审 美愉 悦 的全 过 程 ;但 仔细 作 一分 析 便 会发 现, 这 过程 中 各 个部 分 对
主 体 的 吸 引力,与主体对各个部分的适应能力,儿童与成人是有很多不同的。

作 为 情感高涨阶段的“激情 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儿童与成人的区
别 还 不 是很 明显 。 虽说 儿 童 没有 如成 人 那么 复 杂 强烈 的痛 苦 、悲 愤 或 狂喜 , 但
儿 童 也 有激 情, 也 有压 抑 , 也有 受委 屈 和憋 得 难 受的 时候 。 他们 也 要 宣泄 。 儿
童 虽 说没 有 像成 人 那么 苍 凉深 沉 的孤 寂 感, 但 他们 也 会感 到 孤独 , 也需 要 温暖,
需 要 补 偿更 多的 爱 ;同 时 他 们的 创造 欲 的特 征 , 又诱 使他 们 不甘 于 平 庸的 日 常
重 复 的 生活 ,他 们 要体 验 更 新鲜 更广 阔 更无 拘 无 束的 生活 , 这种 补 偿 的要 求 甚
至 比 成 人还 强烈 。 也许 可 以 说, 儿童 对 于“ 审 美 情感 高涨 ” 的需 求 和 敏感 , 比
成 人 还 要 强烈。

按 照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人 提出的“复演说”,儿童身上自然性(动物性)
因 素 的 比重 要比 成 人强 得 多 ,因 此在 审 美中 他 们 也有 更多 的 原始 、 矿 业的 情 感
高 涨 与 冲动 ;但 却 不像 成 人 那样 善于 反 复“ 反 刍 ”自 己的 审 美情 感 。 儿童 喜 欢
一 遍 又 一遍 地阅 读 或听 重 复 的故 事, 除 了这 些 熟 悉的 作品 能 减低 欣 赏 时的 心 理
压力并保证不会令其大失所望外,主要还是想在这样的反复中再让审美情感
“ 高 涨 ” 一番。他们还不大习惯离开情感“高涨”的过程而独自反复回味。

作 为 情 感深化的“审视自我”与“体验环境”,就比较复杂了。儿童,尤
其 是 幼 儿, 年龄 还 小, 思 维 还很 不成 熟 ,要 他 们 让自 己的 思 维脱 离 自 身, 升 到
一 定 的 高度 进而 反 观自 身 , 在反 观自 身 的环 境 , 这几 乎是 不 可能 的 。 低龄 儿 童
还 只 习惯 于 一种 整 体的 思 维, 对 事物 作 出自 然 的整 体 把握 。 幼儿 的 “审 美 情感”
犹 如 他 们的 任何 情 感或 兴 趣 一样 ,“ 高 涨” 得 快 ,退 潮也 快 。所 以 “ 深化 ” 对
他 们 来 说 只能是一晃而过的事,远不能和成人的审美相比。

作为情感升华的“回味与叹息”和“憧憬与渴望”,情形就更复杂了。
因 为 儿 童没 有成 人 那样 的 人 生经 验, 没 有漫 长 曲 折、 浸透 着 怨哀 愁 喜 、 饱 和 着
欣 慰 与 愧疚 的阅 历 ,没 有 关 于人 生过 去 与未 来 的 那么 多感 性 记忆 与 隐 秘渴 望 ,
所 以 , 他们 的“ 回 味” 和 “ 憧憬 ”, 就 不能 如 成 人一 般丰 富 而邈 远 。 所以 , 尽

36
管 整 个 审美 过程 离 不开 “ 审 美情 感的 升 华” , 但 儿童 的审 美 在这 个 阶 段常 常 是
很 匆 促 地 一晃而过的。

儿 童 与成人在人生经验上的 不同,导致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在审美过程各
个 环 节 上的 不同 侧 重。 在 成 人文 学中 , 侧重 点 越 靠前 的作 品 可能 具 备 更多 的 可
读 性 和 阅 读时的感染力;但侧重点越靠后的作品,往往具备更高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3. 激情的宣泄 5. 审视自我 7. 回味与叹息


4. 心灵的补偿 6. 体验环境 8. 憧憬与渴望

(成人文学)

然 而 ,在儿童文学中,情况 正好相反:侧重点越是靠前的作品,审美价值
越高;越靠后,则审美价值越弱。所以,再靠后的那两种文学作用,即归入
“ 审 美 结果 ”的 “ 从‘ 静 观 ’到 超脱 ” 与“ ‘ 撄 人心 ’而 入 世” , 常 常在 幼 儿
文 学 中 排 不上号了。

审美价值„„

3. 激情的宣泄 5. 审视自我 7. 回味与叹息


4. 心灵的补偿 6. 体验环境 8. 憧憬与渴望

(儿童文学)

图中所示的情况,自然是就极端的性质而言,即以低幼文学为标准。事
实 上 , 在不 同年 龄 阶段 , 儿 童的 文学 审 美过 程 也 是在 变化 着 的。 儿 童 文学 的 特
点 不 是 固定 不变 的 ,随 着 年 龄层 次的 增 长, 第 二 幅图 中的 “ 渐 弱 ” 符 号将 逐 步
变 成 两 道 平行线,并进而变成“渐强”符号,最终与第一幅图归于同一。

37
思 考 互 动:
1 . 儿 童 的审美与成人的审美有何区别?两者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

2. 基于儿童与成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侧重差异,你认为怎样的文学作品会受
到 儿 童 读者的青睐,怎样的文学作品能获得成人读者的共鸣。

2.3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 童 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 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儿童文学与
成 人 文 学既 然同 是 文学 , 它 们的 美学 特 质就 具 有 某种 相关 性 。也 就 是 说, 构 成
儿 童 文 学美 学特 征 的那 些 要 素, 在成 人 文学 中 也 同时 存在 。 那么 , 儿 童文 学 在
美 学 特 质 方面,又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呢?

首 先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是指那些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
表 现 得 更为 普遍 、 更为 集 中 、更 为典 型 的艺 术 品 性。 这些 艺 术品 性 与 儿童 的 生
命 内 涵 和精 神特 征 之间 有 着 更为 深刻 和 内在 的 联 系。 例如 “ 纯真 ” , 某些 成 人
文 学 作 品中 有时 也 能表 现 出 一种 “纯 真 ”的 艺 术 品质 ,但 在 儿童 文 学 中, “ 纯
真 ” 却 是一 种普 遍 存在 的 、 基本 的美 学 特质 。 这 是因 为, 儿 童心 灵 、 情感 等 所
构 成 的 儿童 世界 , 本身 就 拥 有“ 纯真 ” 这一 声 明 的原 质, 而 儿童 文 学 作家 也 常
常愿意、喜欢以一种“纯真”的眼光来艺术地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于是,
“ 纯 真 ”作 为一 种 艺术 品 性 ,在 儿童 文 学中 便 不 是可 有可 无 、时 有 时 无、 若 有
若 无 的 了 ,而是成为体现自身艺术本性的一种基本的审美品质。

其 次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 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但是,
当 这 些 要素 以不 同 的途 径 和 方式 、不 同 的意 义 和 作用 分别 出 现在 儿 童 文学 和 成
人 文 学 作品 中时 , 它们 就 可 能获 得一 种 体现 各 自 艺术 面貌 的 审美 效 果 。由 于 儿
童 文 学 作品 的创 作 必然 要 以 儿童 审美 趣 味为 接 受 模型 和美 学 依据 , 所 以它 所 提
取 和 运 用的 艺术 要 素总 是 或 显或 隐地 体 现了 儿 童 审美 趣味 和 阅读 能 力 的特 殊 规
范 和 要 求, 而这 些 要素 的 特 殊组 合方 式 和构 成 状 态, 也就 形 成了 儿 童 文学 有 别
于 成 人文 学 的整 体 审美 特 点。 因 此, 儿 童文 学 的美 学 特质 , 其审 美 指向 和 效果,
与 成 人 文 学是不一样的。

38
根据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儿童
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
幻 、 朴 素 这几个方面。

1. 纯真

儿童,尤其是幼儿正处于人生的黎明时期,生命
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
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的稚嫩、纯真和美好。这种儿
童 生 命 固有 的品 性 ,成 为 儿 童文 学作 品 纯真 美 的 客观 来源 ; 而表 现 儿 童生 命 、
儿 童 世 界 的纯真之美,也成了儿童文学作家自觉的追求。

例 如 , 美 国 作 家 阿 诺 德 · 罗 贝 尔 (Arnold Lobel) 的 童 话 集 《 青 蛙 和 蟾 蜍 》
讲 述 了 性情 开朗 、 性格 外 向 的青 蛙和 性 情忧 郁 、 性格 内向 的 蟾蜍 之 间 纯洁 、 动
人 的 友 情故 事。 在 其中 的 一 个故 事《 等 信》 中 , 蟾蜍 因为 从 未收 到 过 来信 而 感
到 难 过 。青 蛙知 道 后, 立 即 回到 家给 蟾 蜍写 了 一 封信 ,并 请 蜗牛 把 信 送到 蟾 蜍
家 , 然 后又 去蟾 蜍 家一 起 等 信。 见信 迟 迟没 有 送 来, 青蛙 又 忍不 住 三 番四 次 往
窗 外 望, 最 后还 提 前将 实 情告 诉 了蟾 蜍 。于 是 ,两 个 好朋 友 一起 在 走廊 上 等信。
直 到 第 四天 ,行 动 迟缓 的 蜗 牛才 终于 把 信送 到 了 蟾蜍 家。 作 品中 洋 溢 着纯 真 的
友 爱 之 情 ,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感到快乐和温暖。

又如李其美的儿童生活故事《鸟树》,写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把一只死
了 的 小 鸟埋 进地 里 ,还 在 上 面插 了一 根 葡萄 枝 条 。在 他们 的 想象 中 , “这 棵 树
长 大 了 ,会 开出 很 多很 多 的 鸟花 ,鸟 花 结成 很 多 很多 鸟果 , 鸟果 熟 了 ,裂 开 来
就 跳 出 了很 多很 多 的小 鸟 „ „” 这种 美 好的 愿 望 和想 象当 然 是无 法 实 现的 , 但
它 却 是 纯 真晶莹的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构成了作品纯真之美的内在质素。

2. 稚拙

稚拙于纯真一样,是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语汇和艺术特质。儿童文
学 总 是 表现 出一 种 稚气 而 拙 朴的 艺术 风 格, 这 种 风格 与古 典 主义 以 来 传统 文 艺
精 巧 、 别致 的表 现 形态 大 异 其趣 ,而 与 原始 艺 术 及其 美学 风 格十 分 相 似或 并 无
不 同 。对 于 儿童 文 学来 说 ,稚 拙 就是 它 的一 种 艺术 本 能, 一 种美 学 天性 , 当然,
也 是 一 种 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39
儿童文学的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看,儿
童 文 学 的稚 拙主 要 表现 为 儿 童心 理、 生 活中 的 稚 拙情 态和 形 态。 请 看 日本 作 家
小 春 久 一 郎的童话故事《虎助的尾巴》:

作品中的小老虎虎助,活脱脱是一个粗心而可爱的儿童化身。像这样的
稚 拙 心 理和 情态 的 描绘 , 在 儿童 文学 作 品中 是 很 多的 :你 看 那雨 后 小 妹妹 咬 着
唇 儿 、 提着 裙儿 轻 轻地 、 小 心地 跑, 心 里却 希 望 自己 也像 哥 哥一 样 摔 那么 痛 快
的 一 跤 (冰 心《 雨 后》 ) ; 你再 读读 那 个卖 火 柴 的小 女孩 的 故事 , 一 个男 孩 捡
走 了 小 女孩 的一 只 大拖 鞋 , 还说 等他 将 来有 了 孩 子的 时候 , 他可 以 把 它当 作 一
个 摇 篮 使用 (安 徒 生《 卖 火 柴的 小女 孩 》) ; 你 听听 那个 失 去父 母 照 料而 独 立
生 活 的 小女 孩皮 皮 是怎 样 学 会生 活的 : “第 一 次 我很 礼貌 地 提醒 我 ” ,“ 如 果
我 不 听 ,我 就口 气 严厉 地 再 说一 遍, 如 果我 还 不 听, 我就 打 我自 己 , 你们 明 白
了 吧 ? ”( 林格 伦 《长 袜 子 皮皮 》) 在 这里 , 没 有严 谨的 逻 辑, 没 有 深藏 的 城
府 , 即 使是 面临 着 沉重 艰 难 的生 活境 遇 ,也 没 有 欲说 还休 的 人生 感 叹 ,而 全 然
是 一 派 稚拙 淳朴 的 童年 生 命 气象 ,全 然 是一 种 最 自然 、本 真 的生 命 意 趣的 飞 扬
显 现 。这 种 生命 初 始和 成 长阶 段 中的 稚 拙情 态 ,是 儿 童文 学 稚拙 美 的主 要内容。

40
稚拙美也表现在儿童文学的形式方面。从广义上说,儿童文学作品的文
字 、 语 言组 合和 叙 述方 式 的 变化 可以 产 生一 种 稚 拙感 。例 如 张天 翼 的 童话 《 大
林 和 小 林》 中的 叙 述语 言 : “„ „后 来 乔乔 的 鼻 子就 ‘各 笃 ’掉 下 来 ,乔 乔 上
火 车 的 时候 ,乔 乔 的鼻 子 就 掉下 来了 „ „” 在 这 里, 鼻子 掉 下来 的 情 态由 于 语
言 不 断 重 复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一种幼儿班稚拙的口语形式风格。

稚拙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美学特质,构成的是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艺
术 景 致 , 是儿童文学具有的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

3. 欢愉

人们都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
述 , 他 们需 要有 趣 的东 西 。 因此 ,儿 童 文学 相 对 于成 人文 学 来说 , 总 是洋 溢 着
更 为 浓 郁 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
内 容 。 例 如,木子的童话《长腿七和短腿八》:

41
作 者 巧妙地运用夸张和变形手法,设置了长腿七和短腿八这样两个浑身透
着 戏 剧味 儿 的人 物 形象 , 并通 过 这两 个 生理 差 异极 大 的人 物 形象 的 对比 和 互动,
使 故 事 一 直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中。作品还借鉴了传统儿歌中绕口令
的 艺 术 手 段,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和重复运用某些字、词、句式,给读者的阅读
过 程 带 来 了很强的趣味性。同时,作者在作品情节推进的巨大 反差中,始终在
寻 求 、 把 握和表达一种人物之间内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沟通、协调和平衡感,这
种 沟 通 、 协调和平衡感正是人性中最美丽的、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于是,读者
在 被 作 品 的趣味性和作者的幽默感吸引的同时,会有一种真切的感动。

当 然 ,欢愉美并不是时时都与深刻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在儿童文学
作 品 中 , 也存在着一些以趣味性表达和幽默氛围营造为目的的作品。例如,传
统 儿 歌 中 的颠倒歌,就是一种以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为主的儿歌种类,它同样
具 有 独 特 的审美欣赏价值。

42
在 儿 童文学作品中, 作者常常使用夸张、 比喻、对比、移植、 仿拟、反语 、
拈 连 、 飞 白、颠倒、交叉、谐音、双关、反复、错综、误会法、矛盾法、自嘲
法 、 语 义 引申等手段,由语言、情节的不协调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
味 性 和 幽 默效果,构成一种轻松、清新、隽永的欢愉之美。

4. 变幻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东、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
因 此 , 儿童 文学 总 是更 富 于 幻想 ,更 多 惊险 色 彩 ,更 多神 奇 意味 。 而 这一 切 ,
就 构 成 了 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例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通过主人公皮皮的言行,
反 映 了 现实 生活 中 孩子 们 的 自由 、自 主 的愿 望 , 展现 了儿 童 的种 种 神 奇的 幻 想
和 向 往。 作 品中 的 皮皮 力 大无 穷 ,全 世 界没 有 一个 警 察比 得 上她 , 只要 她 高兴,
她 可 以 举起 一匹 马 。她 用 这 身力 气打 败 了一 群 欺 负小 孩的 顽 童, 赶 跑 了强 迫 她
进 入 “儿 童 之家 ” 的警 察 ,制 服 了上 门 抢钱 的 强盗 , 打败 了 号称 无 敌的 大 力士,
还 教 训 了野 蛮的 公 牛和 嗜 血 成性 的鲨 鱼 。皮 皮 的 脑子 里还 会 冒出 些 稀 奇古 怪 的
念 头 , 说些 又奇 怪 又好 笑 的 话来 „„ 在 澳大 利 亚 作家 特拉 弗 斯的 童 话 《随 风 而
来 的 玛 丽· 波平 斯 阿姨 》 中 ,保 姆玛 丽 ·波 平 斯 阿姨 神通 广 大, 是 孩 子们 的 好
朋 友 , 她能 在天 花 板上 举 行 茶话 会, 让 大家 都 头 朝下 行走 , 她也 能 让 气球 带 孩
子 们 到 天 上漫游,边游边讲奇妙无比的故事。

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所描述的上天入
地 、 无 拘无 束的 情 节运 动 , 不仅 展示 了 一种 自 由 、活 泼的 现 代美 学 心 态, 而 且
充 分 满足 了 儿童 读 者喜 欢 幻想 、 追求 新 鲜、 变 化、 刺 激的 审 美心 理 和阅 读 趣味,
充 分 展 示 了儿童文学的变幻之美。

5. 朴素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一样,都具有一种质朴的美。“质”是
指 本 质 、质 地、 本 色; “ 朴 ”字 原意 指 树皮 , 引 申为 未加 工 的木 材 , 再引 申 为
不 加 修 饰 的原始与天然状态。因此,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

43
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
童 文 学 创作 者的 人 格品 质 。 在儿 童文 学 作品 中 , 质朴 既表 现 为作 品 形 式方 面 简
洁 、 朴 素的 表达 风 格, 也 表 现为 作品 心 理内 涵 的 素朴 。这 种 质朴 绝 不 是形 式 的
粗 糙 。 质朴 是一 种 美学 品 格 ,一 种精 神 境界 , 而 粗糙 却是 由 于作 者 创 作能 力 或
态 度 方 面的 原因 而 给作 品 留 下的 缺憾 。 质朴 也 不 是心 理内 涵 的简 单 和 贫乏 。 质
朴 是 用 最简 洁、 自 然的 文 学 形式 来表 达 最本 真 的 生命 意趣 和 形态 , 是 如黑 格 尔
所 认 为的 那 种于 无 足轻 重 的东 西 之中 见 出最 高 度的 深 刻意 义 的美 学 品格 。 因此,
质 朴 拒 绝雕 琢、 矫 饰和 华 媚 ,并 成为 儿 童文 学 天 然拥 有的 美 学特 质 。 加拿 大 诗
人 丹 尼 斯 ·李的儿童诗《进城怎么走法》就表现了这种美学特质:

这首小诗取材、构思十分平实,但在看似朴素平常的意象中,却深藏着
一 种 奇 巧 和意蕴。质朴,的确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很高的美学智慧。

中 国 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教 授曾如此 形容 儿童文学,“自然 (大巧若拙,


浑 然 天 成) ,但 是 不是 无 为 ;本 色 ( 质 地形 色 站 得住 脚) , 但是 不 苍 白; 简 约
( 洞 悉 事物 的本 质 ) , 但 是 不空 洞; 单 纯, 但 是 不简 单; 率 真 ( 有 如 《皇 帝 的
新 装 》 里的 那个 孩 子) , 但 是不 幼稚 。 儿童 文 学 这一 ‘朴 素 ’的 文 学 拥有 的 实
在 是 高超 的 艺术 境 界。 在 儿童 文 学这 里 ,‘ 朴 素’ 是 金, 华 丽是 银 ;单 纯 是金,
复杂是银。

44
单元二:小结
儿 童 文学是文学,因此 必然与成人文学在 一般的 文学性上有其相通之处。
然 而 ,儿 童 文学 的 主要 读 者是 儿 童, 而 儿童 在 审美 方 面又 与 成人 有 着极 大 差异,
因 此 儿 童文 学在 美 学特 质 上 必将 有异 于 成人 文 学 。 换 句话 说 ,在 检 验 儿童 文 学
作 品 时 ,除 了用 “ 文学 性 ” 这个 标准 , 还得 加 上 “儿 童性 ” 。第 一 流 的儿 童 文
学 , 是 既 有文学性,又能表现儿童读者的内心世界,为儿童读者所喜爱的。
* * * * * * * ***************************************************** **

单元二:主要内容

1. 文学功能包括: 1)创造欲的满足; 2)形式嗜好的满足; 3)激情的宣


泄;4)心灵的补偿;5)审视自我;6)体验环境;7)回味与叹息;8)
憧 憬 与 渴 望 ; 9 ) 从 “ 静 观 ” 到 超 脱 ; 10 ) “ 撄 人 心 ” 而 入 世 。 如 将 以
上十种文学功能纳入审美过程去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秘密:这十个
方 面分属审美各个阶段,正是由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审美序列。
2. 以往的理论(包括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多只强调文学某一两方面的功
能(甚至只强调文学以外的功能),一般不从整体上把握,更看不到它
们可能只是完整的审美过程的一个个断面。这正是不少理论难题得不到
解 决的原因 。
3. 儿童审美表现为一种超理念的审美,成人审美则表现为一种渗入理性观
照的审美。善于理性分析的成人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故事规定一
个 主题,却不能如儿童般全身心投入,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感受。
4. 儿童审美表现为一种近距离的审美,成人审美则表现为一种远距离的审
美。儿童的近距离审美有两种表现:一是现实世界与幻想、想象世界部
分,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幼儿身上;一是真实与虚构部分,这种情形主
要 发生在儿童身上。
5. “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组成了审美情感的“高涨”,“审视
自我”与“体验环境”组成审美情感的“深化”,“回味与叹息”和
“憧憬与渴望”组成审美情感的“升华”。由于儿童在人生经验方面远
远少于成人,因而在成人文学中,审美侧重越向后移(即越靠近“升
华”),审美价值越高;儿童文学则相反,审美侧重越向前移(即越靠
近“高涨”),价值越高。随着幼儿-少儿-青春期的到来,儿童与成人
这 一审美差异逐渐缩小以至于无。
6.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这几
个 方面。

45
主要参考资料

1. 刘 绪源 . (2 0 0 9 ) .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 自强 . (2 0 0 9 ) . 儿童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3. 方 卫平 . (2 0 0 9 ) . 儿童文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4. 朱 自强 . (2 0 1 0 ) .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 . 济南:明天出版社
5. 朱 自强、郭史光宏 . (2 0 10 ) . 儿童也有文学 .吉隆坡: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拓展阅读建议

1. 朱 自强〈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0
2. 朱自强〈“大狗”叫,“小狗”也叫——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文学
差 异〉 :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4
3. 刘 绪源〈 它有多深,就该有 多浅 〉: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8902
4. 刘 绪源〈药·软饮料·水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581b0100dpza.html
5. 刘 绪源〈 对一种传统的儿童 文学观的批评 〉
http://www.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3
6. 刘 绪源〈美是不会骗人的〉
http://www.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5
7. [ 挪 ] 让 - 罗 尔 · 布 约 克 沃 尔 德 著 , 王 毅 、 孙 小 鸿 、 李 明 生 译 .( 1 9 9 7 ). 本 能
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 美 ] H. 加登纳著,兰金仁译 . (1 9 8 8 ). 艺术与人的发展 . 北京: 光明日报出
版社

46

S-ar putea să vă placă 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