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eți pe pagina 1din 6

2004 年                     殷都学刊 69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探析
杨新勋1 ,李宗民2
(1.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2. 滨州市委 宣传部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 :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反对谶纬虚妄 、


天人感应的理性主义思想 ,二是反对佛
道和不良世风的以“礼义”
为本的儒学伦理道德思想 ,三是反对空谈性命的经世致用思想 。这三个方面相互交
叉、
密切配合 ,共同构成了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整体 ,指导了他的治学和政治生活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对于走出
相对落后的汉代经学理论 ,恢复儒学的主导地位和建构新儒学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 欧阳修 ; 儒学思想 ; 理性主义 ; 伦理道德 ; 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 : I2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0238 (2004) 0320069206

  欧阳修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
文 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发展十分迅速 。北宋初年 ,
学家 、
史学家 ,而且也是宋代著名的学者 。他长期 统治者为了政治的需要 ,十分尊崇佛道二教 ,尤其
致力于对儒家经籍的探讨 , 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 是宋真宗为了粉饰太平 , 大搞“天书”、
“封禅”, 广
的儒学见解 , 形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儒学思想 。 兴道观 ,一时间 ,道教迷信甚嚣尘上 。
作为一位名人 , 欧阳修和同时的范仲淹 、
李觏 、
刘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 欧阳修儒学思想的一
敞、
孙复 、
石介以及稍后的王安石 、
苏轼 、
二程等儒 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新体认到先秦儒学中的理性主
学代表人物都交往甚密 , 他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义思想 ,用以反对虚妄怪诞之论 。他在《问进士策
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可以说 , 欧阳修的儒学 四首》
中开首便提到“子不语怪”,以此作为考生立
思想对于宋代儒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 论的前提 ; 而他本人治经更是十分重视理性主义
义 。有鉴于此 ,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 的认识和考查 “大儒君子之于学也
, ,理达而巳矣”
儒学思想加以探讨 。 ( 欧阳修《文忠集》卷十八 《易或问三首・
, 中》) , 这
一、
反对谶纬虚妄 、
天人感应的理性主义思想 里的“理”
和他多处提到的“人情”是同一个概念 ,
相对来说 ,先秦儒学比较关注现世人生 ,具有 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情理”、
“道理”, 也就是“常
一定的理性主义色彩 。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 理”,表明他是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认识问题
经学家则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 这种理 和判断是非的 。因此 , 他反对经学中的一些不合
论以原始宗教的天命观念为基础 ,借助皇权 ,使儒 情理的现象 。
学迅速地成为了一种普世学说 , 占据了思想领域 谶纬恐怕是汉儒加在经学上最不合乎理性主
的统治地位 。但是 ,天人关系并不容易确定 ,其解 义的东西 ,也是经学地位衰落的一个原因 。欧阳
释往往缺乏必要的规范 , 由此导致了西汉后期谶 修明确反对谶纬之说 。在《诗本义》卷十三中 , 他
纬之学的泛滥 ,影响了经学的健康发展 ; 同时这种 说“
: 郑学博而不知统 ,又特喜谶纬诸书 ,故于怪说
理论的基础较为落后 、 形式较为粗糙 ,随着自然科 尤笃信 , 由是言之 , 义当从毛”, 反对郑玄的“谶
学 ( 尤其天文 、
地理 、
自然知识等) 的发展和人们认 纬”“
、怪说”, 认可相对理性的毛传 。对于朝廷颁
识、
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入 ,这种天 布的《九经正义》, 欧阳修针对其中的谶纬内容专
命神学理论逐渐失去吸引力 , 经学地位不可避免 门上疏 “
: 然其所载既博 ,所择不精 ,多引谶纬之书
地走向了衰落 。相对来说 , 魏晋以来的佛道二教 以相杂乱 , 怪奇诡僻 , 所谓非圣之书 , 异乎正义之
却以精致的内在结构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思想领 名也”《
( 文忠集》卷一百十二 《论删去九经正义中
,

[ 收稿日期 ]2004207221
[ 作者简介 ]杨新勋 (1971 —) ,男 ,山东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古代文化和古典文献研究 ; 李宗民
(1970 - ) ,男 ,山东人 ,山东滨州市委宣传部讲师 。
70 殷都学刊                     2004 年

谶纬札子》) “臣欲乞特诏名儒学官
, , 悉取九经之 是其偏见 , 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 , 其欲以垂乎后
疏 ,删去谶纬之文 , 使学者不为怪异之言惑乱 , 然 世 ,惟恐异说之攻之也 ,其肯自为二三之说以相抵
后经义纯一 , 无所驳杂”, 建议删去这些言论 。仁 牾而疑世 ,使人不信其书乎 ? 故曰非人情也”。认
宗皇帝阅后 ,批道 “: 汉儒于经学表章微绪最为有 为这些都不合乎理性主义的“人情”。即使是《周
功 ,而间引谶纬 ,未免驳杂 ,此论自是卓识”《 ( 圣祖 易》 的经文 , 他也曾有过怀疑 :“ 《易・需》之辞曰 :
仁皇帝御制文第三集》 卷三十九) 。欧阳修反对谶 ‘需于血出自穴’《艮》 , 之辞曰 ‘ : 艮其限列其夤’,
纬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 《暌》 之辞曰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是皆险怪奇
欧阳修曾说 “
: 当汉承秦焚书 ,圣经未备 ,而百 绝 ,非世常言 ,无为有训故 ( 一作诂 ) 考证 , 而学者
家异说 ,不合于理者众 ,则其言果可信欤 ?”《( 文忠 出其臆见 , 随事为解 , 果得圣人之传邪 ?”《 ( 文忠
集》
卷四十八 《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
, ) 表明他 集》 卷六十五 《传易图序》
, ) 指出《周易・ 需》 卦六四
在反对谶纬之外 , 又进一步用理性主义思想反对 爻辞 《
、艮》
卦九三爻辞和《暌》 卦上九爻辞有“险怪
汉儒解释经学的那些“不合理者”, 这主要是指汉 奇绝”的言词 ,为“臆出之说”。
儒以阴阳五行为主的讲究天命灾异的天人感应神 在《问进士策四首》 中 ,欧阳修曾质询考生“舜
学目的论 “圣人既没而异端起
, ,自秦汉以来 ,学者 诗录玄鸟之生商” 一事 , 实即怀疑《诗经・商颂・玄
惑于灾异矣 ,天文 、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盖自
, 鸟》 一诗 。此外 , 他还曾以语涉怪异 , 怀疑《尚书》
汉儒董仲舒 、 刘向与其子刘歆之徒 , 皆以《春秋》、 的《泰誓》《 、益稷》和《礼记》的《礼运》以及《春秋》
《洪范》为学 ,而失圣人本意”《
( 新唐书》卷三十四 , 的一些言论 。
《五行志序》) 。他反对汉人加在《春秋》和《尚书》 欧阳修认为自己疑经只是形式 , 目的在于尊
上的灾异感应言论 。欧阳修研究《诗经》 的代表作 经 ,是“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 ( 文忠集》卷十
是《诗本义》,其中也突出了这一点 。 《毛诗序》认 八 《易或问》
, 之二) 。这表明欧阳修力图将“经书”
为《诗经・周南・ 麟之趾》 是“《关雎》之应也”《召南, 与“杂乱之说”分离开来 , 用合乎情理的理性主义
・驺虞》是“《鹊巢》之应也”“天下纯被文王之化
, , 来调整经籍 ,改变经学理论 ,以恢复儒学的生命力
则庶类蕃殖 , 搜田以时 , 仁如驺虞 , 则王道成也”, 和吸引力 ,以达到尊崇的目的 。
对此 ,欧阳修均认为《诗序》 语涉感应虚妄 、 怪异不 不难看出 ,欧阳修已经十分全面地用理性主
经 “疑此二篇之序为讲师以己说汩之
, ,不然 ,安得 义思想反对经学中的谶纬 、 迷信和天人感应之说 ,
谬论之如此也 ?”《( 诗本义・麟之趾》 ) 并对这两首 这表明其经学已走出了天命神学目的论 ; 同时欧
诗都重新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 。这都表现出欧 阳修还用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怀疑经籍文本 , 以更
阳修用理性主义思想改变具有天命神学色彩的汉 为彻底的方式 , 表现出在先秦理性主义思想的基
代经学理论的倾向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 一 础上的符合新时代的发展 。这种用合乎宋人思想
反前人立《五行志》
的作法 ,而改为《司天考》,只记 观念和认识水平的“人情”、 “理”来调整经学的理
天象 ,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 性主义思想意味着经学思想的进步 , 它发展了儒
从理性主义思想出发 , 欧阳修对先秦经书本 学的时代意识和理论命题 , 反映了时人对经学的
身的一些不合情理 、 虚妄怪异的言论也提出了大 新认识和新诠释 , 具有进步和合理的意义 ; 同时 ,
胆的怀疑 。《周易》的《易传》又称《十翼》, 长期以 这种重视“人情”、
“理”的理性主义思路将经学与
来被认为是孔子所作 , 受到人们广泛的推崇 ; 但 宋代社会密切结合 , 给经学找到了广泛的现实基
是 ,欧阳修从理性主义出发 , 却认为其中存在“繁 础 ,开阔了经学的学术视野 ,改善和提高了儒学的
衍从脞” 和“自相乖戾”的情况 。“繁衍丛脞”是指 理论水平 ,对于恢复儒学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
他看到《乾》 卦的爻辞与《文言》《、系辞》《
、说卦》
有 和增强经学的生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重复 《系辞》
, 对观象系辞的解说自身有四次重复 。 二、以“礼义”
为本的儒学伦理道德思想
“自相乖戾” 是指他看到《文言》“四德”与“乾元者 和当时的李觏 、孙复 、
石介等一致 , 欧阳修也
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的解释不合 《系辞》
, 大力排攘佛道二教 。他运用理性主义思想驳斥险
和《文言》
有伏羲受《河图》、包羲观象作八卦 、 生蓍 怪迷信 ,本身就有批驳道教虚妄怪异的用意 。相
立卦三种有关《周易》产生的不同说法 , 他说 “
: 谓 对来说 ,欧阳修认为佛教更易产生影响 , 他重点
此三说出于一人乎 ,则殆非人情也”“人情常患自
, 放在辟佛上 。但是 , 和韩愈 、
石介等辟佛又有不
第 3 期              杨新勋 ,李宗民 :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探析 71

同 ,欧阳修不赞成“人其人 、 火其书 、庐其居”的做 等多有文王之称 《礼记》


, 《
、史记・周世家》等基本
法 ,而是主张“修其本以胜之”。具体讲就是修明 承认文王称王说 。但是 ,文王称王有叛逆之嫌 ,与
“王政”,实行礼义教化 “补其阙修其废
, ,使王政明 尊王忠君思想不合 , 因此有关文王称王的问题成
而礼义充 ,则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矣 ,此亦自然之 了宋人学术论争的一个热点 。欧阳修认为文王没
势也”《( 文忠集》卷十七 《本论》
, ) 。相对于韩愈 、 有称王 “文王”
, 是后人追谥 , 类似于尊太姒为“后
石介通过外在形式的强制措施辟佛来说 , 欧阳修 妃”。他看重孔子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 以服事
更看重区别佛教和儒学在文化意识上的根本不 殷”《( 论语・泰伯》) 的言论 ,认为文王“所以贤于汤
同 ,希望通过修明儒家的内在根本以战胜佛教 ,显 武者 ,事殷之大节尔”《 ( 诗本义》卷十 《文王》
, ,下
示出了他认识上的深刻 ,也许因此陈善在《扪虱新 同) “三分天下有其二”
, 不是说文王九州中占据了
话》
中说“此论一出 , 而《原道》之语几废”。今天 , 六州 “盖言天下服周之盛德者过半尔”
, ,用忠君思
我们也正可从这里看出欧阳修在意识形态上明确 想来体认上古历史 。
的儒家立场和他儒学的“本义” 内涵 。 《诗序》突出的是儒家诗教理论 : 文王的“二
顾名思义 “王政”
, 即君王之政 ,形式上指封建 南”
为正风 ,其德教化行天下 ,之后道衰礼废 ,十三
的君王统治制度 ; 但是 ,儒家的“王政”又有独特的 国风兴起 ,为变风 ,风刺时政 。这种理论含有以文
人文伦理内涵 , 是由礼义道德来体现和维系的 。 王为王 、 文王称王的意味 。欧阳修基本上认可
欧阳修的“王政” 说是在孟子“仁政”说的基础上发 《诗序》 的诗教理论 ,但是他认为文王没有称王 ,必
展来的 ,“孟子曰‘养生送死 , 王道之本’, 管子曰 然对这一理论要作出调整 。首先 , 他改变了风分
‘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 ,而王政所 正变的说法 “: 天子 、
诸侯当大治之世 , 不得有风 。
由起也”《( 文忠集》卷五十九 《时论・
, 原弊》 ) “王
, 风之生 ,天下无王矣 ,故曰诸侯无正风”《 ( 文忠集》
政”首先要关心民生民计 ,在此基础上再施之以礼 卷十 《诗解统序・
, 二南为正风解》, 下同 ) , 文王二
义教化 ,建立起稳定有序的王道政治 。他认为尧 南“在商不得为正 ,在周不得为变焉”,提出了二南
舜禹汤文武皆以“盛德” 兴“王政”,君王修德 ,整个 于商为变风说 ,从而排除了《诗序》的文王称王前
社会推行道德教化 ,倡导“礼义”。这样 “王政”, 和 提 。由此 ,他认为《诗序》径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
“礼义”关系十分密切 ,甚至是一而二 、 二而一的关 本”系二南于周公 、 召公 , 不明真相 , 怀疑其非子
系 。因此 ,他又说 “
: 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礼义” 夏所作 。其次 ,欧阳修反对《诗序》 “化行天下”的
就是儒家讲究的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 , 是儒家主 言论 “化行天下”
, 是文王称王甚至统一天下后才
张的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 。 能出现的现象 ,否则“止能自被其所治”《 ( 诗本义》
但是 “礼义”
, 的内涵在封建历史中又是不断演变 卷二 《野有死 》
, ,下同) ,因此他认为“化行天下”
的 。欧阳修十分重视“礼义”,倡导礼义道德 ,他在 的说法也是不合诗意的 “此皆欲尊文王而反累之
,
倡导中糅合进新的时代因素 ,丰富 、发展了儒家伦 尔”。此外 ,他还对《诗序》 “后妃”称号也有不满 :
理道德的内涵 。 “夫后之号 , 非诗人之言 , 先儒序之云尔 。考于其
首先 , 应该说明的是欧阳修对“忠”的理解与 诗 ,惑于其序 , 是以异同之论争起 , 而圣人之意不
先秦儒家“忠民”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 很大程度 明矣”《 ( 文忠集》卷六十 《诗解统序・
, 周召分圣贤
上是指忠君 ,这与五代的历史更迭和宋代中央集 解》 ) 。都反映出他治经明辨君臣大义 、 体认忠君
权的政治形势有关 , 与人们思想和学术观念的演 思想的努力 。
变有关 ,糅合进了宋人特有的观念 。他修史尤重 其次 ,欧阳修对于其他伦理道德内涵也有发
忠义守节的伦理道德 , 如批评历仕四朝的冯道为 展 , 他严于辨析这些概念 , 强调这些概念的重要
“无廉耻者”,褒奖守节的李氏 , 尤其是他修《新唐 性 ,并以此来治经史 。如他说 “ : 礼义廉耻 ,国之四
书》将《旧唐书》的《忠义传》提到类传之首 , 增设 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善乎 ! 管生之能言也 。
《奸臣传》《、叛臣传》
和《逆臣传》,更是体现了这一 礼义 , 治人之大法 ; 廉耻 , 立人之大节”《 ( 新五代
点 ,褒扬忠臣义士 ,贬抑乱臣贼子 。 史》 卷五十四 《杂传》
, ) ,十分看重礼义廉耻的社会
欧阳修用这种“忠”的观念来治经 , 尤其反对 作用 。他修《新五代史》,增设《死节传》《
、死事传》
僭越 。例如周文王到底有没有称王是史学 、 经学 和《一行传》,标举死节一行 、礼义廉耻 , 鞭笞那些
上的一桩公案 。《周易》《、尚书》《
、诗经》《 、国语》 无行无守之人 。对此 , 四库馆臣曾有评价 “: 此书
72 殷都学刊                     2004 年

一笔一削 ,尤具深心 , 其有裨于风教者甚大”《 ( 四 格、恢复经学地位都是十分有益的 。


库全书总目》 卷四十六) 。 三、反对空谈性命的经世致用思想
在《本末论》 中 ,欧阳修说 “
: 孔子生于周末 ,方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 欧阳修治经的一个
修礼乐之坏 ,于是正其雅颂 ,删其繁重 ,列于六经 , 重要特点就是十分关注现实 , 注重经学的社会作
著其善恶 ,以为劝戒 ,此圣人之志也”《 ( 诗本义》 卷 用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实际上 ,前文所论已经
十四 《本末论》
, ) ,认为《诗经》
本义在善恶劝戒 ,因 体现了这个方面 ,下面 ,我们再作一些较为深入的
此 ,他也十分重视从“礼义廉耻”方面对《诗经》加 探讨 。
以辨析和解释 。《诗经》中有不少爱情诗 , 历来多 欧阳修曾说 “
: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阴阳各
被曲解以迎合儒教说 。与此不同 , 欧阳修则从风 有数 ,合则化成矣”《 ( 新五代史》卷五十九 《司天
,
俗方面加以体认 ,认为当时确有“淫风”“ 、淫乱”
现 考第二》,下同) ,认为天是自然的 、 哲学的天 ,表明
象 ,诗歌内容确与此有关 ; 但是 , 他此说却并非肯 他的思想已经脱离了神学转向了哲学 。不难看
定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 , 而是重点在于批判“淫 出 ,这是他反对天命神学的理性主义思想的一个
奔”“、淫乱”
者的“非礼”, 褒扬那些能抵抗“淫风” 理论基础 。对于这个哲学基础 , 他说 :“天 , 吾不
的遵礼守节之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直接 知 ,质诸圣人之言可也 。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
把《召南・ 野有死 》《、邶风・
静女》《
、齐风・
东方之 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 鬼神害盈而福谦 , 人道恶盈
日》 和《陈风・东门之 》等诗说成是“淫奔”之诗 , 而好谦’,此圣人极论天人之际最详而明者也 。其
流露出他较《诗序》 更为浓郁的伦理道德思想 。欧 于天 、地、
鬼神以不可知为言 , 其可知者人而已 。
阳修的这种见解影响了宋人在这方面的认识 , 后 夫日中则昃 , 盛衰必复 。天 , 吾不知 , 吾见其亏益
来 ,郑樵 、
朱熹 、
王柏等就是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完 于物者矣 ,草木之成者变而衰落之 ,物之下者进而
成了“淫诗”说 。欧阳修也十分重视《春秋》, 认为 流行之 ; 地 ,吾不知 , 吾见其变流于物者矣 。人之
“《春秋》明是非而正王道”《 ( 文忠集》卷四十八 , 贪满者多祸 ,其守约者多福 。鬼神吾不知 ,吾见人
《问进士策四首》 ) “正名以定分
, , 求情而责实 , 别 之祸福者矣 。天 、 地、 鬼神 ,不可知其心 ,则因其著
是非 ,明善恶 ,此《春秋》 之所以作也”《 ( 文忠集》 卷 于物者以测之 , 故据其迹之可见者以为言 , 曰‘亏
十八 《春秋论中》
, ) , 因此他严格贬抑篡弑 、 僭越 、 益’、
曰‘变流’、 曰‘害福’; 若人则可知者 , 故直言
盟会等违反“礼义” 之事 ,并反对三传的一些解释 。 其情 ,曰‘好恶’。其知与不知异辞也 , 参而会之 ,
对于当时以尊王大义治《春秋》 的孙复 、
石介 、
刘敞 与人无以异也 。其果与于人乎 , 不与于人乎 ? 则
等 ,欧阳修十分推重 ,多次奖掖引荐他们 。欧阳修 所不知也 。以其不可知 , 故常尊而远之 。以其与
还在《春秋》正王道 、
定名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 人无所异也 , 则修吾人事而已 , 人事者 , 天意也 。 ”
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的“正统”说 , 用以指导他进 认为天 、地、 鬼神之心是不可知的 , 可知的是其著
行修史和评判人物 。 于物者之迹 ,从其可知之迹推测出的天道 ( 自然规
不难看出 ,作为封建的士大夫 ,针对北宋初年 律) 与人道 ( 社会规律) 无异 ; 天 、
地、鬼神是否参与
的社会现实 ,在意识形态上 ,欧阳修有着十分明确 人事也是不可知的 ,所以要尊而远之 ,但因天道与
的儒家立场 。他看到了五代朝代更迭 、 士风颓丧 人道无异 , 那么 , 符合人道也就是符合天道 , 人事
的现象 , 也看到了宋初贪冒成俗 、 士风不振的弊 也就是天意 ,并且提出“圣人治其可知者 , 置其不
病 ,进而认识到儒家伦理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和 可知者 ,是之谓大中之道”《 ( 文忠集》卷十八 《怪
,
维系文化传统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 并把它当作了 竹辩》) 的主张 。欧阳修已经触摸到了天道与人道
战胜佛道二教的根本 , 因此他大力倡导儒家的礼 的关系 , 并且作了同构同性的体认 ; 但是很遗憾 ,
义道德 。从时代思想出发 , 欧阳修在治学中自觉 他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更深的哲学上的辨
地糅合进新的时代因素 ,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伦 析和探讨 ,更没有作天道与人道的双向互证 ,而是
理道德内涵 。同时 , 欧阳修将这种新思想运用到 转向了单向的人世实践规律的归纳 。欧阳修的这
具体的学术实践中 , 对史学和经学都勇敢地提出 种理论表面上似乎全面合理 ,但细想却并不深入 ,
了符合新的时代需要的解释和调整 ,甚至怀疑《诗 颇有空白甚至矛盾处 : 他虽然做了天道与人道关
经》和《春秋》
三传的文字 ,这体现了新时代对经学 系的体认 ,但是并不深入 ,尤其是他认为天 、
地、鬼
调整和再认识 ,发展了经学理论 ,对于重塑儒学品 神是不可知的 , 天 、
地、鬼神是否参与人事也是不
第 3 期              杨新勋 ,李宗民 :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探析 73

可知的 ,这就必然让人对其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解 发挥伦理道德的社会效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


释生疑 , 而使其理论的魅力大打折扣 。今天看 面对现实 ,从经世致用出发 ,欧阳修还曾怀疑
来 , 和时人一致 , 欧阳修也有将经学哲学化的倾 《中庸》
中的一些不切实际 、不合现实的言论 。“自
向 ,但是他确并不从哲学上对天人关系作深入的 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是《中庸》的名言 , 但
探讨 ,而是将思考的重点放在人事上 ,体现了经世 是 ,欧阳修却认为孔子尚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致用的思想 。如对于《周易》,当有人问他“ 《易》 之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那么“自
为说一本于天乎 , 其兼于人事乎”时 , 他答道 “
: 止 诚明” 又谁能当之 ?《中庸》又有“诚者 ,不勉而中 ,
于人事而已矣 ,天不与也”《 ( 文忠集》卷六十 《易
, 不思而得”的言论 , 欧阳修认为圣人如尧 、 舜、
禹、
或问》 ) 。表明他治《易》
只是注重探讨其中的社会 汤、 孔子勉思且有过失 , 那么这句话又谁能当之 ?
内容 ,并不关注天道理论 ,当然也就谈不上天道与 于此 ,欧阳修认为这些言论都不切实际 “故予疑 ,
人道的理论阐述和双向互证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 其传 之 谬 也”《
( 文 忠 集》卷 六 十 《
, 问进士策三
思想 ,欧阳修将治经导向了经学与现实的密切结 首》)。
合 ,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也正因此 ,欧阳修在 欧阳修治经关注的是一些与社会现实息息相
其文中提到的“道” 多指切于世用的日常之道 “胜
, 关的内容 , 注重经世致用 , 因此 , 他对时人奢谈性
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
“忧劳可以兴国 , 命非常不满 。他说 “: 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 , 故常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恐怕这也正是他用 为说曰 : 夫性非学者之所急 , 而圣人之所罕言也”
“人情”
“理”为理性主义的标准反对谶纬迷信和天 《
( 文忠集》 卷四十七 《答李诩第二书》
, , 下同 ) , 又
命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 而我们正可由此更为深 说 “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
, , 学之行之
入地理解蕴含在欧阳修经学中的“人事” 观。 或未至其一二 ,而好为性说 ,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
北宋前期 ,由于统治秩序建设的需要 《周礼》
, 不究者 , 执后儒之偏说 , 事无用之空言 , 此予之所
一度备受重视 ,李觏 、刘敞以及王安石等都致力于 不暇也”。事实上 , 欧阳修也看到《尚书》 “习与性
《周礼》的研究 。但是 , 欧阳修却对《周礼》提出了 成”《
、论语》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以及《中庸》、
大胆的怀疑 。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一是《周 《乐记》等的论性之语 ,并且已经有了“性者与身俱
礼》官制体系庞大 “六官之属略见于经者五万馀
, 生而人之所皆有也” 的认识 。很明显 ,这种人性论
人”《
( 文忠集》
卷六十 《问进士策三首》
, ,下同) ,官 不同于孟子 、 荀子 、
扬雄和韩愈的人性论 , 也不同
员太多 , 治费繁冗 ; 二是秦代实行了新的官制 , 之 于告子将人的生理本能当作性的“生之谓性” 的观
后也都行秦制 , 不行《周礼》《周礼》
, “立法垂制” 点 ,而是将性与人身区别开来 ,蕴含着抽象的性本
“使难行而万世莫能行 ,与不可行等尔”,而偶然行 原或本体的意味 。但是 , 欧阳修的这种认识却一
之的王莽 、 后周“亦莫能兴 , 或因以取乱”。既然 闪就滑过去了 “为君子者修身治人而已
, , 性之善
《周礼》
“考之于事 ,则繁杂而难行者多”《 ( 诗本义・ 恶不必究也”,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使他把思考问
豳问》) ,所以欧阳修怀疑其中有“伪说”。北宋前 题的重点放在理论的社会作用上 ,而非理论本身 ,
期冗官现象十分突出 ,冗官带来冗费 ,而且造成互 他更看重论性的作用 , 也就不再在本体或本原上
相推诿 、人浮于事 , 办事效率极其低下 ; 而《周礼》 做人性与善恶关系的探讨 ,并进而反对时人空谈
分官设职尤其细密繁琐 , 不少方面只是些礼套形 性命 ,认为这“非学者之所急”。也正由于欧阳修
式 ,不切实际 , 难以推行 。于此 , 欧阳修从现实情 把重点放在经世致用上 , 他体认出古人论性的动
况出发 ,不作脱离实际的虚高之论 ,认为经书内容 机 ,认为孟子论性善 、荀子论性恶和扬雄论性善恶
应该符合社会现实 , 有益于社会现实 , 合理可行 。 混 ,目的都是为了说明教化的必要性 “其用心则
,
可见 ,欧阳修在治学中将经学与宋代社会现实结 一”,这使欧阳修的经学理论更加偏向伦理学和价
合起来 ,认为经书应该符合实际 ,为现实政治提供 值论 ,而非其他 ,恐怕这也正是欧阳修治经史尤重
合理的依据和基础 ,能为现实政治服务 ,形成了经 “礼义廉耻” 的伦理道德的一个内在动因 。
世致用思想 。其实 ,欧阳修的这种思想 ,从前文对 欧阳修一生入仕四十余年 , 始终关注国计民
欧阳修研治经史的论述中也能看得出来 , 他编著 生的现实社会问题 ,因此 ,他长期致力于儒学与现
《新唐书》《
、新五代史》 和研治《诗经》《
、春秋》等尤 实社会的结合 , 将自己的政治思考与古代经学相
重从忠孝气节和礼义廉耻方面辨析和评判 , 注重 结合 , 用新的时代思想来修正 、
调整经学 , 发展经
74 殷都学刊                     2004 年

学 ,丰富儒学内涵 ,并努力将这种思想和观念运用 《诗经》《 、周礼》《


、春秋》 等时往往能同时并用这些
到自己的学术和政治生活中去 , 来改善社会不良 思想 , 共同进行论证 , 最终得出一个同时符合理
的习气和风尚 。作为一个儒学的实践者 , 欧阳修 性、道德又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结论 ; 又体现在他的
认为儒家的礼义教化远比奢谈性命重要的多 , 他 理性主义 、 伦理意识和经世致用三方面思想关系
更看重礼义教化在社会现实中发挥作用和在政治 密切 ,往往相互交叉 、
融合 ,难以区分 ,从而共同构
实践中体认儒学精义 。正是因此 , 欧阳修为宋代 成了欧阳修统一的儒学思想整体 。这种思想走出
经学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找到了广阔而坚实的 了相对落后的汉代经学理论 , 反映了宋人思维水
社会基础 。当然也许因此 , 他没有留意探讨儒学 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 也反映了宋人特有的思想
的本体论 ,甚至认为纯理论的形而上探讨会在一 观念和学术趋向 ,基础扎实 ,内涵丰富 ,特色明显 。
定程度上轻视 、脱离儒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妨碍 欧阳修正是运用这种思想全面研究经史 , 提出了
礼义教化的推行 , 而在理论体系上显得有些宽泛 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儒学见解 ,改变 、
发展了儒学
驳杂而不及理学精一致密 。 理论 。无疑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对于提升儒学的
应该说 ,欧阳修儒学思想的这三个方面是相 地位和建构新儒学的品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互配合 、
有机统一的 。这既体现在他研治《周易》、 义。

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of Ouyang Xiu


YANG Xin2xun1 ,LI Zong2min2
( 1.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
2. Binzhou Town Clerk Agitprop ,Binzhou 256600 ,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t at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 Ouyang Xiu’s Confucianism thought comprises three
meanings : the first is the rationalistic spirit opposing prophecy , the second is the ethical conception opposing Bud2
dhism and Taoism and bad custom , and the third is the pragmatism idea opposing mere essentiality and fatality. The
three meanings compose Ouyang Xiu’s Confucianism thought conjointly and interdependently. It guides his learning
life and political career. Ouyang Xiu’s Confucianism thought bears significance in restor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 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Neo - Confucianism that throws off the theory of the study of Confu2
cian classics of the Han Dynasty.
Key words :Ouyang Xiu ;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the rationalistic spirit ;the ethical conception ; the pragmatism
idea

S-ar putea să vă placă 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