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eți pe pagina 1din 168

1

《老子與聖經:超越時空的迎候》
遠志明

目 錄

凡例與說明

引言:巍巍古道

第一部:大道七說(原道篇)
第一章:自在者說
第一節:道的自在性:“自然”
第二節:道的無限性:“一”
第三節:道的永恒性:“常”
附論:自在、永恒、無限中的人

第二章:造化者說
第一節:道的創造之功
第二節:道的養育之恩
第三節:道的自隱之性

第三章:超越者說
第一節:道超越了一切形象
第二節:道超越人類的智慧
第三節:道超越所謂“辯證法”

第四章:生命者說
第一節:大道自有生命
第二節:大道恩賜生命
第三節:回歸生命之道

第五章:啟示者說
第一節:老子秉受啟示
第二節:道是啟示之道
2

第三節:“三位一體”的啟示者

第六章:公義者說
第一節:道是全然聖潔
第二節:道是無比慈愛
第三節:道的絕對公義

第七章:拯救者說
第一節:沈淪的世人:罪與死
第二節:自救的無望:智與德
第三節:得救的含義:歸與久
第四節:拯救的大道:寶與保

第二部 道的化身(聖人篇)
第一章:聖名
第一節:聖人不是一個虛名,“他”有實在的內涵
第二節:聖人不是一般的得道者,乃是大道本體的顯現
第三節:聖人不是哪一位上古聖賢,也沒有時空定位
第四節:聖人不是俗稱的聖人,乃是大道在人間的化身
第五節:聖人不是邏輯論證得來的,乃是大道的啟示
第六節:以賽亞預言的聖者:基督耶穌
第七節:耶穌之聖:“我不屬世界”

第二章:職份
第一節:先知
第二節:祭司
第三節:君王

第三章:本像
第一節:直接展示:執大像者
第二節:間接展示:“是以”及其他
第三節:自我展示:何以不為而成

第四章:使命
第一節:普世大能的拯救
第二節:拯救之內涵:復眾人之所過
第三節:拯救之道路:抱一為天下式
第四節:拯救之對象:以百姓心為心

第五章:降卑
第一節:老子的描述:知其榮、守其辱、處眾人之所惡
3

第二節:以賽亞的預言:被藐視、受欺壓、受盡痛苦憂患
第三節:耶穌的應驗:貧賤的、短命的、沒上過學的木匠之子
第四節:反者道之動:“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

第六章:犧牲
第一節:犧牲與復活
第二節:犧牲與天下
第三節:犧牲與為王

第七章:功成
第一節:聖言:不美、不辯、不博
第二節:聖功:不積而愈有,與人己愈多
第三節:聖愛: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第三部 為道之道(靈修篇)
第一章:為道之要則
總則:歸根復命、入道襲常
第一則:反
第二則:損
第三則:靜
第四則:襲

第二章:為道之功夫
預論:修道的註目點,兼論兩個世界的選擇
第一功:棄絕功
第二功:虛靜功
第三功:柔卑功
第四功:無為功
第五功:和合功

第三章:為道之比喻
第一喻:光
第二喻:水
第三喻:母與嬰
4

凡例與說明

一、《老子》原文章句依據王弼本,參照其他。
二、為便於查找,在《老子》每一章內,再分成若幹小節,在引用時分別註
明。如“4: 2”,即“《老子》第四章第二節”。
三、為一般讀者考慮,凡引老子,均為譯文。若有考究,請見本書後面“《老
子》原文與譯 文”。
四、本書指稱“道、神、上帝、自在者、造化者、聖人、耶穌”等,一概用
“他”。
五、本書所引中文《聖經》為“和合本”,英文為“新國際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經文的出處,按篇、章、節的順序標出。如“創 2:7”,
即“創世記第二 章第七節”。本書所引部分《聖經》篇名的縮寫對照如下:
《舊約》:
創 創世記 出 出埃及記 申 申命記 書 約書亞記
伯 約伯記 詩 詩篇 箴 箴言 傳 傳道書
賽 以賽亞書 耶 耶利米書 但 但以理書 亞 撒迦利亞書
《新約》:
太 馬太福音 可 馬可福音 路 路加福音 約 約翰福音
徒 使徒行傳 羅 羅馬書 林前 哥林多前書 林後 哥林多後書
加 加拉太書 弗 以弗所書 腓 腓立比書 西 哥羅西書
來 希伯來書 雅 雅各書 彼前 彼得前書 彼後 彼得後書
約一 約翰一書 啟 啟示錄
六、本書的寫作,是在溫以諾教授指導下,始於美國密西西比改革宗神學院,
一九九五年任 職《海外校園》雜志社後,作為一個研究項目得以繼續。寫作中得
到蘇文峰牧師很多 寶貴意見,得到溫以諾教授繼續指導和陳宗清牧師的指教,在
此一並感謝。

引言: 巍巍古道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嘆:大道隱去了!
有一個時代,我們引為自豪,它的靈魂卻充滿了羞愧。
有一群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寶,他們卻為失去的東西痛惜了一生。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約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後。那時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
創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 1。如今古老蒼黃的中國文化,就是那時呱呱墜地的。此
後兩千多年間,中國有了獨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與聖賢,有了敬仰、
驕傲和玩味的國寶 2。
5

然而,事實令人難堪。不是別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訴我們,那是一個
中華道統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們無力回天、痛心疾首、遺恨終生,而儒術不過是
萬般無奈中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已!
孔子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孔子 35 歲時,魯國鬥雞引發戰亂,移
居齊國。齊國大夫想害他,又返回魯國。看到魯君沈溺於美女舞樂三日不上朝,憤
然去了衛國。衛君聽信讒言用兵騷擾他,只好去陳國。路上誤被復仇民眾圍困了五
天,又回到衛。衛君愛美色勝過愛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國,司馬想害他。逃
到鄭國,鄭國人稱他是喪家狗。到了陳國,正趕上晉、楚、吳輪番地攻打,便感嘆
說,還是回老家吧。路過蒲邑,孔子被一夥叛軍拘留,立了一個假誓才解脫。要去
趙國,聽說趙君剛剛殺了兩個義人,就膽怯了。孔子遷到蔡國,不久蔡君被大夫們
謀殺。楚國請孔子去,陳、蔡兩國的大夫們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沒吃沒喝,孔子淒
楚吟詩:“不是犀牛,不是老虎,為何落在曠野中?”楚君想封地給孔子,怕他坐
大,又打消了念頭。落魄的孔子終歸故裏,魯國卻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說:天下
無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滅了 3。
這是怎樣一個世代啊!楚國的狂人向孔子唱道:“鳳凰啊鳳凰,道德為什麽如
此衰敗”!田間的農夫對孔子的弟子哀嘆:“普天下惡濁的洪水滔滔泛濫,誰能改
變呢” 4?
面對天下無道的敗壞世態,孔子怎能不神往天下有道時的美好景象!一次孔子
參加年末的祭神儀式後,登高遠望,不禁感慨萬千,對弟子說:大道通行的時代我
沒趕上,可是古書裏有記載。大道通行時,天下公而無私,賢能的人主政,人們信
實和睦„„。如今大道隱沒了,天下化為家私,只親自己所親,各人只顧各人„„
5。孔子極其仰慕古道,多次贊嘆說:“偉大崇高的堯帝啊!獨尊上天為大,一心
效法天道。崇高啊,舜與禹,擁有天下而不為己”6。孔子甚至懇切地說:“哪怕
早上聽到道,晚上就死去也好啊”7!
實際上,孔子將大道隱沒視為一個無法挽回的既成事實,放棄了以“道”為根
本的 “大同”境界,追求以“禮”為綱紀的“小康”理想。在他看來,所謂禮,
是先王用來承受上天之道、治理世人性情的,失掉會死,得著便活 8。孔子一生
“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不惜“累累如喪家之犬”奔波於列國之間,就是為了
“克己復禮”。他說:“一旦人們能約束自身性情,復歸先王之禮,普天下便一片
仁愛了”9。
大陸不少文人曾批判孔子妄想開歷史倒車。問題是,這位才德雙全的中華文化
的主要締造者,何以迂腐到非要走回頭路不可呢?難道不是春秋末年真的失去了大
道、而大道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嗎?
臺灣有的學者強調另一面,說孔子未必不是“寓文於史、托古改制”。這裏的
問題是,孔子展示給我們的古道背景和仰慕情懷,難道都是虛假靠不住的嗎?況且
(我們馬上會看到)借助《易經》《尚書》《詩經》等古籍,不是可以多方直接地
看到夏、商、周“大道之行”的真實內涵嗎?此外,學問和為人都與孔子不同的老
子墨子,在“道行道隱”的論斷上卻與孔子完全相同,這是偶然的嗎?
6

老子
老子形容那個世道說:好一個廣漠無際的荒野!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
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一個個自滿自得,流溢而出,精精明明,斤斤
計較。唯獨我啊,疲憊沮喪,像是無家可歸的人;渾渾濁濁,仿佛遺失了什麽
10!
遺失了什麽呢?要回歸哪裏呢?老子比孔子更清楚,就是“道”:“大道非常
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你們卻穿
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肴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
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 11”!
老子確信天下若失了大道,無物可以補救,故對仁義道德的說教很不以為然,
鍥而不舍地尋求真道。他說:大道廢棄了,才興起仁義。大道失落了,才強調德
行。德行失了才講仁愛,仁愛失了才講正義,正義失了才講禮法。所謂禮法,不過
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已經是禍亂的端倪了 12。
墨子
墨子論到世態時,同孔子老子一樣,毫不懷疑失了先王的道統 13。他說:自
當初三代聖王之後,天下便失了大義,不僅有不仁、不忠、不慈、不孝的事,更有
淫暴、亂寇、盜賊、劫殺,一片亂象。這是怎麽回事呢?墨子直截了當地說:因為
世人都不相信神明了啊!如果世人都敬畏神明,知道他秉行公義,賞罰分明,誰還
敢為非作歹呢?怎麽會天下大亂呢 14? 據墨子記載,古代先王豐厚地祭祀服侍神
明,又唯恐後代不曉得,就寫在竹帛上。怕竹帛腐壞,便刻在盤盂金石上。又擔心
後代不虔誠,哪怕一尺之帛上,也要千叮嚀萬囑咐。現在世人竟說神明原本就不存
在,這哪裏是君子當行之道啊 15!
看來,對孔子、老子和墨子來說,當時中華道統的失喪顯然是個不爭的事實,
他們的失望、惋惜和無奈之情也充分地溢於言表。那麽,那個失喪了的中華道統究
竟如何?為什麽如此牽動先哲們的心?先哲們締造的傳統文化,己經餵養了中國兩
千多年,竟然不如那失去了的東西更寶貴麽?我們一直珍藏、吮吸和引以為榮的,
竟然不是貨真價實的正宗貨嗎?
雖說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有心的中華兒女卻怎能不在這裏定一定
神,看看那失掉的先祖道統到底是什麽?
二、上古先祖,禪讓、祭祀、政事、人生、文字的昭示:大道之行也!
先祖道統,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於神”16。
天、道、神、上帝,先祖使用這些詞,偶有歧義,卻常有通義,通義就是神。
“上帝,就是天”17。 “天就是神,天無言而有信,神不怒而有威”18。“形而
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19。“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20。所以,
敬天、順道、信神、畏上帝,這些說法的含義是相同的,都表達了先祖的道統。
後人一聽說道,就感覺虛無縹緲。然而對於先祖們來說,道又真又活,流蕩在
心裏,顯明在世上。這方面的記述很多,專著也不少 21。我僅舉幾個活生生的事
例,以期畫龍點睛,可摸可觸。
禪讓之風
堯沒把帝位傳給兒子,卻傳給了舜;舜沒把帝位傳給兒子,卻傳給了禹。這段
佳話史稱禪讓。禪讓何以發生?生活在明爭暗鬥、黨同伐異的後世之人,常常迷惑
7

不解。有的歸於堯舜高風亮節之德行,然而此等大德行從何而來?又有人歸於堯舜
心智未開之愚腐,然而訂歷法、置閏月、明五刑、安天下的不是他們嗎?還有人幹
脆否認禪讓之美談,說“實際就是軍事民主制”22。
讓我們依據《史記》和《尚書》,看看禪讓的真相。
堯帝,名叫放勛。他有上天一般的仁德,出神入化的智慧。堯在帝位七十年時
發現了盲人之子舜,把他推薦給上天,讓他代行天子之政,自己則觀察上天的旨
意,看天是否願意接受舜為天子。二十八年後,堯壽終,傳帝位給舜。舜執意讓給
堯的兒子丹朱,就退避到南方。可是天下朝見的、訴訟的、謳歌的,都來找舜而不
去找丹朱,於是舜嘆道:“這是上天的旨意啊”!便登了帝位 23。舜繼位之後,
以祭祀之禮向上帝陳述此事 24。
舜的兒子商均不夠賢能,於是舜打算把禹推薦給上天。一次,舜帝與禹、伯
夷、臯陶一起討論治國方略,令禹發言,禹說:“以清明誠實的心尋求等待上帝的
旨意,上天就會不斷地賜給你幸福瑞祥”。舜帝推薦禹給上天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十七年後就去世了。禹想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隱居到陽城。可是諸侯們都去
朝拜他,他只好接受了帝位 25。
顯而易見,對上天的敬畏,是堯舜禪讓的真正原因。用德行、愚腐或迷信來解
釋禪讓的人,應當仔細想一想:若不是對上帝虔誠的信仰和深深的敬畏,什麽力量
能生發出如此徹底的德行、如此美妙的“愚腐”和如此通達的“迷信”?若不是
“信於神”,什麽力量能保證“孤、寡、不善”的人間帝王“忠於民”?
祭祀之禮
中國曾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一生夢想“克己復禮”。我們身為中國人,
是否知道中國最大的禮是什麽?
是祭祀之禮,如:郊祭、 祭、煙祭、類祭。
郊祭:在疆界或京郊建築祭壇,以牲畜之血敬獻上帝。“郊祭用血。 26“郊
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祀帝於郊,敬之至也”27。
祭:皇帝主持的祭祀。帝王就是大祭司。“不是王不能 祭。王用 祭來祭
祀先祖的源頭”28。
煙祭:燒柴升煙,再加牲畜,味達上天,上帝悅納。“以煙祀祀昊上帝”
29。“不煙於神而求福焉,神必禍之”30。
類祭:因特別事故而祭神。“於是,舜以類祭向上帝報告繼承帝位的事”
31。
中國人獻祭的記載,至少始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周朝人甚至說其祖先後稷(種
田之人)便是姜媛(牧羊之女)32 以煙祭敬奉上帝而生的 33。孔子編篡的《禮
記》,行於周朝,承自夏商二代 34 ,中心就是祭祀之禮。洋洋 49 篇,論及祭祀的
神聖莊嚴和詳規細則,如齋戒、祭物、祭器、服飾、陪侍、詩樂、情境等獻祭要
求,又涉及祭祖、家務、婚姻、喪事、飲食等行事標準,比之《聖經/舊約》猶太
人獻祭和為人的條例律法,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胡適聲稱中國文化深受祭天主義
的影響 35 。據說祭祀之禮一直維系到 1911 年才告消失 36。然而自春秋末年大道
隱沒之後,這個禮實際上便漸漸流於形式了。
先祖極為重視祭祀之禮,絕非迷信。在祭祀中,他們能夠與神溝通交合,親密
相歡 37。他們也知道,神所喜悅的,是真誠的心靈,並非所獻之物。當子貢想撤
8

掉祭祀用的羊時,孔子說:“你愛的是祭祀之羊,我愛的是祭祀之禮”38 ;神所
愛的,則是孔子這般虔誠的祭祀之心。先祖又說:“大德才能感動上天,至誠才能
感動神明”39 。這很像以色列先知們的話:神難道缺少你們的牛羊嗎?他所要的
不正是你們聖潔、敬畏的心嗎 40?
先祖還知道,神所悅納的祭祀,可以使人的罪咎得到赦免:“自從後稷開始祭
祀上帝,百姓可以卸去罪咎重擔,代代延綿,直到今天”41 。這種類似猶太人
“贖罪祭”的觀念,使我們聯想到先祖們的確不像後人,靠個人修煉提升德行,而
是以敬虔的心討上帝喜悅,禮儀典章亦為此而設。一顆在上帝面前認罪贖罪的心,
自然比千萬種誡律和苦行更能生發出自省和德行,且有仿佛釋罪感一般的輕松、自
由和寧靜。上帝赦罪賜福之說,由此可見一斑了。
政事之綱
中國最早的一份政事記錄是《尚書》。“書者,政事之紀也”;“《尚書》
者,上古帝王之書”42 。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堯舜禹、夏商周凡一千五百多年
間,中華先祖們施政治國的理念和大綱 43。
繼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之後,夏商周三代的接替是《尚書》的主線。夏朝最後一
位帝王夏桀,荒淫無道。成湯去討伐桀之前作《湯誓》,對眾人說:眾人啊,不是
我小子敢犯上作亂,實在是夏桀罪惡多端,上天命令我去討伐他。你們會抱怨我荒
廢農事,我理解你們,但我更畏懼上帝,不敢不出征啊!夏桀的罪惡太大,百姓甚
至抱怨說:“這個太陽什麽時候墜落呢?我們願意同你一起滅亡”。眾人要輔佐
我,實行上帝對夏桀的懲罰„„ 44。
成湯滅夏桀之後,建立了商朝。從成湯到帝乙,數百年間,力行德政,慎行祭
祀,沒有人敢違反上帝旨意,背逆上天恩德。直到季紂,才不敬畏上天,不明察神
意。沒有明德芳香的祭祀聞於上天,只有怨恨之聲、酒腥之氣達於上天,上帝就不
保佑了,降下喪亡之禍。周公說:“上帝並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懲罰啊”
45!季紂手下的臣僚也直諫說:上天恐怕要斷商朝的命了!大王您淫蕩嬉戲,自絕
於天。百姓都說:“上天怎麽不降威懲罰呢”?如今上天要拋棄我們了 46。
周武王伐季紂之前,曾祈禱天命。一次,八百諸侯集於盟津誓伐,武王卻說:
“你們不知道上天的旨意,還不可以呢”。兩年後,武王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取
代商朝,然後報告給我”47 。於是宣告說:“季紂自絕於天,現在我要恭敬地執
行上天的懲罰”。然後一舉滅商,建立周朝。進軍商都時,武王對迎候的百姓們
說:“願上天賜福給大家”!次日,武王祭祀上帝,禱辭中說:“季紂廢棄了先王
秉受於天的恩德,辱慢神明,斷了祭祀,施暴百姓,罪惡昭昭,達於上帝。我承受
天命滅紂,敬奉上天彰明旨意”48。
三代時兩大暴君夏桀與商紂,就這樣先後受天之罰。而倍受後人崇敬的文(文
王西伯)、武(武王發)、周公(周公旦),則因敬神愛人,為上帝所悅納,上帝
就降大使命給他們,用喜樂吉祥陪伴他們 49。
顯然,是否“忠於民而信於神”,是貫穿《尚書》的基調。是先祖衡量善與
惡、義與罪的準繩,也被視為國運興衰、政事得失的根源。這就顯明了一個事實:
中華上古一千五百多年間,上帝被視為至高主宰。那時,人們將自己的福禍安危、
生死存亡全系於他。他是忌邪惡、喜善德、監察人心的正義之神:“上帝監察下
民,贊許他們按公義行事” 50;“上帝禁止驕奢淫逸”51 ;“凡是犯罪的,必受
9

上帝懲罰,不能長久”52。上帝又是有情有意有智慧的神:“上帝並不暴虐,是人
自己犯罪招致懲罰”;“上帝哀憐四方百姓,眷顧他們的命運而更換暴紂”53 ;
“上帝不降大命給信誣怙惡的人,上帝也不降大命給無德無義的人” 54。
在這樣一位公義、信實、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暴孽不能存留,罪過必須懺
悔,德行必得彰顯__這正是先祖們的信念、信心和信仰。這種純潔的信仰、不移的
信心和高貴的信念,充滿了《尚書》通篇,也鑄造了上古歷史,形成了聖哲痛惜、
萬世景仰的先祖道統。的確,一個民族上下若有這樣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不就是
有了從天而降的正義之聲、道德勇氣和不可摧毀的向善力量嗎?不就得著了上帝通
過億萬人心而賦予的巨大祝福嗎?
人生之命
上古大道不僅以禪讓、祭祀和政事展現在國家綱紀中,也深深根植在先祖個人
的人生價值裏,這一點可以從《易經》和《詩經》中看到。
《易經》雖然以陰陽為法,以占蔔為式,以吉兇為問,卻蘊藏著一個奧妙的
“天機” ,就是:天人互動,比一切都根本;天人相和,比一切都重要。所以第
一條就是“樂天知命”55 ,占蔔,據信就是樂於天而求知命的方式。其次是“順
天休命” 56,順從天意,不昧於己,歸回安息,平靜安穩。最後則“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57,上天的保佑至大無比,哪裏還有不利呢?《易經》中有如此恢宏
的精義,後人卻只拘泥於象數推演,實在可惜了。因為光是“有樂天知命的心志、
又有順天休命的行為、便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果實”,這樣的一種人生信仰,本
身就是上天的祝福了。
《詩經》的多數篇章都有先人祈禱的心聲。先人們相信敬虔的祈禱必蒙上帝垂
聽: “人民所稱道的,早晚禱告,達於天上,上帝喜之而祝福。人民所怨恨的,
早晚禱告,達於天上,上帝惱之而懲罰”58 。於是,詩人們面向上帝,忠實地抒
發了那個時代的人生情懷:
贊美:“燦爛奪目的上天,光輝普照大地。偉大榮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臨。
永恒無限的上帝,天下萬民之君”59。
感恩:“上天啊!生養了眾民,創造了萬物,定下了律法”;“多好啊!大麥
小麥都快熟了,昭明的上帝,賜下了豐年”60。
祈求:“明亮的天河,運轉於蒼穹。君王仰天長嘆:世人犯了什麽罪過,上天
竟降如此大禍?祭祀的玉器已用盡,難道上帝還不垂聽”?“我將牛羊獻上,祈求
上天保佑;我會晝夜不懈,敬畏上天威嚴”61。
畏懼:“偉大上天,突發盛怒,降下喪亂,遍地荒涼”;“上天降下了懲罰的
羅網,國中盜賊們發生內訌”62。
哭訴:“我心恍惚苦淒淒,我心慌亂如醉酒,我心沈悶如梗塞。知我者說我憂
傷,不知我者問我何求?悠悠上天啊!這是誰的罪咎”?“悠悠上天啊!我們的父
母,無罪無辜的人,為何遭受痛苦”63?
感嘆:“貧困交加,走投無路,這是上天的作為啊,我又奈何”!“上天是高
明的,知道我沒有快樂,那麽,高明的上天啊,為何不憐憫我” 64?
記述:“後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農稼,大麥小麥,上帝降命,養育萬
民”;“ 上帝啟示文王,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攀比羨慕,徑直登臨我岸”;“上
帝啟示文王,不要自作聰明,順從上帝律法”65。
10

勸誡:“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樂;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為。
上天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知道你的罪衍”;“神的降臨,不可測度,
豈敢懈怠” 66?
警告:“上天為什麽責罰你?神為什麽不祝福你?你舍棄了夷狄的大惠,妒忌
我這正直的人”;“恭敬吧,恭敬吧!天道顯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說天
高不可及,人之所行,日監夜察,上下往來行賞罰”67。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68。為什麽人心無邪?心中
有正則無邪也!為什麽心中有正?孔子很清楚:“大道之行也”!這樣一個信於
神、畏於天、順於道、敬拜上帝的族群,人心怎麽能不純樸呢?看起來柔弱的心
腸,卻能吟出通天的力量;看起來愚拙的言辭,卻閃著超世脫俗的光華;即使在痛
苦、無奈和淒涼的哀嘆中,也不失盼望的底線──只因為有一位公義、慈愛、全
知、全能的上帝,活在他們心裏。
文字之謎
漢字無疑是中國文化最古老、最確鑿的標志。若是黃帝的史官蒼頡約在公元前
兩千六百多年前收集整理 69,那麽,真正的形成過程就應當更早,可見漢字本身
所隱含的文化傳統可謂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同時,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音、形、
義相互關聯,這又是考察辯識其文化含義的天賜良機。考察工作是浩繁的,這裏只
能舉出一些線索。
就字義講,古人在稱呼“自在永在者”──請原諒我借用《聖經》上的這個意
謂──時,所使用的天、道、神、上帝等名字,恰好從不同側面描述了他的屬性。
所謂“天”,強調不屬於地上的世界,崇高而超越,清明而無限,又有四季運行一
般的信實,有春育秋煞一般的公義,有陽光雨露一般的慈愛。所謂“上帝”,強調
在天上的主宰者,宇宙最高的君王,擁有至上的主權,是一位全能的位格。所謂
“神”,強調超出人的理性能力,無法測度,其智慧深奧不可識,其意念高妙不可
言,其作為神奇不可料。所謂“道”,強調其無形存在、卻無所不在的生命性和入
世性。大道為一,卻能化散為處世、為人、治國、立命之道,從而統攝天上與人
間,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樣,以“天”示其無限、超越、信實、
公義和慈愛等屬性,以“上帝”示其至高的主權和位格,以“神”示其奧妙無窮的
智慧和能力,以“道”示其無形地化育生命和入世得人。中國的古人借助這幾個漢
字,盡可能地靠近“自有永有者”的真實內涵。
就字形而言,對古象形漢字的研究有許多令人驚訝的發現,業有專著刊行。有
一些通常難以做象形解釋的字,放在“信於神”的道統裏就迎刃而解了。如“休”
字,古作,何以人在樹旁而非在石、土旁為休?聯想古時休字有“蒙福吉祥”之
意,《聖經》又有“歸回安息”的呼喚,似是追憶人之初在伊甸園中身心得安息之
情形。又如“婪”字,古作,何以林下之女為婪?似隱含夏娃受誘惑吃林中智慧果
之意:“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又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
智慧,就摘下來吃了”(創 3:6)。這不是從飲食、美情到心智上,全面的貪婪
嗎?又如“單”字,古作,何以兩口離田而單?似是亞當夏娃(兩口)被攆出伊甸
園(田),與神隔離之後的孤獨。又如“船”字,古作,何以恰恰“八口”在舟內
為船?似與挪亞一家八口人進方舟之事相關,且據考證,《聖經》記載的大洪水約
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而蒼頡造字與大禹治水都在其後不遠。又如“義”字,古作,
11

何以“我”在“羔”羊下便稱義?獻祭是從挪亞開始的,似是指殺羔羊獻祭以贖罪
稱義的事。如此等等。有一本書分析了一百三十多個漢字 70,還有人大膽地思考
過中國祖先與挪亞的血緣關系和文化淵流 71。當然,這類問題已不像純粹的學術
研究了,唯獨有心人會有興趣。
現在來看一串漢字,裏面千真萬確有“信於神”的道統。這就是以“示補”為
偏旁的字群。“示”即 ,是以甲骨文“祭壇”的樣子表示神。除了“神”字以
外,“祖”為始意,“只”為大,“祗”為恭敬,又有“祭祀”“祈禱”,是《禮
記》所稱之大“禮”。“ 社”,古為祭神之場所,如猶太人之會堂。“祝”則是
祭司和祝禱者 72。人的“福”、“禍” 都與神相關,“禪”是人單獨面向神的默
思玄想。今不常用的“祺”、“祜”、“祚”,都是福份吉祥之意 73,等等。
顯然,中國文化最早的建築師__造字的蒼頡們,深深地生活在神的臨在中,以
至於福、禍都在乎他,社、禮都圍繞他,祭祀、祈禱他,恭敬(祗)思念(禪)
他,以他為始(祖),尊他為大(只)。我們文化之根上這些屬神的烙印,雖然風
蝕演化了數千載,至今依然歷歷在目。不肖子孫們,縱使恨不得將這些字都篡改
了,卻是做不到啊!
中國文化樹大根深,從有漢字始,歷經堯、舜、禹、夏、商、周,約兩千多年
間,舉凡政事、禮儀、詩歌、文字,一脈相承,充滿了信神、畏天、順道、敬上帝
的道統,有證可查,有跡可尋。直到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時代,大道才隱去
了。那時人智興起,人欲橫流。人們不再信神,不再畏天,不再順道,不再敬上
帝。卻以利益為天,以智巧為神,以權勢為道,以自己為上帝。這是人的智慧大勃
興的時代,也是神道大失喪的日子。中華神州延綿了兩千多年__連無文字的史前
史,實際上還要長__的道統,就在那時瘁然斷裂了。春秋末年,還聽得見先哲們仰
天撫古、追念大道而暗然神傷的嘆息,到了戰國末年,一個與神隔絕、全然人治,
與道隔絕、全然人智的陰暗暗、赤裸裸的世俗王國,就以人心的罪念為磚石、以仁
愛的呼號為門面,堆積而成了。自秦始皇自稱“皇帝”後,一代又一代世上君王,
就儼然一個個取代了上帝。
三、末世拯救:孔子倡德,老子傳道
林語堂先生曾用“把蠟燭吹滅吧,太陽升起來了”這句話,描述他一接觸耶穌
之道時的感受。這句話恰好出自堯帝大道當行的時代 74 。上帝之道就是靈魂的
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9)。
當太陽西下晚霞消失的時候,黑暗便籠罩了大地。人心晦昧了,在陰影中遊
移,躁動,奔突。人們像失了明、脫了韁的馬群,相互踐踏。遍地是離經叛道,歪
門邪道。思想家們驚慌失措了。他們一面追憶、嘆息那隕落的大光,一面思索著補
救的辦法。一時間人的智慧迸出火花,在茫茫黑夜裏,諸子百家,燈火閃爍。
哀哉儒術,舍道求德
孔子開創的儒家,為黑暗中的人心設計了一套規則,順其而行,自能避免跌入
惡濁泥潭或相互碰撞沖突,使人心社稷光亮麗美、清楚有序。這套規則就是仁、
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以道德引導之,以禮儀教化之 75 。
儒生們樂觀地相信這個道德系統通過自省和自律能夠行得通,因為據信每個人心中
都自有一盞燈,就是人之善性和良知,如測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
心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的 76。
12

若果真如此,儒家的一套在歷史上應當有效,其理想亦當實現。然而兩千五百
多年了,至今儒家仍只是一種有待追求的“理想”,豈不怪哉!那麽,癥結何在
呢?其實孔子是明白的:大道隱去了!孔子從來沒有像他的追隨者那樣,自信到宣
稱儒家學說就是中華道統、救世良方。恰恰相反,他確信自己是在“大道既隱”的
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舍棄大同,追求小康 77 。他的話常常是這樣:假如“克己
復禮”,則“天下歸仁” 78。假如“愛人”,則為“仁”。假如“剛、毅、木、
訥”,則“近仁” 79。假如有“周公之才美”,則“其余不足觀”80 。假如“以
德為政”,則“眾星拱之”81 。假如“其身正”,則“不令而行”82。假如“有
用我者”,則“恢復文、武德政”„„ 83。問題就在於,這些“假如”在無道
時,都是不能實現的。因為無論個人或社會,立志為善由得他(它),只是行出來
卻由不得他(它)(羅 7:18)。自古以來各民族都不乏好的誡律,各種人都存有
良知善端,所缺乏的,就是行出來的動力和能力。
大道當行時,人心與天上公義之神相通相連,自然產生一種內在的、活生生的
敬畏和虔誠。其良知善端得到活水源頭的激發,奔湧流蕩,大有能力。大道隱沒
時,人心與神隔絕,以神為虛無,以己為唯一,人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敬畏與虔
誠。這時,即使心中有良知善端,在利欲的誘迫、世俗的攜迫和競爭的逼迫下,也
是無能為力,實在難以昭行不昧。這就像屋裏只有電燈不行,還要有活力的電源。
人心如屋,良知如燈,神就是活力的電源。電燈離開電源就不起作用,良知離了神
就微弱不堪。
實際上,孔子對大道仰慕至極,對失道痛惜萬分。他以為道失而不可追,一去
而不復返,所以舍道而求德,希望以仁德禮義來宏揚大道,濟補亂世,篤正人心。
殊不知,道為德之本,德為道之末,舍本而求末,差哉!於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屢屢品嘗、且終於明白了失道之後推行仁義的尷尬困境,說:“我們的主張行不
通,早已很明顯了啊!” 84。
後人,尤其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哄哄然一窩蜂崇拜孔子退而所求之次,卻
壓根兒看不見孔子慕而不得之道;以其替補之術“仁義道德”為至寶,卻把孔子夢
寐以求而不得的上古道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宋代李元綱勾畫出一幅“道統相傳
圖”,稱伏曦、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子思、孟子、
程子、朱子等,使中國道統相繼不絕。據信大多數中國人,包括孫中山先生,都毫
不懷疑孔子是承先啟後的道統繼承人 85。這真會叫孔子哭笑不得:那上古大道早
已在孔子之時隱去,恰恰是孔子一生追思不得、痛惜不已的啊!
老子其人,入道而休
老子與孔子有一點相同,兩點不同。
兩人都承認那是一個大道隱沒的年代,這一點相同。
但老子又確信,天下若失了道,則不論仁、義、禮、法,無物可以補救,所以
大道舍棄不得。他說:大道廢棄了,才大講仁義;喪失了大道,才強調德行;所謂
禮、法,是禍亂的先兆。有了道,最好的戰馬會用來種田;失了道,懷駒的母馬也
要上戰場。所以,唯有順從大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態;秉持上古之道,才能把握
現今之事。因為唯有道,有恩典供給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其美善之行;而不
順從大道的,是早已註定要滅亡了 86。老子這樣雄魄的見識和決心,孔子是沒有
的。
13

更重要的是,老子還確信,大道隱去並非喪亡,道隱無名並非不存,大道古今
如一,常與我們同在,可知、當知、必知。他說:道看起來無為,其實無所不為。
他就行在我們周圍,如大水漫漫,無所不至。從古至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
人們看到萬物之父。他使我確信不疑,行在其中。我之所以曉得萬物之父的情形,
也是由他而來 87!老子對大道這樣樂觀和有信心,更與孔子炯然不同。
顯然,老子是入道之人,不像孔子只是慕道之人。老子能夠將天上與人間、形
而上與形而下融匯貫通來思考,因為他得著了那個上下貫通的“一”,即道。孔子
只是以人間的智慧來應付人間的事務,就好象撇開了太陽系、銀河系和整個宇宙系
統,來處理地球本身的運行和演化難題。中華上古大道不是這樣子。古人上信於
神,才有下愛於人,其仁德禮儀均是有根之青藤,有源之流水。孔子知道其根失
了,其源斷了,卻不像老子執著堅定地去追根尋源,而是做起青藤流水的設計規劃
來了。
老子之得道入道,當然並非由於他的智慧和德行比孔子高多少,而是他在謙卑
虛己、清靜無為、敬虔順從中,領受了大道之光的照臨。世人的智慧與德行,是努
力向上的力量;但大道卻像水,只註入處低居下的地方。所以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19:2)、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88 是有福的。這是老子之學,亦是老子之人。老
子所言之道,與其說是他一個人潛心悟求之偶得,倒不如說是他從道中謙卑收受之
恩賜。揣摩老子其人其學,均不出天上大道的奇妙作為!
老子之言五千,字字擲地有聲。老子其人,卻像神秘傳奇,撲溯迷離。老子之
姓名、籍貫、仕旅、行蹤、享年、世系等等,無一不成問題。“舉凡先秦西漢關於
老子之文獻,幾無一可據”89。司馬遷著《史記》(約公元前二世紀),雖提出李
聃這位西周守藏吏,卻又列出老萊子、太子儋,說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後只能
肯定“老子,隱君子也”。司馬遷在《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中都記載,孔子
曾赴周向老子問“禮”。老子對孔子說:你所說的那人連骨頭都腐爛了,只有其話
語還在。時候到了,君子會駕臨天下;時候未到,君子則如風飄逸。盛德若愚,驕
氣、多欲、態色、淫志均無益。做人子的,無我而立我;做臣屬的,只當無我而
已,等等。孔子離去後對弟子們說,這位老子,真是“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啊!據
說老子後來離周西行,經過幽谷關,守關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於是老
子做了五千言,然後離去,終不知老於何處 90 。有人猜測去了中東或印度 91。這
裏我不敢多嘴。
慶幸的是,盡管老子其人影影綽綽,隱遁未明,《老子》一書卻是真真切切地
留給了世人。也許,上天之意、大道風範本是如此。
老子所言之道,即上古所行之道
《老子》一書,後人雖分為道、德兩經,主旨卻只是對道的宣告,可謂“宣道
之書”。
然而老子這個“道”,是否上古先祖所行之道呢?即是否孔子的“大道之行”
與“大道既隱”所言之道呢?我認為這是毫無疑問的。
首先,老子是在同孔子一樣悲嘆人們對大道的廢棄時,宣示其道的。可見老子
所宣之道就是當時人們所遺棄的道,邏輯上一脈相承,順理成章。
其次,孔子對先王的描述,恰恰是老子之道的佐證。老子之道講“無為而治”
(3:6),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4

老子之道講“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13:4),孔子說:“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老子之道講“知常容,容乃公”(16:8),孔子
說:三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92,等等。
最明顯的是,老子多次直接談到上古之道,如“秉執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
萬有,並知道其始末由來”;“上古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
識”;“古人所得著的,是一(即道)”;“不爭不競之美德,相配相和於天道,
上古之時便如此啊”!“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自行其
是),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樸(順從真道)”。“古時候為什麽重視道呢?不就是
因為在他裏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得以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寶貴的啊”!等
等 93。可見《老子》所言之道與上古所行之道是同一個道。
同一個道,卻有不同的展現,這就容易使人迷惑了。上古之道在於“行”,是
先人行出來的道,亦是大道行在世上,即如前述禪讓之舉、祭祀之禮、政事之綱、
人生之命、文字之謎等。到了老子的時代,大道已被世人背棄,絕行於世,世人們
亦不識大道為何物了。這時老子上乘於天、下達於世的道,便在於“言”了。大道
是有生命的。大道普行於世時,自不待言;大道不行於世時,則道自言,就是借助
先知宣達、喚醒、警示、告誡、引導世人,歸回大道。看起來是老子言道,其實是
大道自言也!看起來像出世之道,其實是救世之道也!看起來是老子一家所言之
道,其實是上古萬民所行之道也!
四、大道之言:原道、聖人、靈修
大道可以言說
人們常聽說“道”是不可言說的。研究老子的專家學者們,一般將《老子》的
第一句話解釋成“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道可道,非常道 1:
1),以此來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又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這類話
為佐證。但是這樣一來,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宣示真道的權利,或者說,一開
始便否認了老子言說永恒不變之道的可能性與可靠性。很顯然,這樣斷句和翻譯,
與老子通篇的宗旨 宣示那永恒不變之道給世人,是很不相宜的。正是基於這種
誤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問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
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其中的“言”字是形容詞,意思是知“道”
的人無須多說,多說的人並不知“道”。不是嗎?老子僅留下五千言而已,耶穌僅
留下數百言而已!不是比那些終生著書立說、卷帙浩繁的人更知“道”嗎?
“道可道,非常道”,應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之意。這樣斷
句和翻譯也表達了道的深奧不尋常,卻沒有“大道不可言說”的武斷悖論。“常”
字在《老子》中多次出現,有“通常”和“永恒”兩種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
“通常”的意思。“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
《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
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
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94 《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
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
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裏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 95。又有
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
15

96。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
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麽呢?就
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於是老子談論了那永恒不變之道五千言。
大道的言說
老子言道,態度極為謙卑。他僅僅寫了五千多字,知道“多言數窮”(5:
3)。他又使用“恍惚”(21:2,3)、“玄”(1:4,5)、“孰知”(73:
2)、“吾不知”(4:3)、“勉強”(25:4)等字眼,反復強調道的無限和自己
的有限。這正是他知“道”了的緣故,是大道在他身上發生的果效。
《老子》所言之道,本書將詳加討論,此處只稍作提示。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體的屬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為法度 97。
道是造化者,萬物之母,愛養萬物 98。
道是超越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99。
道是生命者,眾妙之門,沒身不殆 100。
道是啟示者,不言之教,以閱眾甫 101。
道是公義者,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02。
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 103。
我們會在本書第一部“大道七說(原道篇)”中詳細探討大道的本體屬性,並
深入比較《聖經》“太初有道”之道。
第二,老子預言了道的化身“聖人”。 《老子》81 章中,在 26 章中 29 次描
述聖人,而且總是在宣示了道之體、道之像、道之理之 後,緊接著便用“所以”
(是故)引出聖人行大道於人世的表征。老子筆下的這位聖人,遠 在天籩,近在
眼前,言之鑿鑿,不容置疑,儼然一位道的化身:
聖人的職份:世人認識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104。
聖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見;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
聖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復眾人之所過,是謂襲明 106。
聖人的降卑與大愛: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107。
聖人的受難與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108。
我們會在本書第二部“道的化身(聖人篇)”中深入考查這位聖人,並客觀比
較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的同類預言和耶穌的應驗。
第三,老子有精辟的為道、修道之論。
修道的原則:歸根復命,守母襲常; 反(返),損,靜,襲 109。
修道的功夫:棄絕功,虛靜功,柔卑功,無為功,和合功 110。
修道的比喻:光,水,母與嬰 111。
本書第三部“為道之道(靈修篇)”將深入研讀老子的靈修妙道,願大道之光
親自引導我們進入其光明、永恒的境界。
原道篇、聖人篇、靈修篇,這三部分內容恰好將老子五千言囊括無遺。不管當
今學者,包括一些基督徒學者有什麽疑惑和異意,我相信凡以道求道之人,必能在
這五千言中得見神光。
五、解讀老子:失者同於失,道者同於道
16

以“學”解“道”,失之千裏
翻開今日有關《老子》的論著,我們看到的是:“《老子》反映了春秋戰國時
代沒落的讀書人的思想情緒„„具有無神論的思想傾向”。“世界觀是客觀唯心主
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有樸素的辯證法„„反對社會進步”。“老子的哲
學,企圖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的桎梏中獲得解放,有利於科學無神論的發
展„„反對進步,不敢迎接新事物„„宣揚蒙昧主義„„自私保守„„分散的、零
碎的列舉一些對立觀念,沒有來得及整理成為體系,提高到一個總的原則”。“老
子認為這個'玄之又玄'、'惟幌惟惚'的'道'是真實存在的。現在我們畢竟要問:世界
上果真有老子所說的如此這般的'道'嗎?它究竟是實際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
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
有的一切特性上的描寫,都是老子所預設的„„'道'的預設,破除了神造之說”。
又引證梁啟超:“道”的本體,超出“天”的觀念,把古代的神造說極力破除。章
太炎:老子並不相信天地鬼神,孔子也不信,只不敢打掃幹凈,老子就打掃幹凈
了。胡適:老子生在紛爭大亂的時代,眼見殺人、破家、滅國的慘禍,認為若有一
個有意志知覺的天帝,絕不致有這種慘禍。徐復觀:老子思想最大的貢獻之一,在
於對自然性的天有系統的解釋,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殘渣,滌蕩得一幹二凈 112。
無神論、自然觀、反動、沒落、概念預設、分散零碎、蒙昧主義,等等,這就
是人們今天讀出來的老子!
為什麽會是這樣?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23:3)。失了道的時代,難以體認道、同於道;即使有德之人,也只是同於德
而已,實在無法領會道的微妙和神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毛病就出在把“道”當成“學”來對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48:
1),這本是兩條完全相反的路子!
像老子所言生天地、育萬物、施教化、入人世、進事理、化聖人、無不為的根
本大道,絕不會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道曾行於上
古,又藉老子言在春秋。道行於世,生發“德”;道言在世,近乎“理”。真正的
“德”和“理”都是源自“道”的,故有“道德”和“道理”之說。大道既隱,德
訓再好便行不來,理論再多便說不攏了。更可悲的是,國人竟只見德,不見道,以
為德與道無關,如孔子便是用興“德”的辦法來追求上古道風;後人又只見理,不
見道,以為理與道無關,如今人便是以“理”的範式來分析老子之道。這真是陷入
了智慧的大誤區!
如果僅視《老子》為一種有關“道”的學術研究,勢必要切斷《老子》與超越
人類理性能力之上的大道異像(這種異像無疑是該書的靈魂)的一切聯系,勢必要
將《老子》完全交由有限的知識和生硬的邏輯來宰割。這樣,道的一切超越性便蕩
然無存了,活道就真的變成了死“概念”,閃亮的珍珠就變成了灰暗的石頭,一條
活龍就變成了恐龍化石。
從孔子始便舍道求德的儒家,歷來“以儒解道”。當今中國學者,不知不覺深
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動輒以無神論、唯物論、辯證法一套思路來解釋老子,可謂
“以馬解道”。古來素有自稱“以道解道”者,殊不知其道業已變種:秦漢以“太
一”為道,魏晉南北朝以“虛無”為道,隋唐以“佛”為道,兩宋以“理、太極”
17

為道,元明以“心”為道,明清以“氣”為道,近代以“人道主義”為道 113,均
是從某種學問出發,純理性地詮解“大道”,可謂以“學”解道。
以“學”解道,老子的許多微言大義就讀不出來,譯不透徹。如“食母”、
“守母”、“襲明”、“襲常”、“聖人”、“嬰兒”、“夷希微”、“復命”、
“知常”、“玄同”、“無死地”、“外其身而身存”、“大威至”、“式”、
“保”、“免罪”、“執左契”,等等。這一類說法,若用常情常理常識常道去解
釋,會前後不通,或索然無味,看起來倒象老子“分散零碎”,不成系統;或蒙昧
主義,保守愚昧;或“概念預設”,無根無據,等等,其實是解釋者們“反其道而
解之”也!
老子那渾厚深遂的天根、氣貫長虹的天風和出神入化的天韻,哪裏是幾條幹巴
巴的哲學原理所能企及的呢?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顯然《老子》不單是一本學術書,內有信仰,有神光。老子之道亦不單是一門
學問,乃是統天地、貫時空、出神入化的生命之道。僅以自己掌握的知識去讀它,
或僅僅將它當成一種知識去讀,就會將它讀死,扼殺其生命。
老子當時就料到了這一點,說:“我的話本來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可是
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自
以為有知識,所以不知道(我的話和我的事)。知道我的人越是稀少,說明我的
(話和事)越是珍貴” 114。老子這話真是應驗在後人手中了!
上天大道遠遠超越人的智慧、知識,要靠“絕聖棄智、絕學無憂”(19:2,
3),“塞其兌,閉其門”(52:4),“致虛極、守靜篤”(16:1)才能接近,
要靠心靈和誠實才能得著(約 4:23-24)。這是大道本性內在規定了的,亦是老
子三番五次所申明的,誰要在這裏用為學求益之術來解道,背道也!
老子說得是,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若不曉得這根源,不認識這
主人,怎麽能明白我的話呢?更何談去實行呢?如果你們曉得了這根源,認識了這
主人,我的話就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實行了。那麽,哪裏是其根源,哪個是他主
人呢?就是道,就是道的化身“聖人”。
神光初照,大道釋然
說到這裏,我必須承認,這樣的要求對於眾多研究老子的專家學者來說,似乎
是太不公平了;但這意思不是說不該提出這樣的要求;不,這要求是老子之道內在
包含了的,別人無法加添或者刪除;這裏要說的只是,天下萬事萬務都有定時。生
有時,死有時;撒種有時,收割有時;沈默有時,宣告有時(傳 3:1-8)。中國
人對老子的徹底了悟,要待他所宣言所期盼的事務真正臨到中國的時候。還記得老
子對孔子說的那句話嗎?“時候到了,君子會駕臨天下;時候未到,君子則如風飄
逸”。在老子筆下的那位聖人還沒有“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之前,嚴格地說,在這
個“福音”還沒有經過歐洲、美洲,今天大規模地傳到中國之前,老子所說的
“道”及其化身“聖人”,必然像個謎一樣,被人們猜來猜去,難得要領。不是
嗎?兩千多年來,老子就像天空中的一片雲,它的上面向著神,也有神的光;它的
下面罩著人,也有人的智慧。人們站在它下面,就只看見它的下面,看見一些高
妙、超然的人智,卻看不見它上面神賜的光。於是,人們就覺得老子飄渺玄虛、暗
淡陰灰、不切實際。其實在這片雲的上面,總是光明燦爛著。今天,當神的光照進
18

我們的心,當我們也認識那光了,再看《老子》,它那神性的光輝就顯明了。《老
子》原本又像一顆神性的珍珠,落在東方的黃土地上,塵埃封定,人們不認得它,
只覺得它有些稀奇,有些神秘。等到神的光、也唯有神的光照在它上面時,就顯出
它寶貴的本相來了。
再從人的角度來說,這件令人驚訝的事至今沒人看透,恐怕是因為近現代以來
研究老子的學者,並沒有人全身心經驗過聖人耶穌之道;一些熱心中國文化的基督
徒學者,則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上。
其實不獨我知,晚年信了耶穌的林語堂先生就曾說:“老子和耶穌在精神上是
兄弟”(《信仰之旅》243 頁),只是他沒有深究下去。
若不是兩年多在窮鄉僻壤裏專心體悟《聖經》,若不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形
象鮮明地浮遊在腦海裏,老子之道和聖人也不會引起我特別註意,我至今仍會象當
年讀中國哲學時一樣,只記得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道”,而忘掉了一帶而過的
“他”。如今我讀《老子》,那道和聖人異常地熟悉和親切,令我不能不欣喜地告
訴你。
不言自明,道,必是普天下的道。兩千六百多年前,當道透過以色列大先知以
賽亞警誡猶太人,並預言聖者耶穌要“駕臨天下”時,道在古老的中華神州也藉著
老子,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了上天的警誡與預言。如果說這表明了道的普世性,那麽
今天,當老子之道與道的化身耶穌相遇時,就發出神光來,對此我們更不要稀奇,
這仍是表明了道的普世性。

註釋:
1. 老子與墨子生瘁不詳,據信一先一後於孔子(前 551-479)。墨家當時是顯赫之
學。《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淮南子\ 真訓》:“周室衰而
王道廢,儒墨乃始列道而議”。
2. 當權者“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或“在朝講儒,在野論道”。民間百姓(參考
南懷瑾先生的比喻)則以儒為糧店,以道為藥店。
3. 參照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4. 《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
之”?
5.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
行也,天下為 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今大道既隱,天下為私,各親其
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6. 《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
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
7. 《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8. 《禮記/禮運》:“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夫禮,先王以承天
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9. 《論語/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10.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累累兮若
蕪所歸。(20:2-5)
19

11.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
財貨有余,是為盜誇。非道也哉!(53:2-3)
12. 大道廢,有仁義。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18:1;38:5)
13. 道與道統的區別在於:道,即神、天、上帝;說“先祖大道”,是指此。道
統,則是信神、畏天、敬上帝的傳統;說“先祖道統”或“中華道統”時,是指
此。請參看下一節。
14. 《墨子/明鬼下》:“逮至昔三代聖王既沒,天下失義,„„此其故何以然也?
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因鬼字已流俗於迷信,惑其本意(《易經/
系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張載《正蒙/動物》:
“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故以“神明”一詞代替“鬼
神”。
15. 《墨子/明鬼下》:古者聖王,務鬼神厚矣。又恐後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
帛。恐其腐蠹絕滅,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後世子孫不能敬若以取
祥,故一尺之帛,重有重之。今持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非所以為君子之道
也!
16. 《左傳/桓公六年》:“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中國道統一貫視天高於
民,談話時亦置天先於民,如“敬天保民”、“天佑下民”、“天道遠人道邇”,
“順乎天應乎人”,等等。這裏強調“忠於民”,是專指帝王而言,故刪去。“信
於神”,則是先祖上下一致的道統。
17. 裴松之註《史記/封禪書》“郊祭後稷以配天„„以配上帝”一語:“鄭玄曰:
上帝者,天之別名也。”韋昭生註《國語/周語上》“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
之”一語:“上帝,天也”。朱熹註《詩經/小雅/正月》“視天夢夢„„有皇上
帝”一語:“程子曰:以其形體謂之天,以其主宰謂之帝”。
18. 《禮記/樂記》:“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19. 《易經/系辭上》。
20. 《左傳/桓公六年》。
21. 記述者除“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和“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還散見於《老子》、
《莊子》、《管子》、《墨子》、《列子》、《尹文子》(逸文)、《楚辭》、
《史記》、《淮南子》等等。我手頭的專著(神話類除外)有李杜的《中西哲學思
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徐松石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謝扶雅的《基督教與中國
思想》,李道生的《聖經與中國文化》等,均不外古籍之摘錄歸納。李道生的書,
摘《詩經》300 篇中 85 篇,《書經》69 處,《易經》27 處,《禮記》31 處,“四
書”43 處,展示先祖之大道信仰,又有《聖經》章節對應,可謂細心之作。
22. 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9 頁。
23.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堯老,命舜
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
薦之於天。堯辟位二十八年而崩„„卒授舜以天下„„舜讓辟丹朱南河之南„„舜
曰:“天也夫”!(譯文參考臺灣六十教授合譯本。)
24. 《尚書/舜典》:“受終於文祖„„肆類於上帝”。
20

25. 《史記/五帝本紀,夏本紀》:“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欲薦禹於天”。“帝舜
朝,禹、伯夷、臯陶相與語帝前„„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曰:“„„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6. 《禮記/郊特牲》:“郊特牲„„郊血”。
27. 《中庸》;《禮記/禮器》。
28. 《禮記/大傳》:“不王不 。王者 其祖之所自出”。
29. 《周禮/春官/大宗伯》。
30. 《國語/周語上》。
31. 《尚書/舜典》:“肆類於上帝”。
32. 稷,農物也。《史記》說後稷名棄,堯時人,始傳農稼之事,受名後稷。姜,
由羊字與女字合成;原(《詩經》作爰,《史記》作原),即始之意。姜原即上古
牧羊之女祖。牧先於農,農生於牧,合乎史實。
33. 《詩經/大雅/生民》:“時維姜媛„„克煙克祭„„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34.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35. Joseph M. Kitagawa:《東方諸宗教》,中文版,第 41 頁。
36. 參見李立基、鮑博瑞:《孔子未解開的謎》,活石出版社,1981 年版,第一
章。
37. 參見《神與神話》,聯經出版社,1988 年版,栗原圭介文,第 252 頁。
38. 《論語/八佾》:“爾愛其羊,我愛其祀”。
39. 《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至鋮感神”。
40. 《聖經》以賽亞書 1:11,何西阿書 6:6,撒母爾上 15:22,等。
41. 《詩經/大雅/生民》:“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42. 《荀子/勸學篇》,王充《論衡/正說篇》。
43. 《尚書》內容有真偽之辯。本文謹依據公認的二十八篇真“今文尚書”。譯文
參考周秉均先生的《白話尚書》,嶽麓書社 1990 年版。
44. 《尚書/湯誓》:“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舍我穡事而割
正夏?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45. 見《尚書/多士/酒浩》:自成湯至於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罔敢失帝,罔不
配天其澤。在今後嗣王,弗吊 天,罔顯於天,弗惟德馨香神登聞於天,誕惟民
怨,庶群自酒,腥聞於天。惟時上天不保,降若茲大喪。天非虐,惟民自速
辜„„。
46. 《尚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殷命;惟王淫戲用自絕。民曰:“天曷不降
威”?故天棄我。
47. 《尚書/多士》:“周王丕顯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於帝”。
48. 《史記/周本紀》: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皆曰:紂可伐矣„„武王
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居二年„„武王乃作泰誓,曰:紂自絕於天,故今予發
維共行天罰„„ 武王至商國都,告與百姓曰:“上天降休”。其明日„„祝曰:
“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辱蔑神只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辜顯聞於天皇
上帝„„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49. 見《尚書/康浩/多方/文侯之命》:惟時怙冒,聞於上帝,命休,天乃大命文
王。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昭升於上,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
21

50. 《尚書/高宗彤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
51. 《尚書/多士》:“上帝引逸”。
52. 《尚書/盤庚》:“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汝罔能迪”。
53. 《尚書/召浩》:“嗚呼!天亦哀於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54. 《尚書/多士》:“惟帝不畀, 允罔固亂 „„惟帝不箅,不明厥德”。
55. 《易經/系辭上》。樂天而不是知天,因天不能為人所知,“君子不求知天”是
也。故只求知命,且知命亦多是認命之意。
56. 《易經/上經》。休,有吉祥美善之意,但此處應從常意,及平靜下來,得著安
息,以與順天之順相對應。
57. 《易經/上經》。
58. 《禮記/盛德》:“夫民思其德,心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於皇天,上帝歆
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夫民惡之,必朝夕祝之,升聞於皇天,上帝不歆焉,故水
旱並興,災害生焉”。
59. 見《詩經/小雅/大雅》:“明明上天,照臨下地”。“皇哉上帝,臨下有
赫”。“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60. 《詩經/大雅/周頌》:“天生 民,有物有則”。“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
昭上帝,迄用康年”。
61. 《詩經/小雅/大雅/周頌》:“卓彼雲漢,昭回於天,王曰:於呼,何辜今之
人,天降喪亂„„圭壁既卒,寧莫我聽”?“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
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62. 《詩經/大雅》:“昊天疾威,天篤降喪”。“天降罪罟,蟊賊內訌”。
63. 《詩經/王風/小雅》:“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
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無
罪無辜,亂如 ”。
64. 《詩經/邶風/大雅》:“昊天孔昭,我生靡樂„„卓彼昊天,寧不我矜”?
“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65. 《詩經/大雅/周頌》:“思文後稷,克配彼天„„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慕,誕先登於岸”。“帝謂文王„„不識不知,順
天之則”。
66. 《詩經/大雅》:“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驅馳。昊天之明,及
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67. 《詩經/大雅/周頌》:“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忘”。“敬
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至陟厥土,日監在茲”。
68. 《論語/為政》。
69. 《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蒼頡獨傳者壹也”。
70. 李立基、鮑博瑞:《孔子未解開的謎》,活石出版社,1981 年版。
71. 如段永輝文《 與煙祭》,見《海外校園》第六期。
72. 《莊子/逍遙遊》:“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73. 《詩經/大雅/行葦》:“壽考維祺”。《詩經/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左傳/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74. 林語堂《信仰之旅》,中文版 240 頁。
22

75. 《論語/為政》。
76. 《孟子/公孫醜上》。
77. 《禮記/禮運》。
78. 《論語/顏淵》。
79. 《論語/子路》。
80. 《論語/泰伯》。
81. 《論語/為政》。
82. 《論語/子路》。
83. 《論語/陽貨》。
84. 《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5. 參見李道生《聖經與中國文化》,第 200 頁。
86. 參老子 18,21,38,5,1,14,41,55 章。
87. 參老子 34,53,21 章。
88. 《詩經/大雅》。
89. 揚家駱《老子白話句解》,臺灣文源書局 1969 年版,序論。
90.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
91. 南懷瑾《老子他說》,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1 年版,32 頁。
92. 《論語/衛靈公/泰伯》,《禮記/禮運》。
93. 見老子 14:1;15:1;39:1;68:2;65:1;62:5 等。
94. 《易經/履卦》;《尚書/洪範》;《尚書/君 》;《詩經/墻有茨》。
95. 江灝等著《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2-4 頁。
9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 1961 年版,218 頁。
97. 道法自然 25:7;又 6:1;21:4 等。
98. 1:2;4:1;6:2;34:1,2 等。
99. 1:1;41:7;14;1 等。
100. 1;5;16:3-4,10;20:7 等。
101. 2:3;21:4-5;35:3;41:1;43:2 等。
102. 79:3;77:2;73:2,4;5:1 等。
103. 27:3;62:1-4;67:5;44:3 等。
104. 22:2(又見馬王堆漢墓出土本);47:2;2:3;49:4 等。
105. 35:1;2:4-5;72:3 等。
106. 27:3-4;64:5;48:2 等。
107. 28:1-5;70:4;63:4;79:2;81:4 等。
108. 7:2;13:4;78:3;81:4 等。
109. 16、52、62 章;40:1;65:4;48:1-2;56:2 等。
110. 3、9、19 章;10:3;8:2;15:3;22:1,5;10:1;21:1;55:1-3 等。
111. 1、20、25、52、59 章;10、20、28、55 章;8、28、78 章;4、14、52、
56、58 章。
112. 所引各言,均有出處,恕不一一註明,謹此致謝。
113. 張立文主編《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年版,緒論。
23

114.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
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70:1-3)。

第一部:大道七說(原道篇)
第一章: 自在者說

第一節:道的自在性:“自然”
一、什麽是“道法自然”?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6-7)。這句話,常
被誤用來證明老子是一個自然主義者。
其一,將“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一詞,直接說成今天所謂的大自然、自然
界。這明顯不合原意。自然界是指天地萬物,而在老子這句話中,前面已提出了天
和地是低於道的存在,是要取法於道的,怎麽可能又是道所取法的呢?
其二,將“道法自然”解釋成“道純任自然”:“道”一任萬物自然而然地運
行,不加私毫幹涉。這明顯不合文理。從文法上說,原文是道“法”(取法遵從)
自然,而不是道“任”(放任自流)自然。從義理上說,“天道無親,常與善
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怎麽是放任自流、不加私毫幹涉呢?
從第一點曲解導致了“老子是自然主義無神論者”之說,從第二點曲解導致了
“老子是自然主義無為論者”之說。
其實按照本意,“然”字是助詞,也作“是”講。自然,就是自己所是、自己
使然、自在本相、本來面目的意思。1
在談“道法自然”之前,老子先是以敬虔和贊嘆的口吻,描述了“可以為天下
母”的大道之像,然後說,道、天、地、人都稱大,然而只有道才是真正可以稱為
大的,天、地、人的大,不過是自以為大而已,實際上都要有所取法遵從才行:人
出自地,死於地,其生死均不出地的法度;地出自天,溶於天,其存滅均不出天的
法度;天出自道,行於道,其行止均不出道的法度。唯有道,無所出無所去,無所
從無所屬,“道性自然,無所法也”(河上公註),所以老子說“道以自身為法
度”,即“道法自然”。這句話,內含有“道是最高的立法者,是一切存在的法
度”的意思,說白了就是:“道是他所是的”,“道行他所行的”。這個再無所
依、再無所法、自法自依、自己所是、自己使然的“道”,顯然就是那唯一的
“自在者”。
二、“耶和華”的本義
這裏使人想起《聖經》上“耶和華(Yhwh 或 Jehovah)”這個詞。大家知道
耶和華是 神的名字,這個名字原本出自“我是我所是的(I am who I am)”一
語,其希伯來文本義就 是“自在者 I am 直譯即‘我是’”。以色列的先祖摩西
在何烈山上領受神的旨意,神吩咐 他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摩西自慚形穢,
自嘆不能,神便說:“我必與你同在”。摩西 仍不放心,追問神的名字,好向以
色列人言明。神就對摩西說:“I am who I am”,即“我 是我所是的”。中文通
24

行本《聖經》翻譯成“我是自有永有的”,也就是“自在者”的意思。 神接著
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在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出 3:14,
15)。 從此,神就有了“自在者 Jehovah”這樣含義明確的稱謂。2
三、關於“夷、希、微”
據有人考證,《老子》第十四章所強調的“夷、希、微”三個字,就是希伯來
文耶和華(Jehovah)的發音。
看見而不曉得,叫作“夷”;聽到而不明白,叫作“希”;摸索而不可得,
叫作“微” 。“夷、希、微”這三者,不可思議, 3 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
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14:1-3)。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十九世紀初談起過“夷、希、微”三個字。他說“那三個
符號 I- hi-wei 或 IHV,„„也出現在希臘文的 Iaw(以阿威)裏,是「知神派」稱
呼上帝的一個名字,„„在非洲中部也許就是一個神的意思。此外在希伯來文裏叫
作耶和華(Jehovah),而羅馬人又叫作約維斯(Jovis)”。實際上,先於黑格爾
提出“夷、希、微”即耶和華的人,是雷繆薩。4
耶和華更早的發音是 Yhwh,中文譯成“耶威”或“雅威”,其始音與尾音與
“夷希微” 更相近。
僅是分析老子原文的意思和語氣,便是很有趣的。請看:
第一,“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三句話的含義都很明白、很充
足,老子卻 用他們來解說“夷、希、微”,顯然是有意強調這三個字,表明這三
個字已經約定俗成, 只是含意不明,需要解釋。
第二,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甲、乙本,通行的王弼本,及其他各本之間,“夷、
希、微” 三字均有錯置,也有字的替換,如“微”變成“ ”,“夷”作“微”,
“微”作“夷” 等,表明古時這些字的確切含義並不明潦,唯獨三個字的發音和
連讀是確定的。
第三,老子賦予每個字大道之像的含義,這種含義在《聖經》中屢見不鮮,比
如神指示以賽亞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
見,卻不曉得” (賽 6:9)}。耶穌也曾引用這話(太 13:14)。
第四,老子為什麽強調這三個字不可思議、難究其竟?如果這三個字本來就不
是各各獨立的,而是一個連讀音,那就不奇怪了:“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
一”。這個“ 故”(所以),意味著當時已是那個樣子,即“夷、希、微”三者
已混合為一,老子只是對此一既成事實加以解釋。
第五,老子接著說“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聖經》
說:“自在者 Jehovah 坐在至高之處,他的榮光高過諸天”(詩 113:45);又說
“在他毫無黑暗”(約 1:5)。
若“夷希微”的發音果真就是“耶威”(耶和華)這個名字,那麽,必定是這
個名字曾經遺留在中國先祖的記憶中,就像不少漢字,如“引言”中列舉的
“休”、“婪”、“單” 、“船”、“義”等,都寓意著《聖經》的記載。
其實,後來這樣音譯過來的字還有不少,如:
“石忽”,即新波斯語 Jahud(猶太人)的譯音。
“一陽樂業”,又名“一賜樂業”,即 Isreal(以色列)的譯音。
“女媧”,即 Eve(夏娃)的譯音。
25

“安登”,又稱盤古、阿丹、阿耽,屈原《天問》曰“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登,即安登,便是 Adam(亞當)的音譯。5
類似的證據中必然隱藏著一個極大的謎,解開這個大謎,絕非筆和紙所能為。
不過此處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夷希微”不僅在發音上酷似自在者
Jehovah,其內含也是指自在者 Jehovah,即老子筆下的道。
四、真正的獨立獨行者
道的另一特征是獨立不改:
“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
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
且寫做‘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25:1-2)。
天下萬物都會彼此轉化。大地生出五谷,人卻變成泥土,地球要化為烏有。唯
有創造天下萬物、至高無上的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聖經》說:
“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變舊,唯有你永不改變”(詩 102:26,27)。
天下萬物都相互依賴。鳥離不開空氣,人離不開食物,地球離不開太陽。唯有
養育天下萬物、至高無上的道是獨立不依、自給自足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3);“大盈若沖,其用不窮”(45:1)。
天下萬物都有所取法。正如老子所說,人在地的法則內生活,地在天的法則內
存留,天在道的法則內運行。唯有至高無上的道,只“以自己為法度”,而“萬物
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羅 11:36)。
五、亞裏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
老子關於地、天、道逐級取法,道自在自法的說法,很容易使人想起亞裏士
多德在其 形而上學中對上帝的推論。
亞裏士多德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出處。一個事件是上
一個事件的結果,同時又是下一個事件的原因。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變換無窮,就
像一個巨大的因果鏈條,一環緊扣一環。這樣邏輯地追溯下去,必然有一個“最初
的原因”,唯有他自己不需要什麽原因;必然有一個“第一推動力”,唯有他不需
要任何動力;必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唯有他自己不是被推動者。亞裏士多德
認為,這個唯一的最初的原因、第一推動力和不動的推動者,就是上帝。 6 我們知
道,大科學家牛頓曾以同樣的“邏輯”,作為他對上帝之信仰的一種解釋。
當然,純粹邏輯推導出來的“自在者”,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合理的假
設”。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是自在者,絕不是邏輯的推演,顯然
是靈性的直觀。亞裏士多 德使用有限的理性能力,直到把自己逼到一個山窮水盡
的地步,以致於非承認一個“自在者 ”的存在不可。老子則是直接感受到了“自
在者”的光照,內在地看到了那神奇玄妙的大道 之像。亞裏士多德所陳述的“上
帝”是幹癟、僵死、無生命的,因為他只觸及了“自在者” 存在的必然性;老子
所描寫的“道”卻是豐滿、生動、有生命的,因為老子觸及了“自在者” 存在的
現實性。至於說到《聖經》上的自在者耶和華,那則是神自己的宣告。的確,亞裏
士 多德依據人的智慧推斷出:“必有一位自在者”,老子在大道之光下指證說:
“這就是自在 者”,而神則直接向世人宣告說:“我就是自在者 Jehovah”。
26

註釋:
1. “自然”一詞在《老子》中共出現五次: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大功告成之後,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
是這樣子啊!(17:3)
“希言,自然”:少說話,合乎自在本相。(23:1)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大道的可敬,其恩德的可貴,就
在於它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51:3)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
然,而不敢為”: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
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把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
本相,而絕不是一己的作為。(64:5)
2. 耶穌在世上被問及身份時,也多次用“I am”(我是)來回答。比如他說:“你
們若不信`我是',必要死在罪中”;“你們舉起人子(即釘上十字架)之後,必
知道`我是',並且知道沒有一件事是憑我自己幹的”(約 8:24,28)。中文譯
本在“我是”後面加了“基督”二字,放在括號裏,其實原文只有“我是”二字,
也就是“自在者”的意思。
3. 釋德清註:“致詰,猶言思議”。
4.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 1983 年版,第一卷,129-130 頁。
5. 見香港文匯報關於河南開封猶太人後裔申請為少數民族一事的報導,上海社科院
宗教所龔方震專文。又,蘇雪林《天問正簡》,臺灣廣東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174-177 頁。
6. 參見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十二卷六、七章等。

第一章: 自在者說

第二節:道的無限性:“一”
一、道是“一”:原初者、化一者、唯一者
《老子》共有 5 章出現過“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呼”(10:1)?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14:1-3)。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2:
2)。“昔之得,一者”(39:1-2)。“道生一”(42:1)。
什麽是“一”呢?“一”就是道本身。“一者,道之數”(嚴靈峰註)。兩
個“抱一” 都是守道、與道合一的意思。古人所得的“一”,就是孔子等先哲們
痛惜不己的上古大道。 “道生一”的“一”仍是道自己。1 “夷、希、微”三者混
合而一,如前所述,就是自在者,即道。
道為什麽是“一”呢?“一”這個數,起碼有三層含義是很明顯的:
第一,它是原初者,是萬數之始,萬數之根。道也是這樣為“天地之始”
(1:2),“謂天地根”(6:2)。
27

第二,它是化一者。再大的數,也是一個“一”,宇宙雖萬象也是“一”。
道即是萬物的化一者。
第三,它是唯一者。一就是不二,就是絕對,天下只有一個道,“道為萬物
之奧(主)”(62:1)。
原初者、化一者和唯一者,此三者也是一個“一”。
用“一”來描寫宇宙之根的,不僅老子。古希臘哲學家畢達戈拉斯
(Pythagroas)就說過:“萬物的本源是一”。2 《聖經》記載說,“Jehovah 我們
的神,是一”(申 6:4,據原文意)。耶穌曾在世上說:“我與父原為一”(約
10:30);又說所有信神的人在神裏面,可以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約 17:21-
23),亦即“歸一”、“抱一”。
二、“一”就是無限:幾何學的比喻
有人會問,“一”怎麽是無限呢?“一”不是萬數中最小的嗎?不錯,常識
這樣告訴我們。然而當最小超越了一切的“小”,就進入了無限;正如最大超越了
一切的“大”,也進入了無限。兩者都是對一切差別性、有限性和相對性的超越。
舉例來說,直線、角、方、圓等幾何圖形是很多的,每一個都有獨特的規定
性。然而如果將它們都還原為“一”,即還原、發散到“最小的原點”,這些圖形
就無差別的同一了。這時,譬如一張紙,不管原來上面有多少幾何圖形,都變成了
一片淡淡的霧色。所以在幾何學的意義上,凡是可分的,都是有限的;只有最小的
原點,即“一”,才具有無限性。唯獨它彌漫在一切圖形中,唯獨它包含著一切圖
形,唯獨它具有構成一切圖形的能力。
這又像天地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構成,目前人類
探究到誇克,難以再深入測試。我們假設還有更深入更精微的幾層幾十層“存在結
構”,一直到“最小的原點”,暫且稱之為“靈”,那麽,宇宙不就在“靈”這個
形成宇宙的最小的“點”上合而為一了嗎?這個“靈”,便又是一個無限大的
“一”,構成亦包含著一切的存在、智慧和生命。
所以,“一”的無限性至少包含三方面: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三、道的無限: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其一,道無所不在,是說道至小,他充滿一切,就在人們中間,乃至身心之
內,人們卻渾然無覺,好像不存在一樣。“大道彌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
(34:1,2)。“道是那樣豐盈四溢,看起來卻好象虛無的樣子”(45:1)。
“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的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麽可以漏網逃脫
的”(73:4)3。
其二,道無所不包,是說道至大,一切都在他裏面,且在他裏面合而為一。
“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尋不著他的尾跡”(14:6)。“難以言說的無限延
綿啊,又復歸於空虛無物”(14:4)。“空間太大以致於沒有角落,聲音太大以
致於聽不到聲音,形象太大以致於看不到形象。道的名份就是這樣常向世人隱含
著”(41:5-7)。
然而,“當你塞住自以為通達的感官,關閉受感於外物的門戶,放棄自以為
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生命的光中,認同塵土的本相,你就進入了
與道同一的玄妙境界了。在這個境界裏,就不再有親近和疏遠,不會有利益和損
害,不會有高貴和低賤。這是天下真正可貴的境界”(56:2-3)4 。
28

其三,道的無所不能,是說道至小又至大,至柔又至堅,至弱又至強:“那
天下至柔的,駕馭著天下至堅的;沒有形體的,進入沒有空隙的”(43:11)。
“他雖然精微飄渺,天下卻沒有什麽能勝過他”(32:2)。“通常看起來是無為
的樣子,但實際上沒有一件事不是他成就的”(37:1)5 。
四、得“一”奧妙
“天空得一而清明,大地得一而安穩,神祁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
物得一而生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39:2)。
宇宙間一切生命都來自於一、內在於一、服膺於一,這是從萬物受惠獲益的一
面,展示大道的無所不包和無所不能。萬物各從其類,各具其性,各得其所,全在
大道的裏面得到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6 。
作為一個入道之人,老子活生生地看到:天空的清明、大地的平安、江河的流
水、萬物的生機,都在道裏合而為一,都沐浴在道的恩德裏,像一首和諧的交響
樂,演奏著贊美感恩的樂章。此時,他在謙卑敬虔中感受到莫名的歡喜快樂,常常
禁不住感嘆贊美:“那創造並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無所
不為卻不自恃自負,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割,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10:7)!
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這裏需要指出,“神得一而靈”一句中的“神”,還有四章“吾不知其誰之
子,象帝之先”句中的“帝”字,均不是我們今日所談的神或上帝,而是神明鬼帝
的通稱。古人除了敬畏最高神、即天以外,也相信一般神明的存在。如《史記》說
舜“辯於群神”。經殷商到老子時,隨著大道隱去,“神”字已是指所有的鬼神之
事。如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何晏集解:“神,謂鬼神之事”。孔子自己
也說“敬鬼神而遠之”。“帝”字亦如此濫觴,如莊子《應帝王》說:“南海之帝
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顯然,所謂 “四方之神”、“三方之
帝”等說法,本身就表明了這個“神”或“帝”是有限的,不符合《聖經》之神和
老子之道的含義。
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
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大錯特錯了。且不說老子在這句話裏並沒有否
定“帝”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這個“帝”顯然並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
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
“上”的借用。因為老子常將“上” 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
子並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並非不能使用“ 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
一詞,顯然是因為這個“帝”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 上”字作定語。因為
唯有老子的“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之無限永恒自在的內涵相一致。這句話
應譯成:“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聖經》中也曾用“神”字表示外邦人的偶像(出 20:3),說摩西是埃及法
老王的神(出 7:1),而稱 Jehovah 是“至高神”(路 8:28),表明也有類似中
國古時的情況。老子的“道”超越了所有神明鬼帝,但並沒有否定其存在;恰恰相
反,“道”作為“眾妙之門”(1:5),具有希伯來人的“至高神”的地位。如老
子此處說“神得一則靈”,又在六十章說“以道來統攝天下時,鬼就不作祟於人;
不僅鬼不作祟於人,神也不傷人;不僅神不傷人,聖人也不傷人”,顯然是說,道
29

是至高無上的,一切神明鬼帝,靈與不靈,作惡作善,都在道之下。老子所談的,
類似基督教所謂“神與靈界”的關系。如《約伯記》就談到,魔鬼也是在上帝的掌
管之下施展其能力(顯靈)。《聖經》認為靈界的存在包括天使、魔鬼和邪靈,都
在神之下;同樣,老子說一切神明鬼帝都在道之下。很顯然,在一切存在、包括形
而上的存在中,只能有一個無限者,就是道。

註釋:
1. 莊子《齊物論》曾講道“一、二、三”,其中說“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意謂:“一”若有言,則為二了。
2.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商務印書館 1982 年版,上卷,20
頁。
3. 《聖經》:"Jehovah 說,人豈能在隱秘處藏身,使我看不見他呢?Jehovah 說,
我豈不充滿天地麽”(耶 23:23-24)?“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
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 4:6)。“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
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徒 17:27-28)。
4. 宗教改革之後的新教,即基督教,強調人們在無限的神裏面的絕對同一、無差
別:一樣的渺小、有罪、有限;又一樣的高貴:都是神造的,都具有神的形象。由
此,所有信仰者便被聖靈包含容納為一:合一,平等,同一,化一,進入神這個無
限的“一”。
5. 自在者 Jehovah 曾直接對亞伯拉罕說:“我是全能的神”(創 17:1),所以約
翰就稱神為“全能者”(啟 19:6)。先知贊嘆說:“Jehovah 啊,你曾用大能和
伸出來的臂膀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 32:17)。耶穌說:“在他,
凡事都能(太 19:26)。
6. “你們看天上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
們„„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麽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
們,就是所羅門王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太 6:26-
28)!耶穌的話,生動地展示了萬物在神道裏面所承受的恩典。

第一章: 自在者說

第三節:道的永恒性:“常”
《老子》通篇有 18 章出現過“常”字。其中 15 章的“常”字明顯是“通
常”、“經常” 的意思,如“常有,常無”,“常使人無知”,“使民常畏死”
等等。另有 3 章(十六、五 十二和五十五)用“常”字描述道體,是“永恒”之
意。
一、道之常:“谷神不死”,“其名不去”
30

我們先來看道本身的永恒性。老子說:悠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6:1)
世間萬物沒有不死的,唯有那創造萬物的自在者,才能不死。凡有形體的沒有
不化的, 唯有那無形之神,才能不化。凡是數目沒有不變的,唯有“一”才能不
變。凡有限的沒有不 亡的,唯有永恒之道,才能不亡。
老子又說:“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21:4);“應當祭祀敬拜這
完善者, 子子孫孫永不停息”(54:2)。
需要說明的是,老子又說過“道的名份常向世人隱藏著”(41:7);“道通
常不顯露 其名份”(32:1)。這怎麽解釋呢?事實是,道的確不常為世人所明
了,這是事實。直到 今天,認識自在之道的仍屬少數,因為他“視之不見、聽之
不聞、摶之不得”(14:1)。 其實,當老子說“道隱無名”時,已說出了他,即
“道”,表明自己是識他信他的人;“無 名”之說,只是表明世俗之人難以識他
信他而已。
二、人之知常:“知常曰明”,“知常容”
永恒之道與人有什麽關系呢?
老子說:“知常曰明”:認識永恒就叫光明。(55:3;16:6)
為什麽認識永恒就叫光明?
所謂光明,是說在光下人能看的遠:在自然光下人的眼睛看的遠,在智慧之光
下人的 頭腦看的遠。通常我們都看不遠。在看世界時,如今我們能看到誇克,能
看到宇宙大爆炸的 原點。但誇克以下是什麽?原點之前是什麽,我們仍然看不
見,我們看到的仍然是有限的 存在物。在看自己的人生時更是如此,我們甚至看
不到人生的下一步,看不到明天將如何, 更看不到何時何故將死,死後如何。我
們所得到的生命之光、智慧之光,都是有限的,只 能看一段遠。然而,如果你能
看到永恒之遠,即認識永恒之道,你所借助的光是何等的大 呢!那將是何等光明
的境界呢?所以老子說“知常曰明”。
《聖經》說:“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那光是 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1,4,9)”。老子曾講到一位“聖
人善於拯救世人, 無人被棄之不顧,這便是承襲傳遞大道的光明”(27:3-4)。
被以賽亞稱為“以色列的聖 者”(賽 30:12)的耶穌,入世以後宣告說:“我到
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 在黑暗裏(約 12:46)”。當他從永恒真光
中觀看世人,就稱他們是行在黑暗中的瞎子──的 確,在有限物中,世人是明眼
人;在必滅亡、必朽壞、必過去的東西上,世人看得清楚; 但對於永恒的事,世
人是瞎子。比擬雨果的說法,他們看見了金錢,卻看不見財富;看見 了快樂,卻
看不見幸福;看見了生活,卻看不見生命 1。
老子又說:“知常容”:認識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16:8)。看見了永恒
的人, 也就明白了今生短暫的本相,不過如一個肥皂泡,轉瞬即逝而已。“人在
世上不過是客旅, 是寄居的(來 11:13)”。以這樣的心態,自不會斤斤計較於
一得之功、一孔之見、一時之 利了,自不會被短暫虛幻的恩怨所纏擾了,今生今
世便沒有什麽拿不起、放不下了。反之, 若不認識永恒,就會將今生當成全部的
賭註和唯一的機會,非要爭個頭破血流不可,哪裏可 能有萬事包容的心態呢?正
是由此,造成了今天這個你爭我奪、肆意享樂的世界,標榜的包 容不過是仇恨之
31

間的縫隙。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兇”:不認識永恒,就會任意妄為, 後果
兇險(55:3)。
三、人之襲常:“沒身不殆”,“無遺禍殃”
老子確信,認識永恒就是承襲永恒,進入永恒。“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認識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
容,就能公義坦蕩;公 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
入道了;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 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16:8-10)
永恒之道顯然不是一般的認識對象;凡認識他的,必得進入他,在他裏面。老
子千真 萬確地指出:“用其光,復歸其名,無遺身殃,是謂襲常”:藉著大道灑
下的光亮,復歸其 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恒的意
思。(52:6)
註意,這裏不再是“知常曰明”,乃是“復歸其明”:不僅認識他而行在光明
中,而 且借助他而進入他的光明裏面。這樣,便不僅是“知常”,乃是“襲
常”:承襲永恒。由此 可見,永恒之道對人而言,就是永生之道。聖人耶穌曾簡
單明了地宣告:“信的人有永生”; 門徒們則對耶穌說“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
歸從誰呢(約 6:47,68)”?
在《老子》中,還有多處談及永生。如:真正的長壽是“死而不亡”(33:
6);不貪 婪今生,而善得真生命的人就會“無死地”(50:4)以愛為本的人,
最終將得著“深根固 蒂,長生久視之道”(59:1,8);財富不會比生命更重
要,“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1,3), 等等。
後來有人根據老子“永生之道”的話,搞起“長生不老術”來,實在是不了
解、當然 是時候未到而無法了解老子的微言大義。
附論:自在、無限、永恒中的人
一、自在、無限、永恒對人意謂著什麽?
永恒、無限、自在,這些詞人人都不陌生,喜歡哲學的人更是熟悉。然而,一
個人在 使用這些詞時,是否明白它對自己的意謂呢?
以“道”為例──你可以將“道”換成任何一個你認為表示“自在、永恒、無
限”的 概念──當你說“道是無限”的時候,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極有限,卻正
在他之內談論他?
當你說“道是永恒”的時候,你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只是一瞬間,且正在他裏
面短暫 得幾乎不存在一樣?
當你說“道是自在”的時候,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他在”的,且離開了自
在者實 際上就不能存活?
當你說“道是萬物之母”的時候,你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也是他的兒女,卻常
常不認 他不敬他?
一句話,當我們研究著述有關永恒、無限、自在的“對象”時,我們在他面前
是否清 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藐小、無知、有限、短暫,從而向著那“對象”生出敬
畏、謙卑、贊嘆、 感激的心來?或是仍像一般的研究著述時那樣自得自信、無動
於衷?如果是這樣,就可以斷 定你並沒有真正看見那自在、永恒、無限的存在,
你只是面對一個假存在的概念而已。
32

一個研究者若真正看到了永恒無限的自在者,一定會時不時停下來,像老子那
樣感慨 贊嘆:無盡的能力啊,至高的恩德啊,奇妙又奇妙啊,我難以說明啊,多
言數窮啊!此時, “研究者”自然又是“信仰者”了。
二、以自在、無限、永恒為“研究對象”,是一個悖論
研究過程,首先是人的理性能力將被研究的事物對象化,然後才能開始研究。
這就像 一個人要想端詳什麽東西,先要把它放在眼睛對面才行。這又像一個嬰
兒,用手抓住甚麼, 然後去吮它。但是,像被稱為神、道、上帝這樣具有永恒、
無限和自在性質的存在,人的理 性能力根本不可能將他完全放在對面,更不能抓
在手裏。因為人是在他創造、養育、愛撫的 恩德裏面活著!
然而,人的理性能力的僭越性或荒誕性就在於,它一定要把一切它所能想象到
的存在 都對象化,且非對象化不能研究。哲學家們其實早已意識到了這個悖論,
無奈荒誕性似乎是 理性能力的本能,理性本身意識到了也沒有用。
將這個悖論極為明確化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指出人的理性能力會導致二
律背反, 說它總是追究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中去。它內含著無限的沖動,卻只
有有限的能力,經常 使自己陷入晦澀不明、糾纏不清的爛泥塘中。所以,在有限
的“此岸世界”中,人的理性 能力是有效的工具;但對無限的“彼岸世界”來
說,人的理性是力不從心的,只有靠信仰才 行。顯然,康德所講的“彼岸世
界”,並不是另外一個世界,乃是內含著我們這個“此岸世 界”的、永恒無限自
在的巨大真實存在而已。所謂理性能力達不到,其實是因為,理性能力 本來是在
這個真實巨大的世界裏面得以存活,根本無法將其對象化;而不能真正的對象化,
理性能力就是瞎子 2。
以羅素、艾耶爾和維特根斯坦為首的邏輯實證主義,從消極的一面證實了這個
問題。 他們以人的理性能力為絕對的尺度,反對研究一切諸如無限、永恒、自在
這類形而上學的東 西,宣稱這是無意義的。有一點他們說對了,就是理性能力不
能把握這一類的存在,既不能 證實,也不能證偽。然而他們另一點是錯了,那就
是,以為凡是理性能力不能對象化、不能 把握的,就是無意義的;而只要理性能
力不去談論它們,仿佛問題就解決了,它們就不存在 了。僅就這一點來說,這是
“理性主義者”的愚蠢。他們自己的情感、靈魂和整個人類的心 靈歷程,很快就
把他們這一點淹沒了。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倒是提出過一個積極的見解。他說,我們要想確切知道一
個東西, 而不受理性能力的限制,即不受自以為是的思想觀點的左右,就不應當
去分析它,而是進入 它,即不是將它對象化,而是與它溶為一體,不是將它做
“生物的解剖”,而是體驗它那完 整的生命。這時,使用的就不是理性能力,而
是直覺。後來人們稱柏格森是直覺主義或生命 哲學。然而可惜的是,這個哲學並
沒有在人們的哲學思考中發生大的效應,倒是在文學界引 起一場哄動,柏格森因
此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3。
三、流浪者的回歸
顯然,不能獨立於永恒無限自在者之外的人,其有限的理性能力若企圖將自在
者“對 象化”,就是“鬧獨立性”。這種努力實際上是不合乎理性的,是註定要
失敗的。
33

柏格森以直覺進入對象的方法,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但他講的仍是一般事物。
對於自 在者 Jehovah 來說,第一要緊的,還不是進入,乃是要悔悟。因我們本來在
他裏面,人的理 性能力卻妄圖去把握他,以自己為尺度衡量他,這是愚蠢如瞎子
的行為,又是不肖如逆子的 行為。假如一個人從小被教育說,他沒有父母,他也
自以為沒有父母,確信自己是不知為 甚麼偶然出現的,那麽他便真的沒有父母
嗎?他的父母不是依然會呼喚他:“你在哪 裏”?(創 3:9)?叛逆的責任雖然
不在他,悔悟、回歸卻是他的責任。他當下面臨的難題 是,使用既有的知識不能
將自己判斷清楚。他最好聽從親生父母遠遠傳來的呼喚聲,浪子歸家。
為什麽說理性能力把自在者 Jehovah“對象化”,是反理性的呢?因為真正的
理性,應當 清楚地知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也當知道在自己之外,人還有情感和
靈性的存在,還有許多 自己所不知的存在。這樣,理性就達到了一個成熟豁達的
地步,就會將自己那放蕩不羈的能 力,從以往的僭越中退回來,謙卑地坐下、安
息,並與靈性、情感以及生命的全部要素一起 ,全身心地感受“此時此刻”就在
自在者 Jehovah 之內的平靜、安穩、真實、完美。這就叫悔 悟、歸回。這就叫“復
歸其明”,“復守其母”,“復歸其根”(52:3,5;16:2);這 就叫“復歸於
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28:2,4,6);這就叫“知止不殆,可以 長
久”(44:3;32:4)。
當人類始祖背逆神,吞吃智慧果,以便自己能像神一樣來判斷是非善惡時,神
的第一 句話是呼喚他們歸回(創 3:9)。當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向世人所發
的第一句話就 是:“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差不多與老子同時代的大先知
以賽亞也說:“你們得 救在於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
肯”(賽 30:15)!這不正像親生父 母對遊蕩不歸、逞能不已、悖逆不肖的兒女
們的熱切召喚嗎!

註釋:
1. 當一個瞎子因信耶穌而被治愈後,耶穌說:“我來到這個世上,就是要讓不能看
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旁邊的法利賽人(就是當時掌握學問的
人)不解地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耶穌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
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約 9:41)。
2. 參見康德《形而上學導論》等。
3. 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讀》,商務印書館 1982 年版,參見
134-148 頁。

第一章: 自在者說

附論:自在、無限、永恒中的人
一、自在、無限、永恒對人意謂著什麽?
34

永恒、無限、自在,這些詞人人都不陌生,喜歡哲學的人更是熟悉。然而,一
個人在使用這些詞時,是否明白它對自己的意謂呢?
以“道”為例──你可以將“道”換成任何一個你認為表示“自在、永恒、無
限”的概念──當你說“道是無限”的時候,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極有限,卻正在
他之內談論他?
當你說“道是永恒”的時候,你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只是一瞬間,且正在他裏
面短暫得幾乎不存在一樣?
當你說“道是自在”的時候,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他在”的,且離開了自
在者實際上就不能存活?
當你說“道是萬物之母”的時候,你是否清楚意識到自己也是他的兒女,卻常
常不認他不敬他?
一句話,當我們研究著述有關永恒、無限、自在的“對象”時,我們在他面前
是否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藐小、無知、有限、短暫,從而向著那“對象”生出敬
畏、謙卑、贊嘆、感激的心來?或是仍像一般的研究著述時那樣自得自信、無動於
衷?如果是這樣,就可以斷定你並沒有真正看見那自在、永恒、無限的存在,你只
是面對一個假存在的概念而已。
一個研究者若真正看到了永恒無限的自在者,一定會時不時停下來,像老子那
樣感慨贊嘆:無盡的能力啊,至高的恩德啊,奇妙又奇妙啊,我難以說明啊,多言
數窮啊!此時, “研究者”自然又是“信仰者”了。
二、以自在、無限、永恒為“研究對象”,是一個悖論
研究過程,首先是人的理性能力將被研究的事物對象化,然後才能開始研究。
這就像一個人要想端詳什麽東西,先要把它放在眼睛對面才行。這又像一個嬰兒,
用手抓住甚麼,然後去吮它。但是,像被稱為神、道、上帝這樣具有永恒、無限和
自在性質的存在,人的理性能力根本不可能將他完全放在對面,更不能抓在手裏。
因為人是在他創造、養育、愛撫的恩德裏面活著!
然而,人的理性能力的僭越性或荒誕性就在於,它一定要把一切它所能想象到
的存在都對象化,且非對象化不能研究。哲學家們其實早已意識到了這個悖論,無
奈荒誕性似乎是理性能力的本能,理性本身意識到了也沒有用。
將這個悖論極為明確化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指出人的理性能力會導致二
律背反,說它總是追究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中去。它內含著無限的沖動,卻只有
有限的能力,經常使自己陷入晦澀不明、糾纏不清的爛泥塘中。所以,在有限的
“此岸世界”中,人的理性能力是有效的工具;但對無限的“彼岸世界”來說,人
的理性是力不從心的,只有靠信仰才行。顯然,康德所講的“彼岸世界”,並不是
另外一個世界,乃是內含著我們這個“此岸世界” 的、永恒無限自在的巨大真實
存在而已。所謂理性能力達不到,其實是因為,理性能力本來是在這個真實巨大的
世界裏面得以存活,根本無法將其對象化;而不能真正的對象化,理性能力就是瞎
子。1
以羅素、艾耶爾和維特根斯坦為首的邏輯實證主義,從消極的一面證實了這個
問題。他們以人的理性能力為絕對的尺度,反對研究一切諸如無限、永恒、自在這
類形而上學的東西,宣稱這是無意義的。有一點他們說對了,就是理性能力不能把
握這一類的存在,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然而他們另一點是錯了,那就是,以
35

為凡是理性能力不能對象化、不能把握的,就是無意義的;而只要理性能力不去談
論它們,仿佛問題就解決了,它們就不存在了。僅就這一點來說,這是“理性主義
者”的愚蠢。他們自己的情感、靈魂和整個人類的心靈歷程,很快就把他們這一點
淹沒了。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倒是提出過一個積極的見解。他說,我們要想確切知道一
個東西,而不受理性能力的限制,即不受自以為是的思想觀點的左右,就不應當去
分析它,而是進入它,即不是將它對象化,而是與它溶為一體,不是將它做“生物
的解剖”,而是體驗它那完整的生命。這時,使用的就不是理性能力,而是直覺。
後來人們稱柏格森是直覺主義或生命哲學。然而可惜的是,這個哲學並沒有在人們
的哲學思考中發生大的效應,倒是在文學界引起一場哄動,柏格森因此得了諾貝爾
文學獎。2

三、流浪者的回歸
顯然,不能獨立於永恒無限自在者之外的人,其有限的理性能力若企圖將自在
者“對象化”,就是“鬧獨立性”。這種努力實際上是不合乎理性的,是註定要失
敗的。
柏格森以直覺進入對象的方法,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但他講的仍是一般事物。
對於自在者 Jehovah 來說,第一要緊的,還不是進入,乃是要悔悟。因我們本來在
他裏面,人的理性能力卻妄圖去把握他,以自己為尺度衡量他,這是愚蠢如瞎子的
行為,又是不肖如逆子的行為。假如一個人從小被教育說,他沒有父母,他也自以
為沒有父母,確信自己是不知為甚麼偶然出現的,那麽他便真的沒有父母嗎?他的
父母不是依然會呼喚他:“你在哪裏”?(創 3:9)?叛逆的責任雖然不在他,
悔悟、回歸卻是他的責任。他當下面臨的難題是,使用既有的知識不能將自己判斷
清楚。他最好聽從親生父母遠遠傳來的呼喚聲,浪子歸家。
為什麽說理性能力把自在者 Jehovah"對象化",是反理性的呢?因為真正的理
性,應當清楚地知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也當知道在自己之外,人還有情感和靈性
的存在,還有許多自己所不知的存在。這樣,理性就達到了一個成熟豁達的地步,
就會將自己那放蕩不羈的能力,從以往的僭越中退回來,謙卑地坐下、安息,並與
靈性、情感以及生命的全部要素一起,全身心地感受“此時此刻"就在自在者
Jehovah 之內的平靜、安穩、真實、完美。這就叫悔悟、歸回。這就叫“復歸其
明”,“復守其母”,“復歸其根”(52:3,5;16:2);這就叫“ 復歸於嬰
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28:2,4,6);這就叫“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4:3;32:4)。
當人類始祖背逆神,吞吃智慧果,以便自己能像神一樣來判斷是非善惡時,神
的第一句話是呼喚他們歸回 創 3:9)。當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向世人所發
的第一句話就是: “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差不多與老子同時代的大先知
以賽亞也說:“你們得救在於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賽 30:15)!這不正像親生父母對遊蕩不歸、逞能不已、悖逆不肖的兒女們的
熱切召喚嗎!
36

註釋:
1. 參見康德《形而上學導論》等。
2. 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讀》,商務印書館 1982 年版,參見
134-148 頁。

第二章:造化者說

“造化者”這個名字,並不見於《老子》,語出莊子《大宗師》:“我被造化
成人的形象,若得意地說:我是人啊,我是人啊!那造化者一定認為我是一個不祥
的人。”1 這一名字確切表明了老子之道與人的根本關系:道造化人。
第一節:道的創造之工
一、名稱:母與父
老子用下面的名稱,表示大道“造化者”的位份:
母(親):“萬物之母”(1:2);“天地母”(25:3);“天下母”
(52:1); “復守其母”(52:3);“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0:7)。
宗(祖):“淵兮似萬物之宗”(4:1)。
玄牝(母體):“谷神不死,是謂玄牝”(6:1)。
根(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6:2);“復歸其根”(16:2)。
父(親):“其名不去,以曰眾甫(父)”(21:4)。
就這些表述的終極性來看,老子的道與《聖經》的 Jehovah 毫無二致。
Jehovah 的本意是“自在者”,又稱“創造者”(Creater);道也是自在者,又稱
“造化者”。造化者包括 “創造”和“化育”雙意,內涵比創造者更豐滿些。
有趣的是,盡管老子曾用過“父”字,即“以曰眾甫(父)”,《聖經》也用
過“母 ”:“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詩 131:
2),但以色列人常稱創造者為“父”,老子卻常稱造化者為“母”。
稱父稱母的不同,只是文化上的差異。人類的語言在言說無限的上帝時,實在
有限,且不能不受文化的影響。早就有人指出中國文化是“母性文化”,陰柔、順
守;西方文化是 “父性文化”,剛強、進取。這一類的論斷不足為憑,這一類的
感覺卻是有的。其實無論父或母,都是我們的生養者,故常常聯起來稱為“生身父
母”。神道本是一,是靈,絕無性別。 “他從一個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來,住在全
地上”(徒 17:26)。人們稱父或母,不過取其寓意、表達敬意而已,都是基於
同一個事實:神道造化了我們。
二、過程:生與造
老子關於道生天地的描述,以二十五章最鮮明:“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
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寥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稱
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25:1-4)。
37

請比較《聖經》開篇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
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 1:1-2)”。
第一,老子說的“在產生天地之前”,也就是《聖經》所謂“起初神創造天
地”的時候。
第二,老子所說“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亦即《聖經》說的“起初之神”,
後又稱 “太初之道”。
第三,老子說“寂靜啊,空寥啊”,正像《聖經》“空虛、混沌、黑暗的深
淵”的描述。
第四,老子說“獨立、永恒、普天的運行”,《聖經》說是“神的靈在運
行”。
第五,老子說了“可以為天下母”,便停下來,承認“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聖經》卻接著描述了神造天地萬物的過程:“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聖經》又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生
命在他裏面”(約 1-4)。顯然,這“太初之道”就是那“周行而不殆”的“神的
靈”。神、道和聖靈是一體的。在太初的一片混沌中,唯有他在運行。
老子說“生”,有人以為是指自然過程,而“創造”才是有位格的行為。這種
理解是不對的。《聖經》講神造人,也講神生人。如“我們也是他所生的。我們既
是他所生的,就不當„„(徒 17:28-29)”。“道生萬物”,就是指萬物從無到
有,由道所造。從無到有,就是創造,也是生產,如兒女就是父母所創造,由母親
生產出來的。至於老子為什麽用“生” 而不用“造”,這大概也和文化差異有
關:把道稱為“母”,以“生”來描寫“她”創生的作為,就是契合的。稱神為
父,則不好用“生”,而是用“造”去描寫“他”創生的行為。後來莊子使用“造
物者”、“造化主”來描寫道,“生”與“造”表面上的差別就沒有了。
三、辯析:“一、二、三”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1)。這一節,常被
解釋為 “道生萬物”的過程,但眾說紛紜:
一說:“道使萬物得到統一,統一的事物分裂為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的兩個
方面產 生新的第三者,進而生成千差萬別的萬物”2。
二說:“道是獨一無偶的,獨一無偶的道秉賦陰陽二氣,二氣相交而均勻,萬
物由之 產生”3。
三說:“道生出天地未分化的一個混沌狀態,由此生出天和地二者,天地二者
生出 陰、陽、和氣三者,進而生出萬物”4。
這些解釋要麽依據唯物辯證法,要麽依據陰陽學說,均非老子本意,在《老
子》其 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節來證明上述的任何一種解釋。
莊子對此早有精妙的解釋,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證。莊子說:
“既然是‘一’了,還有什麽好說的呢?然而,既然稱之為‘一’了,豈不是
已經 說出口了嗎?這個‘一’,與我們對它的言說,就是‘二’了。‘二’,再
加上‘一’原本 的存在,就是‘三’。所以從無到有,到‘三’為止”5。
莊子所說的三個“一”,很繞口,其實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實
在”這 三者。王弼解老,此處與莊子意同。根據莊子的解法,以道解道,我把老
子這一節譯成如下:
38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
份,稱 為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像,稱為三。三而
一的道生養了萬物”。
道的名、實、像及其三者的關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
一 、二 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論及 6。《聖經》首章講“神
的靈”,後邊講“太 初之道與神同在”,其實已有名(神)、實(靈)、像
(道)三者的合一,並創造萬物。討 論任何涉及“三位一體”的問題,即使對神
學家來說,也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我們將在 “啟示者說”一章中,盡可能輕
松愉快地處理這個難題。
四、源頭:有與無
老子明確指出世界是有開始的:“天下有始”(52:1),“無,名天地之
始”(1:2)。
一切類型的唯物論和進化論,都假定自然物質的存在是無始無終的;作為世界
原初 不變的構成元素,它自身就充滿能力。另一種能力論或泛神論(只是一個美
好的名字而已), 則宣稱能力是永恒不滅的存在,世界是它永恒不斷的演化 7。現
代科學,基本上支持這一類 假設,直到大爆炸理論證明宇宙有一個開始,且是開
始於一個近乎於“無”的原點,才迫使 人們的理性能力不得不正視一系列自己難
以回答的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顯明化,也許在不 久的未來,科學將不得不尷尬
地回到各民族遠古時代的“創世神話”。“世界有一個開始”, 這樣的表述就意
味著,“世界是被造的,時間空間是被設計、有定命的”等等。老子在兩千 多年
前便冷靜、明確、堅定地宣示出這一點,不能不令人想起神光。
不僅如此,老子還斷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2)”。
這一論斷之大膽,超出了人的想像力 8。人的理性能力必然迷惑不解:為什麽
“無” 能生“有”?請聽老子說:“有和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
源。這種同一是一個 玄秘”(1:4)。徹底的形而上學便會達到這一玄秘的門
口,黑格爾就曾說:“純有與純無 是同一的東西”9。只是人若不放下自己的聰
明,以便得著神光,就別想進入這個“眾妙之 門”的入口 10。
既然世界有開始,那麽末日就是必然的;既然時空的存在是永恒中一個確定的
瞬間, 那麽這期間的定數就是必然的;既然萬有都是來自無,那麽萬有消逝於無
也是必然的;既然 有與無的同一就是道,那麽對識道入道的人來說,有與無就沒
有差別了。

註釋:
1. 《大宗師》:“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
2. 任繼愈《老子全譯》,巴蜀書社 1992 年版,49 頁。
3. 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介》,中華書局 1984 年版,235 頁。
4.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冊,中華書局 1981 年版,79
頁。
5.《大宗師》: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
二, 二與一為三„„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
39

6. 請參見本部第五章第二節的“名實像、三合一”。
7. Herman Bavinck: Our Reasonable Faith,參考趙中輝譯本,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1989 年版,142 頁。
8. 《聖經》說:“我們所看見的,並不是從可看見的出來的(來 11:3)”。《創
世記》 則正面展示了神“命有就有、命立就立(詩 33:9)”的過程:“神說要有
光,就有了光(第 一日)„„要有空氣„„要有地(第二日)„„要生青草植物
(第三日)„„要有光體(第 四日)„„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第五
日)„„地要生出動物來„„要按著我們的形象 造人(第六日)”(創 1:3-
27)。
9. 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商務印書館 1977 年版,70 頁。
10. 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和老子的“道”,出發點很相近,然而黑格爾卻用自己
的理性 能力,陷入了洋洋百萬言的迷魂陣裏,繞成了自己說不明白、讀者也頭痛
的“客觀唯心主義” 大雜燴。

第二章:造化者說

第二節:道的養育之恩
一、愛養萬物、善貸且成
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
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1-3)。
這段話,把道的創造之工與養育之恩都概括了,表明道不僅超越於時間空間之
外,也 貫穿於時間空間之中。
其一,萬物都是由道所生的。
其二,道又以恩德去蓄養,使之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全。因為“只有道,能
施予, 又能成全”(41:7)。
其三,所以天下萬物沒有不敬重大道、珍重其恩德的。
其四,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
然、永恒如此”。
老子另有多次談及道的養育之恩:
“愛育滋養萬物而不以主宰自居”(34:3);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8:1);
道使“天地相和,降下甘露,不用人分配便自然均勻”(32:3);
“上天之道,總是有利於天下,而不是加害於天下”(81:5);
“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10:7;51:4)!
“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麽神妙,多麽深遠”(65:4)!
在《聖經》的詩篇裏,對 Jehovah 愛養之恩的贊嘆屢見不鮮,其中第八篇是很
有名的。 據說美國第一批登月科學家,當他們飛離地球,在茫茫太空中,眼看著
40

我們這個擁擠著五十 億生靈的居所越來越小,越來越小,遙遙飄在空中,竟象一
個大月亮,便禁不住仰天向神齊 聲朗誦:
“Jehovah 啊,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
什麽,你 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麽,你竟眷顧他”?
二、芻狗、泥巴、窯匠
老子寫過下面一段話: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它眼裏,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
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看來,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間,不正像一
個冶煉的風箱嗎? 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
可而止為妙”(5:1-3)。
將萬物和人比作芻狗,被很多人用來證明老子之道是不仁不愛、無情無義、沒
有位格 意志的大自然或自然神。然而這種解釋,不僅顯然與老子通篇所強調的道
“愛養萬物”、“ 善貸且成”、“常與善人”、“有求以得、有罪以免”等“玄
德”不符,也明顯不合此句本意。
請看:一個祭神用的稻草狗,其價值在哪裏?全在於它與神的相關性。我們知
道,在 古人眼裏,祭神事天是最重要的事,祭壇前的芻狗因之而極富意義;但若
不用來祭神,芻狗 只是一捆稻草而已,還有什麽價值呢?同理,萬物和人的價值
都離不開道。部分的價值在整 體裏存在著,要素的價值在系統中展現著,枝子的
價值在樹身上才會有。一滴水有什麽價值 呢?很快就幹了;但若回歸了它生命的
源頭大海,就不幹了。“野地裏的小草,今天還在, 明天就丟在爐裏”,有什麽
價值呢?然而,就其彰顯了宇宙的生命力,就其與賜生命者的關 系而言,其價值
是不可剝奪的:“神還給它這樣的裝飾,何況你們呢(太 6:30)”?人生不 就如
草嗎?“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幹。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詩 6-
9)”, 有什麽意義呢?但人的靈魂中有神永恒的形象,凡認識他,住在他裏面
的,就顯出人當具有 的尊貴、平等、道德操守、公義慈愛和平安喜樂。不認識
他,與他隔絕的,就如同瞎子行在 黑暗中,在欲火罪念中掙紮一生,然後死去。
在這種境況下,人間一切仁義說教,又有什麽 意義呢?天下若失了道,則無物可
以替代,這正是老子的看見。
老子接著說“天地之間像一個冶煉的風箱”,似乎與上文不銜接。其實不是。
冶煉是 造化之意。天地之間,正是神道用來造化萬物與人的風箱。萬物與人的價
值,全在這造化中 完成。不要以為天地虛空,其實大能無比(虛而不屈,動而愈
出)。這時,老子似乎覺得自 己對此的體悟與表達,並不十分清楚,且很難清
楚,於是馬上住口,說“多言數窮,不如守 中”。莊子在《大宗師》中有一處進
一步表達了此意,現縮引如下: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都認識到生、死、存、亡是一回事,就作了
朋友。 一天,子輿中了邪氣,腰彎了,面頰佝僂到肚臍下面,兩肩高過了頭,背
上有五個大瘡洞。 子輿在井口看到這副模樣,便說:“真是偉大的造物者啊,要
把我變成一個拘攣人啊”!他 毫不抱怨。後來,子來又病了,大口喘氣,快要死
了。子犁來安慰他,他卻說:“兒子對於 父母,不論要到東西南北哪一個方向,
都是一聽吩咐便照做的。造化者安排好了我的生,也 安排好了我的死。譬如現在
有一個冶金的工匠在鑄造器皿,那金屬突然從爐子裏跳出來說: `你一定要把我
41

鑄成一把寶劍'。那工匠一定認為這是一塊不祥的金屬。同樣,我被造化成 人,
若得意地說:`我是人啊,我是人啊'!造物者一定認為我是一個不祥的人。現在
就把 天地看作是一個冶煉的熔爐,那麽,造化者要怎麽打發我,我怎麽能不順從
呢”?講完這話 ,子來安詳地睡著了。過了一會兒,又自在地醒來了。
莊子這個寓言,將天地比作熔爐,人則為坯料,在絕對順服中,才有意義,若
不順服 ,則是荒誕不經的事;人的心靈在順從造化者時,才有平安慰藉,否則只
能陷入痛苦絕望中 。這和老子那個“芻狗”的比喻,意思是相通的。
莊子的寓言,自然使人想起《聖經》上的約伯。約伯在突遭魔鬼攻擊、家破人
亡、遍 身毒瘡時,絲毫不失對神的信仰,他“撕裂了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
拜,說:我赤身出 自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 Jehovah,收取的也是
Jehovah。Jehovah 的名是應當稱頌 的”(伯 1:21)。
《聖經》也多次用 Jehovah 是窯匠,我們是泥土,來比喻神與人、造化者與被
造化者的 關系:
“Jehovah 啊,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所做的工(賽 64:
8)”;
“泥土豈可對摶弄它的說:你做什麽呢?禍哉,那對父親說:你生的是什麽呢
(賽 45:9-10)”?
“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窯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窯匠手
中怎樣, 你們在我手中也怎樣(耶 18:4)”。
泥土的價值,就在於它被窯匠所用,成為器皿,乃至貴重的器皿。若不交在窯
匠手中, 一灘泥巴不過仍是一灘泥巴而已。人的價值在道中。在任何情況下,即
使像約伯、子輿、子來 遭大不幸,在道中仍會有平安、信心和盼望。一個與道隔
絕的人,則好像一個與神無關的稻草 狗,沒有什麽價值了。正如老子說:“不道
早已”:不認識道的人,是早已註定死亡了(30:5)”。
含義是明顯的:每個人都是神道的造化;神道每時每刻都在造化著人;人一生
都在受 造化之中。意識到自己正在受造化,認識到自己與造化者的關系,就會敬
畏、順從、歸一、 禱告。這樣的人,看起來是柔弱無為,其實是大有力量;看起
來是愚昧無知,其實是智慧的 開端。為什麽?因為此時此刻,枝子就連在了樹
上,一滴水就匯入了大海,泥巴就到了窯匠 手中,芻狗就放在了祭壇前,人就
“歸根、復命、守母、襲常、沒身不殆、無遺禍殃”了。
三、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大道有知,能監察人心,賞罰分明。老子的這一觀念雖然表述不多,卻非常明
確,以 至於連無神論者也不能否定,如謂:“老子的學說客觀上打上了天道有知
的宗教迷信思想, 天有意志,能賞罰,這是人類社會加給神的特權”1。
監察與賞罰,是道在創造世界之後、在愛養世界的同時、繼續掌管世界的又一
表像。 若沒有超越於人間權能之上、來自上天的監督賞罰,人類就會失去敬畏的
心,人的貪婪罪性 會利用它驅使人的理性能力所編造的相對主義、個人主義、階
級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 越來越肆無忌憚。所以,神的養育之恩包括明察與
管教,好叫人們存清潔的心,行公義的路 ,得享平安福祥。
老子說:“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個中原委呢?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
得勝有 余,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他就像
42

一個浩瀚飄渺的大 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麽可以漏網逃脫”(73:2-
4)。
“該小心敬畏的,就得小心敬畏啊”(20:1)!
“上天之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79:3)。
這樣一位又真又活、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在《聖經》中表達得自然更明確:
“Jehovah 從天上觀看,他看見一切的世人。是他造了眾人的心,也是他,觀
察眾人 所行。Jehovah 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詩 33:
13,15,18)。
為什麽人類歷史上常常是強權當道,邪惡橫行,到頭來卻沒有一個能夠長久,
而總是 良善結出果子?為什麽人心中都堅定地存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
念?歷史和人心中 的這種正義來自哪裏?是什麽力量使之行出來?惡人盡管得意
忘形,卻為什麽深夜驚醒?善 人盡管飽受痛苦,卻為什麽內心平安?大地震動時
你為什麽驚恐?人類造孽時你為什麽不安?
古往今來,對神明的敬畏是一切道德倫理的底線。有了這個底線,人心才有所
規範; 一旦失了這個底線,人的靈魂深處沒了警戒與懼怕,罪性就會由裏到外,
像洪水泛濫,刑不 勝刑,法不勝法。
你可以想像,對一個信神的人來說,他在無所不在、全知全善、賞罰分明的神
面前, 內心對罪念會是多麽警醒、敏感,會有多麽強有力的自律,以及離惡從善
的能力。所以老子 說持守大道的人能“敝而新成”:在雕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15:4),或叫“心意更新而變 化”(羅 12:2)。這就是神道的愛養了。

註釋:
1. 任繼愈《老子全譯》,5 頁。

第二章:造化者說

第三節:道的自隱之性
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人們經常抓住老子“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引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9:5)這 句話,證明老子之道就是自然,或”安息“了的自然神。這是斷章取
意的曲解。大道初始的 創造之工、一直的養育之德、內在的自隱之性,在老子那
裏是完美統一、不可分割的: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
發號施 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
的啊”(17:1-3)。 所謂“自然”,乃是因大道至高至善,人們察覺不到他的主
權而已!
43

老子又在多處,一面顯明地贊嘆大道的創造之工、愛養之德,一面強調大道的
自隱之性:
“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
著。他愛 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萬物都依附
歸向他時,他仍然不 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於他從始至終不
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 大”(34:2-4)。這是講道的偉大與自隱。
“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畜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
撫愛保 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
他是萬物之主卻不 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51:4)!這是講道
的恩德與自隱。
“那完善至極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壞。那豐盈四溢的,
看起來 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45:1)。這是講道的大能與自隱。
《聖經》宣示神道的作為要比老子直接顯明得多,卻同樣強調神的自隱之性:
“救主 以色列的神啊,你實在是自隱的神”(賽 45:15)。又說世人:“他們聽
是要聽見,卻不明 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賽 6:9),等等。
老子在“大道自隱”這個問題上,給我們很多啟發。老子深知大道無所不為,
卻充分 地強調了大道看起來“無為”這一面,由此表明道的超越性,可以解釋為
什麽世人難以認識 真道。老子深知大道創造、愛養、施予和掌管一切,但他充分
地強調了大道不強行占有、不 自以為大、不任意宰割、不自恃其能、不自居其功
的一面,這就把大道“無為”的表象,歸 於神道本身的意志和恩德;就是說,
“無為”不是神道不存在或無意志的表現,恰恰相反, 是神道的偉大、恩德和大
能之所在,是當令我們驚嘆感激的。
在此,老子使“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這一古往今來的神學難題,豁然開朗。
二、道造了自由的人
基督教一直面臨著一個詰難,這就是:神為什麽給人生這麽多苦難?為什麽世
界有這 麽多邪惡?更直接地說,他為什麽允許亞當夏娃吃智慧果?為什麽讓人有
罪性?為什麽不按 照他至善的模式造出理想的人類來?既然他是全知全能全善
的!
老子十分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大道並不剝奪萬物和人的自由!所謂
大道“ 不強行、不任意、不自恃、不自居、不自大、不宰、不有”等等,都是說
大道並不剝奪萬物 與人的自由;也就是說,他創造、愛養、監察、掌管的是一個
自由生動的世界,而不是一個 機械木偶般的世界。老子犀利地指出:這恰恰是大
道的偉大、恩德和大能之所在。
讓我們對這個問題稍作展開。
從道德論上說,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自由是根據自己意志的決定而行動或不
行動的 能力,那就是說,我欲靜則靜,欲動則動。如果沒有自由,人類的行為就
沒有任何道德性質 ,也不是褒貶的對象。凡被稱為有道德的行為,一定是發自一
個自由人的身上;如果完全由 強力所迫的行為,就不能加以贊揚和譴責,因為它
們是不自由的 1 。許多人反對有神論,宣稱 如果宇宙人生是有絕對主宰的,那
麽,人在他手裏不就變成了純粹的木偶嗎?現在我們知道, 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
的,這樣的假定是幼稚的,這樣的宣稱是不成立的。如果人懂得自由與 道德的關
44

系,那麽,已經假定為全知的神一定更懂。他不會、也沒有將人造成木偶,恰恰相
反,人類之初,亞當夏娃在伊甸園時,上帝就給了他們犯罪或不犯罪、即吃或不吃
“智慧果” 2 的自由。直到今天,人類仍然在享受這種自由,乃至可以用上帝賦與
的自由,來否定上帝的 存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行為,包括敬畏或褻瀆神,
順從或違背神,相信或否定神,都 是有道德意義的,都要由我們自己負責。所
以,神給人自由,一方面如老子所說,是神道的 “玄德”;另一方面,也就賦予
人道德屬性和道德責任。
從本體論上講,神道本身是絕對的自由,在他之內沒有不自由,他也不會創造
不自由 的存在物。如果一個絕對的自由能產生不自由,他就自相矛盾了。人類一
切的不自由,都是 在神賦的自由狀態下自我選擇的結果。這就涉及到一個嚴重
的、實質性的問題,即:迄今為 止,人類許多自以為自由的東西,其實是不自由
的,是利用神賦的自由所選擇的不自由。比 如,超道德的享樂的自由,實際上是
受肉體情欲的擺布而不得自由;背離神的理性的自由, 實際上是人被自己理性的
有限性所轄制而不能自拔;宣戰和自衛的自由,實際上是雙方都受 仇恨所驅使而
不得解脫;市場和社會競爭的自由,實際上是每個人都由各自利益所支配而不 得
超脫。康德說,一個人不受他的欲望、利益和情緒所支配時,才是真正自由的。遵
守神的 絕對命令,人就會達到真正的自由。因為這個絕對命令,就是人最內在、
最真實、靈魂的自 我本身。在這裏,人最終與自己的造化者相通,達成真正的自
由。耶穌與猶太人有一段對話 ,鮮明的表達了這種真正自由的含義。當他說“你
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時,猶太人反問道:“我們從來沒有作
過誰的奴隸,你怎麽說,我們必得自由呢”?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
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約 8:32-34)”。人間所有的不自由, 都不是出
於神道,而是人背離了神道,偏行己路,陷入不自由,卻不自知,還常誤以為自
由。 這就是耶穌所說“瞎子領瞎子,行在黑暗中”的意思,也就是老子所說“不
認識永恒,便任 意妄為,後果兇險”的意思。
從認識論上說,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本身是真正的自由。神道是一切存
在最終 的必然性,是真正的自由;不認識神道,則永遠達不到真正的自由。神當
初造了自由的人, 就是為了讓人順從他,在他裏面享用這自由。人卻受邪情私欲
之魔鬼的誘惑,利用神賦的自 由去背逆神,自己“要像神一樣”,論斷是非善惡
(創 3:5-6)。然而,人畢竟是人,有限 的畢竟是有限的,被造的畢竟是被造
的。人類一切試圖獨立於神道之外的智慧嘗試,都必然 落入相對主義;而相對主
義之所以被稱為相對主義,又表明了絕對主義在宇宙人心中的存在 是一個不言而
喻的事實。所以,人離開神,以自我為本,看起來是自由了,其實是離開了自 由
的本源“必然”,而落入了不自由的境界。相對主義就意謂著沖突。沖突就要求寬
容,所 以寬容就意謂著不同一。不同一就意味著不根本。不根本就意謂著飄泊
感、荒謬感、頹廢感 、恐懼感、惶惑感、焦慮感,這正是當代人生哲學的主題。
於是神一再呼喚人類“回歸”、 “復根”、“復命”、“悔改”、“返回”、
“守母”、“到父那裏去”。這是《聖經》的 主題,是耶穌的使命,也是神藉著
老子留給中國人的箴言。
三、自由不在道之外
45

道既然造了自由的人,為什麽人非得在道裏面,才能得享自由?這不仍是不自
由嗎?
要知道,天上地下,除了道,一切存在物都是有條件的,都要有所取法遵從才
行,正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7)”。道本身是無限的
自由,即自由本 身,其他一切則都是有限的自由。鳥不能離開空氣而飛,魚不能
離開水而遊,說話不會沒有 語法,做事不會沒有事理。同樣,順從神道是人的最
大自由的最小條件。
當今世人,在自由和利益的名義下,從肉體到理性,越來越貪婪。他們不顧神
的規勸 和誡律,肆無忌憚地尋求享樂刺激,已經完全突破了“敬畏神明”這一古
往今來的道德底線 ,還誤以此為人生的自由。世人又將否定神道的存在、以自己
的智慧聰明為宇宙的尺度,視 為思想的自由。結果是什麽呢?就是我們看到的:
道德失喪,犯罪巨增,絕癥流行,環境破 壞,資源緊張,然而人類的貪婪欲望還
在無止境地膨脹!與此同時,舞墨文人們制造出一個 又一個相對主義、個人主
義、人本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的原理,使人們的放縱和敗壞 具有智慧
(果)的依據,以便心安理得,變本加厲。
只是,人被罪念蒙了心智,騙自己可以,卻騙不了神。不錯,人的自由是神賦
予的, 但自由、包括人本身,都不在神之外。如今世人自絕於神,貪婪地將自由
據為己有,這個自 由就變成了不自由,人就成了罪的奴隸。
神之為神,道之為道,甚是奇妙,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5)。你
們看, 自由屬於人,但只在神道之內才屬於人;一旦離了神道,自由,還是那個
自由,立即就變成 了不自由;這時,人越是爭取更大的自由,就越是陷於不自由
的罪與罰中。這不是很奇妙嗎 ?自由在美國富有信仰的過去與背離信仰的現在的
不同功能,就生動地展示了這種奇妙。
難道神就沒有辦法了嗎?神要收回人的自由嗎?不。神之為神就在於,他所創
造的一 切都是有定則的。高明的掌權者不就是這樣嗎?他無需一時一事的發號施
令,只要定好規則 ,便可“無為而治”了。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7:1),也是這個意思。所以, 不是神對人的敗壞沒辦法,神也永遠不會收回
人的自由,因為神早已使一切人,包括信而敬 順他的人,不信他而只信自己的
人,都各自有了定命。剩下的只是由人的自由意志來選擇, 可謂“咎由自取”
了。

註釋:
1. (美)梯利《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 1979 年版,121-122 頁。
2. 智慧果意味著以智慧來自以為是、悖逆上帝。
46

第三章:超越者說

道,貫乎萬物之中,又超乎萬物之上,非世間形象所能比擬,非世間智慧所
能企及,非世間邏輯所能概括。
第一節:道超越了一切的形象
一、不肖與恍惚
老子說:“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
體像 什麽;若具體像什麽,他早就藐小了”(67:1)。
以賽亞同樣對以色列人說:“你們究竟將誰比神,用什麽形象與神比較呢”
(賽 40:18)?
早在摩西時代就有話說:“你們要謹慎,因為 Jehovah 在何烈山,在火中對你
們說話 的那日(即 Jehovah 說“我是自在者”那日),你們沒有看見什麽形象。唯
恐你們敗壞自己, 雕刻偶像,仿佛什麽男象女象,或地上走獸的象,或空中飛鳥
的象,或是天上日月星辰萬象, 便被勾引敬拜侍奉它”(申 4:15-22)。
世界上也許只有老子和基督教,是這樣徹底的排除偶像。
老子給出了排除偶像的道理:道太大了!“形象太大時,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
麽; 聲音太大時,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麽。道就是這樣,常向世人隱秘不顯”
(41:6)。道 不具體像什麽,並非不真實存在,只不過人們“看見而不曉得,聽
見而不明白,摸索而不可 得”而已(14:1-2)。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
的形象,叫做“恍惚”(14:1-5); 然而“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
(21:2)。
老子所說的恍惚,顯然不是肉眼視覺上模糊不清,而是內在意念上難以把握。
大道 之像不是人的感官可以發現的,相反,非得“塞其兌,閉其門”才行(52:
4;56:2)。這 是心與道的溝通融合。在這個微妙玄通的境界裏,神道以恍惚 、
悠冥”在心靈上顯現,似非 而是,湛湛若存(4:2);“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
啊,又復歸於空虛無物”(14:4)。
二、無象與有象
老子一面說大道“不肖、無形”(67:1,41:6),一面又說“有象、有物”
(21:2); 《聖經》也一面說神“不能看見”(提前 1:17;6:16),一面又說
“見神的面”(但 7:9;賽 6:1)。 這裏似乎有蹊蹺,需要多說幾句。
大道無形,是說他無形無象的存在。無形無象的存在,也是一種存在,只是對
人有限 的感官來說,仿佛不存在的樣子。所以,“無象”只是人的感官在試圖把
握大道時一種無能為 力的感覺,是人的語言在試圖描述大道時一個不盡人意的概
念,與大道本身的真實性不相 幹。 有人會問,既然人的感官感覺不到,你憑什麽
斷定大道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呢?
人除了感官,還有心靈,心靈可以感受到超越感官的東西。有象與無象的“矛
盾”, 是人的感官和心靈的差異引起的。如果有一種存在,心靈看到了,感官卻
看不到,心靈就知 道它有象,感官卻以為它無象。神道就是這樣的存在。所以老
47

子說只有封閉感官,才能看見 真道;只有閉上肉眼和智眼,靈眼才會睜開。耶穌
也說“能看見的,反瞎了眼”(約 9:39)。
有象又無象,表明了道的超越性:
第一,有象與無象,都是人描寫大道時使用的概念,與道的自在性、真實性無
關。
第二,道的無象,是相對於人的感官頭腦來說的。老子說“有生於無”(40:
2), “無”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第三,道的有象,是相對於人的心靈來說的。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恍兮 惚兮,其中有物”(21:2),“有”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第四,關鍵是打開心靈的眼睛,看見似非而是、似無而有的道。心靈看到了,
人才 能說出感官頭腦所看不到的“無象之象”(14:5)。
第五,對於只用感官頭腦、不用心靈感悟的人,道完全是無象,亦即不認識
道。
三、靈與物
老子沒有直接用“靈”來描寫道。但老子說“恍惚”:恍惚之中有象,有物,
有精 ,有真,有信(21:2-4)等等,顯然是指今日所謂的“靈界”狀態;且不是
一般的靈,乃是 至上至真至善至信的靈;也不是靈的自在,乃是老子與其相交時
的情形,是老子通靈時的情狀。
這就展現了人與宇宙溝通的三個層面:人的感性與可感覺的物質層面相溝通,
人的 理性與“事理、物理”等知識的層面相溝通,人的靈性與宇宙萬象背後的
“自在者”,即道、 神或聖靈相溝通。
《聖經》記述,天地未形之前,唯有神的靈在運行。神的靈,這個最原初的存
在, 老子用“道”來表示,《聖經》也曾用“道”來表示,說“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約 1:1)。
神的靈曾賦予了人:“Jehovah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
他就 成了有靈的活人”(創 2:7)。說人有神的形象(創 1:27),顯然是指這
個“靈”。所以, 《聖經》說,“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 12:
7);“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 從靈生的就是靈”;“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
無益的”(約 3:6;6:63),等等。
正是憑著來自神的靈,人才可以與神道相交合一。人若沈溺於感官世界裏,只
服從 欲望、感覺和有形物界的“律”,就與神的靈隔得很遠很遠;人若沈溺於理
性世界裏,只服 從事理物理、計算推演、實驗證明的“律”,也與神的靈隔著一
層;唯有超越(老子叫“棄 絕、塞閉”)感官和理性的糾纏迷惑,才能感受到神
的靈不可抗拒的吸引和光照。
耶穌曾宣告:“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是
靈, 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 4:21,23)。這是每個人原本都
有的、唯一可以 通神入道的東西。憑著它,就勝過了鋪天蓋地的偶像,超越了富
麗堂皇的聖殿;用不著蜂擁 朝拜,也犯不上苦身修行。
48

第三章:超越者說

第二節:道超越人類的智慧
一、老子的謙卑
人與神道,在靈的層面上溝通融合,但人要宣示、見證這一點,卻離不開理性
的語 言、乃至感性的描述。這可難為了老子。
一開始老子就聲明:“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
常所 起的名”(1:1),以此提醒讀者,下面宣示的“道”,可不是一般的含
義。後來老子又 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
(25:4)。
老子確知“道”的存在,確知他無為而無不為的大能,確知他深不可測的恩德
和公 義無私的賞罰,但老子很難用理性的言辭把“他”說清楚。老子常常使用下
面一類詞來表示 自己的無能為力:
“吾不知”(4:3;25:4)、“孰知”(73:2)、“似”(4:1,2)、“ 若”
(6:3)、“不可名”(14:1)、“強字之”、“強為之”(25:4)、“多言數
窮”(50:3),等等。
老子又大量使用下面一類詞來表達大道的深不可測:
“玄”(1:4,5;10:7;51:4;65:24)、“妙”(1:3-5;27:6)、
“夷、 希、微”(14:1)、“微妙”(15:1),等等。
老子還用如下一類詞來描述道,表明其難以把握:
“淵”、“湛”(4:1)、“恍惚”(14:5;21:2)、“綿綿”(6:3)、
“繩 繩”、“不見”(14:4,6)、“窈冥”(21:3)、“寂寥”(25:2)、
“恢恢”(73:4),等等。
老子使用上述形容詞描寫道,絕不表明道客觀上就是這個樣子;這只是老子在
意念 上把握大道時,主觀上的感覺。老子要傳達的道,是一個靈性的異象。一旦
他試圖理性地傳 達這個異象,這個異象立即就變得模糊不清。這和物理學上的
“測不準原理”一樣,“測不 準原理”是由德國科學家威納海德堡提出的,是說
當人們至少使用一個光量子去測量粒子時 ,這個量子會改變粒子的速度,從而測
不準 1。 我們在傳達時必須依賴的工具(理性能力), 與被傳達的對象(靈性異
象)相比,太粗糙、太無能了。這就可以理解,何以老子五千言, 竟大量重復使
用上述那類詞匯。
這種情況,既說明了道的高超,也表現了老子的謙卑誠實。反過來說,老子的
謙卑 誠實,表明他真認識高超的道。
得道之人,不像得了某種知識技能的人那樣,自知懂得更多了,更有能力了,
對自 己更自信了,而是發現自己竟是如此的無知、有限和骯臟。這就是老子所說
的“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48:1)。他越是仰望道的恩德,越是悲嘆人的道
德;越是仰望道的玄妙,越是 哀嘆人的智慧;越是仰望道的大能,越是驚嘆人的
狂妄;越是仰望道的慈愛,越是感嘆人的 悖逆。老子常禁不住寫到: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1:5)!
49

“誰能知道其中的奧妙呢”(58:2)!
“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10:7)!
“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51:4)!
“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麽深厚,多麽久遠”(65:4)2!
二、智慧出,有大偽
既然人的感官頭腦觸不著神的靈,那麽,拘泥於感官頭腦的人,便無異於以自
己的 感官頭腦自絕於神道之外了。
有人說老子是“反智主義者”、“愚民主義者”。事情哪有這麽簡單!老子的
深意是:
第一、靠人的知識不能進入道的境界。作這種判斷的不僅老子,康德就講過,
理性 達不到自在的彼岸世界,只能靠信仰。人們熟悉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識就
是力量”,卻不在 意培根進一步的話:浮淺的知識使人傾向於無神論,一種人所
設想的真理。然而繼續深入地 探究,就會使人的精神皈依宗教。但即使如此,也
不能使人的理性接受天國的奧秘。因為由 感官而來的知識,像由感官而來的科學
一樣,在這裏是沒有用處的。感官猶如太陽,展示 了大地的面貌,卻遮蓋了天國
的情況。我們必須服從神聖的規律,盡管我們的意志暗中抱怨 反對;我們必須服
從上帝的命令,雖然我們的理性對此感到震驚 3。
第二、既然靠人的知識不能進入道的境界,那麽,老子進一步推論說,沈溺於
知識 就等於阻礙求道,單單追求知識就等於背道而馳,以知識為是就會以道為
非。老子說:“我 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
行”。為什麽呢?就是因為 “他們有知識,所以不明白我(的道)”(70:2)。
老子強調要“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 安靜到純一”(16:1);要“拒絕人間的學
問,棄絕人類的智慧”(19:1-2);要使人 “無知、無欲、無為”(3:5)。當
然,這在老子那個時代已經行不通,更何況知識大爆 炸、靠學問掙飯吃的現代
呢?只是“道”理不變。
第三、老子進一步指出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在於人間知識不能使人通神入道,
更可 怕的是人間知識會使人陷入罪孽惡疾而不自知。老子說“智慧出來了,就有
大偽詐”(18:2), 又說世人“無知卻自以為知道,便是有病了”(71:1)。
有鑒於此,老子便強調:“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而
是使 世人越來越愚樸。世人所以難管理,就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
的智慧治理國 家,必然禍國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
要知道,這兩條是不變的 法則。牢牢記住這個法則,就是至高無上的恩德。這至
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麽奧妙,多麽深 遠,與一般事理格格不入、大相徑庭,然
而,唯有它,才是一直通向大順之道的啊”(65:1-4)!
三、“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耶穌有一句話,可視為信仰之超越性的總綱:“凡自以為能看見(知識上明
白)的, 就是瞎子(靈裏的瞎眼);凡承認自己是瞎子的,就能看見”(約 9:
39-41)。
老子幾乎同樣地說:“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24:2);“不自以為能看
見的, 就看得分明”(22:3)。
50

春秋末年,盡管人們背離了大道,卻還未能像今人這樣飽學自負地以知識智慧
來否 定神道。今世也許正用得上《紅樓夢》裏的兩句詩:“假(相對有限的知
識)作真時真(絕 對無限的真道)亦假,無(短暫幻象的享樂)為有處有(真實
永恒的生命)還無”;“聰明 反被聰明誤,枉送了卿卿性命”。《聖經》說“神
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伯 5:13);“ 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
人的聰明”(林前 1:19)4。
現代世界不僅是人欲泛濫的時代,也是人智泛濫的時代。人以為自己的智慧是
全宇 宙最高的、獨一無二的,儼然自詡為宇宙萬物的尺度。實際上這幾十億生
靈,卻住在一粒小 灰塵上__如果將太陽系比作一間屋子大小,太陽便如屋裏的一
顆黃豆,地球便如屋裏的一粒 灰塵。若想找到另外一個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則
要出去這間屋子一百公裏以外。而光是銀 河系中就有大約一千億之多的恒星。宇
宙中又大約有十億以上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群 5。這樣 看來,人類智慧的宇宙性驕
傲就不僅是病態罪態,簡直是滑稽可笑之態了。
《聖經》說:“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個世界上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先變作
愚拙, 好成為有智慧的。因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
是虛妄的”(林 前 1:18-3:20)。
可以想一想,是老子這樣超越了人的智慧的人有智慧呢,還是拘泥於自身智慧
的人 有智慧呢?是敬畏神道的人通達呢,還是只信自己的人通達呢?是憑著感官
知識沈溺於生命 一瞬間的人明白呢,還是憑著心靈誠實歸入了永恒自在者的人明
白呢?想到這裏,再讀老子 的話:“明白通達,誰能達到超越人智、擺脫知識的
地步呢”(10:6)?也許就不覺得難以 領受了。
神的事,人原本說不清楚。說得多說不完,正是說不清說不明的表現。在神的
奧秘 面前,人的理性能力必須止步。不止步就失去了理性,止步則是最大的理
性:“知止,可以 不殆”(32:4);“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3)。

註釋:
1. Stephen W。Hawking: A Brife History of Time,參見中文版,《時間簡史》,
許明賢吳忠超譯, 藝文印書館 1990 年版,52 頁,167 頁。
2. 《聖經》也常有這樣的贊嘆:“大哉!敬虔的奧秘”(提前 3:16);“深哉!
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他的心,誰
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依靠
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門”(羅 11::33-36)!
3. 梯利《西方哲學史》下卷,24-25 頁。
4. 耶穌的使徒保羅,曾經淋瀝盡致地表達過神道對人間智慧的超越。他說:“世人
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神就用人以為愚拙的道理,來拯救那些信他的人──
這就是神的智慧了„„因為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5. John Houghton:Does God Play Dice?參見中文版,《宇宙:神跡或奇遇》,錢
昆譯,美國福音證主協會 1992 年版,9-14 頁。
51

第三章:超越者說

第三節:道超越所謂“辯證法”
用辯證法來套老子學說,是一種浮淺的做法。道是超越了一切辯證現象的絕
對的“一”。老子行文中的辯證語句,要麽是對人間現實性的一種批判,要麽是對
人的有限性的一種揭示,要麽是對本體超越性的難以表達,沒有一句是從正面意義
上予以肯定的。
一、現實的批判:人間只有相對性
《老子》開篇第一章講「道」的絕對性,第二章就揭露了人間的相對性,以為
對照: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
了。有和無是相互依 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
方向,聲響與回音相呼應,前邊 與後邊相伴隨”(2:1-2)。
老子這話似乎是講“對立面的相互依存”。然而以道觀之,這不是什麽真理,
而是荒 謬的人間邏輯。大家都知道美,說明已有醜存在了;大家都想爭到美,這
更是一種醜行了。 大家都知道善,說明有惡了;大家都爭相得善待,爭相顯其
善,更是一種惡行了。天下的事, 有如上下、高低、有無、前後之間,都是相對
的,不是確定的;是人為的,不是自在的;是 人的言語表達,不是宇宙實存的狀
態;是人的智慧無可奈何的謬誤,不是客觀存在的真理。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
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2:3-5)。顯然這位“聖人”完全超脫了人為的善惡美醜的辯證觀念。
老子似乎又說過“對立面的相互溶合”:“人們之間恭敬的唯諾與憤怒的呵
斥,兩者 相距究竟有多遠?世界上的善良與邪惡,兩者的差別又在哪裏”(20:
1)?此意是:這些人 間的東西,相對、變幻、此一時彼一時。所以老子接著說:
“最高的道德形態,是徹底順從 道”(21:1)。在道的純一中,那些靠不住的
“辯證現象”就可以消除了。
老子似乎還講過“對立面相互轉化”:“禍患啊,帶來福份;福份啊,隱含著
禍患。 誰能知曉其中的奧秘呢?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善的,又成為
邪惡。這種現象令 人迷惑不解,已經很深很久了啊”(58:2-3)!這是對人間的
變換性和智慧的有限性的揭 露。“所以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評判別人;心思
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直而 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58:4)。
他只是抱合守一、包涵一切,沒有變換、偏持,便 沒有所謂對立、轉化。
老子似乎又指出“事物總是走向反面”:“抓在手裏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
如罷了 吧。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貴而
驕,是自取災禍啊”(9:1-4)。 這也是講人的病態。瞎子自以為能看見,便行
在黑暗中,能不撞墻嗎?待頭破血流了,便有 所開悟獲益,這大概就是世人的辯
證法吧!
二、世人的限度:理性能力不識道
人間的一切相對性、辯證法,都是起因於人的智慧、道德和生命的有限性。
“有上必 有下,有前必有後”,這說明人的理性能力,必須在時空的有限性之內
52

把握對象;“正變為 邪,善變為惡”,這是由於人的道德觀念,總是在利益的有
限性之內評價問題;“銳不能 保,富不能守”,這是因為人的一切作為,只是在
生命的有限性之內才有意義。人的智慧、 道德和生命的有限性,使人本身成了一
種不可解脫的矛盾存在物。死的必然性使生命成為矛 盾,利益的必然性使道德成
為相對,時空的必然性使智慧成為荒誕。這些有限性加起來, 使一切存在都成為
“辯證”的。自身有限性無可奈何的歷久經驗,使人對矛盾、不和諧、 鬥爭、荒
謬、悖論等現象,習以為常,以為正常,竟冠之以“辯證法”的美名。
真正可悲的不是人的生命、道德和智慧的有限,而是人常常忘記自己的有限,
尤其在 最不應當忘記的時候,即在分別善惡、評判是非的時候。每當這時候,人
“就會像上帝一 樣”,毫不有限地做出判斷,即使對上帝也是如此。
當理性能力的有限性面對無限者時,就造成辯證的假象。是的,人只要以理性
能力把 握或描述神道,就不能不陷入辯證的假象中。我說假象,是因為就神道本
身而言,他根本就 是統一無矛盾的,絕對不相對的,獨立不依賴的,永恒不轉化
的;他是完全超越一切辯證對立的。
讓我們先看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一類描述 6。有人說,道的無為和有
為是對立 的統一,無為可以轉化成有為,越有為則越是無為,所以無所作為是老
子所倡導的最高行為 準則。這一棍子便將老子打入消極無為的沒落文人之流了。
此乃不識道之人的解說。大道一 直是無所不為的,所謂無為,只是以人的眼光來
看,仿佛無為似的。就好象夜間看月亮在雲 縫間穿行,其實是雲在動。又如一個
小孩子走路,月亮也跟他走,他快月亮也快,便以為月 亮在跟隨他,其實並沒
有。如果你給小孩子解釋說,月亮是動與不動的對立統一,不是很荒 誕嗎?月亮
的“走”,只是以人的眼光來看,與月亮本身無關。所以我將“道常無為而無不
為”這句話譯成:“道,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一件事不是他成就
的”。“看 起來„的樣子”,這完全是在遷就人的感官有限性。
又如“柔弱勝剛強”、“柔者道之動”一類描述 7,也被人們插上了“辯證
法”的標牌, 說是越柔弱越剛強,以致於“以柔克剛”成了一門法術。其實道本
身沒有什麽柔弱剛強之 分,只是以人間爭強好勝、勝王敗寇的眼光來看,大道
“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 余”(73:3)。同理,一個入道之人,看起來柔弱如
水的樣子,其實已經與道合一,超越 一切了。若不是這個道理,世間的柔弱就是
柔弱,怎麽能勝剛強呢?小雞就是鬥不過雄鷹, 羔羊就是敵不過豺狼,柔弱怎麽
能勝剛強呢?柔弱勝剛強,全在於神道的介入。神道使人 謙卑、虛己,被世人
“看起來”柔弱,孰不知這時人已在神道裏,就像小雞在主人的屋子裏 安祥地覓
食,就像羔羊在牧人腳下靜靜地吃草。這裏蘊涵的不是什麽辯證法,乃是道的絕對
性。
又如大道名“無”又名“有”。其實道就是“有”,不是“無”。當老子說道
是“無” 時,已是“有”了;所謂“無”,只是就道相對於人的感官有限性來說
無形無像、似乎無 為、看不見、想不及而言的。所以老子說兩者是“同出而異
名”(1:4),也就是虛無(對 人的感官和理性能力來說)的實有(對老子的靈
性感悟來說)。可見,對大道一切相對、矛 盾、對立、辯證的描述,都是由於人
的認識和表達能力不能不相對、不矛盾、不對立、不辯 證所導致的。
三、本體的超越:道是純粹的一
53

老子在宣示大道時,當然也會表現出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但第一,老子很清
醒,不斷 表示:我不知道啊,勉強啊,姑且啊,說不清啊,玄秘啊,言多有失、
辭不達意啊,等等; 第二,老子清楚地表明,一切人間相對的、短暫的、荒誕
的、對立的、矛盾的東西,即所謂 “辯證”的現象,到了道裏面、也唯有在道裏
面,便會消失,而達到合一、純一的境界。
老子稱之為“玄同”:“知`道'者不好說,好說者不知`道'。塞住自以為
通達的 感官,關閉受惑於外物的門戶,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
惑,和於你生命的 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這就是深奧玄妙的同一境界了。不
能進入這個境界,才產生親近 和疏遠,才會有利益和損害,才分出高貴和低賤。
所以,唯有這個境界才是真正可貴的”(56:2-3)。 換言之,在這個“玄同”境
界裏,親疏、利害、貴賤就不存在了,大家完全合一了。還記得 老子講“有上便
有下,有善便有惡,有美便有醜”嗎?入了道,這一切人間的“辯證現象” 便消
失了。
老子還反復說過:“那完善至極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
壞。那豐 盈四溢的,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最正直的好像彎
曲,最聰明的好像愚 拙,最善辯的好象口訥”(45:1-2)。“道是光明的,世人
卻以為暗昧。在道裏長進,卻似 乎是頹廢。在道裏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 好像受了侮辱,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
足,剛健之德視若茍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至大的 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
皿成形在後。聲音太大時,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麽;形象太大時, 人在其中就看
不到什麽。道的名份就是這樣隱秘不顯。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41:
2-7)。
這些排比句子,仿佛“辯證”似的,其實是說,在道裏,一切對立都消失了。
原來所 有的對立都是人造的假象,比方說:怎麽沒有聲音啊,其實是聲音太大;
怎麽沒有形象啊, 其實是形象太大;怎麽我不認識啊,其實是名份太大,等等。
在這種地方,誰要用“辯證法” 這個詞,除了表明自己的有限性之外,毫無意
義。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28:1,
3,5), 表明秉持大道的人,其行為超越了人間的辯證對立,所以結論是“大智
不割”:大道的智慧 是不可分割的,其本身無對立無分離,唯“一”而已。
老子更直接宣告:“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窪的得充
滿,將殘的得新生,缺乏的便獲得,富有的便迷失„„古人說`那受屈辱的必得成
全',難道是虛構的嗎”(22:1-5)?這是大道的作為。這使人想起耶穌的宣
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
俘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
14:18-19)。
正像在太陽光下,不分好人歹人;在雨水中,不分義人和不義的人(太 5:
45-48);凡住在道裏的人,不平等就消失了,低的要平,高的也要平,少的不
少,多的不多。
的確,在人間有愛就有恨,愛就是相對於恨而言的;有生就有死,生就是相對
於死而言的;有善就有惡,善就是相對於惡而言的;有真就有假,真就是相對於假
54

而言的;有光就有暗,光就是相對於暗而言的„„人們對這些由自身有限性造成的
對立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以致於誤作真理。但在神道裏面,這些辯證的“真理”就
消失了。老子說:大道裏只有光明,沒有黑暗(14:3);只有生,沒有死(6:
1);只有善,沒有惡(81:5);只有真,沒有假(21:3);只有愛,沒有恨
(34:3)。耶穌異常“絕對”地說:“我就是世界的光”(約 8:12);“我就
是道路、真理、生命”(約 14:6);“信的人有永生”(約 6:47);“你們要
常在我的愛裏”(約 15:9);“神就是愛”(約一 4:8)。
入了神道的人,就是入了真、善、美的純粹和一:真就是善,善就是美,美就
是真。真正的信仰,就是進入這樣一個真實的世界而令人感到震驚,震驚得手足無
措;感到聖潔,聖潔得無地自容;感到升華,不可抗拒的升華;感到恩典,五體投
地的感恩。於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況發生了:你的生命超越了表象世界,進入
了宇宙的本質存在,處身於永恒之道的蔚藍色之中。

註釋:
1. 見 37:1;48:2;34:4;63:4;47:2,等等。
2. 見 36:2;40:1。

第四章:生命者說

歷史以來,在人本主義、學術主義的壟斷下,老子之道被解說成無生命、無位
格的自然本體,仿佛一團宇宙精氣,一片原始煙雲,或者一個人為的概念,完全不
是高於人的生命智慧,而是低於人的生命智慧。這顯然曲解了老子,既不合乎老子
之道作為眾妙之門、天地之根、萬物之母的邏緝內涵,也不合乎《老子》五千言對
大道的實際描述。
第一節:大道自有生命
一、生命之道,一以貫之
打開《老子》,按順序讀下去,就可以發現大道的生命性,一目了然,一以貫
之:
“萬物之母”(1、52):兒女若有生命,賜給兒女生命、又保守兒女生命的
母親,卻沒有生命嗎?
“眾妙之門”(1):人類常稱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是宇宙中“最大”的奇妙,
是自然進 化的“最高”成就。即便“如此”的話,不也是包含在“眾妙之門”裏
嗎?不也是出自那賜 生命智慧的道嗎?
“萬物之宗”(4):我們這些短暫有限的蕓蕓眾生尚且有生命有位格,那生
養我們、 大能無窮、超乎我們感官智慧的“祖宗、宗主”,反而沒有生命位格
嗎?
55

“谷神不死”(6):永生不死的,反而沒有生命嗎?轉瞬即逝的人若可稱為
有生命的, 那不死的神道反而沒生命嗎?永恒不是包含、且超越著一切短暫嗎?
“天地之根”(6):蒼穹之間如一粒灰塵的地球上,尚且有生命,何況那蒼
穹的根源 呢?若人體上的一個細胞有生命,生出它的人體反而沒有生命嗎?
“上天之道”(9):“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有如此令世人
望塵莫及 的大德行、大智慧,世人豈可說,“他沒有德行、沒有智慧”?
“夷希微”(14):令世人即使“看見了也不曉得”,即使“聽見了也不明
白”的這 一位,反而不如世人智慧嗎?
“敝而新成”(15):能使人“在雕敝死亡中得著新生”的道,豈不是又真又
活、富 有生命嗎?
“歸根復命”(16):“回到本根便是平靜安息,平靜安息便是復歸了真生
命,復歸 了真生命便是永恒”。這個生命的本根處,反而沒有生命嗎?
“沒身不殆”(16):“人若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
無恙”。 賜給人長久生命、平安生命的這個道,反而沒有生命嗎?
“其名不去”(21):“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這一位有名份、有
實在、 有真理、有信實、有恩德的自在者(Jehovah),豈沒有生命智慧呢?
“獨立不改”(25):“獨立自在,永不改變”。人類這樣相對、依賴、短促
的存在 物,尚且有生命,那無所傍依、獨立運行、包含著人類在他裏面的永恒自
在者,反而沒有生命嗎?
“引萬民歸”(32):“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
大海”。 引導人們歸向他自己的,反而不如被引導者有生命有智慧嗎?難道諸水
可以說大海不是水嗎?
“愛養萬物”(34):“大道彌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都是籍著他生
的,他 卻不自誇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卻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萬
物,卻不以主宰自居”。 這樣一個生養愛撫世界、謙卑自隱、名份偉大的道,竟
沒有生命位格嗎?
“道之出口”(35)“大道出口成為言語,雖是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
起來不 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這樣以話語向人宣達自己的道,反而不如人
有生命有智慧嗎?
“無所不為”(37):“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一件事
物不是 他成就的”。所有的事,包括人的生命智慧,都是他成就的,他自己反而
無生命無智慧嗎?
好了。以上是《老子》前 37 章的摘引,恕我不再一一列舉下去。我想這已足
夠表明老 子之道又真又活的生命性了。
二、道格與人格
雖然老子之道人格化的程度不像《聖經》,然而老子多次稱他為“母”(1,25,
52,59),說 他有“信實”(21),有“恩德”(51,65),有“大能”(4,
37),有“慈 愛”(34,67,81),有“權柄”(17),有“賞罰”(73,
74),有“教化”(35,43), 有“公義”(77,79),有“生命”(16,
52),有“赦罪”(62),有“拯救”(27,67), 等等。難道這還不是“那一
位”全知、全能、全善者嗎?
56

有人說,這只是老子用擬人化的方法描寫自然之道而已。然而,如此多方面、
如此真 切的擬人,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格嗎?當然,嚴格說來,不是人格,乃
是活生生的神格或 道格。道格遠遠高於人格,道的生命、智慧、道德、意念,遠
遠高過人的生命、智慧、道德 、意念。這也許就是老子避免將大道過份人格化的
考慮吧。
道格或神格,基督教神學稱之為神的“位格”,包含著人格,卻遠遠超越人
格。
說道格超越人格,首先因他是“自在者”Jehovah。他不僅是自在者,又是全
善、全 知、全能者,也是人類生命的賦予者:“生命在他裏面,這生命就是人的
光”(約 1:4); 回歸他就叫“復命”,叫“襲常”:復歸真命,承襲永恒
(16:5)。
說道格包含人格,是說人格不可能在道格之外,而道格則理所當然地具有人格
所具有 的一切特性,如知、情、意,等等。有一位學者說得好:“無限者(不論
人們用什麽名字稱 謂他)只要真正是無限者和包容萬有的奧秘,象征性地說來,
他便有耳朵傾聽,有眼睛觀看” 1。 為什麽?因為我們有限的人類尚且如此,何況
無限的神道呢?
道格包含著人格,就使得人可以接觸他溝通他,親切可信;又可以用一些擬人
化的語 言稱呼描述他,如老子用“母親”、“恩德”、“慈愛”、“赦罪”等
詞,莊子用“造化者”, 《聖經》用“天父”、“主”、“拯救者”等名字。
道格遠遠超越著人格,又使得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他認識他,而必須保持神秘感
和敬畏 感。這樣,單純人格化地描寫神道就不合適,不能表達神道遠遠超過人的
博大、精微、深奧。 尤其是,任何可能導致偶像崇拜的描述,都不符合神道的無
限、超越、自在等屬性。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其歷史的演化過程中,從教義到儀式,有將神“過
份人格 化”,或“完全擬人化”的傾向。天主教不僅以偶像表示聖父、聖母、聖
子,而且設立教皇 等級系統代表天國,等於以人的有限性來代表神的無限性。宗
教改革後,基督教在這方面的 情況好於天主教,但也有完全擬人化的趨勢。信仰
實踐中,神格包含有人格的一面,往往掩 蓋著其超越著人格的一面,以致於神成
了過份人格化的神。英文將神的位格叫成 Personality, 即人格。以此來區別“自然
神論”,是很必要的,但將神過份人格化,則是大大地狹制、歪 曲了神,會嚴重
混淆信仰與迷信。
當然,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之外,去認識描述無限者;事實上,當無限
者將自 己啟示給人時,人還會盡力使之有限化,如形象化、人格化、世界化,以
便於人的理解和接 受。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人類本能傾向。教派之爭肯定與此有
關。無限的神只有一個,有限 的教派卻很多。很多教派,乃至很多信仰者個人,
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格化了的上帝。 難怪有人誤解說,上帝的形象是人想像
出來的。這種誤解與某些教派肆無忌憚的將神過份人 格化不無關系。將神過份人
格化,就是將神有限化,非神化,其後果就像將神“自然化”一 樣可怕。
老子在宣道時,賦予道一定的人格屬性,卻沒有將他過份人格化。由於流行的
宗教教 義將神過度人格化了,若以這些流行的教義為尺度來衡量老子,勢必認為
老子之道人格化的 還不夠,缺乏“宗教信仰”的味道。這種批評是否正確呢?
57

當今的信仰者常說見神的面,可 Jehovah 對摩西說“人見我的面就不能存活”


(出 33:20); 耶穌在世時,一面稱神為父,一面說神是靈;他自己道成肉身,
又超越肉身,說“肉身是無 益的”(約 6:63);老子論道,既有大量擬人化的語
言,又大量使用了“綿綿、湛湛、恍 惚、彌漫、無象”等靈意的描繪。這些,對
於我們全面理解神格對人格既包含又超越的關系, 理解人對神既可以認知、可以
言說,又不可盡知、不可盡言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三、為什麽世人看不見道的生命
盡管老子反復使用擬人化的語言,說大道有生、有養、有信實、有名份、有大
能、有 恩德、有慈愛、有權柄、有賞罰、有教化、有公義、有生命、有赦罪、有
拯救等等,世人仍 然寧肯相信老子的道是一個不包含著生命位格的自然本體,這
是為什麽呢?
事情很簡單:道的生命遠遠高於人的生命,以致於人在他之內壓根兒覺察不出
他的存 在,更何談他的生命?亦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明”(41:6,
7)。老子還直接 用人格化的語言說:“太上,下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
我自然”(17:1,3)!對 於神道常被世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的超越性存在,這是多麽生動的說明啊!
在基督信仰中,神的生命在哪裏可以看見呢?神的位格表現在哪裏呢?在殿堂
裏嗎? 在教義裏嗎?耶穌說:“拜父既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 4:
24),又說“神的國 就在你們心裏”(路 17:21)。耶穌在教導門徒禱告和禁食
時說:“不要叫人看出來,只叫 你暗中的父看見”(太 6:6,18)。
讓我們想像一個人腸道裏的細菌。細菌自然是有生命的,它靠腸壁上的供應生
存,它 適應裏面的溫度、濕度等條件,它在那裏迅速地生養繁殖,轉瞬間一代又
一代,而腸道卻仿 佛一個恒久的存在,是一塊供養它的土地,是一種自然的、物
質的存在。“我們的生命”, 細菌想,“和腸道相比盡管短暫,卻是貨真價實的
生命,有智慧吸收采納腸道裏的資源;而 腸道呢,除了偶爾有咕嚕咕嚕像地震、
像天災、又像隕石雨一般的事件外,一切都是有規律 的;我們憑著自己的智慧,
可以漸漸認識、適應、利用這些規律”。這些細菌因此而自豪!
在這個言不盡意的比喻中,細菌誠然是有生命的,但它們用自己的智慧怎麽能
曉得遠 遠高於它們的人體的生命呢?怎麽能真正洞察自己生命的本相呢?它們的
生命與它們所寄居 的人體生命相比,實在是太有限了啊!
如果用人體上的細胞來比喻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便有另外一些方面的啟發。
細胞雖 也有生命,卻根本不可能認識人的生命。細胞的價值、力量和命運,全在
於順從整個人體的 指令,與其合一,毫不分離。老子強調,人在道裏面的柔弱順
從,就是最大的堅強有力,強 調“與道合一,毫不分離,專一柔順,如同嬰兒”
(10:1-2)。《聖經》也說人的生命就在 道裏頭(約 1:4)等等。
老子莊子曾一再說,我們有幸被大道造化成人,又蒙聽冥冥之中的啟示,應當
感恩不 盡。我們的眼睛看不見道,學問證不出道,絕不說明道不存在或無生命,
也不說明人尋不著 道;不,憑心靈的信實,你可以經歷他的信實;憑敬虔的心
靈,你可以得享他賜的平安;在 完全的順從中,你可以感覺到他的指引;在絕對
的柔弱中,你可以領受到他的力量;在徹底 放棄你自己的聰明、知識、名利乃至
58

生命時,你就可以得到他,進入長生久視之道(59:8), 永生不死之神(6:
1)。

第四章:生命者說

第二節:大道賜人生命
一、道生:母親之恩德
道不僅自有生命,更是一切生命的母親。老子在五十一章全面表達了這一思
想:“萬 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長。所以萬
物沒有不敬畏大道, 沒有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就在於他不
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 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
恩德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 定,對它們撫愛保護。然而,他這樣
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 ,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
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51:1-4)!
道是生命之母。老子共七次用“母”稱呼大道,如“天地之母”(25:3),
“萬物之 母”(1:2),“創始之母”(52:1),“國度之母”(59:7),
“得母”(52:5),“守 母”(52:3),“食母”(20:8)。老子又十幾次用
“生”來顯明大道作為生命之母的名份和地位。
道是養育之母。萬物由道而生,又受其恩養,各具其形,各從其類,各得其
所。老子 說“唯有道,才能這樣善於施予,又能成全”(41:7)。老子還直接以
“愛”字來形容大 道的養育,說“大道愛養萬物”(34:3)。
道是恩德之母。大道創生、愛養萬物,卻“不宰、不恃、不有、不居”(2:
4;10:7;51:4), 即不任意宰割、不自恃其能、不強行占有、不自居其功。這
裏的意思是,大道不僅恩賜生命、 養育生命,而且賦予生命以自由。這是多麽深
廣的恩德啊!老子四十四次使用“德”字,其 中多次用“玄德”:深不可測之德
(10:7;51:4;65:4),“常德”:永恒不變之德(28:6), “上德”:至
高無上之德(38:1),“孔德”:至大無比之德(21:1),“廣德”:廣大 無
邊之德(41:4),“建德”:剛健有力之德(41:4)等等,來描寫大道的恩德。
道是尊貴之母。母的名份、母的愛養、母的恩德,自然使大道成為天上人間最
最尊貴 的。“天下萬物沒有不尊敬大道、不珍貴其恩德的”(51:2)。“古人為
什麽重視道呢? 不就是因為在他裏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可以赦免嗎?所以大
道是天下最尊貴的啊”(62:4)?
二、食母:從道得生命
老子顯明各樣生命都來自道。
天地萬物與侯王的生命來自道:“古人所得的,是一,即道。天空得一而清
虛,大地 得一而安穩,神只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長,王
侯得一而天下歸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
恐怕要塌陷了;神只若不顯靈, 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幹枯了;
59

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不能使 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39:1-
3)。老子在這裏講得清清楚楚,天地神只、江河萬物、 王侯社稷,一切的一切,
它們的生命力都在於道;離了道,都要滅絕、死亡、廢棄。
鬼怪、神只、聖人的生命來自道:“以道來統轄天下時,鬼怪不作祟於人。不
僅鬼怪 不作祟於人,神只也不傷害人。不僅神只不傷害人,聖人也不傷害人。這
樣,兩相和好, 互不傷害,德與道就交匯融合,歸入其源頭了”(60:2-5)。可
見,連靈界、聖界的生 命,也都在道的掌管之中。
天下社稷的命運也在於道:“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用來種地。天下無
道的時 候,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場”(46:1);“用道來行使主權的人,不靠武
力而稱強天下”(30:1)。 老子在很多地方談到大道入世、入理、入事的大能,
充分顯明了道的生命力之強、之廣、之無所不包。
老子自己的生命也是來自道。老子曾在描述了世人的貪婪、驕傲、精明之後
說:“唯 獨我與眾不同,把吃喝母親(食母)看得高於一切”(20:7)。“食
母”一詞,歷來眾說紛 紜,有說“養母”者,有說“用母”者,有說“乳母”
者,有說“守母”者。更有甚者,將“食” 字改為“德”字,說“食母”原本應
作“德母”,而“德母”就是“得母” 1。為什麽大家都 不願意用這個“食”字
呢?因為食母即吃喝母親,聽起來不合乎常情常理常道,近似於囈語。 可見人們
還是習慣於用“常道”來理解老子,盡管老子一開篇就強調“道”不是“常道”。
看一段《聖經》的記載,就能明白“食母”的含義了:
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
賜的糧, 就是我的肉,為世人生命所賜的”。
猶太人彼此議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
沒有生命 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
肉真是可吃的,我的 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
在他裏面。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 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活
著”。
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
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嗎?倘若你
們看見 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麽樣呢?„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
是生命”。(約 6:51-63)
可見,學者們厭棄“食母”一詞,情有可原,耶穌的門徒當年不也是厭棄這樣
的話嗎?
吃喝上天賜下的生命之道,就如同嬰兒吮吸母親的乳汁。老子用一個“食”
字,維妙 維肖地點明了大道是又真又活的生命源泉。這個“食”字是任何別的字
所不能替代的。
三、風箱:造化與進化
從一開始討論大道的生命性,也許就有人想到:產生生命的東西不一定具有
生命啊!產生智慧的東西不一定具有智慧啊!道雖是萬物之母,卻只是“根源”之
意,不一定具有如人一般的生命智慧啊!
60

當代國人深受“進化論”這一假說的影響。只有進化論,才敢如此大膽地假
設,生命是從無生命中來,智慧是從無智慧中來,一切活物都是偶然地從死物中
來。本來按照正常的理性,人們難以茍同這種思路。孟德斯鳩就說過:“有人說,
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一種盲目的命運所產生出來的,這是極端荒
謬的說法。如果說一個盲目的東西竟能產生'智慧的存在物',還有比這更荒謬的
嗎”?他說:“在沒有智慧的存在物之先,他們的存在就已經有了可能性”2。嚴
格地說,不僅有了可能性,而且有了將這個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力量,即必然性。
否則不管等多少時間,“智慧的存在物”也不可能出現。那麽,這個力量是什麽?
它為什麽作用於可能性,使之成為現實性?對這一類無法回避的問題,進化論統統
用“偶然性” 來搪塞敷衍。真正嚴肅的科學家,是不可能相信宇宙任憑偶然性來
支配的;如果這樣的話,一切規律和定則都靠不住,哪裏還有“科學”可言?所以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會擲骰子”;又說,凡是深入探究宇宙奧秘的人,看到它如
此和諧,不能不想到上帝。
莊子曾把人比作金屬,天地是冶煉的熔爐,老子則稱天地為“風箱”。《聖
經》多次比喻神是窯匠,人是泥巴,那麽天地就是一個窯場了。一個金屬或陶瓷的
器皿成形後,若它有些“智慧”,追溯探索自己的來源,自然發現自己原本在地
裏,只是石土,在漫長又漫長的時間中,“偶然地”落入了某種強力分離、混合、
溫度、濕度、壓力、震蕩等等條件中,從變濕或變軟,到成塊,到粗坯,到初形,
到成形,又磨光、噴漆、加標簽、裝潢等等,一步一步地“演化”,直到成為今天
這樣“高級”的器皿。這樣,器皿便對自己在被造中所經歷的過程、條件、材料、
工序等等,有了一些了解。然而,關於統掌這一切的“制造者”的智慧,它怎麽能
“實證”地知道呢?電腦或汽車,若它自己反觀生產流水線,從第一道工序到最後
一道工序,便是它“進化”的過程。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它是被人制造出來的!它
不可能“實證地”知道這一點,因為它的制造者的生命和智慧遠遠超越了它的“生
命和智慧”。被造物永遠不可能把握造物者的智慧。再高級的產品,也只是產品,
不是設計生產者;產品越高級,只說明設計生產者越高超。同理,地球上有水、
土、空氣、陽光、植物、動物等等,時空中有過這樣那樣的“演化”過程,以致於
出現了智慧的人。這就像一個工廠有這樣那樣的條件、設備、時空運作,以致於出
現了產品。“如果有一位創造主„他可能用科學無法知道的手段來創造人,也可能
用一些方法過程,是人的科學研究可以略知一二的。但最重要的問題,是過程中含
有的設計與目的性”(這是人永遠無法知道的)3。我說,最重要的,是“有創造
者”這個事實本身。這個事實無論如何已經被證明了:假定“進化論”的描述中有
合理的成分,那麽,“進化”的諸多必要條件的全面設置、過程的精確控制、可能
性向現實性的轉化、以及人類環境獨具匠心的完備,等等,也證明了有更高的生命
智慧存在著。以色列的先知們和中國的老子莊子,將天地間比作造化者的冶煉熔
爐、風箱或窯場,豈不正是通神的意念和異象!
進化論,乃至所有無神論的最後防線是理性能力。“沒有任何理智可以查驗
到神明或設計性的力量”4。美國一批無神論學者發表的《人文主義宣言》說:
“沒有足夠的證據使我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5。請問,器皿能查驗到窯匠
嗎?福特汽車能發現福特先生對它的發明嗎?電腦能查驗到它的設計者嗎?若非神
啟示人,人的理性能力怎麽能認識神呢?理性主義除非先證明人的理性是萬能的,
61

或者是宇宙中最高的智慧,否則,它就沒有權利評判全宇宙最奧秘的事,包括人在
其中的出現與命運。
“不用理性能力,人類用什麽來思考和交流呢?若用理性能力,又怎麽能談
論超越理性能力的東西呢”?人身上有靈性,使人憑誠實感悟神的存在,接受神的
啟示。理性能力絕非人的唯一能力,也不是人的最高能力。拘泥於理性能力,正如
老子所說,不僅不能、反而阻礙認識神道。所以先知們一再強調要謙卑虛己,超越
世俗的知識,用心靈通神入道。當人的靈性復蘇了,理性能力便回到它真實的位
置,不再僭越了,即不再動輒評判它自己達不到的境界了。這時,理性能力不再是
狡猾地服務於感性本能,或驕傲地沈溺於有限的自己,而是順從與永恒相連的的靈
性之光。此時的它,盡管仍然不能“實證”神道的存在,卻可以抒發蒙福的感受,
交流心靈的體驗,傳達神道的默示,捍衛信仰的神聖。這種對靈性的理性表達的有
效性,取決於靈性的酥醒。這裏用得上一句俗語:心有靈犀一點通。

註釋:
1. 參見陳鼓應、揚家駱、任繼愈等論老子的專著。
2. 《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 1982 年版,上卷,正文 1-2 頁。
3. 詹腓力《審判達爾文》,中信出版社 1994 年版,137 頁。
4. 詹腓力《審判達爾文》,中信出版社 1994 年版,150 頁。
5. James Sire:“The Universe Next Door”. Intervassity press, IL 1988,P. 64.。

第四章:生命者說

第三節:回歸生命之道
一、人的生命在道裏
讓我們回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對於理解
老子的道至關重要,它表明,人類在生態、生命和價值三方面,都是“系統內”的
存在:不是獨立的,乃是有最大的依賴性;不是封閉的,乃是必須向地、天、道開
放;不是自我立法的,乃是最沒有“立法權”。
這個思想在生態領域的真理性,已經被科學所證明:“地心說”早已被拋棄
了。這一思想在生命領域的真理性,似乎還沒有引起科學界註意:人類生命仍被視
為孤立的地球上一次偶然的產物。這一思想在價值領域的真理性,則動輒遭遇到最
大的抵抗:人類的利益理所當然被視為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價值準則,人類的智慧理
所當然被視為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理性能力,人類的努力理所當然被視為宇宙中獨一
無二的自我拯救。
62

根據老子,不僅人的生態、而且人的生命和價值全在道裏。若離了道,人的生
命和價值就離了真實境況,而陷入荒謬虛幻;就離了不可須臾離開的法度,而陷入
兇險;就離了永恒之根,而陷入短暫和死亡。
用科學術語說,一個要素,不僅它的“生態”位置,而且它的生命和價值,都
存在於系統整體之內。離了系統的一個要素,離了機體的一個細胞,猶如離了祭壇
的一個稻草狗,離了大海的一滴水,還有什麽生命和價值呢?人離了地,不能存
活;地離了天,不能存活;天離了道,不能存活。看起來人和道中間隔了“地與
天”兩層,但人是萬物之靈,有造化者賜予的生命之氣,本可以直接通神入道,承
襲永恒。
耶穌曾生動地比喻說:他是真葡萄樹,我們是樹上的枝子,離了他就沒有生命
和價值,不能結果子,只能放在火裏燒了(約 15:1-6)。枝子的生命和價值與樹
連為一體、不可分割。若枝子鬧獨立性,自恃己能,只能是死。老子說,連著根的
枝葉很柔弱,卻是活的,一自恃其強可就死了。“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柔弱
的,屬於生命”(76:2-3)。耶穌一再說:凡愛惜自己生命、要救自己生命的,
必喪掉生命;凡將生命交給他的,就得生命到永遠(太 16:25;約 12:25),這
話乍一聽很刺耳,含義是很深的。
二、世人失了真生命
老子說,世人被自己的私欲、智慧和道德所迷惑,離了大道,失了真生命,處
於死亡之中:“人一生出來,就進入了死亡過程。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
竅死去,人以四肢九竅,將自己送到死地”(50:1)。為什麽會這樣?老子給出
了三方面的理由。
世人對肉體世俗生命的貪婪導致生命的失喪。“„將自己送到死地。為什麽會
這樣?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50:2)。“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
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 1:15)。“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害,囤積財
富的人必有大失喪”(44:2)。
世人對自身能力的仗恃導致生命的失喪。老子曾三次說“不道早已”:不是出
於道的,很快就會死亡;或譯為:背離了永恒之道的,是早已註定要死亡了。什麽
叫不道呢?凡動刀兵,不求善果,逞強示壯的(30:1,3,5);凡自恃其強,偏
行己路的(42:5);凡不認識永恒,憑血氣行事的(55:5)。
世人對自己智慧的自負導致生命的失喪:“敞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你的聰
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52:4)。
按照老子,人若隨從肉體的私欲,沈溺今生的享受,自恃其智慧之能、意志之
剛、血氣之強,這就是背離了大道,“不道早已”。
離了道的人啊,既然早已入了死,生還有什麽意義呢?於是終不免陷於生活的
荒誕、痛苦、空虛和死陰中。
三、生命的回歸
此處僅舉老子三章。
其一,第十六章,完整地揭示了生命回歸的道理:“萬物紛紜百態,都復歸其
本根。回到本根便是平靜安息。平靜安息便是復歸了真生命。復歸了真生命便是永
恒。認識永恒便是光明。不認識永恒,就會任意妄為,後果兇險。認識了永恒,就
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
63

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16:2-10)。老子說得多麽好啊!人的本根處(根),有平靜安息(靜);平靜
安息處,有真生命(命);那真生命,屬於永恒(常);那永恒處,充滿光明
(明)。約與老子同時代的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同樣說:“你們得救在於歸回安
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賽 30:15)。道的化身耶穌則直接說:“凡勞苦
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 11:28)。老子說:
“聖人就是這樣,一直善於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一直善於挽救萬物,無物
被棄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光明”(27:3-4)。老子說聖人“承襲光明”,因為道
是人的生命之光;世人不認識這光(約 1:4,10);不認識,就任意妄為,陷入
黑暗兇險中;而只有回歸於“根、靜、命、常、明”的人,才能包容、公義、坦
蕩、完全、通天、入道、長久、平安、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壽”(33:
6)。
其二,第五十二章,以“歸母”的比喻,懇切地勸誡世人回歸生命之道:“世
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這個世界
是兒子。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自己的母親。這樣,縱然身體消失,
依舊安然無恙。塞住自以為通達的感官,關閉受惑於外物的門戶,你就終身不會有
勞苦愁煩。敞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能見
著精微便是明亮,能持守柔順便是強壯。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
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恒的意思啊”(52:1-6)!
其三,第五十五章,用嬰兒比喻回歸生命之道的人:“道德之豐厚,就像赤裸
的嬰兒一樣。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咬他,兇鳥不傷他。他的筋骨柔弱,卻抓得牢握
得緊。他不懂男女交合之事,生殖器卻常硬朗,這是精氣純全的緣故啊!他終日哭
叫而不啞,這是天然合和的緣故啊!認識天然合和便是永恒,認識永恒便是光明”
(55:1-3)。
從上面三章中,可以讀到老子一些重要的概念:“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用其
光,復歸其明,復歸其根,復守其母,復命,復命曰常,襲常,襲明,道乃久,無
遺身殃,沒身不殆,終身不救,不道早已,妄作兇”。若把它們分類,可以看到:
第一,名詞類,宣示那真實存在的:
1 明:“知常曰明,用其光、復歸其明,襲明”:光明就是道本身,“在他
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14:3)。聖人是世界的光(55:6;
58:4) 1。
2 根、母、命:人的本根、母親、真生命,就是道。
3 常:永恒。知道有一個永恒的生命(知常),承襲、得著永恒的生命(襲
常),這 就是永生(曰常)。
第二,動詞類,表明人當行、可行的:
4 知:知道天人合和(知和),知道永恒者(知常)。
5 復:復歸、復守、復命,表明世人已背離了大道,要迷途知返。
6 襲:襲常,襲明,表明人本身沒有永恒,沒有光明。光明和永恒在道裏,
人可襲可得。
第三,形容詞類,比較不同的後果:
64

7 祥、久:益生曰祥、終身不勤、沒身不殆、道乃久、無遺身殃,說得是得
道之人身心福詳,直到肉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不會遺下禍殃。
8 兇、已:不知常、妄作、兇、終身不救、不道早已,說得是背道之人,自
行其是,後果兇險,至死不能得到拯救,實際上早已就陷入死亡中了。

註釋:
1. 約翰福音 1:4-9;3:19-21;8:12;9:5;12:35,46 等。

第五章:啟示者說

第一節:老子秉受啟示
一、什麽是啟示
“啟示”(Reveal)一詞,《聖經》希臘文原意是“將面罩掀開”,指上帝將
自己展 示給人。後來基督教神學提煉出一般啟示與特別啟示的概念,盡管這兩個
概念並不見於《聖 經》,一般信徒們對此也不大在意,神學家們卻喋喋不休地爭
論了一千多年,至今仍作為識 別信仰純正與否的分水嶺之一。我想起當年也有不
少識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分水嶺,每一個 都後果嚴重,碰不得的,於是今天我也
不碰什麽,只是按照中國話的一般含義來使用“啟示” 一詞。對中國人來說,啟
示就是“啟發、開導”(《辭海》)。
啟示與學問的路子正好相反。學問是無知的向有知的學習、求問,啟示則是有
知的向 無知的啟發、誘導;追求學問是主動的,領受啟示是被動的;學問擺明了
人人可學,啟示卻 內含著並非人人能懂;善積學問者靠勤奮而充實,善得啟示者
靠謙卑而虛己;大學問在於才, 大啟示在於靈;學問越積越濃,啟示越得越淡;
學問淵博到出口成章,啟示精深到啞口無言; 有了大學問了不起,得了大啟示就
不見了„„正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 至於無為”(48:1)。
老子筆下的道,憑人的智慧學問是不能企及的,但道將自己啟示給人,既是可
能的, 又是必要的。
二、《老子》:神聖啟示之作
為什麽說《老子》不是人為的學問,乃是道的啟示呢?
一就老子的原則來說。眾所周知,他強調“拒絕學問,拋棄知識”,要“塞住
通達的 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要“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
(19:1-2;52:4;16:1)。 這就是“虛”的狀態:虛己、虛空、虛靜,由虛而
空,由空而靜,最後達到“掏空自己、專 心傾聽”的境界;如此,大道才會光
臨。相反,世人常常處於“為”的狀態,為己身、為知 識、為德行,這就等於以
自己的“有為”,與大道的啟示無緣了。由此可見,老子之道不僅 不是人的學
問,卻要棄絕人的學問才能得著。這便是道的啟示了。
65

二就老子的描述來說。大道之像、大道之實和大道之名,均不是人的理性和科
學所能 觸及的。比如他說大道空虛無形,卻能力無窮,淵遠深奧,是萬物的祖
宗,像是在眾帝之先(4:1-3), 這種宏偉大膽的宣告,豈是做學問做得出來
呢?這顯然是屬靈的異象。又如老子說“視之不 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
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14:1-2)。 既然視之不見,聽之
不聞,摶之不得,老子何以有見有聞有得呢?顯然是老子秉受了大道的 啟示。這
樣的例證還有很多。舉凡老子談及大道和聖人的風範、作為、本性、能力,語言那
樣玄虛而又真切,態度那樣謙卑而又確鑿,使人不能不想到,老子一定看到了常人
看不見的、 那面罩背後的“真面目”。
三就老子的自述來說。他曾直接談到自己的所見所聞均是來自大道。
二十一章,他在描述了大道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其中有真理有信實之後,接著
便說: “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是怎麽知道
萬物之父的情形呢? 就是由他而來”(31:4-5)。這無疑是考查老子思想來源的
最確切的證據。
五十二章末五十三章初(本來相連,分章是後人的事),老子再一次肯定地
說:“藉 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就叫承
襲永恒。這使我對大 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52:6;53:1)。可
見老子是在大道的光明中確信大 道,在體悟了永恒後描寫永恒。
五十四章,老子接著說,那完善者,即道,他建造的不能拔除,他保守的不會
失落, 應當子子孫孫祭祀敬拜他,永不停息。若以此教化天下,恩德必遍天下;
若以此觀察天下, 則必知曉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就是從這裏”
(54:4)這表明老子對世界是“以 道觀之”的:世上萬事均取決於當事者與那完
善者的關系。我們知道老子偶有議論世事,總 與常道常情常理相反,然而卻言之
鑿鑿、氣勢磅礴,誰欲反駁,已先自覺淺薄氣餒了。這是 為什麽?老子以上天大
道為根據,以神聖啟示為依托,根深蒂固,中氣通天!
六十七章,老子用了“我的道(我道)”一語,行文不遠處的七十章,又有
“我的 話(吾言)”、“我所知(我知)”、“我所有(我者)”數語,直接宣
告其言有根,其事 有主,世人不認識這根源這主人,故不能明道更不能行道,然
而這愈發表明道是“真寶貝”。 老子暗示,這“真寶貝”是那位外表粗麻衣的
“聖人”要帶來人世的(70:1-4)。
在一篇五千多字的文章中,竟有這麽多處,作者反復講述自己“何以知”、
“介然有 知”,又直接陳明自己的“根源、主人”,這是極不尋常的作法。再考
慮到老子不斷使用“吾 不知、孰知、不可名、強為之、強名之、恍惚、窈冥”等
字眼,事情就很明顯了:老子之道 來自超學問、超實證、超理性的神聖啟示;道
之出口,出自道也。
三、神聖啟示的追溯
《聖經》上記述說,Jehovah 以旅行者的身份,在幔利樹旁向亞伯拉罕預告年
邁的撒拉將為他生頭胎兒子(創 18)。向挪亞說話時,Jehovah 用得是什麽方式,
《聖經》未提,只是叫他造方舟避過洪水,後又立了彩虹的約(創 6-9)。自在者
又在火中向摩西說話,叫他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出 3)。差不多與老子同時代的大
先知以賽亞,在異象中聽到神要他向百姓曉諭天旨,並多次宣告:列國都必見神的
66

光,並有新名稱呼神;遠方的列國也要來就神(賽 6;49;56;62 等)。此外,先


知但以理多次在夢中見到異象。保羅見到強光並聽見耶穌的聲音。彼得在幻象中領
會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神旨,等等。至於耶穌道成肉身直接入世,與其說是啟示,
不如徑直說是道的“來到”、“表明”、“顯現”(約 1:11,18;14:9;16:
28 等)。
神學家 Bavinck 根據《聖經》的記述,說啟示的方式,一是外在的客觀方式,
叫“顯現”;另一種是內在的主觀方式,叫“默感”1 這樣說來,老子秉受啟示的
方式顯然是後一種,是神道內在地顯靈,而非外在地顯形。所以老子的宣道是意念
性、原理性的,而不像亞伯拉罕、挪亞和摩西那樣,是針對一時一事的。事實就像
以賽亞的宣告,這位遠方的人不僅得著了自在者之光,而且以新名“道”2 來稱呼
宇宙中獨一無二、永恒無限的自在者。

註釋:
1. Herman Bavinck: Our Reasonable Faith,參考趙中輝譯本,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1989 年版,51 頁。
2. 當時以色列人不用“道”稱呼神,直到六、七百年以後,耶穌的門徒約翰才用這
個概念。

第五章:啟示者說

第二節:道是啟示之道
一、大道言語的啟示
道可以成為啟示之“言”。英文《聖經》中的“言”(The Word)在中文
《聖經》裏就是“道”。中文“道”字本身亦有“言”義,如“道可道”中第二個
“道”字就是“言”的意思。神道即神言,神言即神道,這是“道”字的神奇玄妙
之處。
老子講到大道之言對人的光臨:“大道出口成為言語,雖然平淡無味,看起來
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35:3)。
這句話至少有三層意思:1 大道可以成為話語來啟示人;2 這些話語聽起來
純樸、愚拙、不起眼、不入耳;3 但是,具有絕對真理的能力,永恒不盡。
老子又直接談到世人對大道之言的反應:“優秀的人聽了道之後,勤勉地遵
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後,似懂非懂、若有若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後,大
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道嗎?所以《建言書》上說:道是光明的,世
人卻以為暗昧。在道裏長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裏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
(41:1-2)。
這裏也包含著三點:1 道的啟示是可以被人聞聽接受的;2 但只有少數人能
明白並實行;大部分人置若罔聞,即“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的意思;
67

而“下士”甚至嘲笑譏諷;3 然而道裏確有光明、有平安、有長進,是背道的世
人看不見的。
耶穌有一個“撒種”的比喻,講的也是上天的啟示與世人的反應:
耶穌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
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
就枯幹了。有落在荊棘叢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
結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麽用比喻呢”?
耶穌回答說:“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
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被油蒙了心,耳朵發沈,眼睛閉
著;倘若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
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凡聽見天國的道理不明白的,就是那惡者來,把撒在他心裏的種子奪了去;這
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
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荊
棘叢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
果實。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太 13:3-23)。
毋須多言,耶穌的比喻和老子的宣示,維妙維肖,如出一轍。
二、大道無言的啟示
大道透過其奇妙作為給人一種“無言的啟示”,即老子所謂“不言之教”:
“天下最柔弱的,駕禦、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沒有實體的,進入沒有空隙
的。我由此便知道無為的益處。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得
著啊”(35:1-3)!
“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
切言語之外的教化”(2:3)。
“上天的道,„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73:3)。
“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21:4)。
這種“無言的啟示”,類似神學家所謂“一般啟示”或“自然啟示”。如詩人
所唱: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一天又一天,他發出言語;一
夜又一夜,他傳出知識。無言又無語,也無聲音可聽,他的話語卻通達天下,他的
聲音卻傳遍地極”(詩 19:1-4)。這種無言、無語、無聲音的言語聲音,也就是
老子所謂“無言的教化”。
加爾文說:“神在宇宙各部分的創造中表現了自己,又每天向眾人顯現,叫他
們睜開眼睛沒有看不見他的。他的本體真是無法了解,完全超乎人的感官思想。但
他卻已把他的榮光,像印記一般清清楚楚地表現在他的一切工作上,再下愚也不能
托詞無知而自恕” 1。
神道無言的啟示,比起他有言的啟示,更難於為世人所領受,這一點,大概是
加爾文所忽略的。
68

三、入道所獲之啟示
無論大道有言或無言的啟示,只有入道之人才能領悟。耶穌在世時曾對門徒們
說:“真 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
他,因他常與你們同 在,也要在你們裏面„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
15:17;16:13)。老子也說入 道之人可以通古曉今,見始知末:“秉持上古之
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並知道其始末由來 ,這就是大道的要領了”(14:7)。
由於進入了絕對真理的王國,“不出家門便可知天下, 不望窗外便可見天道。所
以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必努力而成就”(47:1)老 子又說
“真懂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真懂”(81:3)。意即只要入了道,回到了生命
的本 根,就超越了人間一切的學問。的確,直接認識了宇宙人生的造化者,不就
比認識再多宇宙人 生的現象,懂得更多嗎?抓住了天地萬物的根本,不就比積累
再多天地萬物的表象,懂得更 多嗎?所以《聖經》上說:“敬畏 Jehovah,是智慧
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 9:10)。
四、從箴言看啟示之道
老子五千言中不少箴言廣為流傳,老幼上口,成了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妙
訣。然而未 得其道,能明其言嗎?讓我們試著分析其中幾個。
“柔弱勝剛強”(36:2)。這句話幾乎成了一種權術的語言,即所謂“以柔
克剛”之 類。其實,若非道的介入,世上的弱就是弱,豈能勝強?若非道的大
能,世上豈有柔弱勝剛 強的道理?奧妙在於,謙卑柔弱的人能得道,得道了就有
通天的力量與福佑,以致於“無死 地”(50:4);而自剛自強則為不道,“不道
早已”(30:5)、“不得其死”(42:5)。 離了道的世人模仿此話,以為權
術,是毫無意義的。正如老子所說:“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 理,天下的人沒有不
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
“無為而無不為”(48:2)。這句話人們很熟悉,卻常視為一種消極處世哲
學,至多 作為萬般無奈之時的自慰之言。老子卻是說一個人虛己又虛己(“損之
又損”),達到無為 的境界,以致於完全入道順道,與道合一,便“無不為”
了。這正應了耶穌的那句話:“在 人有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 19:
2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這不是講一種治學修身之術,乃是說入
道之人會 發現自己一無所知,實在沒有什麽可說的。約伯在聽到神的話語時說:
“我是卑賤的,我用 什麽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伯 40:4)。摩西在何烈山
上聽到 Jehovah 的聲音,就蒙上 臉,怕見神(出 3:6)。老子見到大道的異象,
在寥寥五千言中,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說: 我不知道啊,勉強啊,誰知道呢,恍
惚啊,多言數窮啊,辭不達意啊,等等。由於老子知了 “道”,便不敢多言;所
以老子便知道,那信口開河、學識淵博的,一定是不知“道”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60:1)。這句話作為治國為政之術常在官場傳揚,
似乎是說 小心謹慎、不輕舉妄動。此意差矣!緊接著這句話老子說得是:“以道
蒞天下”(讓大道來 統管天下),則鬼怪、神祁、聖界都會與人和好,相安無
事,大德彰顯。老子又說過“天下 有道,最好的戰馬用來耕地;天下無道,懷駒
的母馬也要上戰場”(46:1),都是強調以道 治國,方能無為而治。試想一下,
若天下失了道,皇帝的“無為”怎麽能導致天下“大治”呢?
69

“不敢為天下先”(67:2)。此話也成了謀略,即“槍打出頭鳥、以退為
進”之意。 老子說得卻是“不在這世上爭強好勝”,因為這是一個“失道”的世
代(53:3),人人自私 自利,自滿自得,斤斤計較(20:2,4,5)。“有占先
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氣 的,就有吹冷風的;有促其強盛的,就有令
其衰弱的;有承載的,就有顛覆的”(29:3)。 唯獨老子與眾不同,把吃喝母親
(食母)看得高於一切(20:7)。《聖經》說“不要效法這 個世界”(羅 12:
2),即此意。
“抗兵相若,哀兵勝矣”(69:3)。後來簡化成“哀兵必勝”,於是烘托宣
染受辱悲 哀的氣氛,也成了戰前動員的一種策略。老子在此話之前說的是:“我
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 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寧肯自
己退避一尺。這樣,就不用列隊, 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沒有敵人了”
(69:1-2)。可見真正的哀者,是指被欺負被 攻擊的自衛者,是不張狂不恃強的
人。這樣的人可以得著道的幫助。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 賜恩給謙卑的人”
(箴 3:34)。耶穌說:“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喜笑”(路 6:
21)。 這是神道的公義所在,否則這個世界就完全變成專橫跋扈、恃強淩弱者的
樂園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4)。如今已是成語,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相信
了。老子 相信這句話,是因他看到了大道的全善全能、賞罰分明,終究超越於人
間司法系統之上。顯 然,這句話只有在信仰中才是可信的。老子說“常有司殺者
殺”(74:3):冥冥永恒中有一 位主宰生殺予奪的;正如《聖經》說“暗中的
父”在察看世人的作為。這是“天網恢恢,疏 而不失”這個成語的真正內涵所
在。
上述一類的箴言,在《老子》中還有很多。這些箴言“非常道、非常情、非常
識”, 均有深不可測之根。它們來自道的啟示,也非得在道裏才能領悟其深意。
離了道,僅視作世 俗人生格言,就淺陋不堪,或走形變樣,乃至覺得怪誕,更不
用說行出來了。
《聖經》中有一卷書叫《箴言》,是所羅門王中年時寫的。裏面也有不少話,
看起來 與孔子、墨子、蘇格拉底很相似。但《箴言》的根深得通天。“敬畏
Jehovah,是智慧的開端; 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這話便在《箴言》裏。他又
意味深長地說:“人所行的,在自己 眼中都看為正,唯有 Jehovah 衡量人心”(箴
21:2)。

註釋:
1.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91 年版,上卷,16 頁。
70

第五章:啟示者說

第三節:三位一體的啟示者
一、“三位一體”的由來
在基督教神學中,“三位一體”是個重要的概念。然而不管對世俗人還是對神
學家, “三位一體”都是個謎。
《聖經》上沒有出現過“三位一體”這個詞,但充滿了聖父(上帝)、聖子
(耶穌)和聖靈的同一關系。耶穌及其門徒離世後,從公元二世紀開始,展開了關
於“三位一體”的無休無止的爭論。傳統的“三位一體”論在公元 325 年的奈西亞
會議,和 381 年的康士坦丁堡大會上,分別被西、東方教會確立。但直到今天,爭
論並沒有解決,不過大家都感到厭倦罷了。
最早引起“三位一體”爭論的焦點,是耶穌的定性定位。耶穌在世時,宣稱他
是神子,又說他是人子;是永遠與父同在的,又說是父所生的;說凡是父的就是他
的,又說有些事只有父才知道;說他與父是一體的,又說神啊,你為什麽離棄我?
等等。這就引起了不同的猜測。
正統的說法是:上帝、耶穌、聖靈,都是自有永有的,他們就是同一個神,卻
各有位格(Personality)。至於他們各自的功能、交流、分工,以及如何成為同一
個,這些問題仍有諸多的分歧。
我毫無興趣卷入、也沒有興趣詳加介紹這些爭論。我只是提出老子和莊子的一
個說法,這個說法如何,也由各位看官自己去體認。
二、名、實、像三合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老子留下的一個謎,引起
了諸多的猜測。莊子曾論“一、二、三”說:“既然是`一'了,還有什麽好說的
呢?然而,既然稱之為`一'了,豈不是已經說出口了嗎?這個`一',與我們對
它的言說,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
從無到有,到`三'為止”.。 莊子講了三個 “一”:第一個“一”,是展示給我
們的“一”的表像,由此我們知道它是“一”。第二個 “一”,是我們對這個表
像的言說,就是作為概念的“一”。第三個“一”,是我們根據這表像和概念,知
道有一個即使不展現給我們、不被我們言說、它仍然存在的“一”,即一之“實
體”。
第一,莊子說“從無到有止於三”是什麽意思呢?原來,從一到三,是一個
“啟示” 的過程,對人來說,就是一個“被啟示”的過程。
比方說一個人(或任何一個有生命有位格的存在)要將自己“啟示”給不認識
自己的人。在他“啟示”之前,他已是真實的存在了(實)。當他走到那些陌生人
面前,就對他們說:“我叫李華”(名)。於是陌生人就註意到他,並且看到了他
的面目形體(像)。
道在沒有創造萬物和啟示人類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實):太初有道,萬物之
母,神的靈在運行。但那時我們不知道他,沒有概念,無所謂展現。他造了萬物和
人之後,人才稱呼他“神”(名),亞當夏娃也知其靈面(像:無像之像)。後來
71

人背逆了神,被攆出了伊甸園,便不得再見其靈面。但人類仍知其名,各民族各時
代的人都有呼喊。
第二,沒有像,人就不能真正認識他的名與實。對李華這個人,若不見他,就
沒有辦法真正認識他。若只知名不知像,還極有可能認錯了對象。宗教若走偏路,
根源大多在此。耶穌來世就是將神的靈像讓人看。《聖經》反復見證耶穌是“神本
體的真像”(來 1:3),“基督(耶穌)本是神的像”(林後 4:4),“愛子
(耶穌)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 1:15),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只有在他
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 1:18),等等。
就道對人的啟示來說,可見名、實、像三者缺一不可。在“實”已自在,
“名”已風聞(伯 42:5)的情況下,“像”的展現就是關鍵了。所以耶穌在世上
曾說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
14:6)這樣絕對的話。
第三,“三位一體”(暫且借用這個神學術語)是一個啟示的真理,絕非認識
的真理。認識,是人去尋找對象,有盲目性。猶如一個陌生人去找李華,他已經知
道了李華這個名字,也許知道李華的一些作為,卻沒有見過他的“像”──去認
識,就意謂著還不認識,就意味著盲目打聽,詢問,道聽途說,猜測,判斷,等
等,結果都不足以證明李華是誰。唯有當一個人站在面前說“我就是李華”時,事
情才完成了。這時李華的存在(實)、名字(名)、相貌(像),就合而為一了。
認識過程必須超出單純的認識,才能真正完成;最後一步,必是“啟示”:李華向
希望認識他的人親自證實他就是李華。所以沒有啟示就沒有絕對真理。單純的認識
只產生相對真理──這正是人間學問迄今為止的狀況。
概括的說,絕對的真理,必須是名實像“三位一體”的;一個“三位一體”的
實現,必須由啟示來完成。
第四,道本身當然是完全的“一”,是“一位一體”。就象李華,就是一個完
整的李華;他的名、實、像,是向人展現時的三個方面;不這樣展現,人就不能認
識他。
耶穌入世正是道的像,以道之名來展示道之實的一個“人的形態”。所以當這
個向人類的特別展示要結束時,道的“實”和“名”一時間便離開了這個“人的形
態”,他就僅僅是人子的身份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為了人類的罪,血淋淋死在十
字架上!這就是為什麽耶穌那時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麽離棄我”(可
15:34)?永恒之神若不離開他,他怎麽能死呢?若是神做戲假死給人看,人又有
什麽可感動的呢?耶穌既是神子又是人子;作為人子的耶穌的確死了;作為神子的
耶穌,則通過他的言行、神跡和復活,已將神的真像留在了人間迄今已十八億人的
心靈中。所以耶穌最後一句話是:“成了”(約 19:30)。
三、老子談“名、實、像”
依據莊子,我對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翻譯如下: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
為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他的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
了萬物”。在《老子》全文中,有許多地方支持這樣的翻譯。
關於名。老子一開始就指出道的名不是一般的名:“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
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1:1)。後來又說:“我不知道他的
72

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25:4)。老子說他的名永存
不去,以便引導世人認識他:“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
之父”(21:4)。然而他的名常被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像是隱而不顯: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卻隱去”(9:5);“道常不顯露其名份”(32:
1);“道的名份常常隱秘不顯”(41:7),等等。
關於實。老子說:“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25:1)。
《聖經》開篇說得是:“起初,神創造天地„„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 1:1-
2)。老子所說的“存在物”是否就是神的靈?按老子的描寫,道作為一個實在,
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在他的深遠幽暗中,有一
個精神存在著。這個精神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21:2-3)。這不正是一種靈性
的感受嗎?老子又說:“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
物的祖宗„„你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4:1-3)。再請看: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
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6:1-3)。這類描寫顯然是
指非物之物、無像之像的靈(14:5),即道的實體。
關於像。老子謂道“無像之像”(14),又說“其中有像”(21),實乃“大
像無形”也(41)。
有一次,老子展示過道的純粹光明之像:“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
再有黑暗。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歸於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
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觀察,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探索,抓不著他的尾
跡”(14:3-6)。
又有一次,老子竟說:“秉持大道之像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前
往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35:1)。大道之像
來到天下,吸引世人歸向他,且賜福給歸向他的人!古今中外,有過如此之事嗎?
請看大先知以賽亞預言耶穌的話:“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
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 Jehovah 你的神,以色列的聖者,因為他已經榮耀
你”(賽 55:5)。老子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即 26 章中 29 次描述了一位化道於
人間的“聖人”;以賽亞也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中預言了上述那位 “以色列的聖
者”,說“以色列要發芽開花,他的果實必充滿世界”(賽 27:6)。
關於名、實、像三者的關系。二十一章將名、實、像三者都提了出來:老子在
一種靈界狀態中,看到恍恍惚惚中有“像”,有“實”,深遠幽暗中有精、有真、
又有信,接著又說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二十五章中名、實、像也都有:“有物
混成”是實,“寂兮寥兮”是像,“母、道、大”都是其名.。盡管老子很謙卑地
說,道之實不是很清楚(恍惚、夷希微),道之名不是很確切(吾不知其名),道
之像亦模糊與預設(聖人、執大像者),然老子確實從大道裏得著了“名實像”三
合一的啟示。
奇妙得很,當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講完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之後,余下的 39 章再也沒有展示過名、實、像的關系,甚至不再出現“像”
字,不再出現“名”,也不再以“物”來描述大道之“實”。似乎這個“一、二、
三”之論,就是對大道作為人類啟示者的一個總結了。
73

註釋:
1. 《齊物論》: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
二,二與一為三„„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
2. 只因老子自稱不知其名。

第六章:公義者說

第一節:道是全然聖潔
老子筆下的道,不僅有生命、有啟示,而且有情義、有德行。大道全善之德
性,一是聖潔,二是慈愛,三是公義。
一、正面的描述
第一,全然聖潔,便是全然無私,因一切罪過都是由私欲而來的(雅 1:
15)。
自私,是有限性的表現。人自私其命,只因死是人的必然,人生時日無多。人
自私其財,只因貧窮是人的本相,赤條條空來空去。人重私情,只因空虛孤獨的心
靈需要安慰。人有私欲,只因人渺小可憐,不能不自顧其身。
老子認為,人有限,所以自私;人自私,所以失其私。大道無限,所以無私;
他無私,所以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
所以能長生。同理,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
存活。這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7:1-3)?“聖人從來不
為自己積攢什麽:既然一切都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實在了;既然一切都給了世
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是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
是為了世人,而不是與世人相爭”(81:4-5)。
第二,大道及其化身“聖人”,自身無私無邪,全然聖潔,卻並非以此來苛求
世人,乃是存善良、寬容、忍耐之心:
“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
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58:4)。“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
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已,並不追討;無德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
(79:2)。
第三,道的無私聖潔,又表現為謙卑自隱,從不自詡,終不為大,稱得上“玄
德”: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9:5)。
“那創造並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並不強行占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
其能,他是萬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10:7)。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
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2:4-5)。
第四,大道無私聖潔,以致於甘處屈辱卑下:
74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寬廣之德卻被視
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茍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41:3-4)。
“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78:
3)。
老子又用水比喻說:“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
爭。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8:1-2)。
二、光明的比喻
光明,是聖潔的表象。
老子說,大道本身是完全的光明:“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
暗”(14:3)。
然而世人卻不認識大道的光明:“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裏長
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裏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41:2)。
認識了永恒之道的人,就進入了光明:“認識永恒便是光明。不認識永恒,就
會任意妄為,後果兇險”(16:6-7)。“認識天然合和便是永恒,認識永恒便是
光明”(55:3)。
聖人承襲光明,照亮世人:“聖人就是這樣一直善於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
顧;一直善於挽救萬物,無物被棄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光明,傳遞光照”(27:3-
4)。
藉聖人之光,便得以進入光明的國度:“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
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得著永恒的意思”(52:6)。
三、世界的比照
通常,人若在這個世界中張揚美善,避斥醜惡,便是高風亮節了。老子卻指
出,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美善:“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善的,又成
為邪惡。這種現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經很深很久了”(58:3)。老子問到:“世
界上的善良與邪惡,兩者的差別在哪裏”(20:1)?
這個世界上不僅沒有真正的美善,連對美善的追求,也變成醜惡了:“天下的
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2:1)。的
確,如果人們都處心積慮、你爭我奪地占有美,享受美,那麽求美不就是一樁醜行
嗎?如果人們以行善為手段彰顯自己,勝過別人,那麽行善不就是一樁惡行嗎?
老子如此犀利徹底地否定人間的美善,是因他在道裏看見了一個絕對美善的境
界。相形之下,人間萬事萬務之相對、短暫、有限的本相,就暴露無疑了:其美也
是醜,其善也是惡。所以老子說人間值得驕傲的東西,從道的眼光來看,就像多余
的飯,累贅的事,只會讓人厭惡,有道的人不會看重的(24:4)。
這樣,老子就排除了大道之外一切道德的真實性。他說:“最高的道德形態,
是徹底順從道”(21:1)。“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
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所以,
喪失了大道,這才強調道德”(38:1,5)。
老子這種“絕仁棄義、唯道是從”的態度,幾乎與人類一切道德說教和宗教信
仰格格不入,唯與《聖經》不謀而合。詩人寫道:“Jehovah 從天上垂看世人,沒
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詩 14:2-3)。以賽亞說,人間“所有的義都像汙穢
的衣服”(賽 64:4)。“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 3:23)。
75

《聖經》說,人得救不是用“立功”的辦法,而是靠“信神”;老子說的是,
不能用 “有為”的辦法,乃是靠“從道”。共同的含義是:拋棄以色列法利賽人
的律法主義和中國儒家的道德主義,承認憑人的骯臟不堪自救,承認唯有神道是聖
潔的拯救。希伯來文稱此為 “與世界分開來,歸向神聖者”,中文譯成“分別為
聖”。

第六章:公義者說

第二節:道是無比慈愛
一、普世之愛
老子在行文中,處處展示出大道無所不至之愛,亦表露出他的感恩戴德之情:
“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
撫愛保護„„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51:4)。
“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愛撫滋養萬物„„”
(34:2-3)。
這樣的描述還有不少。讀著這些話,便使人想起東方的慈母。她生產、養育、
疼愛、教化兒女,無微不至,漚心瀝血,完全是出於自然本性,全無宰制、強占、
自恃和功利之心,所以你若說個“謝”字,母親反倒奇怪、不安、甚至生氣了。不
是嗎?“大道的可敬,其恩德的可貴,就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
然而然,永恒如此”(51:3)。
慈母對兒女們的愛是沒有偏袒的,即所謂“十個指頭都連著心”。大道對人類
的慈愛也是如此:“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32:3);
“大道是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也是罪人的中保”(62:1);聖人“對良善
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信實的
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49:2-
3)。
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
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
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 5:43-45)。
如此,天下就沒有什麽人是神道不愛惜不挽救的:“聖人就是這樣一直善於拯
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27:3-4)。
這便是普世之愛的大光;“這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
9)。
二、心靈之愛
老子棄絕世上的名利、財富,也棄絕世俗的學問、道德,甚至棄絕頭腦的智
慧、理性,還剩下什麽東西被老子所持守呢?
76

只剩下一顆謙卑的心:“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就能在萬物的篷
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萬物紛紜百態,都復歸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
息。平靜安息便是復歸真生命。復歸真生命便是永恒”(16:1-5)。
老子如此強調平安(夷 41:2)、安靜(靜 16:3)、安息平靜太平(安平泰
35:1),乃因世人所追逐的名利、知識、德行等,並非人的真生命,只是在應和
這個世界,只是虛幻不實的東西,所以苦也不安,樂也不安,得也不安,失也不
安,生也不安,死也不安,安也不安,不安也不安。
老子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聾,豐腴的美食
使人口味敗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寶令人行為不軌。所以聖人掌管萬
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12:1-2)。
“聖人”之治,治於心靈。這顯然是愛世人,而不是害世人。他比“油蒙了
心、智暈了頭”的世人,更懂得世人真正需要什麽,就好比父母比孩子更懂得什麽
對孩子好。“聖人” 知道:“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不看重珍
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所以,聖
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裏謙卑,腹裏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於
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麽,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3:
1-5)。
沈溺於邪情私欲、智慧賢能和財富得失中的世人,恐怕一時難以領會神道如此
這般的大愛,甚至以為愚腐。世人背離大道已經很久了,此時尤甚。但那些願意得
享平安的人,並非得不著,老子說,“凡認同道的人,道就悅納他”(23:4)。
當痛苦、失意、絕望乃至死亡來臨時,人們也許會定一定神,安靜下來,咀嚼一番
神道美善的旨意。
三、愛是至寶
老子說:“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
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慈愛才能勇敢,儉樸才能擴增,不與人爭強好勝,才能成
大器。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
先,離死亡不遠了!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上天要拯救
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67:2-5)。
三件寶貝中,為首的是慈愛。有了慈愛才有真正的勇敢,像母親保護懷裏的嬰
兒,像母雞保護翅膀下的小雞。不是出於慈愛之心的勇敢,就是爭強好勝,這種不
道的行為,離死亡就不遠了。以慈愛去戰,則勝;以慈愛去守,則固。
有人要求耶穌概括神的全部律法,耶穌的回答就是“愛”:愛神愛人(太
22:34-40)。
正如老子將慈愛視為“三寶”之首,《聖經》上亦說:“如今長存的有信、有
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 13:13)。
77

第六章:公義者說

第三節:道的絕對公義
道的聖潔與慈愛,必然展現為信實與公義。
一、至高的掌權者、立法者、司殺者
道是至高的掌權者。他是如此之高,以致於人們難以覺察:“至高至善的掌權
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再次的,使人們
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信實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無
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
的啊”(17;1-3)。人們對大道的作為無所察覺,常視之為“自然”。老子揭示
說,人們不察覺,並非說明大道不存在,恰恰相反,正說明他是至高至善的“太
上”。他不像低一等的掌權者,如天,被人們感覺到而受尊敬。他也不像再次一等
的掌權者,如地,直接鉗制人們而令人懼怕。他更不像最低的掌權者,即人,習慣
於發號施令,常遭到輕蔑。
道是至高的立法者。或者說,道就是至高法本身:“人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
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自己為法度”(25:7)。地給人立法,天給地立法,
道給天立法,道本身即是最高的法。由於他至高無上,中間隔了天、地而達及人,
所以常常被人類忽略不見,視之為“自然”。
道是至高的司法者。“人民若不怕死,以死來恫嚇他們又有什麽用呢?如果先
使人民懼怕死亡,有為非作歹的人再處死,這樣誰還敢為非作歹呢?冥冥永恒中,
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
木匠砍削木頭。代替木匠砍削木頭的人,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74:1-3)。這
位主宰生殺予奪的“司殺者”,顯然就是道。前一章末尾老子已經點明:“天網恢
恢,疏而不失”(73:4)。若以人間的法律代替大道的公義,沒有不自相傷害
的。使民懼怕,就是使他們敬畏那位主宰生殺予奪的“道”。
大道一身兼任最高掌權者、立法者和司殺者的職份,因他是天地萬物的主。
二、信實、公正、和平
道雖有至高大能,卻不會任意妄為,因其本性聖潔慈愛,必行絕對公義。老子
五千言的最後一句話是:“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是加害於天下。聖人的
道,是為了世人,而不是與世人相爭”(81:5)。可謂語重心長!
信實:老子在描述大道之像時說:“在他的深遠幽暗中,有一個精神存在著。
這個精神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
物之父”(21:3-4)。
老子又用水比喻大道的信實說:“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沈;交往,
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
宜”(8:3)。
老子在描述大道的化身“聖人”時也說:“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
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49:3)。
78

實際上《老子》通篇都宣示了大道的信實,比如講大道“獨立而不改”(25:
2),“功成名遂身退”(9:5),“其名不去”(21:4),“可托天下、可寄天
下”(13:4),“無棄人、無棄物”(27:3),“善貸且成”(41:7),“有
國之母、可以長久”(59:7),“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62:1),“常與
善人”(79:3),“利而不害”(81:5),等等。
公正:老子描述大道的公正本性說:“上天的道,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高
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松一松,不足時拉一拉。上天的道,是減少有余
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是損害不足的,加給有余的。誰能自己有余
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大道”(77:1-3)。
老子又描述大道公正作為說:“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
低窪的得充滿,將殘的得新生,缺乏的便獲得,富有的便迷惑„„古人所說受屈辱
得成全者,難道是虛構的嗎”(22:1,5)?
大道的公正是不可抗拒的,老子告誡世人說:“抓在手裏冒尖兒流,自滿自
溢,不如罷了吧。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貴
而驕,是自取災禍啊”(9:1-4)!
和平:老子在談論戰爭時,表明了道的和平本性。他說大道自有善果,無需兵
強天下:“用道來行使主權的人,不靠武力而稱強天下。用武力總是有報應的。軍
隊進駐之地,荊棘便長出來;每逢大戰之後,兇年接著來到。良善只要結了果就好
了,從不強奪硬取”(30:1-3)。
老子說萬不得已用兵時,也要自知這是不合乎道的行為:“兵是不吉利的東
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萬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適可而止,打勝了也
不當成美事。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是絕不可
能得志於天下的。所謂兵,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
平時以左方為貴,戰時以右方為貴,因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兇喪。偏將軍在
左邊,主將軍在右邊,就是以兇喪來看待戰事。殺人多了,就揮淚哀悼;打了勝
仗,也像辦喪事一樣”(31:1-2)。
老子說,真正有道之人,天下不會有敵人:“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動地舉
兵伐人,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
這樣,就不用列隊,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沒有敵人了”(69:1)。
老子說天下若有道,則一片和平景象:“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卻用來
種地。天下無道的時候,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場”(46:1)。
三、公義與審判
討論大道的公義,會引出一些問題。
首先,如果說神道是全善、全然慈愛的,為什麽老子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
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1)呢?芻狗是古人祭神用的稻草狗。當
它擺在祭壇前,就是尊貴乃至神聖的;它若不與神發生關系,則幾乎毫無價值。人
不就是如此嗎?單就人本身而言,人生一瞬過,生死兩茫茫,生命如清晨的露水,
命運如天上的流雲,誠如薩特的存在主義所揭示:人從虛無中走來,向虛無中走
去,除了不時地令人作嘔之外,有什麽意義呢?“人一生出來,就邁向死亡。人以
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50:1),如此人生不正如草一般嗎?然而人若通了神道,在永生的感受與盼望
79

中,今生便有了恰如其份的位置和不失不移的價值,有了死亡也奪不走的平安。而
且據說“行路不會遇到老虎,打仗不會受到傷害。在他面前,兇牛不知怎麽投射它
的角,猛虎不知怎麽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麽揮舞他的刀。為什麽會這樣?因為
他已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啊”(50:3-4)!
其次,如果說神道是全知、絕對公義的,為什麽人間有這麽多不公平?為什麽
常有惡人得勢,好人遭殃?
讓我們看一看《聖經/詩篇》七十三篇和《老子》七十三章。
詩人說:“我看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
不像別人糟災。他們說:`神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他常享安逸,財富
又加增。我實在徒然潔凈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天
受懲治”。
詩人坦率地向神陳述了他對人間不公平的困惑。
老子同樣不解地說:“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個中原委呢”?(73:2)
但老子和詩人都沒有懷疑神道的絕對公義性。老子說:“上天的道,總是在不
爭不競中得勝有余,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麽可以漏網逃脫”
(73:3)。老子堅信大道不會漏過壞人,也不會冤枉好人,只是獎懲有時,來去
無蹤。“上天大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79:3)。倒是人間區分
善惡好壞的的公義標準,老子覺得很成問題:“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
善的,又成為邪惡。這種現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經很深很久了”(58:3)。
詩人也定睛於神的公義:“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考他們的結局:他們實在是
站在滑地上,掉在沈淪中;他們轉眼之中,成了何等的荒涼。人睡醒了怎樣看夢,
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我這樣愚昧無知,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
然而,我常與你同在,你挽著我的右手”。
老子與詩人超越了人間的虛幻、相對和短暫。許多眼前的事,人們覺得不公
平,卻只是夢中的幻影。一旦看見了神道的絕對公義,你就再也不會讓惡人的影子
擾亂你的心了。
最後,如果神是全善全能的,為什麽容許世上有邪惡?為什麽不造一個完美的
世界?
前面討論過,道造了自由的人。老子說,大道對待天地萬物“不強行、不任
意、不恃、不宰、不有”,這才有了一個自由生動的世界,而不是一個機械木偶般
的世界。這正是道的偉大、恩德和大能所在。
然而自由不在道之外。邪惡,就是人背離道、任意妄為的產物:“不認識永
恒,就會任意妄為,後果兇險”(16:7);“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
(53:2)。
對於世人的背離大道、任意妄為、釀造邪惡,大道無能為力嗎?不。老子說: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4);“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3);“不道
早已”(30:5;55:5):凡背離大道的,是早已註定要滅亡了。可見,在老子看
來,順從或背逆大道,早已各有了定命,剩下的事交給了人的自由意志,正所謂
“預定了的審判”。
80

自古以來,神道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呼喚世人“歸回”、“復
命”、“復根”、“悔改”。在人欲橫流、人智霸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今
天,神道仍以極大的慈愛和忍耐,呼喚、警示、挽救世人,以期我們脫離虛幻、短
暫、罪孽的迷惑,進入真實、永恒、聖潔的大道。

第七章:拯救者說

老子論道的主旨是宣告道的拯救。道的永恒自在、造化養育、生命啟示、聖潔
公義,所有這些都指向一點:道是人的拯救。道若不是人的拯救,一切便是空談,
與人無益;道是人的拯救,才與人息息相關,不可不談。
老子論道的拯救,涉及到以下幾點:
世人沈淪在罪與死中;
世人靠自身的智慧和道德不能自救;
拯救的含義是“歸根復命”、“長生久視”;
拯救者是大道及其化身“聖人”。
第一節:沈淪的世人:罪與死
談拯救,便意味著世人沈淪在罪與死中,需要拯救。世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完
全沈浸在罪的快活和死的麻木裏,這更突顯出問題的嚴重性。
一、罪的表現
老子身處背離大道的時代,罪,正是他宣道的世俗背景。
如同基督教信仰一樣,在世人不以為罪的地方,在人本主義認為是人之常情或
自然本能的地方,老子視之為罪。
追求享樂:五色──繽紛的色彩,五音──變幻的音響,五味──豐腴的飲
食,馳騁打獵和難得之貨,等等,世人視為正常,甚至以為社會進步和生活幸福的
標志。老子卻說,這些東西會令人目盲、耳聾、口味敗壞、心意放蕩、行為不軌
(12:1-2)。相仿的教訓還有: “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沈溺不前”
(35:2);“世人追求今生太過份,以致於連死都不在乎”(75:3)。
爭鬥、盜賊、淫亂:“„„盜賊為患”(19:1);“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
偏行險路”(53:2);“國家滋昏„„奇物滋起„„盜賊多有”(57:2);“使
民不爭„„不為盜„„民心不亂”(3:1-3);“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
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離死亡不遠了”(67:4)。
當權者是強盜頭子:“朝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
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肴美味,囤積金銀財富,這不就是強盜頭子
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53:3)!
人心詭詐,恃強淩弱:“世間是這樣: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
暖氣的,就有吹冷風的;有促其強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載的,就有顛覆
的”(29:3);“智慧出,有大偽”(18:2);“人間的道„„是損害不足的,
加給有余的”(77:2)。
81

世上沒有美善:“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
這就是惡了”(2:1);“世界上的善良與邪惡,兩者的差別又在哪裏”(20:
1)?“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善的,又成為邪惡”(58:3)。老子強
調的是,世上連足以評判美善的絕對標準都沒有!
老子對世俗人生有一幅精妙的畫像,用於今日依舊恰如其份。其間穿插著老子
的“自嘲”,更令人拍案叫絕:
“荒野啊,廣漠無際!
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
唯獨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的時候;
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
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唯獨我仿佛遺失了什麽。
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
世俗的人個個明明白白,唯獨我一個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個個斤斤計較,唯獨我一個馬虎不清。
大水蕩蕩渺如海,高風習習行無蹤。
眾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獨我又沒用又頑固。
我這樣與眾不同,是把吃喝母親,看得高於一切啊!
最高的道德形態,就是徹底順從道”(20:2-8;21:1)。
二、罪的根源
老子給“罪”下過一個非常簡明的定義,即“貪婪”:“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
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46:2)。另一處也有類似的說法:“名聲與生命,
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世界與喪生命,哪一
樣是病態呢?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害,囤積財富的人必有大失喪”(44:1-
2)。
《聖經》也用貪婪來概括世人的罪。人類有許多罪過,但“原罪”只是集中在
亞當夏娃偷吃智慧果這件事上。《聖經》的記述如下:
Jehovah 吩咐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
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蛇對夏娃說:“你們不一
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於
時,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
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
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藏在園裏的樹
木中,躲避 Jehovah 神的面(創 2:16-17;3:4-6)。
仔細玩味這段寓意極深的話,可以發現人類的始祖偷吃智慧果,完全是出於自
私貪婪:
一是智慧的貪婪。正如蛇所引誘的:“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如神”,這是多麽狂妄僭越的念頭!然而人心中不是的確隱
含著不可禁止的沖動嗎:用自己的智慧了解一切,評判一切,乃至評判神!所以夏
娃看到“能使人有智慧”的果子,便“摘下來吃了”。
82

二是物質的貪婪:“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人總是追求更新更多的
佳肴美味、奇珍異寶。
三是美情的貪婪:“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人經不起美色的刺激和
情感的恿動,會不知不覺采取行動,犯下罪過。
人的墮落正是經不住以上三方面的誘惑才發生的。
耶穌在世上也經受了類似的試探:
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那試探
人的近前來,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卻
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魔
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
因為經上記著說,神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
上”。耶穌對它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
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
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耶穌說:“撒但,退去吧!經上記著說,當拜你的主,單
要侍奉它”。於是魔鬼離了耶穌(太 4:1-11)。
耶穌所經歷的試探,恰恰也是引誘夏娃的那些東西:饑餓中的食物__物質的誘
惑;跳下來試探神__理性的誘惑;世上的榮華__美情的誘惑。不同的是,耶穌斷然
拒絕了一切的試探,成為無罪而神聖的“人子”,秉執神的旨意,將世人從墮落中
挽救出來。
亞當夏娃吃智慧果和耶穌受試探的事,是極富象征性的。我覺得,吃智慧果,
既是人類始祖悖逆神意、開創犯罪的歷史性一步,也是一個在人類歷史和個體身上
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的現實性事件。自從“智慧出、有大偽”(18:2)以來,人
類兩千多年日復一日地吞吃智慧果,偽詐偽善已經習以為常。人類已經苦心孤旨地
造出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實用主義、人本主義、唯物主義等紛紜浩瀚的學說,為
人類冠冕堂皇的自私貪婪、自鳴清高的淫蕩享樂、料事“如神”的目光短淺,提供
依據和藉口。當初伊甸園裏那“好作食物、悅人眼目和可喜愛” 的誘惑,經老子
那時的“五色、五音、五味、心意放蕩、行為不軌、美與餌”等等,今日已發展到
公開的性自由、同性戀、電子組合、中西大餐、世界大戰,蔚成風氣,時代潮流,
人類的驕傲!人啊,都“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弗 4:22),如今“誰能
說:我潔凈了我的心,我脫凈了我的罪”(箴 20:9)?
三、罪的代價
“罪的代價是死”(羅 6:23)。當初 Jehovah 就對亞當說:“你吃的日子必
定死”(創 2:17)。耶穌在世時也指出:“你們若不信我是(Jehovah 自在
者),必要死在罪中”;“你們要死在罪中”(約 8:24,21)。《聖經》有一句
話,將罪的前因後果都說明了:“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
死來”(雅 1;15)。
老子也一再鄭重宣告罪的結局是死亡。
其一,老子說世俗人生實為一個死亡的過程,沈溺於今生就是死亡:“人一生
出來,就邁向死亡。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肢九竅,將
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50:1-
2)。
83

其二,老子又多次用“壯、堅強、強梁”等字眼,描寫背離大道、自恃其能、
偏行己路的人,說這樣的人必死:“自恃堅強的人,屬於死亡之列”(76:3);
“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不得好死”(42:5);“任何事物一逞強示壯,就
不合乎道了。不合乎永恒之道的,是早已註定要死亡了”(30:5)。
其三,老子也談到,人若恃仗自己的感官智慧(智慧果),必導向死亡:“敞
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52:4)。
其四,老子又談到不慈不愛、不儉不潔、只顧爭競不已的世人,離死不遠了:
“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
離死亡不遠了”(67:4)!
《聖經》和《老子》,在談罪時都引出“死”這個概念。那麽,這個“死”到
底是什麽意思呢?事實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必有一死嗎?
要知道這個“死”是什麽含義,需先弄清“活”的本意是什麽。請看:
“Jehovah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
人”(創 2:7)。活人是有靈的,而不僅僅是塵土之軀。聯想耶穌在世上所說:
“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約 6:63),意思就更清楚了。所謂死,
是人的靈魂的死亡,意即全人的死亡,因為人原本有靈才成為活人。人若喪失了靈
魂,肉身活著也等於死了;人若靈魂得了永生,肉身死了也還活著。這正是老子所
謂“死而不亡”(33:6)、“常生久視”(59:8)的意思。
當初自在者 Jehovah 說,人吃智慧果的日子必定死,這話是不假的。亞當夏娃
吃了之後,當初那個“有靈的活人”就真的死了,因為神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
回塵土”(創 2:19),那叫人活著的靈沒有了,只剩下塵土之軀。這也正是老子
所說“人一出生,就入死了;人以四肢九竅步入死亡”的意思。四肢九竅,這些肉
體的東西屬於塵土,並沒有什麽真生命。那神賦的靈氣,才是人的真生命所在。失
了這個真生命,只剩下四肢九竅,生也就等於滅,活也就等於死。
很明顯,神道賜給人的生命之靈氣,原本超越今生的虛幻短暫,是永活不死
的。那靈氣就是生命本身。喪失了生命之靈、沈溺於世俗人生的人,不過是那被神
造了一半的人,塵土而已,四肢九竅而已。凡是在罪的權勢下活著的,就是罪人;
凡是在死的過程中活著的,就是死人。

第七章:拯救者說

第二節:自救的無望:智與德
一、“人類價值地心說”
古往今來,凡有道德良知卻不認識神道的人,都存有人類自救的念頭。中國的
儒家發展出了一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
說。他們相信人心中天然有善端,這些善端經過禮儀教化可以發揚光大,這就是儒
家道德實踐之可靠性的“人性論”基石。他們的“認識論”基石是,人可以通過
“格物”而“致知”,達到對萬物尤其對人自身完善的了解。孔子當時還沒有如此
84

系統的說法,但他用興“德”、復“禮”、倡“仁”的辦法,追求上古大道再行於
世,也就是想在“大道既隱”的情況下,憑借人類的道德智慧來自救,最後是歸於
失敗了。晚年,他不得不承認,“天下無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滅了”
1。他的弟子也說:“我們的主張行不通,早已很明顯了啊”2!
佛學傳到中國之後,用許多形而上的觀念彌補了儒家人本主義的不足。佛學將
立足點放在人自己的“悟、修”上,走的仍是“自救”的路子。這大概和下面的事
實有關:一開始,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靠悟而得,宣稱佛教是“智慧的宗教”。
老子強調的是,天下若失了道,則沒有什麽可以補救,人更不能自救。人的智
慧和道德,均是有限乃至有罪的。唯有放棄自己,清靜無為,唯道是從,才是出
路。老子的基本原理是:人類的生命、價值、智慧、道德,並非獨立於宇宙大道之
外,乃是內涵於其中,就如機體中的一個細胞,或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其本身的
智慧不可能把握整個機體或系統;如果自以為能把握,就是“自見者不明”,“妄
作,兇”。同理,人類自身的價值,也完全內在於機體和系統的整體性裏面,也就
是說,人僅僅在自己身上找不到自身的終極價值;如果硬要自強,獨立於大道,那
就是離了祭壇的芻狗,沒有價值了。
打個比方,儒家僅僅在人自身上解決人面臨的問題,如同古代的“大地說”:
有一個平展的大地,這個人類的大地就是一切好、壞、善、惡、問題和出路的唯一
舞臺。佛學很像“地心說”,知道人類的大地不是唯一的、平坦的,只是宇宙中的
一個小點、乃至於無。佛學解決問題的辦法仍在於自我:這個點要自我超脫,就在
此時此點中,舍此別無他,彼此全是無。老子打破了“地心說”,揭示了“宇宙
論”:人類的生命、價值、智慧、道德,是在一個真實的大道中存在著,正像地球
圍繞著太陽轉,太陽圍繞著銀河轉一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類最終
必須“唯道是從”,才能得見真理之光。
當年哥白尼的“日心說”怎樣不被人們理解接受,老子的“大道說”在中國也
不被領會明白。不過天文學上的“地心說”容易破除,價值觀上的“地心說”就很
不容易破除了。盡管歷史越來越證明人類的沈淪與自救的無望,甚至比天文學的觀
測更可靠,但這裏涉及的是人的切身利益、享樂、爭奪等等強有力的抵制。俄國有
俗語說得好:“即使幾何公理觸犯了人們的利益,也會被宣判無效”。此外還有一
點也是至關重要的:這裏需要的是靈魂之眼的觀測,而不是感官知識的實證。天文
望遠鏡的能力可以彌補肉眼的有限和短視,可除了靈魂的蘇醒、重生,還有什麽可
以彌補人的智慧之眼的有限和短視呢?
智慧忽略心靈,道德依附利益,人身上這兩樣東西 智慧和道德 既有限又自
負的特性,使世人在真正的生命、真理和價值面前,成為瞎子,只是年復一年、代
復一代地在相對性、有限性和短暫性中繞圈子。
二、智慧的詭詐
有人說老子是反智主義者。老子的確強調,人的智慧和知識不僅不能使人得著
真生命真價值,反而“智慧出,有大偽”(18:2)。這正如《聖經》將人的“原
罪”歸咎於智慧果。 智慧的背後往往是本能。在一切貌似公允的邏輯推演和理性
分析背後,往往有陰暗的私欲在作祟。所以老子說:“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
世人越來越聰明,自行其是;乃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樸,歸從於道”(65:1)。又
說:“世人難管理,是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必然
85

禍國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65:2)。老子堅信,
“棄絕成就與智慧,對人民有百倍的好處„„要拒絕人間的學問,保持無憂無慮的
心”(19:1-2)。
老子深知人的智慧常常成為認識自在者、得著真生命的障礙:“我的話很容
易明白, 很容易實行。世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為什麽呢?“就因為你們
有知識,所以不明白 我 的道 ”(70:1-2)。人的智慧聰明在永恒的造化者面
前,實在算不上智慧聰明。這樣 算不上聰明智慧,卻自以為聰明智慧,就成了禍
害,成了偽詐,成了愚蠢,成了自欺欺人, 誤人誤己。所以老子說:“誰能明白
通達到超越人智、擺脫知識的境界呢”(10:6)?
在一定意義上說,人的智慧是一種病態:原本算不上智慧的,竟自以為智慧,
卻視而 不見那真正的智慧,這不是病態嗎?所以老子說“知道自己無知,很好。
無知卻自以為知道, 有病。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病”(71:1-2)。《聖
經》也說:“人不可自欺。你 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
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因這世界的智 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
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林前 3:18-19)。
三、道德的無力
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即所謂“德經”的一開頭,就指出了人間德、仁、義、
禮、法的 虛假無能:“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心自有
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喪失了大
道,這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這 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調正義;
喪失了正義,這才強調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 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
亂的端倪了。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采摘了大道的一點虛 華,是愚昧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立身於豐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於大 道的樸實
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此而取舍”(38:1,5-6)。從老子這段話,可以
清楚看出他對人間的仁義、道德、禮法的定位。
實際上《老子》通篇,都貫穿了反對流行淺薄的道德說教的立場:
“不崇尚賢能之輩”(3:1);“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愛„„聖人也不理
會世上所謂的仁愛„„”(5:1);“大道廢棄了,才出現仁義”(18:1);
“棄絕仁義的說教,人民就會復歸孝慈”(19:1);“拒絕人間的學問,保持無
憂無慮的心”(19:2);“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41:3);“美好的言
詞固然可以換得尊位,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尊重,然而人的不善哪能被剔除遺
棄呢”(62:2)?“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
良善呢”(79:1)?
老子更不認為禮法可以使人心歸善、天下太平。他說:“有大禮法的人,是在
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就掄起胳膊去強迫人了”(38:4);“天下越多禁
令,人民越是貧窮。人們的利器越多,國家越是混亂。人的技巧發達了,千奇百怪
的事就出現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57:2)。
與世上其他宗教不同,基督教徹底否定人靠自己的德行、善行、學問和禮法而
得救稱義的可能性。“舊約”時代的猶太人是靠遵守“十誡”等律法追求得救的。
盡管“十誡”來自神的啟示,也是榮耀神的,但實踐起來,仍與一般的道德律法主
義相差無己。所以,神通過先知預言說,聖者耶穌要來世上,將神的律法刻在人的
86

心裏,即給人新心、新靈,作為“新約”(耶 31:33)。耶穌說,一切道德律
法,在他身上就完成了。這是什麽意思呢?原來,自古以來的律法,包括神賜的
“十誡”,雖是好的,人卻行不出來,“因為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
我”(羅 7:18)。保羅維妙維肖地揭示了人難以遵從道德律法的秘密,就是人有
罪的本性。老子稱之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1),或“莫不知,莫能
行”(78:2)。保羅說,神所賜的律法原本是屬靈的,只因人肉體本能的抵抗,
便有所不能行。耶穌帶來了神的靈,凡信的人,這靈就進入他心裏,這時“律法的
義,就可以成就在這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 8:4)。這時,一
切的道德律法自然就被超越、亦即從根本上被完成了。這也就是老子所謂“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的入道境界。

註釋:
1.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吾道不行矣”。
2. 《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第七章:拯救者說

第三節:得救的含義:歸與久
老子用“止”、“反”、“歸”、“復”、“靜”、“久”等概念,說明了得
救的內涵。
解說一:止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名聲與生命,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
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世界與喪生命,哪一樣是病態呢?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
害,囤積財富的人必有大失喪。所以,知道滿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方能免除危
險,這樣就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了”(44:1-3)。
同生命相比,自然應當輕看名聲、財富、乃至整個世界。“人若賺得全世界,
卻賠上自己的生命(靈魂),有什麽益處呢?他還拿什麽換生命(靈魂)呢”(太
16:24)?老子下面的話,是同樣的意思:“抓在手裏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
罷了吧。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貴而驕,是
自取災禍啊”(9:1-4)。
老子更深地揭示了“止”的內涵,是人在神面前不可僭越:“宇宙一開始有秩
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
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32:4)。
解說二:反
真正的得救之道,與自救之法大相徑庭:不是靠道德智慧上的有為進取,乃是
靠棄智、絕學、清靜無為。這就是“反”。
87

真正的生命之道,與世俗生活的“常道”也恰好相反:不是追求享樂、剛強和
榮華,乃是甘守純樸、柔弱和屈辱。這也是“反”。
老子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這至高無上的恩德
啊!多麽奧妙,多麽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麽不協調,甚至大相徑庭,然而唯此才是
通向大順之道的啊(65:4)!
“反者,道之動”:相反(返歸),是道的運動所在(40:1)。
老子又用水作比喻說:“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8:2)。當老子說到聖人“為國受辱,成為社稷之主;為國受難,成為天下之
王”時,又強調說:“這些正面的話,聽起來好像反面的話一樣”:正言若反
(78:3-4)。
解說三:復、歸
“止”住習以為常的徒勞追逐,朝著與世俗相“反”的方向走,到哪裏去呢?
老子說:“復歸”生命的本根。
“復歸其根„„復命曰常”:復歸自己的本根„„復歸於真生命便是永恒
(16:2,5)。
“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復歸於純潔的嬰兒„„復歸於
無限的境界„„復歸於原初的本相(28:2,4,6)。
“復守其母„„復歸其明”:回歸守候自己的母親„„復歸其光明之中(52:
3,5)。
“德交歸”:德,交匯融合於道,歸入其源頭(60:5)。
“復眾人之所過”:將萬民從過犯中領回來(64:5)。
“復結繩而用之”: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80:2)。
這最後一句話,似乎是指時間上的回歸,其實仍是指心靈上的回歸。盡管迄今
為止,人類一直經歷著創造和享受“文明”的甘甜,但也不無品嘗它的苦果:火藥
(殺人),印刷(謊言),指南針(導航侵略),化學(武器),物理(原子
彈),高營養(疾病),高消費(競爭),高競爭(失業),高失業(街頭犯
罪),高效率(自殺),高度發展(生態危機),高度享樂(愛滋病),高度開化
(離婚),高度自由(同性戀),空調(臭氧層破壞),電子(戰),電視(汙
染),等等。想到過嗎?當我們景仰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的成就,為人類的智慧而
自豪的時候,廣島長崎幾十萬人卻因這些成就和智慧喪失了生命。知道嗎?在今日
核電能開發的同時,核武器的研制和試驗,早已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早以汙染
了無數的人類生命環境!享受文明果實的人們啊,請記住,你們的享受是以另一些
人類同胞的無辜受害、痛苦和死亡為代價的,是以損害你們子孫後代的生命利益為
代價的。可以想見,隨著人類享樂消費的進一步發展,當不治之癥越來越多,生態
危機越來越重,道德水平越來越低,犯罪越來越普遍,殺人武器越來越先進,地球
資源越來越枯竭,而人類的胃口卻越來越高,一句話,當“末日”(我多麽不願意
使用這個詞)越來越近的時候;那時候,不管文人智者們又發明了多少主義、學說
來為人類的行為作“合理性”辯護,不管又出現了多少休謨、薩特、羅素、杜威,
又增加了多少《莎士比亞全集》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這些東西又有什麽用處
呢?那時候,再讀老子“小國寡民„„復結繩而用之”的話,也許感想就不一樣
了。復歸吧,復歸吧!那時候,是否已經晚了呢?
88

解說四:靜
止而反,反而歸,歸而靜。平靜安息處,便是真生命。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回到本根便是平靜安息,平靜安息便是復歸了真生
命(16:3-4)。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私欲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了
(45:3)。
“清靜,為天下正”: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45:3)。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母性常常勝於雄性,就在於她能安安靜靜,處
身卑下(61:2)。
“止”、“反”、“歸”、“靜”,乃至於“復命”,這便是入道了。
差不多與老子同時代的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說:
“你們得救在於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賽 30:15)。
解說五:久
久,就是長久、永生之意。
老子講入道永生,是與世人的離道而死相對照的:
世人是“出生入死”,得救的人則“無死地”(50:4)。
世人“不道早已”,得道者則“死而不亡”(33:6)。
世人“不知常,妄作,兇”,而得道者“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
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6:5-10)。
世人“多藏必厚亡”,而得道者“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3)。
世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而“不失其所者,久”(33:5)。
世人“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得道者“復守其母,沒身不殆”(52:
4,3)。
“自見者不明”,而得道者“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52:6)。
“生生之厚”(貪婪享受今生)者死,但得道者“外其身而身存”(7:2),
等等。

第七章:拯救者說

第四節:拯救的大道:寶與保
一、道的拯救:寶與保
《老子》第六十二章鮮明地宣示了大道的拯救: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
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
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其一,“道者,萬物之奧”的“奧”字,河上公註為“藏”,王弼註為“庇
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均作“註”,讀作“主”。其實,道作為萬
89

物之“主”,已將 “保藏、庇蔭”萬物的意思涵括進去了。“善人”,即悔罪、
“病病”(把病當成病來對待)的人。這樣的人以大道為至寶。不善的人,即仍在
罪中、有病而不知有病的人,這樣的人盡管不認識道,道仍然拯救他們,作他們的
中保。《聖經》多次提到耶穌是罪人的中保,比如約翰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
裏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約一 2:1)。
其二,美好的語言,如文學、哲學、音樂等,可以換來世人的尊敬。美好的行
為,如良善、德行、仁義等,可以使人得榮譽。然而老子心中非常明白,憑這些美
言和美行,並不能將人內心的罪性克服掉。這正如前面所述,人的智慧、道德和律
法不能使人得救。這裏,深含著神道救恩的奧秘,顯示出世上各種道德宗教的缺
失。
其三,所以,即使有了天子和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那麽高的地位,有無
數的財寶,有至高的榮華,也不如坐在大道裏。這是多麽大的信心啊!耶穌曾經
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去變賣一切所
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
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 13:44-46)。老子一定是見到了這珍珠寶
貝。即使今天,凡是真正見到了這珍珠寶貝的,沒有不像老子一樣,將天子三公、
榮華富貴都視如糞土的。反過來說,凡是被這世上的榮華富貴所誘惑而不能自拔
的,就一定是還沒有看見那珍珠寶貝,不管他宣稱自己是什麽信仰者。
其四,老子言之鑿鑿地說,我們的上古先祖,是以大道為珍寶的,本書引言
“巍巍大道”已考查過這一點了。
其五,為什麽古人珍視大道呢?原來在道裏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就能赦
免。
先看“尋求就能得著”。天下有這麽好的事嗎?此話不是很難理解嗎?請聽耶
穌的話:“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
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
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
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 7:7_11)?
再看“有罪就能赦免”。這是世人更難領會的話。為什麽在道裏,人的罪就得
赦免呢?《聖經》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裏了。我
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
義”(約一 1:8-9);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
3:18)。為什麽這麽絕對?因為人間的罪孽,雖然五花八門,但歸根到底,是由
於人悖逆了神道,不敬畏其大能,不順從其旨意,沒進入其聖潔。人若認識了神
道,就悔恨自身的罪過,就敬畏、順從那聖潔之道,其罪自然便被赦免了。
這裏的關鍵是“坐進此道”。唯有在大道裏面,才能有求必得,有罪得免,
“敝而新成”(15:4)。
二、道化聖人:師與資
老子宣示大道的拯救,大多集中在道的化身“聖人”身上。雖然下一章將專門
討論聖人,這裏講到拯救,卻不能不提到“他”。
大能的拯救:“常善救人,是謂襲明”
90

老子說:“善於行走的不留蹤跡,善於言辭的沒有暇疵,善於計算的不用器
具。善於關門的不用門插,卻無人能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無人能解。聖人
就是這樣一直善於拯救世人,而無人被棄之不顧;一直善於挽救萬物,而無物被棄
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光明,傳遞光照。所以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
亦是善人的資財。如果不敬重自己的老師,或者不愛惜自己的資財,那麽,再有智
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奧妙啊”(27:1-6)。
其一,聖人不僅拯救世人,而且善於拯救。這種“善於”,就像無繩的捆綁卻
無人能解開一樣的奇妙。
其二,“無人被棄之不顧”。罪人正是被拯救的對象,是聖人的資財。“良善
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信實的
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49:2-
3)。耶穌和被人瞧不起的罪人一起吃飯,親近他們,遭到不解。耶穌說:“沒病
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的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 5:31-32)。這就使老子的含義水落石出。
其三,大道降世為聖人,是傳遞道的光明(是謂襲明)。因為道“就是人的
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4,9)。
其四,人若不敬重老師,即那聖人,不愛其資財,即罪人,再有智慧也是大大
的迷失。在五十四章,老子又講到了“完善者”,說“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
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應當祭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
不停息”(54:1-2)。祭祀的含義,就是敬畏、敬拜,也就是“貴其師”的意
思。老子認為“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偽。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
恩德必充實有余。一鄉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
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下”(54:3)。
普世的拯救:“執大象,天下往,安平泰”
三十五章,老子講到“執大象”者,是天下的拯救:“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
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
平。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沈溺不前。大道出口成為話語,雖是平淡無
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35:1-3)。
我們知道《聖經》多次提到,耶穌是神本體的真像(來 1:3;林後 4:4;西
1:15;約 1:18,等),他賜給世人屬天的平安喜樂和靈魂的憐憫安慰。以賽亞
在預言耶穌時說,“ 你素不相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
象你奔跑”(賽 55:5);“看啊!這些人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
些從秦國來。諸天啊,應當歡呼!大地啊,應當快樂!眾山啊,應當放聲歌唱!因
為自在者(Jehovah)已經安慰他的百姓,也要憐憫他困苦的民”(賽 49:12-
13)。
大愛的拯救:“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
七十九章,老子說:“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
得上良善呢?所以,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
已,並不追討;無德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79:1-2)。
罪就是債。耶穌的禱文有“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 6:
12)。聖人比罪人自己還要更明潦他們身上的罪,但並不是要追討懲罰,而是要廣
91

行赦免。《聖經》明白說,“耶穌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
救”(約 3:17)。這是神道的大慈愛。“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愛來保守護衛”
(67:7)在天愛中,一切的債,包括世人相互的債,就都赦免了。因為自知被神
赦免了的人,也必免了他人的債;天愛如活水江河澆灌其心,亦必流溢而出,愛人
如己。
三、入道得救:嬰與母
老子強調去除一己之私,無身無我。“使自我越來越少,使欲望越來越淡”
(19:2); “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存活”(7:2);“把肉體生命置之度外,
還有什麽禍患可憂慮 呢”(13:3)?“唯有不執著於今生享樂的,比那些過份看
重今生的人更高明”(75:4)。 老子的這種強調,絕不像一些學者所理解的,是
落入虛空之中。老子從頭至尾強調大道是真 實的本根,人放棄自己,無欲無為無
事,完全是為了歸入大道:“徹底順從大道”(21:1);“ 與大道合而為一”
(22:2)。
這樣一種得救的境界,老子精彩地歸結為嬰兒與母親的關系。老子一直稱大道
為母,這是大家曉得的。其中有三個說法是頗有意味的:一是“有母”:天下有
始,以為天下母(52:1);二是“復母”:復守其母,沒身不殆(52:3);三是
“食母”: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0:7)。
“有母”,表明我們應當“認”母,即道。這個“認”,就是“信”,就是把
自己置於他的名下,承認是他的兒女,以便進入一種與永恒者的關系,“有國之
母,可以長久”(59:7)。
“復母”,表明我們歸向生命的本根,回到生身母親的懷抱,得享其大能大
愛,就可以終身安然無恙。
“食母”,表明在母親懷裏,汲取生命的乳汁,心靈的食糧。老子知道世人的
“熙熙、昭昭、察察、有以、有余”不過是虛幻短暫的罪與死的浮影,真正的生命
是在大道母親的懷抱中,於是獨獨以吃喝母親為要務(貴食母)!
大道既然是母親,我們自然就是兒女了。什麽樣的兒女呢?在全知、全善、全
能、永恒、自在的大道面前,我們是如此的無知、無能、無善、短暫、虛幻,以致
於我們的真實面目只能像嬰孩:不是憑聰明能力,乃是憑無我的真誠、柔弱的依
賴、無為的領受、清靜的順服,來得到我們所需的一切!
“真正道德豐厚的人,就像赤裸的嬰兒一樣”(55:1)。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像嬰兒一樣呢”(10:2)?
“唯獨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
的時候”(20:3)。
“知道其雄偉強壯,卻甘守其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作為天下的溪
流,永恒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歸於純潔的嬰兒”(28:1-2)。
“聖人在天下,以其靈氣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註,凝視凝聽,聖人
則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49:4)。
《聖經》記載: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他摸。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
人。耶穌卻叫他們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
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
去”(路 18:15-17)。“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
92

斷不得進天國”(太 18:3)。耶穌舉目望天:“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
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
意本是如此”(太 11:25-26)。
多麽神妙!老子在耶穌降世前六、七百年就看見了他的聖道,道成肉身的耶穌
應驗了自古以來諸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

第二部:道的化身(聖人篇)

第一章 聖名

《老子》81 章中,至少有 26 章 29 次描述了“聖人”。按出現的章數來說,


“聖人”一詞遠遠高於“德”字(出現在 17 章)。閑話起來,稱《老子》為《道
德經》,道不如稱《道聖經》為妙。
老子賦予這位聖人諸多特性,若綜合起來,便凝聚成一個鮮明的“人格─道
格”形象。
然而,兩千多年來,老子筆下的聖人像白雲投在地上的影子,是夢中的夢,虛
中的虛,學問家們沒人動真格地考察“他”的來龍去脈。我看的一些解老書,均沒
有給予這位“聖人” 特別的註意。細想一下,這並不奇怪。第一,古往今來,中
國的確沒有什麽人堪與老子筆下的“聖人”相比擬。第二,老子的道對世人來說已
經玄虛得很了,道進而化身為人,就越發令人難以捕捉了。
若不是有幸入道,“道成肉身”的耶穌深深感化了我的心,鮮明地浮遊在腦海
裏,老子筆下的“聖人”也不會引起我的特別註意,我還會像幾年前念哲學時一
樣,將“他”一帶而過。
如今當我再讀老子,那聖人的形象是如此的熟悉和親切。我越是深入地思考
“他”,就越是驚訝不已:“他”不就是耶穌嗎?
林語堂先生曾說:“老子和耶穌在精神上是兄弟” 1。從老子囑目的聖人身
上,不難看出這話的真切來。
容我從頭道來。
第一節:聖人不是一個虛名,“他”有實在的內涵
按照傳統的理解,老子筆下的聖人是老子依據其大道的理念構畫出來的一個理
想人物, 是呼應其大道的一個虛設,實際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這樣“一個
人”。
然而,仔細觀察一下老子對這位聖人的二十九次描述,不難發現“他”的內涵
是確切 而鮮明的。這裏僅舉幾例:
他有大功,卻不居功、不為大,然而成其大,功不滅(2,7,22,34,66,
72)。
他是秉持大道本像者,普天下的人都前往歸向他,領受平安喜樂(35)。
93

他承襲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來普救世人(27,28,58,79)。
他知其榮、守其辱,是世人認識上天大道的中介(22,28)。
他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64)。
他外表粗卑,內懷寶貝(70)。
他受垢受辱受難,卻為主為王為大(62,63,77),等等。
我承認,同時具備這些特征的一個“人”,按常情常理,的確是難以想象的。
但我們 卻不能否認:1 這些特征是用來描寫“人”的,只不過構成了一種極為獨
特的“人”而已;2 依 世俗的眼光難以想象“這個人”,並不一定表示“這個
人”莫須有;相反,我們倒是應當把 眼睛向神聖領域轉一轉,因為老子已經言明
這是一位“聖人”!
實際上,凡認識耶穌的人一眼便能認出這正是《聖經》舊約所預言、新約四福
音書所 展示、使徒書信所見證的那一位。吻合之極,令人瞠目結舌。不識其人
者,自然以為“虛 名”;凡識耶穌者,自知其實也!
關於耶穌與聖人的吻合,後面幾章會有具體分類比照。

註釋:
1. 《信仰之旅》,中文版,243 頁。

第一章 聖名

第二節 聖人不是俗稱的聖人,乃是大道在人間的化身
俗稱的聖人,是指品味極高的人,如孔子。其實孔子自己說:“聖人,吾不得
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也”(《論語述而》),就是說,不僅孔子自己稱不上
是聖人,即使他想見一見聖人,在他那個時代也是不可能的。
聖的本意是通,“聖,通也”(《說文》)。通什麽呢?最大的通,自然是上
通神,下通人。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盡心章句
下》),在“善、信、美、大、聖、神”六謂中,聖與神相連相通。趙歧註孟說,
“大而化之”,即“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這是聖;“聖而不可知之”,即
“有聖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或“聖道達到妙不可測的境界” 1,這是神。可
見聖者乃是叫不可得知之道,大行普化於人間,上通下達,這應是“聖者通也”內
含的深意。
老子筆下的聖人,顯然沒有流於俗稱之聖。俗稱之聖,是智慧、功德、大仁之
意,老子說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表明他重墨推彰的聖人絕非俗
稱之聖。略讀老子筆下的聖人,便知“他”是道的化身,是“大行其道,使天下化
之”者。凡是道的本性, “他”一一都有;所有“他”的作為,均不是“他”所
為,乃是來自道。“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
94

化,是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教化”(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3);“聖
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工具”(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22:2;28:3)。
馬王堆出土的本子上是“聖人秉持大道,做天下人的牧者” 聖人持一以為天下
牧 ,都很切合上述“聖”的本意。

註釋:
2. 吳樹平賴長揚譯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2 年版,350 頁。

第一章 聖名

第三節:聖人不是一般的得道者,乃是大道本體的顯現
老子在五千言中,還使用過如下名稱:
有道者(24,31,77)。
善為道者(15,65)。
同於道者(23)。
從事於道者(23)。
以道做人主者(30)。
君子(26,31)。
善者(27,49,62,79,81)。
上士(41)。
大丈夫(38),等等。
顯然,在老子眼裏,這些人都無法與聖人相提並論。這些人均是零星地出現,
聖人卻是大規模、重筆墨地展示在近三分之一的章節中;這些人稱得上是慕道、得
道、行道之人,聖人卻直接是道的化身,代表著道的本體。老子常常是描述了大道
的本體之後,用“是以”(所以)引出聖人如何如何,表明這位聖人是與大道同質
同性同作為的。在第二章,老子甚至在聖人名下說:
“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
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
這樣的話,原是屬於大道本體的,加在聖人頭上,確實出人意料。於是有學
者,如陳柱,以為此處是錯簡,這是可以理解的。按照常識,描述創造生養萬物之
道的話,怎麽可能用在一個“人”的頭上呢?然而,若認識道成肉身、與道一體的
耶穌,若知道《聖經》亦如此描述耶穌,就可以明白此處的話,而無需用錯簡之說
來擺脫理性的困境了。
95

第一章 聖名

第四節:聖人不是哪一位上古聖賢,也沒有時空定位
《老子》一書也有個獨特神奇之處:同一切中國古經不同,它只字不提中國的
人物、事件、朝代、地域等,儼然突如其來,儼然超越時空。
有人猜想老子提出聖人的形象時,是比照上古先祖中的某一位,比如黃帝、堯
帝、舜帝、周公等。這是沒有根據的。老子的確崇敬這些古人,也多次贊嘆古時的
道風,稱“古之善為道者”(15:1,16:1),又說“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62:4)?表明老子知道中華先祖是在道裏生活的。但老子展示聖人時,卻是完
全不同的口氣,仿佛聖人就是那道,又仿佛聖人就在人間,正在無為而無不為。顯
然,這位聖人完全是超時空的。盡管中國當時、先前和後來,並沒有出現過這樣一
位聖人,但老子的口氣卻是言之鑿鑿,不容置疑。他沒有說“也許會出現這樣一位
聖人”,也沒有說“假如有這樣一位聖人”,或“應當有這樣一位聖人”,他甚至
沒有表明“必定有這樣一位聖人”;老子的表述是:“所以聖人如何如何”。言語
之間,仿佛聖人就在他的身邊。的確,超越時空,就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同義
詞。至於“ 他”何時真實顯現於人間,老子似乎是不在意的。
這裏,我想介紹莊子和孟子談及聖人的兩段話。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我哪裏知道喜歡求生的人不是糊塗呢!我哪裏知道
怕死的人不像從小離開本鄉不曉得回家呢!„„人只有在大醒之後才會知道是作了
大夢。可是愚蠢的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清醒著,自作聰明地以為能夠知道一切。„„
這種話在一般人看來是古怪離奇,也許萬世之後遇到大聖人,才可以解釋清楚;這
是早早晚晚要遇到的啊”!我知道,耶穌的道明明白白地解開了莊子的語義,此處
暫且不論。莊子說“萬世之後”,又說“旦暮之遇”,可見莊子對大聖人出現的時
空,並不甚明了 1。
孟子在《盡心章句下》中列舉每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從堯舜到湯,到周公,到
孔子,都是傳授上古所行大道的。然而孔子以後呢?難道會後繼無人嗎?這是《孟
子》全書結尾的一句話,似乎是他生命的最後一聲呼喚 2。
去年,唐理明弟兄寄來他嶽父、九十五歲的徐松石老先生給香港教會的一封
信,信中論證了孔子逝世五百足年後,耶穌開始傳道,將大道直接顯明於人類。此
計算方法與聖經先知但以理“七十個七”的方法相同 3。
老子筆下的聖人沒有時空性,莊子孟子則提出了聖人的時空顯現問題。耶穌作
為大道的化身,的確具有永恒神性和入世人性的統一,這是神的奧秘,人可能得些
啟示,卻不能盡知囊底的。

註釋:
1.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與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方其夢
也,不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
之„„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之遇
也”。
96

2. “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余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歲„„由孔子而來至
於今,百有余歲,„„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3. 徐松石先生,著有《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他在信中寫道:“《史記》孔子生
平,亦記至公元前 474 年,弟子們墓前泣別為止。至於主耶穌降生的正確日期,以
前史學家誤記遲了四年,故此他 30 歲出來正式傳揚救世福音,應該是在公元後 26
年。474 年加 26 年,剛剛是五百足年。若不加廬墓日期,為六十九個七:若加上
廬墓日期,則為七十個七,這方式與但以理所記相同。但以理書第九章的預言,與
中國方面的預言搭配起來,就知道耶穌的降世,實在是完全出自父神的安排
了”)。

第一章 聖名

第五節:聖人不是邏輯論證得來的,乃是大道的啟示
最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老子在論道時,為什麽提出一個“聖人”來?為什麽老
子不惜重筆濃墨來展示這樣一個被學者門視為“莫須有”的人物形象?
如果按傳統的解釋,說這位“聖人”不過是老子將大道的理念人格化了的一個
虛構,那麽,必須要問:為什麽非得有這麽一個虛構不可呢?不然,為什麽一字千
金的老子竟不惜在三分之一的章節裏重筆墨地“虛構”他?
如果說不是非得有這麽一個虛構不可,那麽,是老子對我們玩什麽花樣嗎?還
是我們如老子所說:“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70:2)?
如果說非得有這麽一個虛構不可,那麽,古往今來又有誰曾經從大道的本性中
邏輯地推論出:非得有這麽一個聖人不行?
事實上,我們既不能說聖人是老子純粹多余的虛構,也不能說聖人是大道在邏
輯上的必需。我們必須承認,無論聖人或大道,都不是人的邏輯和理性的產物,恰
恰相反,是“絕學棄智、無知無求、塞其兌、閉其門、致虛極、守靜篤”得來的,
是“為道日損”得著的啟示,而不是“為學日益”求來的學問。
我們本不該“邏輯地”思考老子筆下的聖人。我們至少應當想到:既然老子的
道是領受上天的啟示而來,並非推敲學問得到的,那麽,這位“聖人”如何占據了
老子的心智,也就不能完全用理性分析和邏輯推論的方法得知了。
實際上,老子筆下的這位聖人,正像大道本身一樣,恰恰是與人的理性訴求和
邏輯方法相反的:“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反者道之動”(65:4;40:
1)。請看:
道的榮光和能力是無尚的,他化身在世上,卻是卑下忍垢的出現;道本是以人
和萬物為“芻狗”的,卻化身到世上來愛人救人;聖人來救人愛人,卻不被世人接
受;他不犯罪卻受難;然而他卻是罪人的中保,是溝通神與人的中介;他使天下人
成為嬰孩;他欲眾人所不欲,學眾人所不學,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他受辱受
難,卻為主為王;他不為大,卻永為大„„。
所有這些看起來難於理解的事,老子都奇妙地說了出來。
97

更奇妙地是,耶穌都行了出來!
在這樣兩個歷史事實──老子的表達與耶穌的實現──面前,我們的理性和邏
輯、學問和知識,能說些什麽呢?
其實,我們當然可以想像得到:既然大道是無所不為的,那麽,他將自己展示
於人類就當在意料之中,而絕非不可思議的事。既然老子不是憑理性而是憑靈性接
受了大道的啟示,那麽,大道化身為聖人大行其道於人間這個異像,自然也當在其
中,一齊被老子所接受到了。既然老子得到了有關“聖人”的神意天啟,那麽,他
昭示這位“聖人”時不論不辯、直筆而出、言之鑿鑿、不容置疑的口氣,也就當在
情理之中,大可以為人理解了。
更廣泛地想,既然普天全能的大道要化身人世,則他必有多重多方的啟示,如
《聖經》上以賽亞的預言、各民族類似的預言。同時,大道所啟示於人間的事,大
道也必在人間的某時某地給予成就──結果表明是在古老的猶太族中:“以色列要
發芽開花,他們的果實,必充滿世界”(賽 27:6)。

第一章 聖名

第六節:以賽亞預言的聖者:基督耶穌
差不多與老子同時代的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是對耶穌入世預言最豐富、最明
確的人。收入《聖經》的以賽亞書共六十六章,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章節,即近二十
章提出了“以色列的聖者”這個名字,用以指稱耶穌基督。以賽亞傳達神的聲音
說:
“你們當就近我來,側耳而聽,就必得活。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
那可靠的恩典。
我已立他作萬民的見證,為萬民的君王和統領。
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耶
和華你的神以色列的聖者,因為他已經榮耀你。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賽 55:3-6)。
以賽亞強調的是,這位聖者的到來,就是自在者 Jehovah 相近可尋找的時候。
顯然,聖者是代表人類不能見其面的自在者 Jehovah 來到人間的。以賽亞準確地預
言了這位聖者出生與受難的細節,譬如“必有童女懷孕生子,名叫‘以馬內利’,
意即‘神與我們同在’”(賽 7,9)。他必受鞭打,列為罪犯,與惡人同埋(賽
53)等。這些細節在老子中是找不到的。“聖者”將誕生在以賽亞的民族中,相對
於此,老子是“外邦人”,故老子雖也在近三分之一的章節中提出聖人,卻沒有以
賽亞那樣精確顯明,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下面的事卻是令人驚奇的:老子同以賽
亞在傳達自在者 Jehovah 或道時,不約而同以豐富的筆墨提出了一位聖人,知道他
要將天上的道行於地上;他降卑受辱,為了拯救世人;他受苦受難,卻為主為王;
他是光,卻不玄耀;他無美貌,卻懷有至寶;他的道被拒絕,卻越發豐富,沒有窮
盡„„;當老子說“那秉持大道本像的人,會吸引天下的人都歸向他,從他領受平
98

安太平”時,以賽亞也明確說,那聖者必作外邦人的光(賽 42:6),這是向全地
所定的旨意,這是向萬民所伸出的手(賽 14:26),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必向列
國豎立大旗(賽 11:10-12),“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
神”(54:5),“當那日,人必仰望造他們的主,眼目看重以色列的聖者”(17:
7)。
神的啟示是超越人的智慧和邏輯的,故無論老子或以賽亞談及那位聖者時,都
毫無論證,只是宣告,如此而已,“是以”而已。
神的啟示也是超越民族和文化的,故以賽亞反復陳明,那聖者不光屬於以色
列,他只是出自以色列,而屬於全人類。老子也不像孔子、墨子,其行文中沒有一
個中國聖賢之名,也看不出絲毫的民族界限,其聖人更沒有什麽華夷之防。顯然,
老子只是宣達普天大道,這正應和了他晚年騎牛西出幽谷關的傳說。而今,《老
子》一書僅英譯本便有一百多種,遠遠超過《論語》《周易》等,這也算是其普世
性的一個小小的腳註吧。

第一章 聖名

第七節:耶穌之聖:“我不屬這世界”
當以賽亞和老子的預言數百年後應驗在耶穌這位聖者身上的時候,世界有了一
條“藉其光復歸其明”、上通天下通人的道路,這便是那條“跟隨耶穌、分別為
聖”之路。
耶穌之聖,首先在於他是聖靈的化身。是聖靈使耶穌成形、誕生(太
1:20)。他三十歲出來傳道時,天上的聖靈像鴿子降在他身上。此後,神將聖靈賜
給他是無限量的,以致於他若不離開人間,聖靈就不會臨到別人,甚至不會臨到他
的門徒身上(約 1:32;3:34;16:7)。
耶穌之聖,又在於他就是那“上通天下通人”者。他說:“我是從天上下來的
糧,叫人吃了就不死”;“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裏
去”;“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約 6:
50;16:28;14:6,7)。
耶穌之聖,也在於他將上天之道播撒在人間,普化於人世。“道成了肉身,住
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那光是真
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14,9)。他走了之後,又將聖靈灑向人
間,“我若去,就差他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
理”(約 16:7,13)。
耶穌之聖,更在於他始終與這個世界“分別為聖”,並且凡信他的人,也必追
隨他,走“成聖”的道路。耶穌在臨上十字架之前,為他的門徒們向天上的父禱告
說:“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
真理。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 17:16-
19)。
99

耶穌不負“聖名”,按照《聖經》,他真真切切就是那道成肉身的“聖者”。

第二章 職 份

耶穌在人間的職份,常概括為三:一是先知,代表神向人說話;二是祭司,代
表人與神交流;三是君王,在人的心靈中彰顯神的權柄和榮耀。
奇妙地是,老子在描述“聖人”時,用中國式的語言,也明確地提到了這三重
職份!
第一節 先知
一、聖人不見而明、不行而知
"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必努力而成就”(47:2)。
這是誇張的筆法嗎?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嗎?用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人和
事,的確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凡認識耶穌的人就不覺得奇怪了。耶穌一眼便知那位
撒瑪利亞女人的身世(約 4:18),呼出撒該的名字(路 19:5),預言自己的死
和復活(路 18:31-34),並知道末世的光景(太 24)。
當年以賽亞預言耶穌的時候,正像老子一樣,說他“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
也不憑耳聞”,因為“Jehovah 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
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 Jehovah 的靈”(賽 11:1-3)。
耶穌在世教訓人時,猶太人稀奇說:“這個人沒有上過學,怎麽明白書呢”?
耶穌說: “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 7:15,16);“子
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約 5:19);“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約 8:
28)。這話就把“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天機道明了:他是從神那裏
來。古往今來的先知們,只是得著神在某一方面的啟示,耶穌卻完完全全就是神的
啟示本身。
二、聖人襲明,使人襲常,乃不善人之師
“襲明”一詞,意即“承襲光明,傳遞光照”之意。老子說:“聖人常善救
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說這就叫“襲明”(27:3-4)。光明來
自哪裏呢?顯然是來自上天大道。聖人作為上天使者、大道化身、世人先知的身
份,在這裏就顯明了。
接下來老子說:善人(所謂善人,推到極至,就是那聖者。不管老子、以賽
亞,或者耶穌及其門徒,都曾清楚表明,世人均是生活在罪與死中,連一個善人也
沒有)是不善之人的老師;而不善之人,即罪人,是善人的資財,“如果不敬重老
師,或者不愛惜其資財,那麽,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
奧妙啊”(27:5-6)!
耶穌在世時,也被叫做老師,即“拉比”,中文譯作“夫子”。一位猶太人的
官叫尼哥底母,甚至明說耶穌是從神那裏來作“師傅”的,但耶穌回答說,你要藉
著聖靈重生,否則就不能見著從天上來的真光(約 3)。可見耶穌自己更清楚的知
道,他不是一般的老師,乃是那承襲光明(襲明)者。所以老子說:
100

“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
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52:6)。
這裏的“襲常”一詞,與“襲明”一詞相比照,含義很深。聖人“襲明”,成
為罪人之師長;罪人藉其光,復歸其明而“襲常”。這正是對“啟示與被啟示、拯
救與拯救”之關系極為明確的寫照。
三、聖人行不言之教,復眾人之所過
上承於天、下達於人的“聖人”,負有教化世人的職責;然而這位獨特的先知
不是憑知識、理性和言語來教化人,乃是用靈、用愛、用生命來使人獲得新生。耶
穌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 6:63)。這就是為什麽一
般人閱讀《聖經》,若不是用心靈和誠實去讀,那話語就是死的,斷然讀不出裏面
的生命來。老子說:“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教化”(2:3),
更超乎人間一切相對的知識智慧(2;3;12;19;58 等)。老子揭示聖人獨特的
教化方式和神聖的教化能力說:
“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裏謙卑,腹裏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
(3:4)。
“聖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此而取
舍”(12:2)。
“聖人說,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我好靜,民心自然框正。我無事,我民自
然富有。我無欲,我民自然純樸”(57:3)。
“聖人在天下,以其靈氣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註,凝視凝聽,聖人
則把他們當嬰孩看待”(49:4)。
“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
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
是一己的作為”(64:5)。
“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便是叫人知罪、悔改。但不是像世上的道德學家
和宗教教主們,用知識、用誡律、用苦行,而是靠神的靈,藉人的信,進入大道的
光明,使生命煥然一新。這便是道成肉身、普化人間的奧妙。

第二章 職 份

第二節 祭司
祭司是以色列人在摩西時代設立的神職,替世人辦理屬靈的事,如獻祭、代
求、祝福。舊約時代,摩西的哥哥亞倫和他的子孫世代相傳為祭司(出 28:1,
3)。新約時代,耶穌一次將身體獻上,成為信仰者永遠的贖罪祭。
中國古代如同以色列,盛行祭祀之禮,有祭文、祭樂、祭禮、祭物,當然也有
祭司。但似乎沒有供養專職專族的祭司職份。(祭、郊祭以及後來統稱的祭天,均
是由帝王親自主持,似乎帝王便身兼大祭司的職份。
老子沒有用祭司稱呼聖人,但祭司這個職份的內涵,老子明確賦予了聖人。
101

一、“式”:大祭司,世人認識上天的器具
老子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聖人抱持大道,作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工具
(22:2)。
數章之後,老子又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而成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作為
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誠不移,(使人)復歸於無限的境界(28:3-
4)。
“式”字,很多人譯為“法則”,其實不然。臺灣木鐸出版的《歷代哲學文
選》(先秦)在此註釋說:“式,古代太史占天文的工具,在兩塊木板上刻著列幹
支,可以轉動”。北京圖書館館長、北大哲學教授任繼愈先生在《老子全譯》中也
說:“式,也作丁,是古代占蔔用的一種迷信工具,到漢代賣蔔的人還使用它,根
據它轉動的結果,來判斷吉兇福禍。見《史記.日者列傳》”。
字義是明確的,只是按照常理難以融進老子的前後文中,所以即使上面所引的
兩本書中,作者明知“式”為占天的工具,卻在譯文中寫成“聖人以道作為天下人
的法式”,或“聖人將道作為觀察天下命運的工具”。至於另外一些學者,幹脆就
不顧“式”字的古代含義,徑直將它譯成法式、模式等等。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按照字義,聖人本身就“作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
具,這也切合“聖者通也”的本意。當然,這樣的說法,用到任何一個凡人身上都
不合適,唯有俱備神人二性的耶穌,才當之無愧。只有在耶穌身上,人們才可以
說,他以自己的生、死和復活證明自己就是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耶穌說:“你
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約 14:7),因為“除了從天而降仍舊在天的人
子,沒有人升過天”(約 3:13)。
當人們還不認識聖者耶穌的時候,這個兩度出現的“聖人為天下式”,就很難
直接去理解和詮釋;現在,理解起來就毫不費力,詮釋起來就水到渠成。下面馬上
要討論的“保”,也是這樣的字。
二、“保”:中保,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62:1)。這個
“不善人之所保”的“保”字,也讓文人學者們傷透了腦筋。任繼愈和陳鼓應的譯
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寶倚也”,說“道也是惡人所要處處保持
的”。這話顯然不妥,因為惡人即不道之人,這是盡人皆知、亦老子明明判了的
(18,19,53 等),惡人怎能處處保持道呢?王弼註為“保以全也”,馮達甫據
此譯為“道為不善人所賴以保全”,即“不善人雖未嘗重道,但能保持道亦可全其
身”。這種解釋恐怕連解釋者本人也會感到牽強附會的。
“善人之寶”與“不善人之所保”兩句相對應,“之所保”顯然是被動式語
態,意即不善之人被“道”所擔保,即為中保;“善人之寶”是主動態,意即善人
視“道”為至寶,用來救人。兩句聯起來,意思很明白:“道”是善人所用之
“寶”,用來“保”不善之人。這可以聯系前面老子所說“聖人常善救人,無人被
棄之不顧;他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其資材”(27:3-6)的話來看,所謂
“保”不善之人,就是使他們坐進大道裏,使其不善得以遺棄,使其罪得以赦免,
這正是老子接下來所強調的(62:2-4)。
102

《聖經》說:“若有人犯罪,在神那裏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
督”(約一 2:1)。可見中保就是祭司,他的出現就是為了使神赦免不善之人的
罪。“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舊約之下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
得著所應許的那永恒的產業”(來 9:15)。這些有著強烈希伯來文化背景的話
語,也許中國人不習慣,然而老子“(道為)不善人之所保”的話,與此是完全相
通的;老子的話,也唯有在此,方能破讀出完滿的實意來。
如今,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見證說:耶穌是“不善人之所保”,因為不管多麽
罪大惡極的人,一旦認識了耶穌,便從監牢苦行也無法克服的罪性中得以釋放出
來,成為新造的人;而那些自以為義、自以為善的人,在認識了耶穌之後,也會坦
承自己內心之不善“何棄之有”!於是同樣地認罪悔改,成為新造的人。
信“道成肉身”的耶穌,就是坐進此道;入了道,就會“有求以得,有罪以
免”;入了道,就勝過“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入了道,才知
道“美言、美行”不能消除“人之不善”;入了道,自然就明白聖人之道是“不善
人之所保”了。
三、“身”:贖罪祭,外其身而身存,以其身托天下
按照希伯來的傳統,獻給神的贖罪祭,須是純潔完整的羔羊,由祭司獻上,且
要年年獻上。耶穌降世之後,作為大祭司,將自己無罪聖潔的身體一次獻上,就永
遠地成為認罪悔改者的贖罪祭。
“看啊!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 1:29)!先知約翰看到耶穌時,
這樣喊道。
《聖經》記載:“耶穌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
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他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來 10:5,
9)。
老子說:“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存
活”(7:2);“ 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
王”(78:3);“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
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13:4)。
以賽亞在預言耶穌時也說道:“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
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Jehovah 說,救贖你的,是
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神”(賽 53:5;54:5)。
老子和以賽亞對聖人受辱受難、死而存活,又為主為王、為天下人之寄托的描
述,如何奇妙地應驗在耶穌身上,後面有詳盡的討論。

第二章 職 份

第三節 君王
所謂耶穌是君王,不是指世上一般的君王,乃是指心靈之王、宇宙之王。
103

心靈之王:當羅馬巡撫彼拉多審問耶穌是不是王時,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
屬這世界”(約 18:36)。耶穌又曾對法利賽人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
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啊,在這裏'!`看啊,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
心裏”(路 17:20-21)。
宇宙之王即時空之王:因他是道的化身,那道是造化生養萬物的,這聖人亦是
“興起萬物、生養施與”者(2:4-5)。
凡在地上得國的,沒有不滅亡的,而聖人的國不在地上,才談得上永恒。凡不
以人心得國的,沒有不失喪的,而聖人的國恰恰是聖潔的心靈之國,直到永遠。這
些,老子都描述了:
一、受辱受難的主與王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麽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麽能勝
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麽能改變它„„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
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
一樣,不容易理解”(78:1-4)。
“為國受辱”,原文是“受國之垢”。“垢”字,即骯臟的黏附。人世間的骯
臟,即世人的不潔不善,可以引申為罪孽。“為國受難”,原文是“受國不祥”。
“不祥”,意即兇。一個柔弱如水、只身承擔一國的罪孽和兇難的人,竟然為主為
王,且為天下王,這在人世間實在是難以想象的。唯有道成肉身的耶穌,他“替這
一國死,並要將神四散的兒女聚集歸一”(約 11:52)。
那麽,為什麽這個柔弱如水、受苦受難的人,反而為主為王呢?其實老子在前
面有一句話,已經是個清楚的交待:“聖人的作為不是恃仗自己的能力”(77:
4)。真是一語道破天機:道的化身是憑藉大道的能力成就其事業的。在另一處,
老子又說:“聖人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2:3)。這是對歷史上
的“耶穌現象”一個多麽真切的預告啊!
二、知其榮、守其辱的掌權者
“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恒的恩
德充足豐滿,(使人)復歸於原初的本相。原初的本象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為
不同的器物。聖人使用他們,而成為掌權者”(28:5-7)。
“樸”,是最原初的存在,其實就是靈。人的生命的本根是聖靈。凡是接受了
聖靈的洗禮,即心靈與聖靈相識相融的人,就是聖人耶穌的器皿。器皿一詞,基督
徒是非常熟悉的,因為《聖經》多次比喻我們是神手中的器皿。對於這樣的人,耶
穌是他們的掌權者。而這件事的發生,完全是因著耶穌從榮耀的天上自甘降卑到地
上來,象虛谷一樣,成為人們從紛紜變幻的世俗爭競中復歸於安息的心靈故鄉。
三、“被褐而懷玉”的宗與君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我
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正因為你們有知識,所以不認識我(的話和我
的事)。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貴。所以聖人外表是粗麻衣,
內裏有真寶貝”(70:1-4)。
老子在這裏提出了“君”與“宗”。任何話語必有其根源,任何事業必有其統
領。顯然,老子宣達的話語(英文《聖經》中即 Word,中文《聖經》譯成
“道”),以及他宣道這件事本身,也是有宗有君的。老子的宗、君就是道本身,
104

就是道的化身聖人。老子說這聖人外表是粗麻衣,那些有學問有智慧的人根本不認
識他,但聖人內裏卻有真寶貝。由於不認識這位聖人,老子所宣達的道,天下的人
就不能明白,更不能實行;反過來說,若認識了這個宗與君,老子的道就很容易明
白,也很容易實行了。
耶穌自己說:“你們為什麽不明白我的話呢?無非是你們不能聽我的道„„我
將真理告訴你們,你們就因此不信我„„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你們若認識
了我,也就認識了我的父„„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約 8:43,
45;14:6;太 11:30)。
四、視世人如嬰孩、如芻狗的萬王之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理會世上所
謂的仁愛,在它眼裏,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愛,在
他看來,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5:1)。
這一句話的含義前面討論過了。當稻草狗擺在祭壇上、即在神面前時,就是極
聖潔、寶貝乃至神聖的;一旦離了神,不過是一堆不值錢的幹草。這正是世人生命
的真實寫照。由此可以看出,聖人是人的真生命、真價值的支點。
老子另有一段話,是說聖人將世人當嬰孩看待:“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
心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
良善的果子。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
的果子。聖人在天下,以其靈氣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註,凝視凝聽,聖
人則把他們當嬰孩看待”(49:1-4)。
這裏表明,聖人是人的心靈之王。視世人像嬰孩一樣,並非貶義。在老子看
來,嬰孩狀態是得道入道的表現。“專氣致柔,能嬰兒乎?”(10:2)在聖人面
前,人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了。耶穌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
進去”(路 18:17);又說“神的道,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
來”(太 11:25)。使聖人耶穌稱王的,顯然不是強力,也不是學問,乃是心靈
的懾服力。這力量出於神,因為神是人的心靈的賦予者(創 2:7)。
綜上所述,老子在描述聖人時,完整地內涵著以色列人所預言、《聖經》所見
證的耶穌的之全部職份:
不見而明,不行而知,實行言語之外的教化,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是完全
的“大先知”;
作世人認識上天的“式”,作赦免不善之人的“保”,受辱犧牲而又存活為
王,是希伯來人所稱的“大祭司”;
在受苦受難後為主為王為官長,像對待嬰兒與芻狗一樣統攝人的心靈與生命價
值,是獨特的“大君王”。
重要的是,這三重職份同時落在“聖人”一身上,是非常奇妙的;在中國描述
的這位 “聖人”,如此吻合於以色列出現的耶穌,更是“神跡”無疑了。
105

第三章 本 像

老子筆下這位聖人的原形是什麽?這樣的追問,類似面對一個文學家所塑造的
小說人物。我們當然不能把老子僅視為一個文學家,否則,老子五千言的價值又當
別論了。我們同樣不能把聖人當成一個小說人物,因為當初老子可不是寫小說;對
他來說,聖人的真實性絕不亞於道本身。
然而“聖人的原形”問題依然存在著,因為聖人的真實性在學術圈子裏仍然是
個不解之謎。
其實,聖人的原形是道,“他”是道的化身,是道的本像,這一點在《老子》
中幾乎是不言而喻的。只是當學者們在“常人、常理、常道”中來品味這位聖人
時,不能不一口咬定,這個道的化身是虛的,不現實的,在人類時空中找不到的。
老子本人自然不會同意這種看法。既然老子對虛幻恍惚的“道”的真實性堅信
不疑,那麽,他對具體實在的“聖人”的真實性更不會懷疑。盡管他不可能確切知
道他所描述的聖人就是六、七百年後出現在以色列的耶穌,盡管他不知道在猶太人
中有人與他同時、比他更細膩的發出有關“聖者”的預言,但老子似乎已經看見了
這位聖人:“他”與道同體同性,來到人間展現出道的慈愛公義和拯救。
第一節 直接展示:執大象者
老子所領悟的道,原本是無形無象、恍惚空虛的,“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
象”(14:5), 或“大象無形”(41:6)。但在另一處,老子說“其中有象”
(21:2)。從老子的這些描 述,再加上他多次使用“恍惚、玄秘、繩繩、冥冥、
吾不知、不可名”等詞,可以得知“道 體”本身不是一個可以確切見識和描述的
存在物,《聖經》亦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約 1:18)。
然而,老子在三十五章談到大道之象來到天下時,卻一反常態,分外明確地
說: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
害,反而 得享安息、平安、太平。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沈溺不前。大
道出口成為話語,平 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
窮”。
如果我們將這個對大道之象普化於天下的斷言,同老子另外二十多處對聖人的
預言結 合起來看,就不難發現:
第一,那原本恍惚玄妙的上天大道,是通過其化身和本像“聖人”,明確展示
於人間, 普化於天下的。“執大象者”,顯然便是大道的展現者、普化者“聖
人”,亦即“通人”, “上通天下通地、上通神下通人”之人。
同老子的“執大像,天下往”極相似,大先知以賽亞預言說:
“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
Jehovah 你的神,以色列的聖者,因為他已經榮耀你”(賽 55:5)。
《聖經》也反復見證說:耶穌是“神本體的真像”(來 1:3);“基督(耶
穌)本是 神的像”(林後 4:4);“愛子(耶穌)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
106

1:15);“從來沒有 人見過神,只有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 1:
18)。
第二,大道通過聖人帶給世人安息、平安、太平:“天下往,往而無害,安、
平、泰”。
以賽亞預言說:“到那日,耶西的根(耶穌)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
他,他 的安息之所大有榮耀„„現在全地得安息,享平靜”(賽 11:10-14);
“以色列的聖者如此 說:你們得救在於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賽
30:15)。
耶穌自己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
心裏柔 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
(太 11:28-29)。
殉難之前耶穌又對門徒們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我所賜 的,不象世人所賜的”(約 14:27)。
第三,美樂佳宴吸引世人,那聖者的真道卻顯得平淡無味,不被重視,然而威
力無窮: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
聞,用之不足既”。
耶穌的話語,真是最簡單明白的話語。他曾一遍又一遍地說,“凡有耳可聽
的,就應 當聽”!我常想,全知全能的神若要親自對人說話,一定會用最淺顯易
懂的語言,免得非要 學者專家去解釋不可,就被他們所壟斷,被人意所歪曲。
然而,世人更願意沈溺在“美樂佳宴”中。耶穌說:“我將真理告訴你們,你
們就因 此不信我”,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遠不見
死”(約 8:45,51;6:63)。 此乃“用之不足既”也!亦即老子在另一處所
言:“聖人懷裏有真寶貝”(70:4)。

第三章 本像

第二節 間接展示:“是以”及其他
一、“是以”
老子談聖人 29 次,有 22 次是用“是以”引出來的。“是以”,一般說來就是
“因此、 所以”的意思。在講完道體、道像、道性、道理之後,便用“是以”引
出聖人的作為來,這 就不僅是肯定了聖人的存在,也有聖人必然、已經存在的意
味;不僅是一個邏輯的結論,也 是一個現實的描述。所以老子的態度完全是不容
置疑的。請看例證: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輕易的許
諾,必不 大可信;看起來容易的,到頭來必難。所以,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
無難成之事 63:5-6)。
107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人為努力的,
必然失 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
不是自己努力去持 守,就不喪失(64:3)。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用調和
的辦法 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良善呢?所以,聖人掌握著
欠債的存根,卻不 索取償還(79:1-2)。
這樣一位與大道等日同語、融為一體的聖人,顯然就是道的化身,道的使者,
就是“大 道之理”的體現者。
二、其他
其一,老子曾直接用描寫大道的語言來描寫聖人: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
超乎一 切言語之外的教化。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
而不自恃其能,成 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2:
4)。
有人懷疑此處為錯簡,這是無法以常識來解釋時的習慣反應。其實《聖經》照
樣說:
“太初有道„„道就是神„„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他來到世界,世界也是
藉著他 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
典,有真理”(約 1:1-14)。
由此來看老子上述“聖人造化萬物而不居功”的話,就不獨為怪了。
其二,聖人與神為一方,而非與人為一方:
“以道來統轄天下時,鬼怪不作祟於人。不僅鬼怪不作祟於人,神祁也不傷
害人。不僅神祁不傷害人,聖人也不傷害人。這樣,兩相和好,互不傷害,德就交
匯融合於道,歸入其源頭了”(60:2-5)。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此處的奧妙在於,聖人是與神為一方的,而
不是與世人為一方;“他”是屬神、屬天、屬道、屬靈界的“人”,而不是一般的
人。這是值得細心玩味的。
其三,聖人在人間,一如大道在宇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1)。
這裏所說的天地,顯然就是宇宙的造化,大道的運行。萬物在他裏面而富有
意義和價值,正所謂“愛養萬物”而“萬物歸焉”(34:3)。一旦離了他便是稻
草、塵土而已(創 3:19)。
很妙的是,聖人恰恰就是在人間承擔大道在宇宙的角色:“他”對人間的世
人,正如大道對宇宙的萬物一樣,在他裏面者,便得著了生命的價值,否則,不過
是一堆稻草或一把泥土而已。
108

第三章 本像

第三節 自我展示:何以不為而成
老子在描述聖人時,有不少筆墨用在他的“無為而無不為”上:
“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
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
恃其能,成了也不 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永恒不滅”(2:3-5)。
“聖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
明。不自 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為
大,所以為天下王。正 因為不爭不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古人說“受屈辱
的必得成全”,這話難道是虛構的 嗎?那確實得成全的,天下便歸屬他”(22:
2-5)。
“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必努力而成就”(47:2)。
“聖人不靠人為努力,就不失敗;不是人為持守,就不喪失„„聖人要世人所
遺棄不 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
人從過犯中領回來。 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64:3,5)。
“聖人知道自己的神聖,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的神聖,卻不自我尊貴”
(72:3)。
“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贊自己
的才幹”(77:4)。
“聖人不為自己積攢什麽: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
一切都已給了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是加害於天
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81:4-5)。
這樣大量的“不有、不恃、不居、不積、不為、不處、不自見、不自是、不自
貴、不自伐、不自矜、不自為大”,同時又說“故明、故彰、故長、自知、自愛、
無敗、無失、成其大、功不去、愈有、愈多”,這到底是怎麽回事?這豈是通常所
謂的謙虛呢?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學者將老子歸為消極避世之流,即便有仰慕其
“清靜無為”者,也只是進到“無為”的一層而已,斷不能進入“無不為、功不
滅、為天下王”的一層裏面去。
認識了耶穌,這個大難題、大玄秘就迎刃而解了!
耶穌入世後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確切嚴謹地印證了老子筆下聖人“不為而
成”的秘密,叫人無可推諉。請看:
耶穌所言:“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面的父作
他自己的事”(約 14:10)。
“我沒有憑著自己講;唯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什麽,講什
麽”(約 12:49)。
“我在他那裏所看見的,我就傳給世人„„我說這些話,乃是照著父所教訓我
的”(約 8:26,28)。
109

耶穌所行:“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
的意思行„„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約 6:38,65)。
耶穌所作:“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唯有看見父所
作的,子才能作„„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約 5:19,30)。
“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約 8:28)。
“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作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
(約 5:36)。
耶穌所求:“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 5:30)。
天父啊!願你的旨意成全,“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
22:42)。
“人憑著自己說,是求自己的榮耀;唯有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
(約 7:18)。
“我若榮耀我自己,我的榮耀就算不得什麽;榮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們
所說,是你們的神”(8:54)。
一言以辟之,“他”是道的化身,其所言所行、所作所為,均不是憑藉自己,
均不是一己的言行作為,乃是大道的彰顯!
這個沒有上過學、33 歲便死去的木匠之子,竟留給了世界一條通天的路;兩
千年來,他的愛征服了人類的心;信仰他的歐洲和北美土地上,生長出現代文明的
洪流;今天有十八億從文盲到文豪、從農婦到總統的人稱他為主,為救主„„這豈
是一個卑賤、夭折了的年輕人三年走街串巷就能成就的事嗎?
很清楚,這聖者所成就的,絕非人的智慧、權柄、德行、學問所能成就的。耶
穌“無為而無不為”。是大道生他,大道催他,大道供給他話語,大道賜給他能
力,也是大道送他上了十字架,受辱受難,而為主為王(78:3)!
這裏,請看林語堂先生從一個獨特角度所作的見證:“耶穌的全部生活,本身
就是一種啟示,就是上帝之靈成為可見的,有實質來給我們看„„。只有耶穌,沒
有別人,能帶領我們這樣直接地認識上帝”1。

註釋:
1. 《信仰之旅》,中文版,257 頁。

第四章 使 命

第一節 普世大能的拯救
聖人的使命,一言以蔽之,就是拯救世人。
先請看二十七章:
“善於行走的不留蹤跡,善於言辭的沒有暇疵,善於計算的不用器具。善於關
門的不用門插,卻無人能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無人能解。聖人就是這樣一
110

直善於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一直善於挽救萬物,無物被棄之不顧。這就叫
承襲光明,傳遞光照”。
第一,這裏明確指出了聖人的使命是拯救。
第二,這種拯救非同一般,乃是從上頭來的光照,“是謂襲明”。
第三,這種拯救是普世的拯救,“故無棄人”,“故無棄物”。
第四,這種拯救是奇妙大能的拯救,恰如“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
者一樣, “聖人常善救人”。
再來看五十四章,老子再一次表述大能的拯救: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應
當祭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不停息。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
偽。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余。一鄉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
長。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
下。所以,將上面的道理用於一身,則知一身;用於一家,則知一家;用於一鄉,
則知一鄉;用於一國,則知一國;用於天下,則知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
就是從這裏”。
讓我們按著上下文,從五十二章到五十五章,前後連貫地來看老子這一段。
稍前,老子談到大道是唯一的拯救。“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
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這就是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這使我對大道確信
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52:6;53:1)。
接著,老子便揭示了那個世代的罪孽:“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
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
劍,吃膩佳肴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
啊!”(53:2-3)
此處,老子充滿信心的宣告了大道的善於拯救和保守:“善建者不拔,善抱者
不脫”,其意仿佛是說,盡管世道如此的敗壞,那拯救者卻自有大能行使拯救。然
後老子提出了祭祀敬拜的問題:“子孫以祭祀不輟”。用現代語言說,這裏強調的
不再是一個理論問題,乃是一個信仰實踐的問題。所謂“德”,不管是一家之德、
一國之德或天下之德,真正的源頭乃是大道的拯救,是信仰的實踐:“修之於天
下,其德乃普”。“德者道之舍”(管子),“德”字從 “得”,得於道也。老
子接著說,大大小小的道理也出於此:“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中國人常講
的“道德”與“道理”這兩個詞的根據,老子在這裏都歸結為“道”的拯救:無道
就無德,無道就無理;在大道的拯救裏,德就豐余,理就通達,是謂“道德”、
“道理”。
後面,老子緊接著就講到得了大道拯救與保守的人,其德性之深厚,就象嬰兒
一樣: “含德之厚,比之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55:
1)。這自然又讓人想起耶穌多次所說唯有回歸嬰兒方能得真道、見天國的話(太
11:25;路 18:17)。
大道藉著聖人所實行的拯救,老子還有多處闡明,下面三節將展開討論。這裏
只是先行點明,並看一看耶穌的應驗。
耶穌,即 Jesus,希伯來原文是 Joshua,意思是“主來拯救”(The Lord
Saves)。當神的使者向約瑟顯現時,對他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
111

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
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太 1:20-21)。全部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穌基督的拯救,這一點盡人皆知,無須多論。
耶穌的拯救,正如老子預言的“襲明”一樣,是從上頭來的光明:“生命在他
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我到世
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約 1:4,9;12:35)。
耶穌的拯救是普世的拯救。他的信仰者已經遍布世界。歷史一步步證明,對
“常善救人”的聖人來說,“無人被棄之不顧”。
耶穌的拯救是奇妙大能的拯救。一個沒上過學、33 歲就死去、貧賤卑微的木
匠之子,三年走街串巷,便征服了億萬心靈,改變了人類歷史,便建造和保守了延
綿不斷的“信仰之國”,這不正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嗎?
耶穌的拯救又是世界上透心徹骨、持久不衰的道德和愛的源泉。這是每一個信
仰者都可以見證的,也是凡親身接觸過信仰者的人樂意承認的。真可以說是“修之
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
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了。

第四章 使 命

第二節 拯救之內涵:復眾人之所過
“復眾人之所過”,點明了拯救的含義是離罪悔改,是回歸大道。
真正的信仰總是建立在這樣的事實上:在神眼裏,世人沈溺在罪過、墮落和死
亡中。 所以神對人的啟示和拯救,構成信仰的永恒主題。
耶穌入世傳道時,第一句話就是:你們當悔改──悔改,便是從罪惡中返轉回
來。耶 穌自己多次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路 5:32-33)。在
神看來,凡是不認 識神、不敬畏神、只沈溺於今生己身的,沒有一個稱得上“義
人”。耶穌說:“康健的人用 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 9:12)。
老子在預言聖人時,寫出了極為相似的話:“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
病。聖人 不病,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病,所以不病”(71:2-3)。
正像耶穌“要將他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老子預言聖人要“將眾人從過犯
中領回來”:
“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
拙而不 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
不是一己的作為”(64:5)。
聖人如此行事,乃是明明知道世人之所學、所貴,純屬病態;而世人所厭惡不
學的, 恰是健康的自在本相。所以聖人的道“與物反矣”(65:4),“反者道之
動”(40:1), 他要將世人從病態的“為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48:1)、
112

“欲得”(咎莫大於欲 得 46:2)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不是一己的作為,乃是依
據萬物自在的本相,亦使人回歸其本相。
世人有怎樣的過犯呢?聖人怎樣將他們領回來?老子說:
世人崇尚賢能而爭鬥,欲火中燒而心亂,聖人則可以使他們心裏謙卑、內裏飽
足、血 氣淡化、筋骨強壯,這樣,那些賣弄智慧的人就沒有用場了(3:1-5)。
在五十七章老子又說:
“天下越多禁令,人民越是貧窮。人們的利器越多,國家越是混亂。人的技巧
發達了, 千奇百怪的事就出現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所以聖人說,我
無為,民心自然歸化。 我好靜,民心自然框正。我無事,我民自然富有。我無
欲,我民自然純樸。”(57:2-3)。
接下來,五十八章,老子說人間的福禍、正邪、善惡,都不確定,變幻無常。
唯有聖 人超越了這一切,達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
境界:聖人行為方 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
絹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 炫耀”。
在第二章,有差不多相同的說法:人間的一切作為和言語都是相對的,美與善
中就包 含著醜與惡,一個說法中就包含著另一個說法,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2:3)。
可見聖人的拯救,是要讓世人領悟其有罪性、有限性的光景,從瞎子變為明眼
人,超 越自我,歸向真道。從認識論的角度說,人本是有限和有罪的,卻常以無
限和公義的眼光評 判萬事萬物,這正是世人活在罪過中卻不自知、有病而不以為
病的根源。所以老子說“不知, 知,病”:無知卻自以為有知,這就是病(罪)
(71:1)。

第四章 使 命

第三節 拯救之道路:抱一為天下式
“抱一為天下式”,點明了拯救的途徑是聖人的“抱一”、“為式”。
在前面“職份”一章中,我們談到耶穌作為先知、祭司和君王的三重職份,老
子筆下 的聖人一應俱全。這三重職份集中到一點,就是承擔拯救的使命。先知是
啟示者,祭司是獻 祭者,君王是牧養者,都是為著拯救活在罪中的世人設立的。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2:2),或“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馬王堆漢墓
出土本), 同時表明了上述三重職份。
式,即丁,原為人們認識天象的工具,用在聖人身上,顯然是借用。人不可能
成為木 頭作的輪子,這裏的意思是:聖人是世人借以認識上天的“中介”。《聖
經》在談到耶穌時 亦反復強調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唯有父懷裏的獨生子將
他表明出來”(約 1:18)。
在二十八章,老子顯然也是在描述聖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113

若以馬王堆出土的本子來看,“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即聖人秉持真道,成
為天下 人的牧者,這便有“為主為王”的意思了。耶穌則明喻他是羊群的牧者,
且天下別處的羊群 也要歸於這同一位牧者(約 10:1-16)。《詩篇》有一首優美
的詩歌:
“Jehovah 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蘇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 23:1-3)。
由於聖人是神差與世人的牧者,認識他便是得救,無須苦行修練。神的啟示與
神的拯 救是合而為一的,接受啟示便是接受拯救;信,便是義。所以老子說“吾
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天下之所以“莫能知,莫能行”,乃是因為世人未能認
識那“言之宗,事之君”,意即那 聖人;聖人“被褐而懷玉”,令那些自以為有
知識、有學問的人瞎了眼(70:1-4)。

第四章 使 命

第四節 拯救之對象:以百姓心為心
“以百姓心為心”,點明了拯救的對象是人心、是靈魂。
耶穌一來到世上,就把過去外在的律法超越了。在《馬太福音》5-7 章,耶穌
一開口 就直逼人心:不再只是“不可殺人”,乃說凡恨人的就是殺人;不再只是
“不可奸淫”,乃 是凡動淫念的,就是犯了奸淫罪;不再是“不可背誓”,乃是
凡起誓的,就是出於那惡者; 施舍時,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禱告時,要
關上門向暗中的父說話;不要為吃穿和明 天憂慮;不要論斷別人,等等。這一
切,耶穌說,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怎麽成全? 就是將律法種在人心
中,由外在的變成內在的。這正是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
“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
們裏面, 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 31:33)。
這便是《聖經》“新約”的內含。
曾有人問:天國在哪裏?耶穌說:天國不在這裏,也不在那裏,天國在你們心
裏(路 17:20-21)。這話的意思是什麽呢?天國不在聖地,不在教堂,也不在宗
教組織中, 乃是在信仰者的心中──神掌權統治之處。
說起敬拜,耶穌又說,你們拜神,既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神
的,要 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 4:23)。這話是什麽意思呢?敬拜不在某種宗教儀
式中,也不在美麗 的禱告詞中,乃是在誠實的心靈裏。
114

耶穌又賜給信仰者靈魂的平安,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
世人所 賜的”(約 14:27);“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
式。這樣你們心裏就 必得享安息”(約 11:29)。
老子筆下的聖人,正是這位心靈的拯救者: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裏謙卑,腹裏飽
足(3:4)。
“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聖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
他們外 在的愉悅(12:2)。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
(49:2)。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註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
在天下, 以其靈氣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註,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
當嬰孩看待(49:4)。
這位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就是看重世人的心靈高於一切。他以聖靈(道)
使人的 心靈渾然純樸,如同嬰孩一般,唯有這樣的人,才能從世俗的貪婪、狡詐
和驕傲中擺脫出來, 得到拯救。
聖人拯救的極至,是將永生賜給人。老子說,聖人救人,是承襲上天大道的光
明,傳 遞生命的光(27:3-4)。凡藉其光,復歸其明者,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
殃,這就是承襲永 恒、得享永生(52:6)。這正是耶穌所說: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 8:
12)。

第五章 降 卑

大能無比的道、至高榮耀的神,卻以最卑微的人形、最屈辱的方式,完成他對
人類的特別啟示與拯救,這真是一件令人驚訝、出人意料的事。然而老子的確這樣
書寫了,歷史的確這樣成就了,《聖經》的確這樣記載了。
第一節 老子的描述:知其榮、守其辱、處眾人之所惡
老子描述聖人時,有一半的筆墨,是用來描述他的“降卑”。我說“降卑”而
不說“謙卑”,是因為老子一再強調這位聖人原本是有榮耀、有大能、有權柄的,
只是在人間自甘卑下而已;正是在他的自甘卑下中,彰顯了他的至高地位和恩德。
讓我們一步一步解開這個奧秘。先看老子對“降卑”十六次直接或間接的描
述:
1 “聖人„„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
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2:3-5)。
2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處身於眾人
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8:1-2)。
115

3 “聖人„„不以自己的眼光,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
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正因為不爭不
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的嗎?那
確實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22:2-5)。
4 “知道其雄偉強壯,卻甘守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作為天下的溪
流,永恒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歸於純潔的嬰兒。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
暗昧,而成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作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誠不
移,(使人)復歸於無限的境界。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
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恒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歸於原初的本相”(28:1-
6)。
5 “聖人擯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29:4)。
6 “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裏長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裏有
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
辱,寬廣之德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茍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41:2-
4)。
7 “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
性絹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58:4)。
8 “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63:4)。
9 “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63:6)。
10 “聖人不靠人為努力,就不失敗;不是人為持守,就不喪失”(64:
3)。
11 “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
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
而不是一己的作為”(64:5)。
12 “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若有人
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聖人正是這樣,他
在上,人民沒有重擔;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傳揚而不厭倦。
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66:1-4)。
13 “聖人外表是粗麻衣,內裏有真寶貝”(70:4)。
14 “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卻不自我尊貴”(72:
3)。
15 “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視為自己
的才能”(77:4)。
16 “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
王”(78:4)。
歸納老子的這些描述,“聖人”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其一,就聖人的地位來看,他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知榮而守辱,處在世
人所厭惡的卑微境況中,來完成救人、為王的使命。《聖經》在見證耶穌時,正是
說他本有神的形象,反倒虛己,成為人的樣式,取了奴仆的卑微,存心順服(腓
2:6-8)。
116

其二,就聖人的作為來看,他的“不為”或“無為”,乃是因順大道,由道而
非由人成就聖業。這正是耶穌自己反復強調的:我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均不是
出於自己,乃是父神作他自己的工(約 5:19-30;6:38;7:15-18;8:28,50;
12:44-50;14:10)。
其三,就聖人的品格來看,他柔弱,謙和,著粗麻衣,樸實無華,艱而不難,
虛懷若谷(29:4;58:4;63:6;70:4 等)。耶穌自己說:“我心裏柔和謙
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
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 11:29-30)。直到在十字架上,耶穌仍為殺害
他的人祈禱。

第五章 降 卑

第二節 以賽亞的預言:被藐視、受欺壓、受盡痛苦憂患
年代可能稍早於老子的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對耶穌的預言如此清楚明白,以
致於我只要摘錄他有關“以色列的聖者”降卑受辱的一段話在這裏,讀者自己讀一
讀,比一比,就足夠了:
“我的仆人必行事通達,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聖。
許多人因他驚奇,他的面貌比別人憔悴,他的形象比世人枯槁。
這樣,他必洗凈許多國民,君王要向他閉口。因那未曾傳與他們的,他們必看
見;先前未曾聽道的,他們要明白。
他在 Jehovah 面前生長如嫩芽,象根出於幹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
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
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
待了。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
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Jehovah 使我們眾人的罪都歸在他身上。
他被欺壓,卻自卑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手下無
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經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
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
他雖然未行強暴,嘴中也沒有詭詐,人還將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
財主同葬。
Jehovah 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他獻自身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
並且延長年日。Jehovah 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賽 52:13-14;53:2-
10)。
117

第五章 降 卑

第三節 耶穌的應驗:貧賤的、短命的、沒上過學的木匠之子
當耶穌誕生在伯利恒時,除了神明所昭示的幾個東方智者和一小群野地牧羊人
之外,並沒有受到這個世界的歡迎。相反,他的同胞們一直視他為私生子,甚至指
明是士兵潘特羅與馬利亞的私生子 1 。木匠約瑟是他名義上的父親,也有約瑟所生
的弟兄姐妹們,但那時連這些弟兄姐妹們也不相信他是神的兒子。眾人更是譏笑
說:“這不是木匠約瑟的兒子嗎”?“這個人沒上過學,怎麽明白書呢”?“他是
被鬼附著了,而且瘋了,為什麽信他呢”?於是,許多次,人們攆他,用石頭打
他,甚至逼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
耶穌不僅是一個卑賤的人,也是一個短命的人。他三十歲出來傳道,只三年多
便被殺死了。這三年多,他是在貧困和淩辱中度過的。他自己說:“天上的飛鳥有
巢,地上的狐貍有洞,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耶穌來,是要將世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自己卻被世人的罪惡所謀害。他被
自己的門徒所出賣。那些士兵們汙辱他、鞭打他,吐唾沫在他臉上,又戲弄他,蒙
住他的眼問他說: “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他們又給他穿上華麗的
衣裳,給他掛上“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的牌子來嘲諷他,說:“你是基
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口渴了要水喝時,士兵給他
醋喝。拿槍紮他的肋骨,又占鬮分他的衣服„„。
然而耶穌始終柔弱如水,順服如羔羊。他始終柔和謙卑,充滿慈愛,只是說: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 23:34)。耶穌在十字
架上的最後一句話是: “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給了神(約 19:30)。
按人的眼光來看,耶穌的卑賤、貧困、曲辱和柔弱,實在是無以復加了。當我
們讀到老子筆下的道和聖人“上善若水,利萬物卻處眾人之所惡;知雄守雌,知白
守黑,知榮守辱;被褐而懷玉;無為而無不為;以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
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受垢受難而為主為王”等等,我們常常不解其義,更難
以想象一個大道的化身“聖人”,如何經受那“惡”、“雌”、“黑”、“辱”的
悲劣處境,如何展現那“無為”、“不爭”、“至柔”、“受難”的水樣人格,又
如何竟成了“百谷王”、“天下主”、“無不為”、“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完全勝
者。一切的一切,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然而竟在耶穌身上表現得如此淋瀝盡致、維
妙維肖,以致於叫整個世界驚愕不已,讓人類歷史跌破了眼鏡!
作為老子的後代和解讀者,看到他的話語竟如此活生生地應驗在耶穌身上了,
縱然我們的心再鋼硬,臉再尷尬,還能固執到幾時呢?
是的,耶穌的卑賤和貧困是無以復加了,他的柔弱和曲辱也是無以復加了,他
的不幸、短命和淒慘也是無以復加了!“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然而“無為
而無不為”:耶穌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真正無以復加的事:
歷史的紀年,公元 1996,是以他的誕生為標志的。
聖誕節、感恩節、復活節,這些越來越世界性的節日,都是在紀念他。
118

近兩千年來,他的信徒與日俱增。當今有十八億信徒遍及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和
民族。其中有文盲也有文豪如托爾斯泰、雨果和林語堂;有乞丐也有總統如美國從
華盛頓至今的愈四十任總統;有農婦也有科學家如牛頓、哥白尼和愛迪生„„,這
些人一同跪在卑賤、柔弱、短命的木匠之子腳下,稱他為救主、為主。正象當年不
可一世的拿破侖所說:亞歷山大、凱撒和我,是世界上三個最偉大的君王,然而和
拿撒勒人耶穌相比,我們都不過是過眼煙雲,耶穌的國度將沒有窮盡。
耶穌的話,雖然只有幾百句,卻已譯成一千多種文字,在不同的文化中傳播,
其發行量是歷史上所有的暢銷書都不能比擬的。
更重要的,耶穌進入了億萬人的心靈,拯救了無數墮落的人,將神的愛播撒在
人間,真正成為世上的光,成為生命的糧,成為靈魂的活水源頭。凡信他的人,都
在他那裏尋到了平安、真誠和通天的力量。
因著他的到來,世界上出現了基督教文明,正是在這個文明傳統中,流出了歐
洲、北美的現代化和民主化社會,為世界上其他文明宗教區域的國家所追趕和效
法。
美國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來德裏(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美國史評》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寫道:
“一代又一代過去,由我們所收集到的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對人類
歷史的影響:他實在是地球上所活過的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他所造成的影響仍在與
日俱增”。
另一位學者沙夫(Philip Schaff)對此補充說:
“拿撒勒的耶穌,既無財力,又無武力,他卻比亞歷山大、凱撒、穆罕穆德與
拿破侖征服過更多的人。他未受過科學與學術的訓練,但為人類俗世和宗教知識上
所帶來的無窮影響,遠勝於人世間一切的哲學家和學者。他未受過高深的教育,但
他的言語擲地成金,遠勝過任何演說家和詩人所期望達到的效果。他未曾動筆寫下
一句自己的話,卻使許多人揮筆,寫出無數以他為中心的講章、證詞、詩歌、繪畫
與書卷。他的影響遠比古今偉人們所能產生之影響的總和為甚”2。
這就是一個貧賤的、短命的、沒上過學的木匠之子,用三年時間走街串巷所成
就的事嗎?是他,又不是他。請聽他自己的話: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
麽„„乃是住在我裏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約 5:19,30;14:10)。
“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約 8:28)。
“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約 6:65)。
“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作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
(約 5:36)。

註釋:
1. 麥道衛(Josh McDowell):《鐵證待判》,更新傳道會,1990 年版,第 159
頁。
2. 同上書,第 183 頁。
119

第五章 降 卑

第四節 “反者道之動”:“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重溫一下老子和以賽亞的預言。
老子指出聖人的特征:他是從雄強來守雌弱,從光明來入黑暗,從榮耀來受屈
辱;他外表粗卑,內心柔和,虛懷若谷;他不自為,不自見,不自恃,不自大,然
而成其大,功不去。
以賽亞說:他如被宰殺的羔羊,受辱受苦,然而 Jehovah 所喜悅的事,必在他
手中亨通。這位以色列的聖者,必成為全地之神(賽 54:5)。
神為什麽要在最卑微的人身上,以最屈辱的方式,成就他的啟示和拯救?
這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乃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
即使你是一位無神論者,你只是假定全能者要向世人成就他自己的拯救事業,
那麽,請你想一想,全能者會化身成什麽樣的人來到世上呢?
他不會化身成一個高貴的人,免得世人說,看啊,高貴結出了果子。
他不會化身成一個有學問的人,免得世人以為他的作為是出於人間學問。
他不會化身成一個長壽的人,免得世人將神跡歸於人的持久耕耘。
他也不會化身成一個剛強有力的人,免得世人將他的大能混淆於人的意志和能
力。
他將自己的榮耀和權柄,在一個凡是世人所看重的東西均被剝奪殆盡的人身上
彰顯出來,就可以讓人知道:他是神!
再假定全能的神要向世人啟示他自己和世人的真相,試想他會使用什麽樣的語
言呢?
他不會使用深奧的哲學語言,免得被一小撮哲學家所壟斷,再像二道販子一
樣,加上私意販給廣大的百姓。
他不會用邏輯推理的語言,否則,人類就會說,看啊,神在我們人的邏輯思維
能力下面,現出原形了。
他也不會借助科學公式向人說話,因為他深知人心,他知道有一天人類會使用
同樣的科學公式,發明出“全能”的毀滅性武器,直至要將“全能者”毀滅掉!
全能的神,他必然、也確實是使用了人類最簡單明了、婦孺皆知的言辭和比
喻,讓凡是有耳朵的,就可以直截了當地聽他的話語;耶穌的確再三地重復說:
“凡有耳能聽的,就應當聽”。這正如老子所說:“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
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35:3)。
老子進一步概括指出,大道的作為恰恰是與世界相反的:
“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麽奧妙,多麽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麽不協調,甚至
大相徑庭,然而,唯有他,才是一直通向大順的啊!”(65:4)。
“(與世界)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40:1)。
耶穌在教訓人時說:“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路 16:15)。這
不正是“反者道之動”的絕好解說嗎?
120

世人看重財富,耶穌卻一貧如洗,他說:不要在地上積攢必朽壞的財富,要在
天上積攢那永不朽壞的財富(太 6:19-20)。正所謂“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
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62:3)。
世人尊貴學問,耶穌卻沒上過學,他說:神的道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象
嬰孩就顯出來(太 11:25)。正所謂“棄智,絕學,復歸嬰兒;明白四達,能嬰
兒乎?”(19:1-2;10:2,6;20:2-7;49:4)。
世人爭先攀高,耶穌卻降卑受辱,他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凡自卑的必升為
高;在前的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路 11:14)。正所謂“後其身而身先”;
“曲則全,枉則直”(7:2;22:1)。
世人崇尚剛強有力,耶穌卻無為柔弱,他心裏柔和謙卑,如同純良的羔羊。正
所謂“ 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48:2;66:4)。
世人貪戀生命,耶穌卻舍棄生命,他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
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 16:25)。正所謂“貴大患若身(最大的禍
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壽”(13:1;7:2;
33:6)。
世人追求享受,耶穌卻是來服侍人的(可 10:45)。他為門徒們洗腳(約
13)。林語堂先生說耶穌為門徒洗腳,“是一件老子在意料中可能作過的事” 1.。
全能的道,藉著這位聖者,以一切均與世界相反的方式,在世界上彰顯他的權
柄和榮耀,以此便告訴了世人:這不是你們人的作為,乃是“(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40:1),是神的足跡!

註釋:
1. 《信仰之旅》,中文版,243 頁。

第六章 犧牲

“犧牲”一詞,本意為“祭物”。現代漢語賦予這個詞主動的含義,引申為人的獻
身 行為,但本意並沒有消失。
第一節 犧牲與復活
無論是老子或以賽亞,都不曾直接論到聖人的復活,但是都有聖人永恒不死的
意味。如以賽亞說他“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
日”(賽 52:13;53:10)。老子最明顯的描述是在第七章:“聖人後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
“外其身而身存”,即“聖人將自身置之度外,反而存活”。
正像其他多處一樣,老子和以賽亞的預言是很原則的,而耶穌的應驗自然具體
得多。當耶穌知道自己在十字架上獻身的時刻已經來臨,他伏俯在地向神說:“我
父啊,倘若能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121

願你的旨意成全”(太 26:39,42)。在他被抓被殺以後,他的門徒們作鳥獸
散,連彼得也三次不認他,要去重操打漁舊業了。只是當耶穌從死裏復活並向門徒
們多次顯現以後,門徒們喪死的心也復活了。他們重新聚集,領受了耶穌所賜的聖
靈,便四處放膽傳講福音,直到一個個相繼殉道。人間沒有留下耶穌的軀體。他還
活著,且比“天長地久”。不僅對於信仰者,即使對於這個世界來說,耶穌的“活
著”也已是不爭的現實了。

第六章 犧牲

第二節 犧牲與天下
“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
人,堪 得普天下的信靠”(13:4)。
在這段話之前,老子剛談了聖人,接著便說世人的大禍患就是太看重肉身性
命,而如果 像聖人一樣 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去為天下,去愛天下,就不僅不會有
大禍患,而且堪稱天下人的寄托和依靠了。
耶穌以他的死,成為天下人的寄托和信靠,平安與安慰。這已經成為一個越來
越普遍的事實。縱觀人類歷史,唯有耶穌,是用自己的死亡,賜給世人生命;是用
自己的苦難,賜給世人平安;是用自己的短命,賜給世人永生;是在世人的恨中死
去,為了讓世人在愛中活著。
殘酷的刑具十字架,因著這位聖人曾死在上面,就在全地放出生命、平安和愛
的光。這光已經照耀了近兩千年,越來越廣、越亮„„

第六章 犧牲

第三節 犧牲與為王
在《老子》後面,更密集地談到聖人。從五十七章到八十一章的 24 章中,有
16 次論聖 人;而在最後的 5 章中,竟有 4 章 5 次談聖人。更有意味的是,這最後
的幾次談論聖人,恰恰是 有關他的功成、為王、永愛和“愈有愈多”的。現在我
們就來看看第七十八章有關聖人“犧 牲與為王”的描述:
“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所以聖人說:
那為國 受辱的,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的話,聽起
來好像反話一樣, 不容易理解”。
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當時的人大概都聽說過,但無人能行出來。當時的世道已
是以強 淩弱,以大欺小。然而聖人卻宣告說:那承受汙垢和兇難的,也就是那柔
122

弱至極,以致於所 有的汙辱、陷害、兇惡和罪孽都加在一人身上的,就是天下之
王。古往今來,有誰如此呢? 唯有耶穌!
有誰柔弱像耶穌呢?正如以賽亞所預言的,“他象羔羊被牽到宰殺之地”。然
而,他 是在承擔天下的汙垢與罪惡:“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
苦。他為我們的過犯 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到他身上。
他將命傾倒,以致於無”(賽 53:4-7,12)。 然而他卻為王:“救贖你的,是以
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神”(54:5)。
當猶太人商議對付耶穌時,“內中有一個人,名叫該亞法,本年作大祭司,對
他們 說:`你們不知道什麽!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
的益處'。他這 話不是出於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要替這
一國死;也不但替這一國死, 並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約 11:49-
52)。
看,耶穌為國而死,受國不祥,卻要聚集神的兒女歸一,要作他們的王。
當羅馬巡撫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
己說的, 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彼拉多說:“我豈是猶太人呢?你本國
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 給我。你做了什麽事呢?”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
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 仆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
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就對他說:“這 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
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 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
就聽我的話”(約 18:33-37)。
耶穌嚴正分明地應驗了:他柔弱至極,受辱受難,卻為主為王;他受的雖是一
國之汙 垢不祥,卻成了普天下人心之王,萬王之王!
林語堂先生曾引用雷男的話說:“自從你死了之後,你比你在這世界旅行時更
活躍一 千倍,更可愛一千倍,你將成為人性的屋隅首石,那些想把你的名字從世
界上除去的,將會 被震垮到底”1。

註釋:
1. 《信仰之旅》,中文版,248 頁。

第七章 功 成

聖人不僅無為,而且無為到柔弱的地步;不僅柔弱,而且柔弱到卑辱的地
步;不僅 卑辱,而且卑辱到身亡的地步。
然而,聖人之身永存,比天長地久;聖人大功告成,經代不去;聖人成為社稷
之主, 天下之王;聖人拯救人心,置百姓如嬰孩„„
這聖人,是何等奇妙的一個“人”!這件事,是何等奇妙的一件事!
123

更奇妙的是:老子竟寫了出來,耶穌竟行了出來,人類歷史竟經歷了,見證
了,今 天讓你我知曉!
現在,我們來看老子最後一章,這是對這個“人”、這件事最後的交待。
第一節 聖言:不美、不辯、不博
這最後一章,即八十一章,前三句話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可信
的不 華美,華美的不可信。良善的不巧辯,巧辯的不良善。真懂的不廣博,廣博
的不真懂。
這是指聖人留下的話語 The Word,即道 :信言,善言,真言。
古今中外的言語中,有誰的話符合這樣的條件:不美之信實,不辯之良善,不
博之真知。
耶穌只留下了幾百句話,重復出現在《聖經》新約的“四福音書”中。
耶穌的話一點也“不華美”,都是大白話,且多為日常比喻,經常重復,不
加修飾, 道地是農民、牧人、漁夫的語言,有時直率粗樸得叫世人厭棄(約 6:
61)。然而,這話中 卻有大信!他自己宣告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
就是生命„„信的人有永 生”(約 6:47,63)。的確,他的門徒為傳揚他的話一
一舍了命。近兩千年來,他的話正 傳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十幾億不同文化、種
族和階層的人“信”他的話,且在這“信”中 得著了身、心、靈的祝福。這不正
是那“不美的信言”嗎!
耶穌的話更“不巧辯”,每句話都是直接宣告,如同天上來的光,直接照進
人心, 絕不與人腦繞來繞去地周旋。你要麽看見了這光,要麽看不見,有什麽辯
論的余地呢?他常 說的話是:“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又常說:“凡有
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他大 聲宣告說:“我是世上的光„„我是生命的糧„„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人若喝我所 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
在他裏頭成為源泉,直湧到永生„„”。這哪裏有什 麽轉彎抹角的論證呢!這是
真正的不辯之言。不辯之中卻有大善,就是神的愛在其中,流溢 無窮!因為這是
拯救之言,這是啟示之言,是父母喊兒女回家的呼喚之言。凡信這善言的人 ,就
進入了神的良善中,並且將這天上的愛化做人間的愛。這不正是那“不辯的善言”
嗎!
耶穌的話也“不廣博”,並不像學者、文士、法利賽人,旁證博引,賣弄學
問。耶穌 只是對人的靈魂大聲呼喚。他知道天上地下的事,他知道創始成終的
事,但他對門徒們說, 若將這些事都告訴你們,你們承擔不了(約 16:12)。他
又對猶太人的學者說:我對你們 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
何能信呢(約 3:12)?耶穌的話雖然不博, 卻是真理。他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
的道,就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 8:31-32)。 因為他的道可以
使人從罪的權勢中解放出來;他正是那“不博的知者”。
林語堂先生曾談到耶穌的話語,特摘錄一段在此:“無論哪一種神學,都削弱
了耶 穌教訓的力量及簡易。不錯,使徒信經有許多問題及答案。在耶穌自己話中
卻沒有要詢問 的事情,沒有蒙昧人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在耶穌自己的話中沒有神
秘的定義,沒有危險的 推論,沒有自我欺騙的辯證法„„耶穌從來沒有解釋他的
信仰,從來沒有申訴他的理由。 他最多是說:‘你們到如今還不明白嗎?’他教
124

導人時不用假設也不用辯論。他用極度自 然和優美的聲音說:‘人看見了我,就
看見了父。’他用完全簡易的態度說:‘我這樣吩 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
愛。這統統是歷史上的一種新的聲音„„他有一種真正高貴的 聲調,例如:‘凡
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這是耶穌溫柔 的聲音,
也是一種近兩千年來浮現在人類理解力之上的命令的聲音” 1。

註釋:
1.《信仰之旅》,中文版,248、240、245 頁。

第七章 功 成

第二節 聖功:不積而愈有,與人己愈多
《老子》在最後一章的中間說道: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不為自己積攢什麽:
既然一 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世人,自己就愈
發豐富了。
這是講聖人留下的事業:“不積”而“愈有、愈多”。
類似的描述還有很多:“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63:4);“聖人無
為故無 敗”(64:3);“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3);“夫唯不居,是
以不去”(2:5),等等。
同樣的描述也用於大道本體:“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以其終不自為大,故
能成 其大”(34:1,4)。可見聖人與道體是同性、合一的。
這就是為什麽聖人能夠“不為而成”:他從頭到尾不是憑藉自己的作為,乃是
彰顯 大道的旨意與能力;聖人之“不為”,正乃大道之作為;聖人之“不積”,
正乃大道之所積。
按條理來看,這裏有三層意思:
其一,聖人不自我積攢,一切都為了世人,一切都給了世人。“既以為人„„既以
與人„„”這個句子以“既(既然)”來引導,表明這已經是事實,一如前述:聖
人已經 “受辱受難”了(78:3)。
其二,聖人卻“愈有、愈多”,顯然是結論,一如前述:聖人“為主為王”(78:
3),也是老子反復說的“終為大”。
其三,以上兩者的奇妙聯系,是最值得深思的。聖人不自恃,顯然別有所恃;
不自見, 顯然別有所見;不自大,顯然別有所大。其實,即使對一個初讀老子的
人來說,聖人與大道 的一體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聖人作為“人”的自我放棄,
恰恰是作為大道化身的成就。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耶穌的應驗。
125

其一,耶穌沒有財富、沒有學位、沒有長壽,且受辱受難,將自己的一切連同
生命都 舍棄給了世人,其“不積、為人、與人”,顯然是無以復加了。
其二,耶穌的“愈有、愈多”,也已被近兩千年來的歷史證明了。從當初十二
個門徒, 到今天十八億信徒,遍及全球的教會,延綿無盡的詩章,恢弘的基督教
文明„„一個以人的眼 光來看卑賤、短命、柔弱至極的木匠之子,成了人類歷史
上最重要的角色。“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成了房角的頭塊基石。這是 Jehovah 所作
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詩 118:22-23)。耶 穌曾提醒猶太人說:“這經文
你們沒念過嗎”(太 21:42)?
其三,關於以上兩者的關系,即為什麽聖人“知其榮,卻守其辱;守其辱,卻
得其榮; 不積,卻愈有;無為,卻無不為”,耶穌更是明明白白地說清楚了:
“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 自己作的”(約 8:28);“我不求自己的榮耀,有一位為
我求榮耀、定是非的”(約 8:50); “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你不信嗎?我
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 我裏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你們
當信我,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 作的事信我”(約
14:10-12)。
一位大道的化身,來人間示道、踐道、普化大道,愛人、救人、教化世人;他
既是一 個活生生的“人”,又是活生生的“道”。這一點,便是老子筆下的聖
人、以賽亞預言的聖 者、歷史上的耶穌,其“至卑而盛榮、無為卻大成、俗世有
聖功”之奇妙作為的謎底。

第七章 功 成

第三節 聖愛: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老子》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話是:
“天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
是加害 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
這裏交待了大道與聖人的最終本性:道就是愛,聖人就是愛。
老子多次明白談到大道的慈愛:“他愛撫滋養萬物”(34:3);“最高的善
像水一 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8:1);“道生出萬物,又以
恩德去蓄養,使它 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保護。這可真是深
不可測的恩德啊”(51:4); “道為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
古時候為什麽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它 裏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
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寶貴的啊!”(62:1,4)。
講到聖人,老子反復強調他降卑受辱,完全是為了世人,絕非與世人相爭。請
看第六 十六章:
“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
萬民之 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聖人正是這樣,他在
126

上,人民沒有重擔; 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傳揚而不厭倦。
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 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天下樂推而不厭”,這句話使人想起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基督徒、前仆後
繼地傳 “福音”,其熱誠、獻身、聖善和持久不渝,世界上再也沒有哪一項事業
可以與之相媲美! 耶穌的卑辱低下,形成了大海,億萬條心靈的江河歸向他,川
流不息。“譬道之在天下,猶 川谷之於江海”: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
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32:5)。 老子的比喻多麽貼切!人心之所以如此敬
愛他,“樂推而不厭”,乃是因為他愛世人:常善 救人,故無棄人(27:3),以
百姓心為心(49:1),復眾人之所過(64:5),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58:
4),外其身,後其身(7:2),舍榮守辱,舍白守黑(28:3,5),為國受 辱,
為國受難(78:4)„„。
在臨近結尾的七十九章,老子有一段描述聖人之愛的話,可謂維妙維肖:
“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已,並不追
討;無德 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79:2)。
如果不聯想道化聖人的拯救之愛,就很難理解老子所謂“欠債”的話。耶穌在
教導人 禱告時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 6:12)。債是什麽
呢?就是人身上裏 裏外外的罪,就是對神的“虧歉”。這些債,洞察人心的神都
是一清二楚的,但神並不追討、 定罪,乃是藉著聖人耶穌來讓人認罪悔改,領受
他的道,以便在他的道裏“有求以得,有罪 以免”(62:4)。
請看耶穌的話:“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審判世人,定世人的罪,乃是要
叫世人 因他得救”(約 3:17)。
“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是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
是與世 人相爭”。《老子》通篇末尾這句話,恰似這位中國大先知對世人語重心
長的最後一次叮嚀。
的確,信從聖人耶穌而“坐進此道”的人,並不失去什麽,乃是得著生命之
光。耶穌 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 10:10)。耶
穌不爭國土,不爭財 富,不爭權力,“不與天下爭”;相反,倒是賜給不同國
土、不同地位、不同種族、不同文 化、不同學問的人們一個共同的祝福:愛的活
水,靈魂的安息,人生的平安和真誠,以及永 恒之境。
在結束這一部的討論之前,我想把老子筆下這位聖人的特性──這些特性已經
一一被 耶穌所應驗了──用簡單幾句話概括一下。
老子筆下的聖人具有“三個特性”:
普世性:其內涵沒有中華民族性、空間性的界定;後來應驗在以色列而面向全
人類。
永恒性:其出現沒有具體年代性、時間性的界定;後來應驗在公元元年而貫穿
歷史。
真實性:其存在沒有任何假定性、前提性的界定;後來的應驗表明此啟示來自
永恒。
老子筆下的聖人具有“四種合一”:
人格與道格的合一:聖人是人,卻又具有道性,秉執道象,展示道的作為,配
享道的 描述,全然是“道的化身”。
127

榮耀與降卑的合一:來自於、且自知其榮、其強、其白,卻甘守其辱、其弱、
其黑, 以作為“神人中介”。
慈愛與公義的合一:愛養萬物,以百姓心為心,常善救人,卻深知人罪,握有
債根, 以百姓為芻狗,以作為“罪人中保”。
犧牲與權能的合一:外其身,舍其身,為人與人,受辱受難,卻愈有愈多,其
功不去, 而成為“天下之王”。

第三部:為道之道 (靈修篇)

第一章 為道之要則

兩千多年來,老子的“道”含義隱晦不明,不僅導致了眾說紛紜,久而久之亦
使人淡漠相遠、不以為然了。同樣,老子重筆飽墨的“聖人”,亦因難解、未解而
不去求解,以致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直到道成肉身的聖者耶穌入世,嚴格地
說,直到今日耶穌之道大規模、深層次地進入古老的中華神州,才使老子的道和聖
人確切顯明,一如千古謎團獲得破解,又如玄機預言一朝應驗,使原來費盡心機卻
難免支離破碎、汗牛充棟卻似乎難圓其說的解老之學,破天荒有了神光照啟。如
今,老子的道和聖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乃是活生生流行於歷史裏,真切切實現於
信仰中,一下子顯現出時間和空間的完整活力。
兩千多年來的“為道之道”,亦因道本身的隱晦不明而幾乎成了秘不可及之
術,所謂“得道升天”全然是一種天方夜潭了。在不知“道”為何物的情況下,為
道修道自然容易導致神秘主義、出世主義、功利主義等等。於是我們在歷史上看
到,本來“愛養萬物”的道,卻不能在求道修道者中激發出愛的熱情來;本來“周
流左右”的道,卻成為極少極少“高人”的囊中獨享之物;本來入世救世之道,卻
變成避世出世的隱遁之門;本來光明寬廣的大道,卻被“得道者”們歪曲成了厚黑
陰術;本來無欲、淡生、舍身的聖潔之道,卻引身出樂欲、恣生、貴身的 “房中
術”之類„„。道不明,尋道而迷;道不明,行道不彰。即使《聖經》舊約上記載
的猶太人,其道亦常不明,尋道多有偏失。直到耶穌將大道表明於世,道才顯出愛
的本相,成為播撒平安的良善之道;道才顯出寬廣的胸懷,成為“持大像、天下
往”的福音之道;道才有了實踐上的可能性,成為謙卑者皆可尋、可得、可遵從的
啟示之道;道才有了時空的真實性,成為出世與入世一體的拯救之道。一句話,因
著耶穌,老子五千言中的道和聖人都活了:道是廣明的大道,聖人是活的聖人。也
是因著道成肉身的聖人耶穌,我才可以將老子之道的光明正大和為道修道的信仰精
意試著破譯開來,成為任何讀者都能領會、操練、獲益的“上天賜福”。
兩千多年來老子筆下那隱晦不明的“道”,如今明朗了,誰還有理由非要再將
其沈沒於隱晦不明中呢?撲溯迷離的聖人如今顯明了,誰還有理由非要將其再扼守
於撲溯迷離中呢?原來的尋道修道之途不能發揚踐用,不能造益人群,如今因著聖
者耶穌,尋道修道成了光明、良善、普遍、易行的事,誰還有理由非要再將其封殺
128

於不能正大光明、不能發揚踐用、不能造益人群的“偏窄之道”中呢?“天地之
根、萬物之母、愛養萬物、常善救人”的大道,亦即化成聖人耶穌的“太初之
道”,彼此並無二致也!
親愛的讀者,您若有心求道修道,就請放下一切知識上的偏執,因為這不是一
場學術論爭,乃是一次個人心靈的體道旅程,但願你我都滿載而歸。
總則: 歸根復命、入道襲常
《老子》以下三章,可視為修道的總則:
第十六章: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我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
看出其來龍去脈。萬物紛紜百態,都復歸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息。平靜安
息便是復歸了真生命。復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認識永恒便是光明。不認識永恒,
就會任意妄為,後果兇險。認識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
蕩。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歸入道,
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第五十二章: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
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能這樣,縱
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你就終身不會有
勞苦愁煩。敞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能見
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
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第六十二章:道為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詞固然可
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
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裏呢!古
時候為什麽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裏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
以道是天下最寶貴的啊!
一、我們有一個根,有一位母
“致虛極,守靜篤”,內在的眼睛便看到天下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都歸回本
根,就是創始世界的“母親”,亦即那深藏、庇蔭、養護萬物的“道”。這種對
根、對母、對造化主的確認,無疑是求道修道的前提。
二、歸根守母,得享平靜安息
一旦體認到我們有根有母,心必向往之。一旦心靈越過大千世界的紛紜表象,
觸及到冥冥之中的根與母,你會感受到何等的平靜安息!“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
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詩 131)。
三、平靜安穩處,生命之本源
老子說“靜曰復命”,復命,表明生命原本出自那裏;故心靈一歸向“他”,
頓覺平靜安息。《聖經》也說“生命在他(太初之道)裏頭”(約 1:4)。
四、回歸生命本源,便是進了永恒
“復命曰常”,常就是永恒。在永恒之道裏,生命可得長久,正所謂“沒身不
殆,無遺身殃”。“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當年門徒們亦對耶穌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約
6:68)?可見這話不是虛枉的。
五、進入永恒之道,須藉大道之光
129

老子說:“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顯然,大道有光照臨
世間,世人方可借用。其實老子在三分之一的章節中描述的那位道的化身、入世聖
人,就是臨在人間、普化大道的“道光”。《聖經》說太初之道就是人的光,那光
來到人間,人間卻不接受。耶穌多次說:“我到世上來,乃是光”(約 8:12;
12:35,46 等)。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 14:6)。“用其光”,就是指道
路;“復歸其明”,就是指真理;“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就是指生命。妙哉!”
六、神奇大道,赦人罪過,賜人福份
老子深知,美好的言語(美言),美好的行為(美行),雖然可以使人得尊
榮,受敬重,卻無助於其罪性(不善)的剔除。唯有無限的大道之光照臨人心,才
能使人超越自己的有限、暗昧之性。所以老子說:“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一章 為道之要則

第一則: 反
反有二意,一是“相反”,二是“返歸”。二意相通:反於世界,返歸於道。
一、反者道之動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65:4)。老子列舉說,與
一般的事物事理恰好相反,大道之行,非以明民,將以愚之(65:1);不崇賞賢
能,不看重珍寶(3:1-2);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8:2);明白四達以致於
擺脫知識(10:6);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優(19:1-2);以
無為為作為,以無事為事情,以無味為味道(63:1)„„
故曰“反者,道之動”(40:1)。道成肉身的耶穌,老子筆下的聖人,處處
取了“與物反矣”的樣式: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28);被褐而懷玉
(70);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受國之垢,受國不祥(78:3);欲
不欲,學不學(64);世界器重學位,他卻沒上過學(約 7:15);世界崇尚高
貴,他卻生就卑賤(可 6:3);世人追求財富,他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 8:
20);世人羨慕美貌,他卻“無美貌使我們可以羨慕他”(賽 53:2);世人珍惜
尊嚴,他卻受盡了侮辱(太 26:67;27:27-31);世人向往力量,他卻柔弱如羔
羊(約 1:29;賽 53:7);世人渴求長壽,他卻只有 33 歲的短命„„好一個“反
者道之動”!
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相反(返歸),是道的運動所在”。故“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
(路 16:15),故“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 12:2)。耶穌說他的門徒不屬世
界,正如他不屬世界一樣,並宣稱,“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
17:14,16;16:33)。門徒保羅體認到:“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
130

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 6:14)。這一“反於世界”的原則,乃
是修道的真正出發點;與世界水乳交融的人,無法修道。
“反於世界”,乃因“全世界都伏在惡者手下”(約一 5:19)。貪婪私欲就
是驅動世界的動力,巧取豪奪就是它前行的輪子,利益享樂是它的無止境的目標,
狂妄無知則是它無神的眼睛。於是苦難、邪惡、妒忌、誹謗、仇恨、殺戮、死亡,
充滿了世界。靈魂與良知像罪海中的垂死者永遠在殷殷地呼喚著美善,默默地期待
著拯救。
“反於世界”,又因“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這世界和其上的欲望,都
要過去”(哥前 7:31;約一 2:17),正所謂“不道早已”:違背大道的,是早
已註定要滅亡了(30:5;55:5)。“唯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長存”(約一
2:17),正所謂“道乃久,沒身不殆”。
三、歸回安息
“你們得救在於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
30:15)。歸回,又可譯成悔改。現在已是歸回的時候,現在已是悔改的時候。凡
是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罪惡虛枉的人,凡是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幻短暫的人,何不順應
良知的殷殷呼喚和靈魂的默默期待,歸回本根,復守生母?何不坐進此道?何不藉
用其光,復歸其明?如此者,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有反於世界之心志者,便是反於罪惡;反於罪惡,便是在返歸美善。
有反於世界之心志者,便是反於虛幻;反於虛幻,便是在返歸真實。
有反於世界之心志者,便是在反於必朽壞必過去的東西;反於必朽壞必過去的
東西,就是在返歸那永不朽壞、永不過去的永恒之道。

第一章 為道之要則

第二則: 損
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修道者須知,修道與求學截然不同。求學用的是頭腦、智能,修道用的是心靈
與誠實;求學的結果是相對有限的知識越積累越浩繁廣博,使人在理性上自得自
溢;修道的結果則是人的靈性升華精誠,越接近那絕對無限的自在者便越發謙卑虛
己。
求學既是基於人的有限的智慧、道德和生命,便永遠不能企及無限,正如有限
數相加永遠達不到無限數,永遠只是趨向於無限而已,正所謂“人生有涯,學海無
涯”。於是,“為學日益”常常變成“為學日欲”,即“情欲文飾日以益多”(河
上公註),“務欲盡其所能,益其所習”(王弼註)。多少人窮心皓首,及至一把
土灰,也不能迷途知返歸根復命,完全將生命失喪在虛幻短暫的捕風之中;為學者
乃是個人的小捕風迷失在人類的大捕風之中。
二、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為道乃是從變換不定的紛紜萬象中返歸生命本體,從外復內,由多歸一,由演
知識(學)到得生命(道),所以日損:情欲日失,文飾日淡,驕氣日去,功利日
131

薄,血氣日消,虛從中來,靜從中來,卑從中來,柔從中來,心田純潔,靈性復
蘇,於是道光得以射進內裏,聖靈得以流入內裏,神意得以啟示內裏。一經領悟、
融入並順從神道,便如乘風雲之上,如坐順舟之中,無須己為,卻無所不能為了。
因為“在人有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 19:26)。聖者耶穌在人類歷史和心
靈上成就了神奇大事,何也?他說:“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我實在告訴
你們,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約 5:19;8:28 等)。貧窮、卑辱、無學、短
命的聖者耶穌,真真是“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三、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為道者所損的,均不出虛幻、短暫、相對、變化的身外之物。損了這些,才好
返歸真實永恒、絕對不變的生命之道;如此,豈不益也!反之,若求身外之益,必
被其眼前利益所迷惑牽累,錯失生命之道而不自知,豈不損哉!故“求益反而受
損,求損反而獲益”(42:3)。
故以道來看,為道者不求俗益,故得聖福;甘受侮辱,卻有道光(28:5);
甘受委屈,卻得成全(22:1);不自生,故能長生(7:1);不自是,故能昭彰
(22:3)。“那最完善至極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壞。那豐
盈四溢的,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最正直的好像彎曲,最聰明
的好像愚拙,最善辯的好象口訥”。這便是奇妙的損中之益,已經全然應驗在耶穌
身上了。

第一章 為道之要則

第三則: 靜
靜有三層含義:一是作為修道前提的安靜,即靜下心來;二是作為修道方法的
守靜,即持守靜息;三是作為修道結果的入靜,即進入安息。
一、安靜
不靜不足以修道。這個世界幻象萬千,誘餌如雲,叫人忙碌、驕躁、煩亂,終
生不得其所,不盡其意。要擺脫這個世界的蒙蔽與轄制,返回本命,復歸永道,第
一要務便是靜下心來。“靜為躁君”(26:1)。靜作了躁的主人,定住了風塵碌
碌的心,才可以近道悟道。故“清靜為天下正”(45:3)。
不靜不足以修道,不靜也不足以聽道。帶著世界紛擾的俗心雜念,無法進到神
的面前,亦無處可容神聖之道。“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息”(林前 14:
33);“要以裏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
3:4)。
二、守靜
“靜”,緊連於“反”、“損”二則。一旦你的心從紛繁變幻的的世界反身抽
回,無牽無累,單純又單純,虛化又虛化,安靜又安靜,達到不能再單純、不能再
虛化、不能再安靜的地步(致虛極,守靜篤 16:1),這時候,萬物包括人的本根
132

(道)就會漸漸向你顯露。“滌除玄覽”(10:3)也是這個意思:洗凈內心的廣
博雜念,如明鏡一般潔凈明亮(無疵),便進入修道的地步了。
安靜在神面前,包括滌除知識學問的幹擾,因為“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70:2);“神的道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太 11:25)。
老子強調“絕學無優”、“無知無欲無為”才能得道,意即在此。
三、入靜
在道裏得享安息,是大靜、大福。“歸根曰靜,靜曰復命”(16:3-4),這
個“靜”已非 “守靜篤”那個“靜”了。這裏已不必“滌除”,不必去“守”,
乃是得以進入了安息之所,就是生命的本根,母親的懷抱,心靈的家鄉。故這個
“靜”,不再是修道的條件,已是入道的境界了。
修道者經由“安靜”、“守靜”而“入靜”,就是心靈超脫虛枉敗壞的世界,
以誠實進入神道本身。神道是生命之源,生命在那裏自然得享安息,是由短暫進入
永恒的那種安息。
對世上的雲雲眾生來說,入道安息簡直就是天方夜潭。但因著聖者耶穌道成肉
身降臨人間,入道安息便成為一樁容易的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
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 11:28)。以賽亞曾預言聖者耶穌說:“到那日,
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必大有榮耀”(賽 11:
10)。老子幾乎同樣地說道:“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凡歸向他
的都不得傷害,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35:1)。以賽亞說“尋求他”,老
子說“天下往”,耶穌說“到我這裏來”,同一個意思,就是信神入道,得享安
息。“不信的人不能得享安息,只有信的人才得享安息”(來 3:16;4:1)。大
道藉著聖人普化於人間,用了極簡單易行的方法:單純的信,成了入道安息的門。

第一章 為道之要則

第四則: 襲
一、襲明與襲常
老子兩度使用“襲”字,意味深長,不容忽略。一為“襲明”:“聖人常善救
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27:3-4)。二為“襲常”: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52:6)。
襲明者,聖人也,他入世救人,乃是承襲、傳遞大道之光明。而襲常者,世人
也,凡藉用聖人所襲之光,復歸於大道之明者,便是承襲永恒了。
可見人要承襲永恒之道,非得借助於聖人不可。老子說過,光明之道,看起來
卻像暗昧,大多數人聽了之後似懂非懂,甚至會大聲嘲笑(41:1-2)。唯聖人知
其光明,卻甘守暗昧,入世成了天下人認識大道的工具(式),使人有機會復歸永
恒無限之境界(28:3-4)。《聖經》也說太初之道就是人的生命之光,耶穌入世
便是這光,但是“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凡是接受的,就不住在黑暗
中,且有永生(襲常)(約 1,6,8,12 等章)。
二、人本與神本
133

“襲”乃承受之意。承受,是一樁被動的事,故以無為領受而得,而非有為練
就而成。承受,又表明了產業已在那裏,絕非承受者所創造發明。承受,也不是承
受者的意志所能決定的,而是來自賜予者的恩典。
一切人本主義的宗教、道德或學問,均不強調承襲,乃是強調生發。生發是自
我主動的意志作為,是將自己固有的某些東西張揚出來,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註
目的亦是自己的功德。承襲,則恰恰相反,表明不是來自自己,乃是來自那大於自
己、先於自己、造化生養自己、此時此刻就包容著自己的賜予者;所承襲的東西,
亦不是自己原本已有的,恰恰是自己原本有限的智慧、道德和生命所沒有的。
所以,“襲”字表明了以道為本的原則,即一切均是出自道,天地萬物與人,
道德、價值、真理和生命,均是從神道而來,人應當以徹底的謙卑,虛心向神道領
受這一切。
“襲”字也表明了,人所擁有的智慧與成就越是高超,越是應當生出感恩敬畏
之心,越是不能存有絲毫自得之意。因為從根本上說,連人自詡的所謂“創造發
明”,也不過是造化主造在人身上的智慧與造在地上的物質的一種混合反應或相互
作用而已。
不錯,連人本身亦是秉受(襲)天地之氣而成。天之氣,就是靈。地之氣,就
是體。而天地都在道之內,唯有道是自己自在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三、承受與恩典
若察訪古道,“承襲秉受”的信念是濃厚的。中國直到春秋末年大道隱去之
時,還可依稀聽見孔子養天而慕道的長嘆 1 。在此後愈益人智泛濫人欲橫流的兩千
多年中,孔子式的嘆息與掙紮不絕於耳 2。直到人智借科學主義、人欲借現代主義
完全占了上風,中華民族精神深處的 “承襲秉受”信念,算是氣息全無了。於是
老子的活道,也成了一具丈二和尚模不著頭腦的恐龍化石而已。
猶太人的神聖道統沒有中斷過。他們一直確信自己是神道的承受者,即所謂
“神的選民”。人所承襲秉受的,從神來說,就是恩賜(已兌現的)、應許(將兌
現的)。“你要承受你所寄居的地為產業,就是神賜給亞伯拉罕的地”(創 28:
4);“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要永遠承受為業”(出 32:
13);“你要和這百姓,同進入 Jehovah 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承
受那地為業”(申 31:7)。神的賜給、應許和人的承受,這種關系是極清楚的。
如果說占有土地是來自神賜的一種承受,那麽,永生之道更是來自神愛的一種
承受了。
修道者,永遠不當註目自己的道德、智慧和生命;應有謙卑承襲之心,無自我
生發之意;有虛靜領受之心,無盡力探究之意;有敬畏等待之心,無志在必得之
意。如此,便可以往下習讀修道的方法了。

註釋:
1. 請參見本書“引言”一、二。
2. 從董仲舒到宋明理學,自然,既是嘆息掙紮,便流不出能力來,反常為人智人欲
人治所利用。
134

第二章:為道之功夫

預論:修道的註目點,兼論兩個世界的抉擇
萬物之母、生命之根即永恒之道的自在,當是修道者確立的頭一個信念。
這個世界的虛幻與短暫、貪婪與驕奢,當是修道者參透的頭一個實相。
反於世界、歸根守母、知常襲常,當是修道者持守的頭一個總綱。
可見,修道者的註目點不是這個虛幻短暫的世界,而是另一個真實永恒的世
界。
關於在這個虛幻短暫的世界背後,還有一個真實永恒的世界,這一點,許多人
以為只 是宗教的寄托或迷信的虛構,與理性和科學格格不入。其實不然。每個人
都有必要了解真實 情況:除了各種宗教對此深信不疑之外,第一流的哲學家們亦
大有論證,甚至歷史上的科學 泰鬥們和當代最前沿的科學成果,也與此和諧不
悖。
一、哲學須知
哲學作為人類純智慧、純理性的努力,早已揣摹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幾個最
著名的 哲學家有;
古希臘柏拉圖,他說世人仿佛住在山洞裏,面向洞壁,不能反身。洞外的光將
許多偶 像移動著的影子投到洞壁上,世人就將這些與原形反轉、幹癟無生命的虛
幻影象,當作真實 的世界。若有一個人被帶到洞外陽光之下,這人被照得玄暈不
堪,什麽也看不見。在這個比 喻中,柏拉圖安置了他想象中的另一個世界:洞外
世界,即現實世界之外的真實世界。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有一個永恒自在的絕對理念,類似希臘哲學的“邏各
斯” 1,這 個世界只是它展現自己的一個階段。隨著這個階段的過去,世界將回
歸、消失於原初的絕對 理念世界。在其神學般的龐大哲學體系中,黑格爾試圖用
理性方式、卻憑借直覺能力、最終 神秘莫測地兜出了兩個世界的晦澀關系。
另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關於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說法,為更多的人所熟悉。
康德認 為理性只適用於此岸世界,無法登臨彼岸世界;彼岸世界靠信仰才能達
到。康德這一嚴格有 力的劃分,極大地影響了此後迄今的哲學與科學。
現代哲學的科學學派,將著眼點專註於此岸世界,凡是涉及永恒、無限、絕對
一類彼 岸世界的話題,統統排除在他們所謂的理性與科學的研究思考之外。當
然,由於這些研究者 們本身便有大量超越理性與科學之外的人性因素,所以即使
像羅素這樣按其治學原則應當避 談形而上學的人,竟然也出版了一本不薄的書,
大肆談論上帝的事 2。
現代哲學的人文學派,則在兩個世界之間掙紮不已,以致於要麽出現尼采這樣
因精神 緊張而大罵上帝終於導致身心崩潰的人;抑或像薩特那樣參透了這個世界
的虛幻短暫,卻找 不到另一個真實永恒的世界做為立腳點,因而深感荒誕不堪;
要麽出現柏格森這樣試圖超越 理性,進而超越康德的此岸世界,而憑直覺去體驗
135

某種真實境界的生命哲學;抑或海德格爾、 祁克果之類,與其稱他們為哲學家,
倒不如稱他們為神學家,因為他們的哲學最終成為對上 帝的祈求。
二、科學提示
我只能舉出盡人皆知的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個名字代表了兩個時代的科學。
至於最 新的科學,我願意提出宇宙大爆炸發現。
牛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而他的信仰與他的科學是那樣和諧融洽,以致於大
家熟知, 他將科學研究難以企及的盡頭__第一推動力,像亞裏士多德一樣,很自
然地歸於上帝。他晚 年研讀《聖經》的筆記,可謂廣博精深。在其《基本原理》
一書的結論中他說:“證諸天文 的奇妙,宇宙萬物必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統
治”。
愛因斯坦說,我相信任何一個深入宇宙奧秘的科學家,在其驚人的和諧美妙面
前,不 能不聯想到上帝。他晚年曾總結式地寫道:我終身從事科學研究,最大的
收獲是,發現科學 在上帝面前不過是兒戲。愛因斯坦那句幾乎盡人皆知的話,
“上帝不會躑骰子”,恰如其份 地表明了探討宇宙規律性的科學,與創造了規律
性宇宙的上帝之間的微妙關系。
最近幾年證據日多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不再認為這個宇宙是自有永有的,而是
有始有 終的。更奇妙的是,諾大的、精巧絕倫的宇宙,竟然是從一個比塵埃還小
的基本粒子“炸” 出來的。這立即引發了人們關於有另一位超越宇宙的自有永有
者的神聖聯想,以致於當有人 問及此項進展的權威科學家,那個神奇無比的原初
粒子是從哪裏來的?回答是:此事只有上 帝知道。
幾百年來,許多人對科學和理性的能力抱著純真的驕傲,相信隨著科學的進
步,人類 理性終將盡知宇宙生命的一切奧秘。人們堅信,除了人類理性所寄生和
面對的這個世界,沒有、 也不可能有另外一種超越人類理性的世界存在。然而今
天,這已經成為只有越來越少的人所 持守的“關於理性的神話”了。如前所述,
深入從事理性思考和科學研究的人,如柏拉圖、亞 裏士多德、黑格爾、康德、海
德格爾和牛頓、愛因斯坦等,他們早以指明眼前的現象世界背後 有一個本質世
界,那是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理性和科學不可企及的“世界”。當代前沿
科學並未否認、反而更加誘發了這樣一種信念。至於那些竭力否認“彼岸世界”的
思想家們, 除了這種“竭力否認”(如羅素)本身已經證明彼岸世界不可回避的
存在之外,也以他們的無 可奈何(薩特)、精神崩潰(尼采)、緘口無言(維特
根斯坦)證實了那個支配著他們卻不為 他們所知的世界之力量。
對於那個本質的、真實的、永恒的“世界”,人們用不同的名字稱謂它:彼岸
世界, 絕對理念,不動的推動者,洞外陽光,天國,自在者 Jehovah(耶和華),
更多更普遍的尊稱 是神、上帝(God),老子稱為“道”。
三、文明通義
古希臘人稱邏各斯(Logos)為支配一切的主宰,中文就譯成“道”3。
公元前 500 多年,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說:“這道萬古長存,但是人們
聽到他 之前,或剛聽到他的時候,卻理解不了。道雖是大家共有的,多數人卻自
以為是地活著,好 像有自己的見解似的。他們即便聽到了他,也不理解他,就像
聾子似的。常言道,在場如不 在,正是他們的寫照。對那片刻不能離的道,對那
支配一切的主宰,他們格格不入。道為靈 魂所固有,是增長著的。一個人怎能躲
136

過那永遠不滅的東西呢?一切在地上爬的東西,都是 被神的鞭子趕到牧場上去
的”4。
Logos 這個概念傳到希伯來,被用在《聖經》中指稱上帝,中文譯作“道”:
“太初 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
不是藉著他造的。 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
接受光”(約 1:1-4)。
Logos,道,神(Jehovah),這三個詞的通義將古希臘、中國和希伯來三大古
老文明 的形而上學源頭,融而為一了。這絕非偶然,這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同一
種光亮映現在這個 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形式上,表達與回應的差異是必然的,但
根源無疑是毫無交流,共同的靈 感若非出自冥冥之中的那“唯一者”,又來自那
裏呢?推而廣之,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幾乎涵蓋 了人類心智的三大精神部門。
在這麽廣泛的範圍內,在如此不同的領域中,我們都看到來 “兩種世界”的區
分,和對另一個世界的肯定與尋求。不管以什麽語言和方式,這就表達了 從四面
八方而來的一種巨大向心力:在沈溺於這個世界的一代又一代生命的絕望交替中,
投射出對那個永恒自在的世界渴望的目光。
四、定睛耶穌
顯然,進入修道的必要條件,當是心靈之眼不再盯住這個短暫虛幻的嘈雜世
界,而是註目那個 永恒真實的靜息世界。這便是從虛幻轉向真實,從短暫轉向永
恒。
那能啟示人類的,也能拯救人類;那自古以來就啟示人類的,也能讓人類領悟
到他的啟示。 那能讓你進入這個世界的,也能讓你進入另一個世界;那讓你進入
這個世界的,他自己也能 進入這個世界。
我們當感謝上帝!億萬生靈方死方生中凝聚成的千古渴望,如今可以化作行動
了。科學、哲學和 宗教中撲溯迷離的另一個世界,如今可以成為立腳點了。道、
Logos、神,這為支配一切的主宰, 如今已光臨人間了。
在老子筆下,道界虛幻飄渺,但道的化身聖人卻以其獨特的言行舉止,將大道
展現於人間。 大先知以賽亞約與老子同時預言了“以色列的聖者”,品格風範如
出一轍。當幾百年後的耶 穌活生生應驗了老子和以賽亞的描述,三廂對證,凡是
心有靈犀的人已經無話可說了。“道 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豐豐滿滿的有恩
典有真理”(約 1:15)。道、Logos 和神,三大古老文明 的先驅們尋夢一般的朦朧
追求,在耶穌身上昭然顯明了。耶穌曾對門徒們說:“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 ,因
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
知和義人,要 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太
13:16-17)。
不錯,用人的眼光看,在所有世界性大宗教信仰中,唯有耶穌斷然自稱是來自
天上的神,而 不僅是神的使者(如穆罕默得),也不是揣摩神的智者(如釋迦摩尼)。
耶穌顯然是自知自明的,他必須 這樣說,不然就是說謊(約 8:55)。我想三位都不
是說謊者。
耶穌來了,一切均與這個世界的奢望相反:他卑賤、貧窮、軟弱、短命,他沒
有學位,毫無尊貴, 無福無祿無壽,無知無欲無為,守辱守弱守黑,“處眾人之
所惡”。好一個“反者道之動”, 好一個“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137

耶穌來了,在這個世界的鄙視、唾棄、恨惡和殘害中,帶來了這個世界千秋萬
代翹首苦盼的 東西:普世之愛,生命之根,靈魂之母。噢,襲明者,你這來自永
恒世界的光,在黑暗的抗拒與 棄絕中,發出了十字架上那聲淒慘的呼號,如淩厲
的閃電劃破了夜空!看哪,凡地上有靈魂的都因 你的呼號顫抖不已!
耶穌走了,在他所愛之人的殺害中走了,帶著死亡走了,沒有留下屍體。只留
下了神的 靈,是人的生命,那永恒不變的道,那亙古不逾的愛。當後人們閉目望
見十字架上那具 渾身傷痕的年輕軀體時,痛悔的心怎能不破碎,悔恨的淚怎能不
湧流!
耶穌走了,應驗了先知們多次多方的預言,在痛苦、屈辱和犧牲中,作了心靈
之王即萬 王之王;在世人的蔑視、苦待和棄絕中,成了世人靈魂的拯救、永生的
盼望。“成了”, 當他在十字架上最後一次用人類的語言吐出這個詞時,你沒有
看到上帝那滿含伶愛的微 笑,像百合花一樣在一切渴望的心田裏綻開嗎?
一,道成了肉身,用聖人的痛苦送來了平安,用耶穌的死亡送來了生命,用一
個人的短 命送來了永生,用人間最罕見的曲辱成全了天上最美善的旨意!老子說
“受屈辱得成全, 受冤枉得伸直,„„如此,聖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識上天
的器具。不自我玄耀,而大 放光明;不自以為是而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而
大功告成;不自以為大而為天下王。 唯有他不爭不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
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的 嗎?那確實得成全者,普天下便歸
屬他啊”(22:1-5)!
朋友們,道的化身“聖人”既已藉著耶穌入世,人若是繞開他去求道豈不是枉
然了嗎?人 若依然枉顧不見他,依舊沈迷於主觀冥想之“道”中,豈不是愚腐了
啊?道既成了肉身, 聖人既已顯明,離了他的“為道之道”,就不僅是舍近求
遠,且是緣木求魚了。

註釋:
1. 《聖經》用來稱呼神,中文譯成“道”,英文是“The Word”。
2. 指《我為什麽不是一個基督徒》一書。
3.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商務印書館 1981 年版,上卷,22
頁。
4. 同上。

第二章:為道之功夫

第一功:棄絕功
一、棄絕之內涵
相反、返歸是道之所動,修道者的心思意念順道而動、唯道是從,頭一件便是
棄絕的功夫。
138

棄絕什麽?老子說,棄絕聰明智慧,棄絕仁義說教,棄絕技巧功利,減除自
私,淡化欲望,拒絕學問,無憂無慮(19)。又說,不崇尚賢能之輩,不看重珍寶
財富,不誘發邪情私欲,不求知,無所欲(3)。五色、五音、五味和馳騁畋獵,
也絕非益事(12)。甚至連肉身性命也是大禍患,應置之度外(13,7)。
智與學,巧與利,仁與義,聲色犬馬與身家性命,這都是世人所看重的東西。
但“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所憎惡的”(路 16:15)。在永恒真實的道看來,世
人所看重的這一切,是如此短暫虛幻,實在不該將生命投註在上面。人的靈魂原本
屬於永恒之道,現在卻沈溺迷失在極狹小、極瞬間、極浮淺的俗世肉身之事上,離
開了高貴沈靜的地位,淪落在罪與死的泥潭裏。神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呼喚:你
們要歸回,你們得救在於歸回安息,歸回本根便是安息,安息之處才是真命„„。
難於棄絕啊,這趨樂的肉體,這誘人的世界,這生計的需要,這流俗的裹脅,
難於棄絕啊!明明知道肉身會靠不住地僵硬、腐爛、消失,但此刻肉身的欲望是這
樣真實有力不可抗拒;也隱隱感到靈魂在渴望著它所熟悉的永恒家鄉,但這個憧憬
多麽遙遠渺茫不可企及。你說,為了瞬間的真實,就讓永恒留在虛幻中吧。錯了,
你錯了!短暫的東西,看起來真實也是虛幻;永恒的東西,看起來虛幻也是真實。
猶如“人不能兩次蹋進同一條河流”,這個世界變幻不已。變者,幻也;幻者,變
也。你的肉體、智慧,世上的名利、知識,均在變,均是幻也;而你的靈魂之翹望
永恒、神的呼喚之來自永恒,永不變,永是實也。
二、聖人耶穌的棄絕
聖人耶穌來自永恒之道,是知其白、守其黑、知真實、入虛幻者。他入世傳道
之前,先完成了棄絕的功夫。這就是曠野四十天。這四十天,對於修道者來說是極
富寓意的。你必須經歷道成肉身的耶穌所經歷的試探,天路上沒有捷徑可走。
棄絕自我的欲望。當耶穌餓了,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石頭
變成食物。耶穌回答:“經上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修道不是養生的手段,
信仰不是享福的工具。當各種自我欲望滋生時,你不可聽從發自心底的一種聲音:
“求告你的神,他必賜福,賜給你比世人更多的福份,以此來榮耀他”。不!你當
棄絕這毒蛇狡詐的伎倆,將心思意念專一向著神道,毫不偏離:“乃是靠神口中所
出的一切話(道)”,“而貴食母”,將吃喝母親(道)看得高於一切。唯此,五
色五音五味才失了邪力,邪情私欲也沒了位置,連肉身性命也可以置之度外了;這
一個回合,你便勝了。
棄絕世界的誘惑。魔鬼又領耶穌上了高山,霎時間將天下萬國指給他看,說:
“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
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耶穌回答:“經上記著說,當拜你的神,專要事
奉他”。耶穌沒有戀慕世上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這些虛幻短暫的東西,常是誘
人離開永恒真實的誘餌,唯修道者當識透其糞土不如的本相。“道隱無名”
(41),聖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緊緊持定真道,“抱一為天下
式”(22)。你不必看重世上的名聲,不必思慮所處的地位,不必在乎利害得失,
不必計較功敗垂成,這些都是交付魔鬼的東西,你何必在意呢?你只要專註於神
道。你所專註的,只是神道,萬不可藉神道的名義去尋求、去欣賞、去津津樂道魔
鬼手裏的東西;你切不可因“這原是交付我的”這句話,便以為“權柄榮華、功名
139

利祿”是神對你的嘉許賜福。一,修道者啊,你當“處眾人之所惡”,你當勝過這
第二個回合。
棄絕理性的僭越。魔鬼又叫耶穌站在殿頂上,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
裏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耶穌說:“經上
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了耶穌。請註意,
前面兩個試探,耶穌均靠經上的話得勝了。這次,魔鬼竟用經上的話來試探耶穌。
耶穌的回答,擲出了一條最高的原則,使魔鬼終於一敗塗地,這個最高原則就是:
神就是神,人就是人;不管神如何試探人,人卻不可試探神。因為“我(神)的意
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
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 55:8-9)。“神”這個中文字,就
是“至聖而不可得知”(孟子)的意思。神啟示我們多少,我們就知道多少,除此
之外,我們實在是一無所知。你試圖理性地求證神嗎?你必栽在這裏;你以試探為
動機求見神跡嗎?你必栽在這裏!這裏是魔鬼設下的理性陷阱,是魔鬼迷惑人離開
神的最後一招,致命的一招!你一去驗證神,便是去把握神、評判神、淩駕於神之
上,便是要“像神一樣能知道善惡”(創 3:5)。這正是當初那“智慧果”的毒
效。老子所謂“棄智、絕學、無知”等等,無非是要修道者別像世人一樣拘泥於自
己的有限性中,無非是強調憑借人有限的智慧、學問和知識絕不能修習無限的道,
更不能得著無限的道。以人智觀道,則“明道若暗,進道若退,夷道若類”(41:
2);以人智論道,則不足為道;以人智求道,則背道而馳;以人智驗道,則道盡
失也!活在知識大爆炸、學問滿天飛中的現代修道者們,要棄絕人智以修道,是何
等的難啊!甚至連神學院和教會裏也充滿了理性的僭越、智慧的“巴別塔”。與老
子和以賽亞的時代相比,理性已制造了數不清的“真理”,學問已將世界引入了萬
花筒般的撲溯迷離,智慧已讓人百倍千倍的驕傲自大,真道早已被遮掩在五裏霧中
了。棄絕有限的人智的假權威,吐出智慧果,才能謙卑、清心,進而發見、註目於
神道的權威,爾後駕馭理性,隨心所欲。
三、人類始祖的墮落
與耶穌相反,人類始祖亞當夏娃不能棄絕魔鬼,便自絕於神。這正是人類迄今
的光景。魔鬼展現的邪力,無非也是這三樣:自我的欲望,世界的誘惑,理性的僭
越。蛇對女人說:“你們吃(智慧果)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
善惡”。於是,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
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吃了(創 3:5-6)。
“見那樹上的果子好作食物”!那試探耶穌的頭一招不也是饑餓中的食物嗎?
饑餓中的食物,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生活的改善與享受,進而“金玉滿堂,持而盈
之”,如此“生生之厚”(貪婪今生的享樂),以致於“出生入死”(生下來就邁
向死亡),“貴大患若身”(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9,50,13)。“人若
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麽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麽換生命呢?”
(太 16:26)。始祖因貪食而入罪入死,正是人類因“生生之厚”而“出生入
死”的一個縮影,正是世人要賺取世界而賠上生命的一個預表。耶穌入世所行之
事,昭然顯明他是人類的拯救,唯有跟從耶穌,棄絕自我,才能復歸生命之道。
“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那時還沒有大千世界“權柄榮華功名利祿”
的誘惑,然而“悅目、可愛”一語,便有畫龍點睛之意了。任何人若被世上的喜
140

好、功利、名聲、地位、財富、情戀等等所纏累,一定無法近道修道。“樂與餌,
過客止”(35:2),此話維妙維肖也!人生在世不過是匆匆過客,如旅寄居,然
而卻被這裏短暫虛幻的美樂與佳餌所誘惑,難舍難離,竟忘了返家。對來自真實永
恒之道的鄉音呼喚,卻感到平淡無味、若存若亡、甚至大笑之(35,41)!如此執
迷不悟,直至毀身入死,喪了性命,失了永生。耶穌棄絕了世界的誘惑,只專心向
神,“抱一為天下式”,將悔改、永生之道留給了我們。
“能使人有智慧”,“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要智慧如
神,好一個理性的僭越!不幸地是,這正是世人的態度!世人敬畏神道的心在哪
裏?我們在宇宙時空中的處境何等渺然,我們的智慧何等微小,我們的道德何等有
限,我們的生命何等脆弱!我們竟要像神一樣!我們竟以為自己的理性可以像神一
樣洞悉宇宙生命的一切,乃至斷然評判“有沒有神”!乃至要把神的屬性、作為
“系統的理論化”!一,修築“智慧巴別塔”(創 11)的人們啊,神要變亂你們
的智慧,誰也聽不懂誰的語言,一百家哲學彼此混亂,一千種思想互相沖突,一萬
個教會行同陌路,東方與西方格格不入,南方與北方同床異夢!如今,“誰能明白
到超越人智、擺脫知識的地步呢”(10:6)?“智慧出,有大偽”(18:2)!唯
有“絕學而無憂”(19:2)!
四、修道與世界
修道者啊,讓我們再進一步,親耳聆聽道的化身耶穌的教誨:“一個人不能事
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財富”(太 6:24)。
當耶穌說“你來跟從我”,彼得和安得烈“立刻舍了網”,約翰和雅各“立刻
舍了船”(太 4:20,22),馬太“撇下所有的”(路 5:28)。
耶穌對一個與他同行、跟從到底的人說:“狐貍有洞,天空的飛鳥有巢,只是
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對一個被他呼召、還未葬父的人說:“任憑死人去埋葬他
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的道”。對一個向他獻身、卻未辭家的人說:“手扶著
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路 9:57-62)。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賺了全世
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麽益處呢”(路 9:23-25)?正所謂“名聲與
生命,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與喪失
生命,哪一樣是病態呢(44:1)?
耶穌說:“凡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各樣的私欲,進來把道擠住了,
就不能結果實”(可 4:19)。為什麽?因為“你們不屬於這個世界,正像我不屬
於這個世界一樣。我不要求你們離開這個世界,但要你們脫離那惡者,用神的道,
就是真理,使你們與世界分別為聖”(約 17:14-19)。
五、修道與德行
世上的道德律法不能使人入道得生命,相反,“大道廢棄了,才喊叫仁義”
(18:1);“失了大道,才講德行”(38:5);“道德低下的人,才需要恪守道
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38:1)。
耶穌入世,打破了許多猶太人的傳統律法,他在安息日治病,又與罪人一起吃
喝,他的門徒掐了麥穗,且不禁食,飯前也不洗手。當法利賽人(即當時掌握《聖
經》解釋權的知識階層)譴責耶穌時,他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
141

的心,神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路 16:15)。“假冒
為善的人啊,你們將人的吩咐當做道理教導人,所以拜神也是枉然”(太 15:7,
9)。
聖人耶穌的入世、入心,便是全部道德律法的完成(太 5:17)。因為他是天
上的光,照亮人間和人心的一切黑暗(約 3:19)。耶穌應驗了神藉著先知所說,
“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
子民”(耶 31:33)。這位自天而降的“襲明者”(27:4),將“其上不皎,其
下不昧”的大道(夷希微 14:1-3)帶給暗昧中的世人,可謂“知其白,守其黑,
為天下式”(28:3),使信他的人“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52:6)。這樣,神道不僅是一切仁愛德行之根系,且是造化世界、愛養萬物、
賜人生命、除人不善、救人靈魂、復歸永恒的“天下貴”,豈是區區仁德、美言美
行所能比擬替代的!
六、修道與智慧
“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道不如變作愚拙,
好成為有智慧的。因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
的,中了自己的詭計。又說: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虛枉的”(哥前 3:18-
20)。
當先前隱藏的神道奧秘,藉著耶穌這個“執大象者”顯明於世,那些僅憑人的
智慧的人,就必然要跌倒了。“智慧出,有大偽"(18:2);“夫唯有知,是以不
我知”(70:2);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24:2);“不自見故名,不
自是故彰”(22:3)。耶穌說: “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
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約 9:39)。
修道必須棄絕人的智慧,乃是因為神的道遠遠高過人的智慧,就像天高過地一
樣。沒有人愚蠢到要用他短短的手臂去觸及日月星辰。誰若想用理性去修道,也是
這樣的愚蠢。慕安得烈對此有很好的描述,他說:認識事物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借
理解力與思考力,憑聰明與智慧去研究去分析,另一種是在生命裏,藉著心靈的內
在經驗去感應去體悟。一個盲人可以藉著聽聞而得知一切有關光的知識,而一個孩
子雖然連光的定義也沒想過,卻比盲人更認識光。慕安得烈說,Jehovah(自在者)在
伊甸園中設置的生命樹與智慧樹,便啟示了這一真理。如果亞當夏娃吃了生命樹的
果子,就可以在生命與心靈的能力中,天然領受神為人預備的美善,然而夏娃被貪
婪心所引誘,吃了智慧果,於是人性獲得了善的知識卻不擁有善 1。
信神入道,起碼意味著兩件事:一件是確認了我們的無知,另一件是建立了對
永恒的期盼。
七、修道與謀生
棄己、棄俗、棄智,談何容易?我們實實在在活在自己、世俗與智慧中,怎能
全然棄絕這些賴以生存的東西呢?難道非要離群索居、隱姓埋名、不食人間煙火的
人,才能修道得道嗎?
棄絕的功夫,不是人生的全然出世,而是心靈的內在修習。人們多以為老子是
全然出世者,其實不然。且不說他出任周室史官之事,就以《道德經》而論,其入
世傳道、警心救人之宗旨,不是彰明昭著嗎?兩千多年來這五千言的巨大影響(這
影響將日益巨大),不也證明老子入世之深、涉世之廣嗎?應當說老子是心靈系於
142

神道,眼目光顧人間,或者說置身於虛幻短暫貪婪驕奢的世界,卻置心於真實永恒
聖潔虛懷的神道。這恰恰是一切為道修道者的現實處境。不僅老子如此,那位“知
其白、守其黑、作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作天下谷”的聖人更是如此。他本有
屬天的道格,又有屬世的人格,就是要作黑中之光,俗中之聖,恨中之愛,死中之
生,作敗壞中的拯救,悔改者的盼望。在心靈特質上,耶穌本不屬於這個世界,只
為愛的緣故來到這個世界上;同理,信他,即心靈歸向他的人,雖然原本屬於這個
世界,卻又超越了這個世界,已經隨著耶穌返本歸根、守母襲常了。
故,棄絕的功夫是修道之途,而非謀生之法。若有人以信神修道作為在世上生
存發展的手段,那就錯了;同樣,若有人用世上生存發展的方法(自我奮鬥、知識
學問、世界承認等 來為道修道,也大錯特錯了。修道者也要謀生,謀生者亦可以
修道。這裏,第一層是“分別”,知其一為今生,其一為永生;第二層是“超
越”,即在分別之後,便淡然置身於謀生中,而默然置心於修道上;第三層是“棄
絕”,即在默然置心於修道之時,必須棄絕自我、世界與人智的糾纏。
八、超越之境
棄絕就是超越。“生生之厚”(過份看重今生)者,不可能“唯道是從”(專
心順從真道),而只能“出生入死”(一出生便入死了)。淡其生,外其身,隱其
名,棄其智,絕其學,去其欲,都是老子的“為道之道”。這樣一種超越的境界,
自然首先是心志上的事。至於有了專心向道的聖潔心志之後,這心志在何種程度上
影響其實際生活,乃至像耶穌的門徒那樣,“舍了一切”來求道傳道,這便要看各
人不同的恩賜與領受了。這裏有耶穌的一段話,當門徒們談論“不婚”之事時,耶
穌說:“這話不是人人都能領受的,唯獨賜給誰,誰才能領受。因為有生來是閹
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這話誰能夠領受,就可以領受”
(太 19:11)。
九、禱告之狀
“棄己、棄俗、棄智”,而達到“無知、無欲、無為”的境界,不僅是一種修
道的心志,一種心靈的追求,也是一種真實的狀態,這就是禱告的時候;也唯有禱
告之時,人才可以進入“三棄三無”之境。
禱告,就是與神道的同在、溝通、對話。禱告時你面對的不再是勞苦愁繁的世
俗生計,乃是愛養萬物的天地之母;環繞你的也不再是瑣碎不堪的大小事務,乃是
如風如靈、周流左右的生命之道;這時你所借助的也不再是你自己的意志、理性和
欲望,乃是全身心交托依偎在“無不為”的全能之神的懷中。這時,你仿佛住在空
氣中一樣真實地住在神道中,仿佛處於地球的引力中一樣處於神道的的吸引中。你
的心純凈、安然,又仿佛斷了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詩 131:2)。這裏沒有一
己私欲的煎熬,沒有繁雜世界的吵鬧,也沒有絞盡腦汁的思慮,你只是融化在永恒
之光、生命之靈中,你進入了無限存在的真相,你全然超越了生與死,逾越了古與
今,彌合了善與惡。真正棄絕的功夫,此時便達到了。
與神道同在、同行、同呼吸的禱告,或夜晚,或淩晨,或日間空隙,時間畢竟
有限。然而隨著體驗的深入,禱告時那種與神道相通相連的感覺,會逐漸彌漫擴散
到日常生活中,直到禱告的狀態──虔誠、純靜、超然、無為,成為你人生的風
格。
143

耶穌化身為人、入世傳道期間,常常離開眾人,獨自到山上、曠野,與天上的
父溝通交流,時有黎明,時有夜晚,時有通宵。他也教導門徒說,禱告時要呼求神
的名,神的國,神的義;至於自己,則只求罪被赦免,求今日的飲食,求遠離那惡
者(太 6:9-13)。
十、靈樸之屬
讓我們回到老子。老子講完“三棄三絕”之後,立即說到:“僅以此三者作誡
律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所歸屬才行”(19:2)。道理很顯明:生命不能沒有支
點,有所棄必有所依才行;你拒絕短暫與虛幻,必要背靠永恒與真實才行;且那迎
接、吸引你的,必要比你所離別的東西更偉大、更美好、更有力才行。老子接著
說,要“見素抱樸”。素與樸,都是未加修飾變幻的原初存在,是萬物的本相,自
然是道之狀,有通“靈”之意。
老子在二十八章也用了“樸”字,說那“知其榮、守其辱”者,使天下人“復
歸於原初的本相(樸),這‘本相’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為不同的器物,聖人
使用他們,而成為掌權者;如此,大道的智慧是渾然為一、不可分割的"。《聖
經》上說: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恩賜原有分別,成為不同的器皿,靈卻是一位。一
切都是這位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凡受這聖靈感動的,便稱耶穌是主(哥
前 12:3-11)。這與老子對“樸”的描述出奇的一致。
當老子說“復歸於樸”時,是比“復歸於嬰兒(柔順)”、“復歸於無極(無
限)” 更高的境界(28:2,4,6),當是基督徒所說的“住在聖靈裏”。而“樸
散為器”(28:7)一語,更表明“樸”是活的,有生命的。
又如,“道常無名(不顯露),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支配他),侯王若能守
之,萬物將自賓(自動歸順)”(32:2),顯然也是在說聖靈的作為。後面老子
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自己變化)。化而欲作
(欲望發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私欲斷絕)。不欲
以靜,天下將自定(天下安定)”(37:1-3),這話亦不難使人想起聖靈的果
效。《聖經》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
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 5:22-23)。其中許多美德,
恰恰是老子論“樸”時提到的。“樸”既是存在的最原初狀態,必是那最原初賦予
人生命的“生氣”,即神的靈(創 2:7)。我們不能苛求老子一定要用基督教裏
的“聖靈” 一詞;老子之“道”與“樸”的內涵,與“聖靈”的內涵如此相象,
已經著實令人驚訝了。
若再考慮老子常常描述大道說“玄之又玄,空虛無形,淵遠深奧,綿綿若存,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繩繩兮歸於無,無狀之狀,無像之像,唯恍唯
惚,無首無尾,恍兮惚兮,其中有像、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信、甚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至柔馳至堅,無有入無間”(1,4,6,14,21,34,43)
等等,這道本體為靈,似無可爭議。
故,修道,實際上便是基督徒所謂“靈修”:住在聖靈裏,順道而行,這便是
有所屬了。
十一、食母之貴
老子講完“光是棄絕還不夠,要有所歸屬,識本相,入靈樸,以消自我”之
後,便談到他自己如何棄絕世人的樣式,“唯獨我與眾不同,把吃喝母親(大道)
144

看得高於一切;最高的道德形態,就是徹底順從大道”(20:7;21:1)。這些表
白,使“令有所屬”的含義更容易理解了:就是要歸屬大道,以道為生命的支點。
“食母”一辭之妙,令人拍案叫絕。自古不乏做學問而非修道者,以此處“食
母”為費解。《聖經》說:“我得著你的道(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道是我心
中的歡喜快樂”(耶 15:16)。道成肉身的耶穌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
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 6:
53-56)。
入道靈修,就是吃喝吸納永恒的生命。得此天恩甘甜者,必輕看、超越、棄絕
屬己屬世屬智的東西了。
十二、小結
反於世界,歸根守母,入道襲常,頭一項功夫便是棄己、棄俗、棄智。人類始
祖受己、俗、智的誘惑而吃“智慧果”,便陷入罪與死的掙紮中。聖者耶穌在極富
寓意的曠野四十天試探中,完全了棄絕之功。他亦命令一切為道者必須棄絕自己的
聰明、貪欲乃至生命,在世界中分別為聖。
棄絕功是修道之途,不是謀生之計。這功夫首先是一種超越之心境,這種心境
的完成是禱告。禱告是人與道的溝通、交流、融合。禱告的體驗、氣氛與果效,可
以逐漸擴散到身、心、靈各方面,貫通人生全過程。這是“住在聖靈裏”,亦即
“見素抱樸、抱和守一、貴食母”的生活。

註釋:
1. 《內在生活》,基督教錫安堂,1990 年版,第 12,13,14 章。

第二章:為道之功夫

第二功:虛靜功
一、虛靜概說
修道必須虛靜,不虛靜不足以近道,不足以聽道,更不足以為道。老子說:
“靜為躁君。躁則失君”(26:1,4)。人原本極容易陷入煩躁、急躁、焦躁、浮
躁等情緒中,每逢此時,整個人便失了掌控。人之君,是一顆寧靜的心。仔細想
來,許多人的一生不正是處於 “躁而失君”的狀態嗎?若能設法回守“靜”心,
人生就會清爽安然多了。
如何虛靜呢?老子至少提到了兩點。
一是“以靜為下”:母性常常優於雄性,就在於她能安安靜靜地處身為下
(16:2)。水躁上騰而發散,水靜下歸而凝聚。氣也如此。中國古人說,人是氣
聚而生,氣散而亡。可見凡躁而向上發散者,失也;凡靜而向下凝聚者,得也。謙
卑處下者心安而靜,其命有君;爭強好勝者,心躁而不靜,其命失君,死也!
145

二是“塞其兌,閉其門”,“滌除玄覽”: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受惑的門
戶,清除內心的雜念與顧瞻(52:4;10:3)。人心不靜,多起於智巧、誘惑和諸
多的欲望,這些東西又與內外感官的天然本能相關。人的感官本能之強烈,足以遮
蓋靈魂的存在;其強烈是因其短暫:浮雲流水、曇花一現般,便隨著生命消亡了,
故表現出急不可奈的貪婪。而靈魂因著永恒的本性,則顯得雍容大度、平靜安穩、
不急不躁。人一旦排除了短暫的感官本能的蒙蔽幹擾,那永恒的靈魂自然便顯露出
來,名正言順地成為生命之君。
為什麽要虛靜?按照老子所說,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你就能從
萬物的蓬蓬勃勃、紛紜百態中,看到宇宙的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息,平靜安
息便是復歸於真命,復歸於真命便是永恒,認識永恒便是光明。於是包容、坦蕩,
入道而長久,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16:1-10)。
不虛靜,人便只見紛紜萬物,不見萬物之母;只見世界,不見神道;只感覺肉
身的縱恿,聽不到靈魂的微聲;只“躁”在虛幻短暫中,而不能“靜”在真實永恒
裏。
可見,修習虛靜的功夫,是為了見著永恒之道,復歸生命本根;不是遁入空
門,乃是 “有所屬”的。“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人若能進一步認
識道成肉身的聖人, “藉其光,復歸其明”,便可以“無疑身殃,是謂襲常”了
(52:6)。可以說,虛靜是突破短暫而“知常”(認識永恒)、又從“知常”通
向“襲常”(承受永生)的第一步。
二、由躁入靜
世俗人生的本相是躁。人生之躁,是由自我與世界的交換造成的:自我的欲望
撲向世界,世界的誘惑勾引自我;自我想賺取世界更多的功利與樂趣,世界要自我
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雙方交織成一團,難解難分,叫人怎不生躁?況且人所能
付給世界的智慧和生命實在有限得很,總是力不從心;而世界給予人的榮華富貴又
實在虛幻得很,總是難得飽足,於是更叫人躁得很了。世俗人生的狀況其實很像喬
治先生在他的九分中死亡經歷中看到的“死後幽靈”們:“嗜酒者”在酒吧裏反復
地抓取色彩閃爍的酒杯,卻見他們的手穿過硬繃繃的玻璃底,穿過沈重的木頭櫃臺
面,永遠無法抓住酒杯;“情人”不斷地撲向卻又穿過他心愛之人的軀體,永遠無
法真實的結合„„“永無止境的如此活下去,這種想法叫我不寒而栗:越是貪求,
越是欲火焚燒,就越是無能為力──這大概就是地獄了吧。是否地獄的意思就是:
存留在地上卻永不能與之發生真實關系” 1?你活在宇宙中,但你與宇宙的生命之
根發生了真實的關系嗎?你正在度過人生,但你與人生的屬靈本相發生了真實的關
系嗎?你一生絞盡腦汁、漚心瀝血,一千次一萬遍追尋的名、利、財、色、位、學
等諸般事務,到頭來不都要從生命之手的縫隙中流失嗎?你吃了又餓,喝了又渴,
笑了又哭,得意了又失意,傾你處心積慮、焦躁不寧的一生,最終能抓住一點什麽
呢?人啊,幸運地是,你一轉眼幾十年必將死去,那是你勞累虛空的人生最終解脫
的一線盼望;而大不幸則是,你那已經貪婪成性、印痕不退的幽魂,卻要進入永無
解脫盼望的“欲火空抓”的焦躁煎熬中──你脫離了人間的地獄,卻落入真正的地
獄了。
人若識透了世俗人生中“虛幻的焦躁”,人若曉得了什麽叫“地獄的煎熬”,
那麽,事情就極簡單了:讓你的心思從自我與世界之間了無意義的糾纏中歸回吧,
146

讓一切世俗的虛幻誘惑見鬼去吧,讓自我燒燎不休的欲火淡息吧,讓一切無謂的焦
慮煩惱滾開吧!讓心沈下來,沈下來,像有一桶天上的清涼水透透地澆灌下來,從
頭徐徐地澆到腳,從體膚漸漸沁入內心。一切都靜息了。世界不能再打攪你。世界
仿佛已經不存在了。你的呼吸緩慢下來,氣息深深而凝重,直入骨髓。你呼吸的是
聖靈。你感覺到頭、臉、頸都松軟下來,兩耳自然向下垂吊,然後是兩肩兩臂兩腿
兩腳都松開了,渾身似乎都松弛得不存在了。你何等的靜謐安息。你仿佛聽見了靜
謐,那是一種聲音,就是貫滿天地、也充滿你心的聖靈的真實靜謐,你正在其中安
息。盡管你的心靈還活著,你卻不想用它想什麽;盡管你還能感覺到自己,你卻再
也不願去感覺他。你知道自己是融化在神道中了。
三、滌除玄覽
倘若你的靈魂直接融通了神道,那麽,一切科學定理、哲學思辯和神學教條,
此時還有絲毫價值嗎?
倘若你的生命完全融進了神道,那麽,一切智慧的算計、邏輯的推演和理性的
分析,此時對你還有什麽意義呢?
老子絕不是一個“反智主義者”。事情沒這麽簡單。老子看到了人的智慧在神
道面前是何等渺小可伶,而世人驕傲地拘泥於自己的智慧與學識,等於一開始就排
除了超越自己的智慧學識去認識神道的可能性;世人以自己的理性頭腦為至高標
準,等於一開始就堵絕了超越有限的理性頭腦通向神道的希望。所以老子說“不自
見故明”(22:3),“自見者不明”(24:2),“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70:2),於是一再強調“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受惑的門戶”(52:4;56:
2),“棄絕智慧與學問”(19:1-2),“明白到擺脫知識的地步”(10:6)等
等。
請聽:“你要留意這話:緊閉感官的門,好聽你的主上帝在你心裏要說的
話”。這是《遵主聖範》一書中的語句。這本書的靈修價值極高,其精神與東方的
《老子》恰如兄妹 2。
請聽:“將肉體的眼睛閉住,將心靈的眼睛開啟,專註於與神同在”,這便是
“被包在祈禱裏”;“遏止那往外遊蕩的感覺,遠離外面的紛擾,才能親近神。因
為只有在人最深的中心,才能找到神”。這是蓋恩夫人(Guyon)的話,她給基督
教世界留下了極寶貴的靈修經驗。這些話,是對“塞其兌、閉其門”、“滌除玄
覽”極好的闡釋啊。
四、超越知識
修習虛靜的功夫,是為了見道入道,不是為了賺取世界,故世界的學識在此不
是有益,乃是有害。真正的信仰不是靠人類學識建立起來,乃是存在於超越所有人
類學識的境界中。蓋恩夫人說:“博覽是為作博士,並不是為得神真道的”,所
以,“你要不用理智,只用安靜停住你的心思。你在神面前,要停住你的心思過於
運用你的心思”;
正如不離開繁雜喧囂的場所,你便難以安靜;不放下理性的僭越和學問的驕
傲,你也不可能體驗何為心靜。往往是你的頭腦阻擋著你的心通向神的道路。你的
頭腦中翻滾著邏輯的波濤,飛揚起知識的浪花,攪動著智慧的旋渦,其實都是虛枉
不實的東西。唯當這些波濤、浪花和旋渦消失了,便復歸沈靜的水,復歸真實的
心,生命便進入永恒無垠的安息之境。
147

理性與學問阻擋世人見道入道最直接的一手,就是當你接觸任何“道之出口”
(35:3)的話語時,理性和學問便將它擱置在頭腦中,用有限性將無限性擋住,
猶如用門窗擋住陽光,便仍以黑暗為宿命。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說,真正的
信仰,“不是用頭腦研究、分析,乃是以一顆謙卑的心接納神對你所說的話”3。
五、倒空自己
“致虛極,守靜篤”,便是將自己全部倒空,達到無知、無欲、無為、無事、
無我的狀態。
慕安得烈說:“舍棄倒空我們所是的一切,聖靈的大能才可源源流入”4。
一個裝滿泥沙的杯子,是盛不下水的;你倒出多少泥沙,空出多少空間,水就
能流入多少;你若完全倒空自己,神的靈就全然充滿你。耶穌曾以活水比喻神的
靈。老子也說“上善若水”。水的特性是流向低□之地,是註入空虛之處。所以,
人越是謙卑自己,越是容易得著聖靈的澆灌。人若是“致虛極”了,便能被神的道
所浸透,成為道中之人。
六、死亡境界
我想像不出今生還有什麽比“自死”更困難的了。但我敢說,今生沒有什麽比
“自死” 更令人安逸的了。“全然倒空自己”,或“無知無欲無為無事無我”的
境界,就是死亡境界,就是耶穌所說“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境界,就是
“向世界死掉、向神道活著”的境界。
我曾在禱告時依照《聖經》的教導,一求神賜我的肉體和肉體的邪情私欲死掉
(加 5:24),二求神賜我的頭腦智慧知識學問死掉(哥前 3:19-20),三求神賜
我心中各樣世俗的牽掛思慮死掉(哥前 7:29)。每一次請求得蒙應允,自我便死
去一部分,最後自己竟如空無一般,唯有心靈融在無垠、無限、無以名狀的神道
裏。在這無比的甜美安息中,你不願再思想、顧念任何事情,唯有沈浸著,沈靜
著,在神道的擁抱中,在聖靈的撫愛中。此時,自我的確死了。你不再是將自我、
世俗和人智視為糞土,不再是識透並棄絕任何虛幻短暫的世界假象,因為壓根兒就
沒有了世界、人智和自我,沒有了虛幻短暫,無需視為糞土,無需識透棄絕。此時
只有獨一的神道,萬物的本根,存在的本質,存在著。你一觸及永恒和絕對本身,
他所包含的一切短暫和相對便煙消雲散、無影無蹤了。
七、活在道中
自我“謙、下、損”,以致於“虛、無、空”,最後達到“死亡境界”,其中
的奧妙真是無窮。
人生最大的敵人不就是死亡嗎?你一旦入了“死亡境界”,就嘗到了“永活”
的滋味,就將“死亡”死掉了。所以,這不是滯留於死亡般的虛空中,而是為了迎
接那實在的生命流入;這不是說“虛己”與“無我”是什麽真理,乃是說“虛己”
與“無我”才能得著真理;“虛” 與“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歸宿。
故,作為修道方法的“虛”、“無”、“空”等,與佛教斷認的“本體虛空”、
“了無意義”是大有區別的。存在有其真實的本體,就是神道。這神道便是“無象
之象、無狀之狀”的靈樸(約 4:24)。他作為生命之本根、萬物之母親,其意念
遠遠高過人的意念,其道路遠遠高過人的道路。人讓自己虛靜下來,是要聆聽他的
微聲;人“死掉”自己,是要讓他的生命進入。
148

要聽人說話,你就要住口;要聽神的道,你就要靜心。正如畫板如果是搖動
的,畫家就無法作畫;你的“老我”(欲念、智巧和世俗)若活躍著,神的道就流
不進你的心。記住,不是沒有他,也不是他不願見你,乃是因為你不能虛靜下來、
專心迎候,而將他拒之心外了。一,那上好絕妙的福份!
“沒有別的,只是默默地與神同在,一,多麽快樂!默默地,呼吸這名字,地
上沒有更高的福祉”5。

註釋:
1. 《死亡九分鐘》,中文版,76 頁。
2. 見《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 年版。
3. 《屬靈操練禮贊》,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1993 年中文版,37 頁。
4. 《住在基督裏》,校園書房,1992 年版,101 頁。
5. 《屬靈操練禮贊》,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1993 年中文版,42 頁。

第二章 為道之功夫

第三功:柔卑功
如果說虛靜功是內在精神上棄絕自我與世界,那麽柔卑功則是外在行為的棄
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1),反於自我與世界,以柔弱卑微的姿
態出現,這正是老子倡導的行為模式。一柔弱,二卑下,全是出於道的本性。老子
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以他自身為法度”,卻強調“孔德之容,唯道
是從”(21:1)。因為天地亦不能長久,故從事於道者從於道(23:2-3)。人有
越過天地自然而直接效法大道的恩賜與潛能,故人應當確信大道,“行於其中,唯
恐偏失”(53:1)。人不僅可以見識道,而且可以效法道,以致於融於道裏,這
是內涵於老子五千言中的精髓,亦是每一個修道者當守的信念。
一、柔弱
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草木活著得時候,
枝葉是 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柔弱的,屬於生命。草
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軍隊一強大就要
被消滅了,樹木一強盛就要被 砍伐了。強大的處於下勢,柔弱的處於上勢”
(76:1-5)。老子又說:“天下萬物中,沒有 什麽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
的東西,沒有什麽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 麽能改變它。這個柔弱
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78:1-2)。 僅接
著,老子講到了聖人:“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
的, 就是天下之王”(78:3)。這個寫法是令人費解的。我們實在不知聖人者之
類出自何處,何 以曰之。我唯知道聖者耶穌活生生地應驗了這“天下之至柔馳騁
149

天下之至堅”(43:1)的話。 他在神面前生長如嫩芽,像羔羊被牽到宰殺之地,
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默默無聲。他為我 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
(賽 53)。還有誰比耶穌更柔弱呢?他被害時最後一 句話,仍是愛意的寬恕。道
成肉身的耶穌,將千年不解的老子奇言,活生生地展現了出來。 “一切良善和崇
高都濃縮在他身上。無論將來的變化如何出人意料,耶穌將不能被超越。對 他的
崇拜將更新一代又一代青年,他的生平故事將不斷使人流淚,他的受苦將使最硬的
心變 軟。世世代代的子孫中將傳揚他,比他更偉大的人將永遠不會再產生” 1。
修道者啊,默想耶穌吧!閱讀他的話語,輕呼他的名字吧!在這個柔弱、卑
賤、少學、 短命的木匠之子身上,隱藏著萬古稀奇的奧秘。《遵主聖範》一開頭
便說:如果願意得著光 明,消散內心的愚盲,就當效法耶穌的生活和品性。所以
我們最大的急務,就是玩索品味耶 穌的生命。凡有聖靈的人,必在其中找到那
“隱藏的螞哪”(啟 2:17,出 16) 2。
二、卑下
水,不僅柔,而且卑:“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跟道很相近”(8:2);
“大江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
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聖人正是這樣,他在
上,人民沒有重擔;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擁戴而不厭倦。他
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66:1-4)。
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傭人;誰願為首,就必
作你們的仆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舍命,作
多人的贖價”(太 20:26-28)。
門徒們爭論在天國裏誰是最大的,耶穌叫過一個小孩子來,說:凡自己謙卑像
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
待”(太 18:4-5)。耶穌又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路 14:11);“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大地”(太 5:3-5)。
老子說:“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22:1)。“自以
為能看見的是瞎子,自以為最聰明的是傻子。自我誇耀的徒勞無功,自高自大的不
能為首。從道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像多余的飯,累贅的事,只會讓人厭惡。有道
的人不會這樣的“(24:2-4)。
《遵主聖範》中說:“一個謙卑侍奉上帝的農夫,強於一個能思考天象卻不近
修己身的驕傲學者。真明白自己的,必以本身為卑賤,且不喜悅人的誇獎。有學問
的人很願意顯示,讓人稱為有智慧的,然而在許多事上,他們的知識對靈魂少有或
全無幫助。你若要學會一個有用的功課,就應當願意不被人認識,或被人看為無
用”。我想向修道者鄭重推薦這本書。這本書諳熟耶穌的奧妙,亦深通老子的精髓
__這在西方著述中是罕見的。這本書在基督教世界中廣泛誦讀,僅次於《聖經》。
三、範例
柔卑之意充斥了老子五千言。除了上面諸多講論,又有三個形象令人難忘。
聖人:一位守雌、守黑、受辱、受難者(28 章,78 章)。
他“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直
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58:4)。
150

他“深知自己的神聖,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的神聖,卻不自我尊貴”
(72:3)。
他“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2)。
他“擯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29:4)。
他“外表是粗麻衣,內裏有真寶貝”(70:4)。
他“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贊自己有
才能”(77:4)。
他“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34:4;63:4)。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於深
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謹守好像畏懼四鄰,恭敬嚴肅
如同作客,流逸瀟灑如同化冰,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
得好像混沌不清。誰能沈澱渾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的,使之徐徐
復活呢?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雕敝死亡中
成為新人”(15:1-4)。
老子自己:“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
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67:3)。
“荒野啊,廣漠無際!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
樂的舞臺。唯獨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
嘻笑的時候;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
唯獨我仿佛遺失了什麽。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世俗的人個個明明白白,唯獨我
一個昏昏然然。世俗的人個個斤斤計較,唯獨我一個馬虎不清。大水蕩蕩渺如海,
高風習習行無蹤。眾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獨我又沒用又頑固。我這樣與眾不同,是
把吃喝母親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啊”(20:2-7)!
四、實行
一顆因著道性而柔卑下來的心,自然會表現出諸如謙讓、柔和、寬容、平靜、
灑脫等品格。此外,還有一些也許不那麽廣受世人接納的,譬如:
獨處:“我獨異於人„„”(20:7)。道中之人不以世榮為榮,不以人言為
言,不以俗念為念,反而“學眾人所不學,欲眾人所不欲”(64:5),徑自與神
道相通相連,故獨處是不可少的。世俗的人害怕孤獨,這種恐懼驅使他們往喧囂和
人群中跑,這是內在的淺薄貧乏所致。獨處則是內在的豐富;不是為了獨處,乃是
為了在獨處中靜默;也不是為了靜默,乃是為了在靜默中聆聽,聆聽道風、靈
語„„。無論什麽人,只要有心修道,曠野的日子就是不可少的,而置身曠野一般
的心境更不可中斷。“一,我是孤獨困苦”!(詩 25:16)
簡單:“復結繩而用之„„”(80:2)。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加速度
地趨向復雜。一個美國家庭僅僅維持日常生活而必須應付的事(各種保險、賬單、
信用、稅務、教育進深、汽車保養、工作機會、婚姻變數、子女叛逆、電子誘惑、
傳媒汙染„„),比一百年前的傳統家庭要復雜一百倍;而我敢保證,一生清茶淡
飯、無憂無慮的農人要比現代人更幸福一百倍。“上帝造人原極簡單,人的復雜問
題是他自己發明的”。這是《耶路撒冷聖經》中的一句箴言。一位在北極獨自停留
了好幾個月的人說:“我漸漸懂得,一個人即使沒有大量的東西,也能活得深刻而
151

富有意義”3。耶穌的道一貫是:放下世上的一切,你們便有不盡的財富在天上。
每一個修道者都應記住下面這段極其優美、自然而深遂雋永的教導:
“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喝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生命不
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
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的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
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麽長起來;它
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
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啊,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
神還給它這樣的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麽,喝什麽,穿什
麽?這都是外邦人(不信神的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
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 6:25-
33)。
沈默:“知者不言”(56:1),“多言數窮„„”(5:3)。《聖經》說:
“你在神面前不要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
的言語要寡少。事多令人做夢,話多顯出愚昧”(傳 5:2-3)。急於表達自己,
是人類的通病。真正深思熟慮的人,多傾向於寡言。至於那些入道見神者,則不能
不以沈默為理所當然了:“我只好用手捂口”(伯 40:4)。
苦難:“處眾人之所惡„„”(8:2)。苦難是世人所避諱的,修道者卻坦然
處之,甚至樂而趨之。無他,苦難對修道者來說,是親近神的必經之地:“故幾於
道”(8:2)。那位蓋恩夫人,丈夫死了,孩子又死了,婆婆反目為仇,世人側目
睥視,連聖徒們也以為是神在懲罰她什麽。她卻說:“治死自己吧,這是一條卑微
的道路。我只以認識耶穌為至寶。有一次皇後在我眼前經過,我也沒有擡頭看她。
大苦難,這是出於神的難以置信的恩典。神啊,自從我什麽都被剝奪了,就在你裏
面得著了。哦,我真是無處不喜樂” 4。
不錯,古往今來,有不少人也曾教導過類似的品德。然而,“唯有神是一切品
德的原則與源頭,我們見了神就有了一切。藉著得神,就確定地得著品德了。因為
品德若不是從裏面生發出來的,就只能像外邊的衣服一般,是可以更換的”。“得
了神道的人,其品德是能應用到最高點和各方面的,雖然他們並不專註在品德上,
因為是神道親自帶領他們” 5。這大概就是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無德”(38:1)的含義吧!
五、十字架
柔卑功夫的頂點,是十字架。耶穌像羔羊一樣被釘在上面,因為他愛世人而被
世人釘在上面。耶穌是神對人的拯救,也是神向人的示範:門徒們個個背上自己的
十字架來跟隨他。因愛而柔卑屈辱犧牲,成了千千萬萬傳道者的共同品性。十字
架,也因此成了榮光得勝的標志。柔弱必勝剛強,自卑必升為高。
蓋恩夫人說:“親愛的,除了十字架的愛,和棄絕自己之外,沒有一樣東西能
叫你真正得安慰。如果你不喜歡神的十字架,就是不喜歡神的一切。你心若向著十
字架,就能以苦為甜了。神給你十字架,十字架也給你神„„道成肉身的耶穌,是
願意受苦到極點的。至於我們,雖然有時也剛強,但常常是用軟弱來背負十字架
的。只是在神的旨意裏,什麽都該一樣” 6。
152

自然,修道者會有失敗,但“一個真實謙卑的人,對於自己的失敗和軟弱是不
驚奇的。越是明白自己的敗壞可憐,也越是將自己拋向神,也越近前與神親
近„„” 7。
問題只是,現今耶穌的門徒中,有誰願意甘心效法他的柔卑、軟弱和受死呢?
“耶穌現有很多愛他天國的人,但背負他十字架的人卻很少。多有求安慰的,
少有求患難的。多有人願意與他坐席,少有人願意與他持齋。人人都願意與他同
樂,少有人願意為他受艱難。多贊美他的奇事,少隨從十字架的淩辱”。是的,
“按著本性,人不能背十字架、愛十字架,不能克己作奴隸、躲避體面、情願受淩
辱,不能輕看自己並願意受人輕看、忍受橫逆和吃虧,不能毫不求塵世的順利。按
你自己,這一切都不可能做到的。但你若信靠主,必有天上來的勇敢賜給你,世界
和肉身也都服在你的腳下。是的,哪怕仇敵魔鬼,只要你以信仰為盔甲,以十字架
為記號,就不必怕”。
“耶穌的生平全是十字架和殉難,你還求安樂嗎?其實,若是有什麽比受苦更
有效的救人方法的話,耶穌必早就用了言語行為指示我們。然而他卻很清楚地勸門
徒和一切願意跟隨他的人,要背負十字架 8:
“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 16:24)!

註釋:
1. 引自林語堂《信仰之旅》中文版,247 頁。
2. 《遵主聖範》,見《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第一章一節。
3. 《屬靈操練禮贊》,100 頁。
4. 《馨香的沒藥》,以琳出版社,1993 年版,第十五章。
5. 《簡易祈禱法》,臺灣福音書房,1993 年版,第 24 頁。
6. 《簡易祈禱法》,臺灣福音書房,1993 年版,第 22 頁。
7. 同上,第 39 頁。
8. 《遵主聖範》,見《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 年版,
第 206,210,212 頁。

第二章 為道之功夫

第四功:無為功
一、 無為之大謎
人們常以“清靜無為”或“無為而治”來概括老子。不錯,老子的八十一章中
有十三次講到“無為”:大道無為,聖人無為,為道者亦當無為;無為而民自化,
無為則無敗,無為而無不為。然而,“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無為的好處,天
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153

的確,世人不僅難以做到無為,連無為到底是什麽意思,也不是十分清楚的。
無為, 就是無所作為嗎?抑或在為人上隨和無執,或在處世上消極退守,或在治
國上簡政放權嗎? 是放任主義還是頹廢主義?是自由主義還是保守主義?對百姓
們來說,無為似乎只是安於宿 命的同義語。
無為之謎,謎在“道”上。稍讀老子便知:
其一,無為是建立在人之不能、道之全能的前提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7:1)。所謂“道常無為”,是說人們對“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繩繩兮
不可名,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等等。然而道卻“無不為”:用之不足既,用之不
勤,善貸且成,萬物持之以生,愛養萬物等等。
其二,無為的實質含義是:人效法道,唯道是從。人若只是效法道的無為之
狀,是沒有意義的;人只有棄絕自己的作為,而完全順從道,才是真正的無為。所
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此意明顯之極。
其三、人無為的結果,是道無不為。不是人自己能無不為,乃是“道常無為而
無不為”;人只有損己,以至完全無為時,便入了道的“無不為”之中了。人放棄
自己,才能得著神道的力量。耶穌一句話,點到了根本處:“在人有不能的,在神
凡事都能”(太 19:26;可 10:27;路 18:27)。《聖經》還說了另一側面:
“若不是 Jehovah 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 Jehovah 看守城池,看
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 127:1)。
由於世人一直無法了悟老子之道及其化身聖人的真相,虛無縹緲中便略去了
“得道” 這個“無為而無不為”的前提,自然也看不到“無為”本是“棄己順
道”的實質內涵。後來,對於“無為而無不為”這一驚人反常的論斷,人們幾乎是
存而不論了,只剩下“無為”,成了一句人人似懂非懂、“若存若亡” 1、茫然不
解其意的口頭禪了。
春秋末年以來,由於失了道,老子無為之說雖然流傳不息,且幾度興盛,卻必
然是“ 無道的無為”,而不是“有道的無為”,久而久之,甚至流俗演變成“無
為便是道”了。學 者道士們亦看重“外在的無為”過於“內在的無為”,以為
“少事、無事”便是無為。“內 在的無為”是人放棄私欲、智巧、俗世而全然回
歸真道,有了這個功夫,人融化在道裏,其 無為自然便是道的無不為了。相反,
“外在的無為”則往往是人處於私欲、智巧、俗世而模 仿老子的方法,雖有一時
之功力,卻不可能得著“無不為”的道力。譬如,漢惠帝、文帝和 景帝(文景之
治),唐太宗(貞觀之治)等,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黃老的“無為之術”,尊 崇
“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道理,確實開創了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可見哪怕“仿
黃老、 效道象”也比“悖道”好得多)。然而,因無“內在的無為”,從個人操
守到民心世風,都 沒有“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實質,沒有“子孫以祭祀不
綴„„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2。 的信仰內涵,便擋不住罪孽侵蝕、江山敗壞,
談不上“無不為”了。不過,古今各逢其時,這 類事只能為論、不足為評的。
二、無為以求道
世人都崇尚有所作為,唯修道者以無為為要務。世人都靠“努力”去做事,唯
修道者放棄一切“努力”。世人都追求有“益”的事,唯修道者以自“損”為美
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8:1-
2)。這就是“無為功”。
154

為什麽必須以無為來求道呢?
其一,神的道,不是靠人本身的道德與智慧能得到。你知道人的道德、智慧和
生命都是有限的。你也知道“道”是無限的自在者(Jehovah)。一個有限者怎麽
達到無限者呢?即使再多的有限數相加,總歸還是有限數。神與人之間的鴻溝,人
無法跨過。創造者與被造者的差別,被造者不能超越。慕安得烈說,永恒之道對人
而言,本是一種絕對無法得到的東西;人越是努力,越是深深地顯露出自己的無
助。古往今來各種宗教的、哲學的和科學的努力,無法使人類的思想通“一”、歸
“一”,便是明證。
其二,神的道即使給人,人也不能完全理解。無限者光臨有限者是可能的(實
際上已經發生且仍在發生著)。但即便如此,有限者的領受仍然是有限的。不僅道
的化身聖人耶穌的被處死是一個明證,現今世界對道成肉身這一事件在歷史效果上
的接受,和在思想理念上的拒絕,也是明證。“是的,永生神用我們有限的頭腦難
以明白的方法,在我們身上做工,只要我們有簡單如嬰孩般的依靠”3。神道的作
為和話語,不是先使你在理論上明白其奧妙,然後再去經歷體會這奧妙。不是的。
大能無比的神道是要心靈誠實的人去經歷,要親身經歷了的人去明白。神道的定律
是:“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4。
其三,一切出自人的東西,都必有私、有躁、有罪、有死,這是絕對無法與聖
潔、清 靜、永恒的神道相和相容的。《聖經》說:“人見神的面不能活”(出
33:20),便是這個 意思。所以人必須自損自死,以達無為的境界,神道才可觸
及人的靈。人的靈原本來自神道, 是人安靜永恒的真命所在,卻被因短暫而貪婪
躁動的肉性與理性所遮蓋,不能歸根守母、靜 而復命。
如此,前述“棄絕”、“虛靜”、“柔卑”三功,此刻都歸於“無為”一功。
無為,就是徹底地絕欲、絕智、絕俗,就是全然的“致虛極、守靜篤”,就是絕對
的柔弱、卑下、自死。只剩下靈還活著。靈,沒有了多重多方的糾纏扼制,便歸向
那久違的故鄉。那母,那根,其實早已在等待、盼望、呼喚。於是,靈在那裏安
息、平靜,在那裏復了真命,便是那永恒之道,便是那光明之道:“道乃久,沒身
不殆”(16:1-10)。
慕安得烈說:神與人的關系是獨特的,這就是:人放棄自己而依順神,人停下
來讓神 做。人靠自己做的全都有罪。人唯有將自己獻在神的手中,成為完全被動
的器皿,才能成為 被神的大能大力所運用自如、主動非凡的工具。一句話,只有
當我們的心思停止工作時,神 才能完全的工作”5。
蓋恩夫人同樣說:“我們要非常註意一件事,就是要停止一切自己的動作及力
量,讓神單獨來作”(30)。蓋恩夫人有一個精到的比喻,她說,正如人一松手,
手中的石頭就會落地一樣,人只要放下心智、欲望和意志上的各種自我執著和自我
持守,內在的靈自然就會歸向神道。神道是一切存在的引力中心,萬物都依賴他並
最終歸向他(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16:2)。由於人的靈是直接來自神的“神的
形象”(創 2:7;1:27)。故只要你別無所執,專一向神,此時此刻就可以與神
相通、入道而休了。“所以人若棄絕外面的事物,只註意裏面時,不必用力就會傾
向中心。神愛的力量會使你沈下去,越向中心,越安靜,越不用己力,速度越快,
越沒有阻礙了”6。這便解透了老子“無為而入道”的內涵。
155

三 、入道而無為
無為而入道,入了道,無為就不再是方法,而是境界、心態、習慣了。此時,
你的“無所作為”,便成了神道的“無所不為”。
入道而無為,便是“把清靜無為當成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事情,用恬淡無味
當作味道。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63:1-2)。不難看出,這不是消
極頹廢,或忍讓軟弱的宿命主義。表面上樂天知命、順受其正,實質上有根有母、
唯道是從。這樣的“無為”,無論對個人、對家庭、對社稷、對人類,都比黃金財
寶還要貴重。
自然,此處談的是個人,你我之輩。入道而無為,恰是基督徒常說的“絕對順
服”、“ 完全交托”。當你在禱告中嘗到了神道那永恒靜謐的喜樂境界,當你在
生活中經歷了神道又活又真的引導和護佑,當你的信因此而對神道的信實可靠篤信
不疑,當你感覺到聖者耶穌如同恩人又如同好友一樣的親密無間,難道你還會執著
於任何世俗目標上的“有所作為”嗎?當你融匯貫通地感覺到《聖經》、古代多次
多方的神光預表(包括老子)、耶穌道成肉身的歷史事件、兩千年來的歷史軌跡、
如今十幾億人的信仰、以及你心靈深處的領悟與感應,再加上從小便使你好奇的大
自然的和諧美妙,和如今仍令你迷惑不解的宇宙奧秘,所有這一切交織成一幅無可
置疑的神道圖畫,表明了一個背後隱藏的巨大真實的世界,你已置身其中,成為被
悅納的一個兒女__當你有了如此渾然一體、通神入道的感覺,除了敬畏感恩、無為
領受之外,你豈能還有什麽在這個虛幻短暫的世界中逞強示能的沖動嗎?
蓋恩夫人說:“宗教最高的造就,本是最容易得到的;最重要的聖事,本是最
容易舉行的。自然界的事,也是如此。正如你乘船入海,並用不著你什麽力量,你
自然會不知不覺地被帶進大海裏。你只要用甜蜜簡易的法子親近神,就會很容易很
迅速並且很稀奇地達到目的地” 7。
在無為的境界裏,你的一切交由神道所為。“接受一切臨到我們的,不以為是
由於人,乃是知道由於神。正如一個禮物奉獻後,就不由奉獻的人作主了”。這就
是將自己的意志喪失在神道的意志裏。如果你像老子一樣相信神道是又真又活有生
命的,你這樣作就是一件極自然的事。如果你能棄絕自身學識、俗念和意志的纏
擾,你這樣作就是一件極容易的事。
無為既是在神道裏隨遇而安、安息靜止,那麽,即使以神道的名義去努力作為
也要不得。齊克果有過一個尖銳的說法:他思索著,有哪一種努力可以用來追求上
帝的國呢?一個人是否應當找到一種合適的職業,以便發揮一種善良的影響力呢?
他的回答是:不,我們必須 “先”求上帝的國。那麽,我們是否應當舍棄我們所
有的金錢去餵養窮人呢?答案又是:不,我們必須“先”求上帝的國。那麽,也許
我們要去把這真理向世人宣告,叫人先求上帝的國吧?再一次,答案是大聲說:
不,我們必須“先”求上帝的國。齊克果總結說:“那麽,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什
麽都不做。是的,在某種意義上當然是毫無所為,在上帝面前是空無一物,學習保
持緘默;這緘默便是開始,這便是先求上帝的國„„” 8。 事情大概是這樣:人只
要放棄自身的努力作為,神的道自然就光臨人心了。正如什麽地方足夠空虛低下,
水自然就流入了。這大概正是耶穌所說,為了他(道)放棄自己生命的,必得著生
156

命,亦即老子“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所以,追求神道的唯一可能,就存在於放
棄一切追求之中;為道的奧妙就在於無為,包括無為於為道。

註釋:
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
道(41:1)。
2.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應當祭
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不停息。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偽。
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余。一鄉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
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下。
所以,將上面的道理用於一身,則知一身;用於一家,則知一家;用於一鄉,則知
一鄉;用於一國,則知一國;用於天下,則知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就是
從這裏(54 章)。
3. 《絕對順服》,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第 11 頁。
4. 《住在基督裏》,校園書房出版處,1992 年版,第 108 頁。
5. 《住在基督裏》,校園書房出版處,1992 年版,第 114,116 頁。
6. 《簡易祈禱法》,臺灣福音書房,1993 年版,第 30,28 頁。
7. 同上,第 32 頁
8. 《屬靈操練禮贊》,學生福音團契,1993 年版,105-106 頁。

第二章 為道之功夫

第五功:和合功
一、別無選擇
修道的功夫,從棄絕自我的欲望、智慧的僭越、世界的誘惑始,到虛靜、柔
卑、無為的境界,結果必是與神道和合歸一。
好像燒開水不燒到沸騰便不到火候一樣,修道不修到與神道和合的地步不算完
成,甚至會前功盡棄。
另一方面,修道者一開始便面臨的棄絕之難、虛靜之難、柔卑之難和無為之
難,非得達到與神和合的地步,方能消解。
你知道修道的本質是反於世界、歸根守母、入道襲常,然而生在世界長在世界
的你,要反於世界談何容易!雖然時有平安時有喜樂,但在修道的每一步中,你都
會陷入世界與神道兩廂撕扯的掙紮中。也許你剛剛在禱告中經歷了神道,一睜眼生
活的重擔又壓在你的心頭;你剛剛在禮拜時將心靈平靜安息下來,一出教堂世界的
誘惑便蜂擁而至。肉體莫名的躁動,人智以神的名義泛濫,世俗的潮流裹攜你身不
由已。即使最潔身自好的人,也不知已經沾染了多少汙垢。如果說兩千年前的使徒
保羅都大喊“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 7:24)?那麽身
157

處現代的修道者就更苦了:除了更加取死的身體,還有該死的物欲世界,以及死不
了的遍地“智慧果”。你啊,當你還只是沈溺於世界時,你麻木著,別無選擇。當
你認識了神道之後,一束超越世界的永恒之光射進你心,你有了一個神聖的選擇。
然而,當你踏上或僅僅試圖踏上這條天路的時候,便發現世界的力量如此之大,以
致於他在阻擋你追求真道時,足以將你的靈與肉撕裂開來,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掙
脫罪與罰的痛苦中,你為自己的軟弱敗壞和屢教難改的罪念而驚奇懊悔、自卑絕
望;一,此時是一個真正無可選擇的困境:是血肉與罪性的困境,是魔鬼的困境,
是死亡的困境!這是一個多麽美好幸運的 “困境”啊!你要經這個“窄門”進入
永生了,你要跨過短暫虛幻而進入永恒真實了。代價似乎是重大的,其實是微小
的。因為站在短暫中看短暫,短暫就是全部;站在虛幻中看虛幻,虛幻就是真實。
然而一跨出短暫虛幻,它們就一錢不值了。
這是個關口。當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跟從我,
就要舍棄一切來跟從我。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不能作我的門徒。你
們蓋樓要先算計花費,免得開了工不能完工,被人笑話。“這樣,你們無論什麽
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 14:25-33)。這裏別無選
擇!
不要留戀罪與死,不要在罪與死和義與生之間痛苦掙紮、自我折磨!一刀割下
撕扯你的老我與世俗吧!
虛靜下來。
柔卑下來。
對世俗的糾擾無動於衷。
對私欲的縱恿無動於衷。
對智慧的狡詐無動於衷。
你便突然發現你已經坐在神道之中了;確切地說,你便突然感受到神道了:
那是一種無限的雍容。
那是一種永恒的靜謐。
那是一種真善美合而為一的溫柔之光,正像耶穌的心。
你卻沒有了自己。你當然活著,只是沒有了定位;毫無疑問你活著,卻不是此
時此刻。你不再有自我意識,只是意識到一種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純粹存在;只是對
這種永恒無限的存在狀態的真切意識,有力地證明你活著,活在神道裏;即是說,
你是融合在神道的生命中了。
一,莫說這和合的經歷過於玄妙莫測,這經歷會給人超越世俗的力量,這信心
會給人超凡入聖的能力,必會有神跡奇事伴隨著你。這經歷也會深深地浸透在你清
醒的日常生活中,成為風雨中的港灣,幹渴中的活水,惡夢中的猛醒;成為你今世
的磐石、一生的風格。
二、與道合一
合一的含義:老子說,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分離呢?(10:1)他說
聖人能夠如此:聖人與道合一,是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工具(22:2)。
與道合一,對於離了道的世人來說,就是復歸: 復歸於根,復歸於母,復歸
於明,復歸於樸,復歸於無極,復歸於嬰孩。老子以嬰為喻,說坐進大道的人,就
像嬰兒在母親懷裏,“和之至也”(55:2-3)。
158

聖者耶穌道成肉身,是道與人的和合之作。他自己多次說:“我與父本為
一”;“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耶穌又說,他的信徒也必與他合而為一,正
像他與父合而為一一樣,且有聖靈將住在他們裏面,盡管世人都不認識這聖靈。
合一的過程:“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哥前 6:17)。這種聯
合,蓋恩夫人說“是有起頭、繼續和完成的。最初是傾向神,往裏面去,一直達到
中心吸力的範圍內。當與神更近時,就與神更親了,親的程度越來越強,到末了就
聯合為一。這就是與主成為一靈了”1。這個過程是神靈的運動,人所做的不過是
自我放松、自我放棄、讓神的靈在自己身上發生作為而已。
合於神道,就是與別的東西__與神道相反的東西分開。“反者,道之動”。這
種分開也是道性本身的運動,人不過是順從而已。所以修道者切忌自己“努力”做
什麽,你越是努力棄絕什麽,你的心越是不能安靜。“最簡單穩妥的方法是不理那
些,只專一地親近神道。好像一個嬰孩見了怪物,並不要與它爭戰,看也不再看
它,就立刻倚靠在母親的胸懷” 2。因為以人自己有限、軟弱的本性,要戰勝自
己、世界和邪靈,是完全不可能的。
合一的到達:所以,“謙卑順從神靈的引導,丟棄自己各樣的作為,是使靈魂
回到原初那種與神單純合一的狀態的最要緊條件。進入神的單純與合一裏,才達到
被造的目的,因為我們是照神的形象被造的”。這時,“我們在神道裏將自己存放
在一個“沒有”的地位上,從那裏接受一切的待遇,不必分別什麽”。“我們已經
死了。我們的生命與耶穌一同藏在神裏面。神作我們的生命。神說:凡切心尋求我
的人啊,將你的心交給我。凡為我棄絕自己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凡要保住自己生
命的,必喪失生命”3。
合一的感受:這就是被造的極點:“被造的極點,就是享受神,就是以神為我
們的享受”;“神唯一的旨意是要合人來往”;“哦,我真是無處不喜樂,看見我
的神和我有無限的聯合。無論是孤單的時候,還是與眾人同在的時候,我是何等的
安謐呢!„„在此不再有憂愁的嘆息了,對於任何事物毫無傾向,與神的美旨緊密
的結合,自己的意志好像全然失去了。這樣不間斷地享受神的同在,這種同在與祈
禱就成了習慣,全人的官能變成異常的安謐,這安謐就組成了他的禱告,神就要給
他一切直覺的愛”4。
三、日常應用
與神道和合為一,是否意味著從所有日常事物上隱退下來?初期教會的修道士
們到曠野裏去,就是基於這種想法。其實,與神道合一是不需要退出這個世界的。
那是一種信托,相信自己被永恒的愛所保守;那是一種感覺,知道自己被生命之道
所充滿。正像一位為人母或為人父者,無論何時何地也不會失去與其孩子確有關系
的感覺,那種意識和愛會融化貫穿在他(她)的每一當下行動中。
的確,“當下”或“現在”,這個詞具有信仰生活最深的奧秘。你尋求的若是
永恒者,那他就永遠是你的“現在”:事實上,他此刻就在你周圍、你面前、你裏
面;只要你信,他此刻就給你通天的力量與愛。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的每
一瞬間保持平靜和得勝的秘訣 5。
從立志與神道合一(信心),到真正達到合一的境界(禱告),到習慣於合一
(生活),這是一個不難的過程:只要憑借並持守一開始的單純信心,並不需要你
刻意努力作什麽。
159

有神同在的生活,與無神的生活是大不一樣的。不談神跡奇事的保守,如“路
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有求以得”之類,全部生命的體驗已是在超然的
境地。舉例來說,當我和一群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我的心境和他們是大不相同
的。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中,貪婪著要贏要占先,以致於生出妒忌、恨惡、苦
毒和鬥毆等惡行來。我先前作小孩子時也是如此。現在我與小孩子(比如我女兒)
玩遊戲時,雖投入卻又超越,置身而不溺身其中,因為我心中有更大的事,人也站
在更高的境地,眼光看得也遠。我知道眼下不過是暫時的遊戲而已,贏了,並不那
麽激動,可以送給小孩子;輸了,也不會哭,還會笑著勸小孩子不要太高興,免得
把茶杯碰翻了。
真實而習慣地與神道合一的人,活在今生此世,應付日常事物,正像與小孩子
們玩遊戲的大人。你知道今生不過是讓你寄居的。你不會像世人那樣“熙熙然如享
太牢,如登春臺,昭昭察察,斤斤計較”(20:2,5)。你知道有一個永恒之道正
與你形影不離。你知道得享分享這道,醒人救人靈魂,乃是真真切切的“實事”。
世人們卻像迷醉於遊戲中不能自拔的小孩子,完全將虛幻的當成真實的,將短暫的
當成永恒的了。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他們費盡心機、耗盡
生命,去爭奪、占有、吞噬那些吃了馬上又餓、喝了馬上又渴的東西。貪婪心使他
們沈溺了,沈溺於知識、財富、名聲、地位„„,唯獨不重視自己的靈魂。一,被
油蒙住的心,無法回轉歸向真道(太 13:14-15)。
四、耶穌,耶穌!
當老子筆下那位化道、踐道、傳道的聖人真實地來到世間,人心與歷史都因他
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致於今天已經無人不生活在他以及他的果實__基督教文明的
影響之內。
在彎曲悖謬的末世中,耶穌臨在並長活於人間,就是要給那些願意與神道合一
的人一條實實在在的道路。這是一條簡易無比的道路,使古來虛無縹緲的為道修道
之路豁然開朗、分外通明。老子看見了耶穌,將是何等喜樂!“你們的祖宗亞伯拉
罕歡歡喜喜仰望我來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約 8:56)。“你們的眼睛是
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
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
見”(太 13:16-17)。
今日就是了!聖人已經顯現,道路已經顯明。凡願意得著真道、進駐永生的
人,你無須再煉那治人於死地的“長生不老丹”,你無須再修那老死修不完的“返
老還童術”。真光已經呈現,一切暗昧不明、晦澀茫然、繞舌齟口,都當煙消雲散
了!神道已經親自來到世間,你只要承認並堅定地站在耶穌道成肉身光臨人世這一
真實的歷史事件之上,進入他,吃喝他。
神比人更清楚,你的一只腳要拔出汙泥一般的世俗糾纏,另一只腳必須站立在
堅實的基地上。你不能一只腳踏著“空、無”而使另一只腳離開汙泥。你更不能兩
只腳全站在汙泥中謀求離開汙泥,那樣作只能是越陷越深 6。耶穌來到人間,大聲
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約 14:
6)。同各種底氣不足或纏綿冗長的道德訓誡截然不同,這是直接來自天上的宣
告。
160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52:6)。與各種學問的巧言
論辯、茍且推證截然不同,這是簡潔明了的斷言。
神道就在“聖人”耶穌身上。熟讀他吧,爾後你就能進入他的形象:一個貧
賤、卑微、短命、沒上過學堂的木匠之子,在短短三年之內,完成了神道的偉大救
贖。“聖人常善救人”。這件事,不是靠他的學問、強力或地位,乃是靠他的屈
辱、柔弱和犧牲。他宣告了自己是神的兒子,也行了大量的神跡;他說出了常人說
不出的上天之道,也行出了普天一般的愛;他揭示了世人活在罪與死中的真相,也
告訴了我們神的拯救計劃。然而可憐又可惡的世人難以信他;神道之高超,之聖
潔,豈是人仗持自己有限的道德、智慧和生命可以明白領受的呢?“玄德深矣,遠
矣,與物反矣”(65:4)。人們將耶穌釘在了十字架上,也將他至死不渝的愛釘
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
然而,“聖人外其身而身存”(7:2)。他復活了。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13:4)。他用肉身性命將神的愛送到天
下,成了天下人心的寄托。
這位受辱受難者,成為“天下之王”(78:3)。
修道者,你當時刻銘記如此這般的耶穌。你的心靈,你的意志,你的感情,一
旦進入了耶穌這個活生生的真實生命中,就是進入神道了。
道成肉身的耶穌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 6:
63)。閱讀他的話(道)吧,用你的心靈和誠實。“出於神的,必聽神的話
(道)”(約 8:4)。
世人啊,你當聽:“你們為什麽不明白我的話呢?無非是因你們不能聽我的
道”(約 8:14)。因為“大道出口成為話語,似乎是平淡無味的”(35:3),
只有“上士聽了道,才能勤勉的遵行”(41:1);“你們自以為有知識,所以不
明白我所說的道”。“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則說明我的道越是珍貴”,因為聖人
雖然“外表粗麻衣,內裏卻有真寶貝”(70:2-4)。凡“唯道是從”,遵從聖人
那永生之道去行的人,就是“將生命建立在磐石上”(太 7:24),就會“沒身不
殆,無遺身殃”(16:10;52:3,5)。
當你食其言、法其行、入其情,與耶穌融為一體,仿佛血脈相連、心心相印,
此時,你就會清楚的知道自己正活在神道對人類的偉大救贖中;你已是聖人的朋
友,是神的兒女,是靈魂有歸依的人。盡管你仍然身處短暫的人生中,卻已經深知
自己根置在永恒之道裏;盡管你仍然免不了處理世俗事務,然而“歸根守母、入道
襲常”的遼闊無垠、永恒無限的感覺會常常伴隨著你,賜你平安、喜樂和福祥,直
到你的生命轉換形式的時候。

註釋:
1. 《簡易祈禱法》,臺灣福音書房,1993 年版,第 49 頁。
2. 同上,第 40 頁。
3. 同上,第 45、23 頁。
4. 同上,第 14,43,29 頁;《馨香的沒藥》,以琳出版社,1993 年版,第 98
頁。
161

5. 《住在基督裏》,校園書房出版社,1990 年版,第 96,97 頁。


6. 請看儒家以及儒家文化主導的中國歷史。

第三章 為道之比喻

第一喻:光
老子以光明來比喻大道,以“襲明”(承襲傳遞光明)來描寫聖人,以“用
其光、和其光”來勸勉世人。
一、自在之光
老子說:“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
而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把它們混合
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14:1-3)。“夷希微”這
個“不可致詰、混而為一” 的名稱,就是 Jehovah 的發音,也就是“以自身為法
度”的道 1。他是完全的光明,是一切生命的光(約 1:4),正如詩人唱道:“在
你那裏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 36:9)。只是當“光照
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約 1:5),因為世人不認識這光,所以老子說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世人卻以為暗昧(41:2)。
二、襲明者
老子說:“聖人一直善於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一直善於挽救萬物,
無物被棄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光明,傳遞光照”(27:3-4)。老子又說這位聖人
充滿光明,卻不耀人眼目(58:4)。那是一種柔和、寬厚、憐愛的挽救之光,賜
命之光。耶穌曾極為懇切地反復對世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
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人在白日行
走,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
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自己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成
為光明之子”(約 8:12;9:5;11:9;12:35)。
三、用其光,復歸其明
老子說:“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
了。這就是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52:6)。
用其光,先得識其光、認其光,這就是耶穌所說“信從這光”,而後便可“復
歸其 明”,“成為光明之子”了。《聖經》說:“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
明他所行的是靠 神而行”(約 3:19-21)。在《聖經》同一處又說:凡信從這光
的人,就“不被定罪,都得 永生”,這正如老子所說:“無遺身殃,是謂襲
常”。
四、光的寓意
162

神道之光,顯然並非肉眼所見的日月星辰之光,乃是心靈所見的照耀生命之
光。
光在創世、人生各方面的寓意是深厚的,我只就信仰略舉一二。
一是榮耀,即神道無以復加、無法描述的偉大、尊貴和榮光,也包含了他的
坦蕩、寬廣、博愛、合一、無限等秉性。耶穌以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將這種榮耀
帶到了世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沖沖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
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 1:14)。盡管世人歡呼著將他釘死,他
卻沒有與一個世人為敵;盡管世人掩面不看他,他的榮光卻直照進世人的心底;盡
管他在世人眼中是一個貧賤、屈辱、軟弱至極的人,他的榮耀卻籠罩著所有的世
人;盡管從人的各方面看,耶穌絕非這個世界上榮耀、偉大、尊貴的人,他卻以此
顯明了神的榮耀、偉大和尊貴。一,全能的神!你何嘗不知,以任何人間常有的方
式表達偉大、尊貴、博愛與寬廣,都必定是有限的!唯有以耶穌的方式,唯有“與
物反矣”、“反者道之動”,才彰顯出您無限的榮耀,不摻雜任何人的雜質!
二是聖潔。凡寫神道之光的,必是純粹的光;純粹的光就是純粹的聖善。所以
世人要 麽看不見、覺不著這光,要麽覺著一點兒卻不敢進見這光,要麽就在這光
中潔凈自己,成為 新人。所以老子講了“明道若昧”,接著便數其“上德、大
白、廣德、建德、質真”(41:2-4)等 等。詩人唱道:“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
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詩 90:8)。 耶穌曾告誡世人說:“你裏
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 6:23)!“裏頭的 光”,就是神賜給
人的那一絲聖善之靈,就是良知之光。看今日世人裏頭的光漸漸黑暗,顯 在世道
上,黑暗是何等的大呢!
三是明亮,即明白真理、離開暗昧之意。人若在黑暗中就看不見真情實況,
雖有眼卻像瞎子。盡管人猜測或疑惑黑暗中遠處近處有什麽東西存在著,仍是不曉
得。老子說:“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自以為有智慧的是傻子”(24:2)。瞎
眼的世人只看見金錢,看不見財富; 只看見快活,看不見幸福;只看見生活,看
不見生命;只看見虛幻,看不見真實;只看見今天,看不見明天;只看見人,看不
見造人愛人的神。聖人就是要讓這一類的瞎子能看見,看見神道成了肉身臨世,領
他們出黑暗,入光明。耶穌勸誡人們要藉著他的光在白天行走,作光明之子;老子
要人們“用其光,復歸其明”,均是此意。

五、光明而坦蕩
修道者得了光明之道,心思意念自然便坦蕩了,人生之旅也就變平安了。
當神道創造宇宙、養育萬物、拯救世人的榮耀之光照臨你心,這大光就使你敬
畏, 在敬畏中你的靈魂常清醒;這大光就使你贊美,在贊美中你的靈魂常喜樂;
這大光就使你依 靠,在依靠中你的靈魂常平安。
當神道的公義、聖潔、良善之光照臨你心,這光就使你認罪、痛悔,使你潔
凈、清 爽,使你美善、慈愛。這是照出你罪的光,也是赦免你罪的光;是叫你內
疚、自卑的光,也 是叫你釋放、自信的光。這光也使你如光,照亮別人,喚醒世
道。
當神道的真理之光照臨你心,便如同陽光驅散陰雲,使你的靈魂突破一切短暫
虛幻 事物的蒙蔽。你看到眼前遍地橫流的人欲,騰空張揚的人智,和烏煙瘴氣的
163

世界,仿佛一個 大肥皂泡上五彩斑斕的幻影,蜂擁、骯臟、瞬息萬變、隨風飄
去。唯有億萬顆被禁錮在上面 的靈魂,是虛幻中真實的呼救,是快樂中痛苦的呻
吟,是死亡中生命的追尋!
那光是你靈魂永恒無限的故鄉,遙遠卻又彌漫至眼前,深邃卻又仿佛在手邊。
那是耶 穌的聲音,何等親切的鄉音!宛如父親母親弟兄姐妹的呼喚。
你因著神的光明,而有了人的坦蕩。
你因著人的坦蕩,而進了神的胸襟。
你因著神的胸襟,而成了人的盼望!

註釋:
1. 見本書第一部第一章第一節。

第三章 為道之比喻

第二喻:水
一、水與道
老子以水喻道,啟示很深。
其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18:1)。
至高無上的善就是道。道就像水一樣善於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遇到阻
擋,水 便繞開走;有物強入,水便讓出來;擊之則碎,傾之則流,熱之則蒸發四
散,冷之則凝成一 處。然而,水散於天、滲入地而滋養天地萬物,像是慈母默默
的愛,像是賢妻靜靜的情,不 知不覺中托住你的生命。神道不正是如此愛養著萬
物與人嗎?盡管人類對他視而不見、聽而 不聞,他卻無時無處不在供育人類;地
球上下,宇宙內外,都布滿了他的情,他的愛。
其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78:
2)。
的確,水是柔軟無比的,然而,水又是大能無比的。水遇到阻擋便繞開,然終
究無 物可以阻擋;有物投入水便讓出,然終究無物可以占之;擊之碎而不消,傾
之流而不亡,熱 之散而不失,冷之凝而不屈;待天庭雷怒,任金石火土,概莫能
抵。為什麽?為什麽這個天 下最柔弱的,能勝過天下最堅強的?因為水是永恒不
變、無以易之的啊!無論擊、打、折、 焚,無論冰、雪、霜、露,水依然是水。
老子利用水的常識告訴人們不尋常的道理:正像水 一樣,大道是大能無比的;但
這無比的大能是以無比的柔弱達成的。僅接著老子便引“聖人 曰”:那柔弱無
比、受辱受難的,正是為主為王的(78:3)。
其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8:2);“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
其善 下之,故能為百谷王”(66:1)。
164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見世人鄙視厭惡水的性格。道,則正與
世人的 好惡相反,像水一樣以卑下屈辱自處。這正是老子所說:“反者道之
動”;正是耶穌所說: “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路 16:15)。道成
肉身的聖人,恰恰取了世人所不齒 的身份:生在馬槽裏的“私生子”、無學歷、
短命、貧困、屈辱、卑賤、軟弱、被唾棄、受 逼迫、釘死在十字架上,真是“處
眾人之所惡”了!老子在這句話之前說得是“聖人後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2-3),接著以水喻之。在“江 海善下而
為百谷王”之後,老子又說“聖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3-4)。
顯 然,老子以水喻道,亦是以水描繪道的化身聖人。的確,“人往高處走”,耶
穌卻向下流入 低窪卑下、眾人厭惡之地,毫不像世人爭權爭利爭學爭命。然而,
正因為他低下又低下,看 起來低下的無以復加了,便成了百川會聚的大海,成了
百谷之王。面對這個絲毫不與世人相 爭的極柔弱者,世人還有什麽好說的呢!真
是奇妙無比的神道啊!
其四,“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28:1);“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
之於江 海”(32:5)。
雖知自己的雄偉強力,卻甘守雌順柔弱,以成為天下人的溪流。因為道在天下
引導萬 民歸向自己,正如溪流引導諸水歸向大海一樣。這正是耶穌基督普世福音
的寫照。凡在心靈 裏跟從耶穌的人,就像水一樣順其流而入生命之海,在那裏,
生命之水不再幹枯,因為那是 諸水的家鄉,又是生命的活水源頭。豈不知,雨雪
霜露都是由那裏蒸騰上升,爾後降臨大地、 滋潤萬物嗎?正是世上最低窪的地
方,存儲著生命之水;羔羊一般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啊, 正是偉大的神道之所
在!
二、水與聖靈
水,也是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形像之一。《聖經》說,天地未形之前,神的
靈便運行在水面上(創 1:2)。後來,以水洗禮又成為信仰的標志。大約與老子
同時代的先知以賽亞在預言聖者耶穌時,也對世人說:“你們必從救恩的源泉歡然
取水”(賽 12:3)。又說: “你們一切幹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
來”(賽 55:1)。待耶穌來到世間,更明白地用水比喻聖靈。下面一段對話是很
著名的:
耶穌走到撒瑪利亞時,一個女人來井邊打水,耶穌求水喝被拒絕了。他便對女
人說: “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
必早給了你活水”。女人不解,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
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源泉,直湧到永生”(約 4:
10-14)。
耶穌在另一處又說:“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 7:
38)。門徒約翰解釋說:“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 7:
39)。
聖靈也就是道,神“出口”為道,入心則為靈。凡老子描繪道像,如“惟恍惟
惚、玄之又玄、空虛無形、淵兮似宗、綿綿若存、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其中有
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等等,顯
然都是靈狀。靈狀,既可視為有,又可視為無,故“亦有亦無”(1:2-4)。耶穌
165

曾對上述撒瑪利亞女人說,拜神既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拜神要用心靈和誠
實,因為“神是靈”(約 4:24);即是說:神道是“無形無象”的“有”,是世
人“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的“存在”,即靈。
三、水與靈修
老子以水喻道,亦即以水喻修道。修道者當以道為法,道性既如水,修道者亦
當如水:如水一般柔順,如水一般滋育別人而不與人相爭,如水一般甘處卑下虛
谷,如水一般甘居眾人所厭惡之地,又如溪流引導天下人的心靈歸向生命之
海„„。迄今我所見過的基督徒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幾位柔弱如水的老人。不僅是
言談舉止,不僅是為人處世,乃是生命與人格上的柔軟、慈愛、溫順、靜謐,猶如
一種無聲的震撼,令我永遠不能忘懷。對他們的美妙動人,用語言是描述不好的。
正如老子對“古之善為道者”也是“強為之容”:
“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流逸瀟灑如同冰
消雪化,純樸敦厚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坦蕩好像空谷虛懷,愚拙訥訥好像渾沌不清
(15:2)。
對修道者來說,水的比喻更大的意義在於:唯有謙卑居下的人,才能得著神
道。眾所周知,高傲凸出之地,是得不到水的;同理,自執於智慧學問之益,自得
於財貨聲名之利,自享於肉身世俗之樂的人,神道聖靈就難以進入其心。這不是神
道不公。你不低下,水怎麽流入呢?不錯,神萬事都能;但若要神來做,興許就要
將你引以自豪的高高土脊鏟平沖窪了。這正是神道的公平、公義、公正所在。耶穌
一再說,心裏貧乏、謙卑、哀慟、饑渴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老子也確
信“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1)。
不僅得著神道、認識耶穌要有謙卑低下的心態,在神道裏進深靈命、追求和
合,仍需要謙卑低下。“取代原理”說得是,量杯中有多少沙石,就擠出多少水;
若滿了沙石,水則不能灌入。反過來,你掏出多少沙石,便有多少水流入;你若掏
空了量杯,就可以盛滿水了。一個修道者,若心中裝滿了世俗的欲望和人智的驕
傲,再迫切地祈求神道聖靈進入自己的心,也是枉然:你沒有潔凈的空間迎接、放
置那聖善之靈。“我”在你身上越多,神在你身上就越少。所以,追求神道的過
程,也就是掏空自己的過程。神是信實的。你掏空自己裏面多少沙石,神就給你填
滿多少精金;你破除了多少自信,神就給你多少信心;你識破了多少虛枉,神就給
你多少真實。老子說棄絕智慧、學問、仁義、技巧、功利,就是要人放下一切屬於
自我的東西,以致於“致虛極,守靜篤,滌除玄覽”,達到掏空的程度,於是,便
可 “坐進此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最終歸根守母,復歸於樸。

第三章 為道之比喻

第三喻:母與嬰
一、道為天下母
166

老子以母喻道,與基督教以父喻神,除了表明東西文化的差異之外,並無大不
同。神 道本身既是無性別無生死無始終的自在者,則稱父稱母只當視為比喻。
父,重在剛陽之氣; 母,則多溫柔之情,但都是創生養育者。以此象征神道與天
下萬物的關系,含義是確定無誤的。
其一,有母
老子開篇便說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1:1-2);此後又說“天地有
始,以 為天下母”(52: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 以為天地母”(25:1-3)。
宇宙有始,天地有母,老子這一明確的觀念,與認為“物質不生不滅、宇宙無
始無 終”的唯物主義截然相反,卻與《聖經》一致。老子在此所秉受的神光啟
示,是顯而易見的。
“太初有道,天地有母”,對這一啟示的領悟,對這一事實的確認,無論在東
方或 西方,都是引導人類正確認識自己的唯一一塊真實基石。
其二,復母
老子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52:2-
3)。
既然知道天地之間有一位生養之母,那麽,我們是子女的身份也就確定了。這
裏點 明了人與道的真實關系。既然知道我們是兒女,就應當復歸、守候母親。這
裏點明了人當如 何行。請註意,“復守”一詞,表明人已離棄母親,恰如浪子逆
子,失了自己的正當身份, 故有“復守”之說。人若能浪子歸鄉、重投母懷,那
麽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這裏 點明了人當得的福份和神道對人的愛。
更進一步,老子在這一章末句,特別點明了何以復守、如何復歸的道路,這便
是那 句大家已經熟悉的話:“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52:
6)。聖人是拯 救世人的“襲明”者(27:3-4),這是老子早已點明了的。那
麽,借助於聖人所承襲之光 明,自然是復母、襲常的唯一道路了。道成肉身的耶
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 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母)那裏去”
(約 14:6)。一,到父那裏去,到母那裏去,藉著 聖人的光;耶穌說“我就是世
上的光”。這話語何等信實!這拯救何等奇妙!
其三,食母
老子不僅強調復守其母,且以“食母”為貴,他說:“我獨異於人,而貴食
母”(20:8)。 世人是以享受世界為樂趣,熙熙攘攘,昭昭察察;老子卻以吃喝
永恒之道為要緊,沌沌累累, 昏昏悶悶(28:2-7)。“食母”,是已經得了永生
之道的人,在道裏面的存活與進深。若不 曉得耶穌之道,“食母”一詞便有些難
解。耶穌明白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人若吃 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
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的生命所賜的。我實實在在的告 訴你們,你們若
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 就
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
我血的 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 6:51-56)。
的確,為道之人一刻也離不開道的供給餵養,正像嬰兒離不開母親。道成肉
身,聖人 臨世,以其話,以其靈,以其光,以其愛,以其弱,以其辱,以其受
167

難,以其身存,以其完 全獨特的生命,成為修道者可食可飲之道,也使老子沈積
千年的話語昭然,宿望成真,預言應驗。
二、人為道中嬰
老子多次提到嬰孩,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10:2),說“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28:2),說自己“沌沌乎如嬰兒之未孩”(20:3),說“含德之
厚,比之赤子”(55:1),又說“聖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
們全神貫註,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當嬰孩看待”(49:4)。
耶穌在世時,一直要求門徒成為小孩子的樣式。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
人。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
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 18:3-5;路 18:16)。耶穌又說:“父啊,
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 11:25-26)。
的確,嬰兒沒有世界的貪婪和人智的僭越,只專心於母親懷中。她完全了
“棄絕功”。
嬰兒依偎在母親懷中,是那樣靜謐、甘甜、滿足。她完全了“虛靜功”。
嬰兒軟弱柔順,又謙卑自守。她與世無爭,且越是挑釁、惡毒或痛苦,她越
是緊緊地藏身於母懷中。她完成了“柔卑功”。
嬰兒絕不想憑自己的能力去追求什麽。世上的金銀財寶、功名利祿對他來說一
錢不值。 她只知道母親;母親的懷中有她全部的歡樂、平安和盼望。她完全了
“無為功”。
你見過嬰兒吃奶時的甜美嗎?那神情之專註、之虔誠、之神聖不可侵犯,那微
笑之純 潔、之由衷、之自然而不可抑止,不是令你心爽情動嗎?這是嬰兒與母親
生命的和一,是嬰 兒生命的回歸與生發,是徹底回歸中的蓬勃生發。嬰兒與母
親、與天地、與自己的身心,都 是渾然一體的。這便是“和之至也”(55:2)。
她完全了“和合功”。
三、 嬰孩的奧秘
人是有智慧的嗎?在神道面前,人還是作嬰孩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幾年前
我女兒 如何不理解電視發射塔放出的訊號越過天空變成我們家電視上的“人”,
你和我今天同樣不 曉得神的靈如何進駐信仰者心裏成為他們的新生命。對宇宙,
對自己,我們都知道的太少。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聽到這句話,就
想起至今我女兒許多自作聰明的判斷和說 明,常常令人捧腹。人在創造、養育又
啟示他的神面前,難道還能不如此嗎?所以老子寧肯 “混混濁濁,像出生嬰兒還
不知嘻笑的時候”,也不願像“世人個個明明白白、自滿自得、 斤斤計較的樣
子”(20:3-5)。愚拙到如此嬰孩的地步,才是真正的聰明,因為我們原本就 是
神手中的嬰孩!
人是有能力的嗎?在全能的造化者面前,人怎麽誇耀自己的能力呢?人有發明
火藥的 能力,卻沒有能力不用它殺人害命。人有制造衛星、導彈的能力,卻沒有
能力不用它們彼此 仇視。人有能力創造現代文明,卻沒有能力使它不敗壞頹廢。
人有能力活得更快活,卻沒有 能力不遺憾地死去。人有能力描述出更多宇宙現象
(How),卻沒有能力觸及這些現象的終 極原因(Why)。人有能力選擇背棄
168

神,卻沒有能力逃出神的手掌„„。人類本是神懷中無能 的嬰孩,人只有承認這
一點,才可“常德不離”,才可“專氣致柔”,以致於從神道中秉受 其無限的智
慧與能力,“無為而無不為”了。
人世間,嬰兒是最軟弱無力的,卻是最有保障的。為什麽?無條件的愛與無條
件的 受。嬰兒沒有能力自立、自理。她赤裸裸地表明自己的無能無力。她只有柔
順、交托、信賴, 活潑的單純。於是,母親的大愛便無條件地、無限地澆灌著
她,覆蔽著她。房子倒塌時,母 親會用身體遮擋嬰兒;槍彈射來時,母親會用生
命保護嬰兒。
人間最純凈的愛在母親的懷中,而最神聖的愛是在神的懷抱中。大自然──浩
瀚的 天空,豐厚的大地,正是神的懷抱。我們活在其中,一如嬰兒依偎在母親的
懷裏。神的愛亦 正如母親的愛一樣深厚無邊。當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
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 們不曉得”(路 23:24),不正像一位慈母對叛逆不
肖之子在說話嗎?
人已長成,難以回歸嬰孩,重投母懷。然而,在宇宙的主宰面前,我們不是永
遠像 嬰孩一般軟弱無能、稚嫩無知嗎?神所做的,正是還我們這本相,以期我們
浪子還鄉,復守 父母(路 15)。
母親與她的嬰兒相通,那樣密切敏銳,卻沒有人的語言,只憑著心靈。
神道與他的兒女相通,情動天穹地極,亦無需人的智慧,只憑著心靈。
耶穌說:“神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 4:24)。
那些保有純潔心靈的人,一定不難望見上帝敞開的胸懷。

遠志明。《老子與聖經:跨越時空的迎候》。臺北市:宇宙光出版社,1997。

S-ar putea să vă placă 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