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eți pe pagina 1din 15

《前赤壁赋》苏轼

Tutorial M8: 讨论苏轼写作《前赤壁赋》此


文的前后事迹,并在与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对读后,讨论苏轼的遭遇。

组员:庄昕怡
杨祖儿
讲师:吴佩碧讲师

•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 讲究文采,韵节,句式多以四言为主。在铺陈
中又间以夸张为修辞手法。
作者生平 -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具风格。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
甚广。
•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
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写作背景
•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
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
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
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 苏轼在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
对新法的不同意见。
• 奸佞小人诬蔑,差一点被杀。幸亏亲友的
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那年年
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
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
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 苏轼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
在难免。
•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
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
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在与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对读后,讨
论苏轼的遭遇。

《前赤壁赋》的
苏轼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遭遇
前后事迹

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写了一些讥讽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
新法的诗文,引起 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
了一些人的嫉恨 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
避免的。
《前赤壁赋》的
苏轼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遭遇
前后事迹

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
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 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
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指控苏 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
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 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
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 的罪。
置苏轼。

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 宋神宗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
舒亶等御史们对苏轼的指 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
控后,派遣太常博士皇甫 东坡讲什么话了。
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
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
史台的监狱。
《前赤壁赋》的
苏轼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遭遇
前后事迹

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
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
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
年(1079),宋神宗
愁皇帝看不到了。” 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
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
洒,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
前往湖州拘捕苏轼。
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
《前赤壁赋》的
苏轼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遭遇
前后事迹

何正臣、舒亶等人
把苏轼写的诗深文 苏轼遭他人利用、榨取、引诱,另一方面从本质
周纳、无限上纲、 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
曲解附会,目的是 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
欲陷彼于罪,置彼 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
于死地。
《前赤壁赋》的
苏轼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遭遇
前后事迹

 杭州的父老百姓在苏轼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
求告神明保佑他
 狱卒梁成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
苏轼后经多方营救,
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
 苏轼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求皇

 太皇太后对神宗皇帝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
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
 当朝左相吴充,有次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
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
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总结
•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
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
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
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
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 文中由“乐”到“悲”到“喜”,是一个否定之否
定的过程。第二段的“悲”是对第一段的“乐”
的否定,第三段的“喜”是对第二段 的“悲”的
否定。
• 始游赤壁时主客二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只是存在
于一瞬间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摆脱现
实处境的束缚,所以 立刻由乐转悲。主客
辩论后,终于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从肉体
到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
认了生命价值之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
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 更高层次的喜悦。
谢谢大家!

S-ar putea să vă placă 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