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eți pe pagina 1din 92

§2.

6 扩展基础设计

1
2.6.1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控 控
制 制
抗拉强度和 拉应力 材料强度等级
抗剪强度低 剪应力 台阶宽高比

台阶宽高比:台阶宽
度与高度的比值
P40,表2-9
刚性角 

6
 适用于基底压力较小或地基土承载力较高的6层和
6层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或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 常采用块石、混凝土、砖、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
建造
 设计原则:通过限制刚性角来保证基础内产生的
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强度设计值。

7
 基础的构造高度应满足下
列要求:

1
h  (b  b0 ) / tan 
2
 -基础顶面处的上部
b0
砌体宽度, -刚性角
 缺点:用料多、自重大、
需要较大埋深。

8
9
刚性基础的构造
•(1) 砖基础细部构造

(a)二一间收 (b)二皮一收 10
11
•(2) 砌石基础细部构造

12
13
(3)灰土基础

厚度300或450

14
灰土基础施工时,每层虚铺灰土220~250mm,
夯实150mm,称为“一步灰土”。灰土基础根
据需要可设计成二步灰土或三步灰土,即厚度为
300mm或450mm,三合土基础厚度不应小于
300mm。

15
(4)素混凝土基础

16
17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 墙下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 柱下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柱下单独基础)

18
(一)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截面设计

确定基础高度

基础底面配筋

19
(一)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构造

20
(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21
(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22
(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地基净反力:仅由基础顶面荷载所产生的地基反力

23
(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悬臂根部的最大弯矩设
计值M为:

基础每延米长度受力钢
筋截面面积:

24
(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偏心荷载作用情况下:

基础边缘处最大和最小
净反力设计值:

25
(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偏心荷载作用情况下:

基础高度计算和配筋计
算中剪力和弯矩设计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

26
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
(一)设计内容与步骤
 根据相应荷载组合和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尺寸
 按抗剪和抗冲切验算,确定基础高度(含突变截面 )
 进行变形验算
 对基础截面的面积大小变化处进行内力验算,确定
基础配筋
 构造验算

27
(二)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构造
1. 一般(构造)要求
2. 现浇柱基础
(1)角锥形基础
(2)阶梯形基础
(3)预制柱基础

28
29
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计算:

 基础高度计算(抗冲切验算)

 基础底板内力及配筋计算(抗弯验算)

33
1、基础高度确
定(抗冲切验算)

34
35
 Shear failure: part of the footing comes out of the bottom
 This type of failure is actually a combination of tension
and shear on inclined failure surfaces.
36
37
Fl  0.7  hp f t bm h0
(4-2)
Fl  p j A

38
39
hp -----冲切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基础高度h不大于

800mm时, hp 取1.0;当h大于不大于

2000mm时, hp 取0.9;其间按线形内插法

取用。

40
41
当 b  bc  2h0 时:

bm  (bt  bb ) / 2  bc  h0
bm h0  (bc  h0 )h0
l ac b bc
A  (   h0 )  (   h0 ) 2
2 2 2 2
Fl  0.7  hp f t bm h0

l ac b bc
p j [(   h0 )  (   h0 ) 2 ]  0.7  hp f t bm h0
2 2 2 2 42
当 b  bc  2h0 时:

l ac
A  (   h0 )b
2 2

bc b 2
bm h0  (bc  h0 )h0  (  h0  )
2 2
Fl  0.7  hp f t bm h0

l ac bc b 2
p j (   h0 )b  0.7  hp f t (bc  h0 )h0  (  h0  )
2 2 2 243
2、基础底板内力及配筋计算
(抗弯验算)

44
 A flexural failue
 We analyze this mode of failure by treating the footing as an
inverted cantilever beam and resisting the flexural stresses by
placing tensile steel reinforcement near the bottom of the footing
45
46
l0的确定:

1 b  bc l  ac 1 l  ac l  ac 1 l  ac
2[  ]   bc   
2 2 2 3 2 2 2 2
b  bc l  ac
 l0  
2 2

47
中心受压基础:
1
M  (a  h) (2b  bc ) p j
2
24

1
M   (b  bc ) (2a  hc ) p j
2
24

48
偏心受压基础( ):
1
M   (a h c ) (2b  bc )( p j max  p j )
2
(4-10)
48
1
M   (b  bc ) (2a  hc )( p j max  p j min )
2
(4-11)
24

49
 计算截面所需钢筋面积为:

M
As 
0.9h0 f y
 注意:通常基础长向的钢筋放在下层。

 阶梯形基础应计算柱边、基础变阶处的抗弯

 P49,例2-8

50
51
52
53
54
55
无筋扩 1 α
刚性角α h  (b  b0 ) / tan 
展基础 2
V,pj
构造 受剪 v  0 .7 f t h0 ( p 42 )
轴心 M
墙下条
抗弯 As  M / 0.9 f y h0 ( p 43 )
形基础 V
受剪 v  0 .7 f t h0 ( p 42 )
构造 M
偏心 As  M / 0.9 f y h0 ( p 43 )
抗弯

冲切 Fl  0.7  hp f t bm h0 ( pF45lA) 1b
m

柱下独 轴心 抗弯 As  M / 0.9 f y h0 (四个截面


p 47 )
立基础 Pjma
冲切 Fl  0.7  hp f t bm h0 ( p 45 )x
构造
M
偏心
抗弯 As  M / 0.9 f y h0 ( p 47 ) 56
§ 2.7 联合基础设计
2.7.1概述
联合基础分为三类:
矩形联合基础;
选择:柱距较小的情况
梯性联合基础;
连梁式联合基础 选择:柱距较大,梁不着地
联合基础设计原则:
基础底面形心尽可能接近柱合力作用点
57
l   x, 合力点离约束边界较远,
联合基础 2 l   x  l 
l 为远端柱边到界限基础边缘 3 2

58
联合基础设计作如下规定和假定:
1. 基础是刚性的;
基础高度h≥1/6柱距,可以看作刚性;

2.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是线性分布;
3. 基础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土层均匀;
4. 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59
2.7.2 矩形联合基础
设计步骤
1、计算柱荷载合力作用点位置:
各柱荷载及合力对某个柱(如柱1 )取矩,
由ΣM=0求得形心位置到该柱的距离。

2、确定基础长度,使基底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
l=2×(形心位置到柱1距离+柱1到基础边缘的距离)

60
3、按地基土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宽度。
荷载采用标准组合
F1k  F2 k
b
l  fa   G d 
4、按反力线性分布假定计算基底净反力设计值

F1  F2
pj 
lb
用静定分析法计算基础内力,画弯矩、剪力图。
61
5、根据受冲切和剪切承载力确定基础高度。
一般假定h=柱距/6。

Fl  0.7  hp f t u m h0
Fl —相应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冲切力设计值,取柱轴心
荷载设计值减去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基底净反力。
um —冲切锥体斜截面h0/2处的水平长度。

独立基础冲切验算,只计算冲切椎体范围外一侧的冲切力,与这里
的联合基础不同。
62
受剪计算
v  0 .7  h f t bh0

基础高度较高,不设抗剪箍筋;
6、按弯矩图中最大正、负弯矩进行纵向配筋
M max
As 
0.9 f y h0
配置在基础的相应部位
63
64
7、按等效梁概念进行横向配筋
等效梁宽度:柱边以外各取
0.75h0的宽度+柱子宽度合
计作为等效梁的宽度。
设计步骤:
按悬臂构件计算某柱下等效梁柱
边弯矩:
1 Fi  b  bc 2 
2

Mi   
2 b  2 
Mi
As =
0.9 fy h0

计算等效梁宽度钢筋面积

65
2.7.3 梯形联合基础
当较大荷载柱一侧空间受约束时,采用矩形时,基础
形心无法与荷载重心重合,为使基底压力分布均匀,
采用梯形。
梯形形心距梯形
l 2a  b
宽边b的距离x: x 
3 ab
Fk 1  Fk 2
A 
fa   G d   w hw
其中面积 ab
A  l
2
由上面关系,可以求出满足荷载重心位置的a,b。
66
梯形联合基础

67
2.7.4 连梁式联合基础
随柱距增大,跨中基底净反力
会使跨中负弯距增大。故采用连梁式
基础,基底反力由两柱下扩展基础承
担,连梁中弯距较小。

1、连梁作用
将偏心产生的弯距传给另一侧柱基,
使两基础基底反力较均匀。
2、设计要点
1) 连梁必须为刚性,宽度≥最小柱宽;
2) 底面尺寸满足承载力要求,并避
免不均匀沉降;
3) 底面不应着地,计算模型简单。
68
§2.8 减少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69
70
一些因不均匀沉降开裂的例子:
建筑体形过于复杂

71
建筑高差大

72
软土地基上建筑物长高比过大

73
软土地基上相邻建筑物或荷载的影响

74
75
76
77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78
79
80
不均匀地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81
膨胀性地基引起建筑物不均匀上抬

82
温州
实例

83
综上,出现不均匀沉降(上抬)导致
建筑物开裂和影响正常使用的原因:
 高差或荷载相差过大
 平面形状复杂
 软土地基上长高比较大建筑物
 建筑物相邻过近或有相邻荷载
 地基不均匀
 特殊土地基
 其它人类或生物活动造成的影响:
邻近开挖、打桩、降水等
84
减轻不均匀沉降影响的措施:
 增大基础刚度和整体性
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等
 减小总沉降量
采用桩基础或其它深基础,或进行地基处理。
 增强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
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或设置沉降
缝等。
85
一、建筑措施
1. 建筑物的体形力求简单
2.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及合理布置墙体
合理布置墙体增大刚度、设置沉降缝等
长高比限制:2.5 (墙体布置合理可放宽到3.0)
3. 设置沉降缝或后浇带
4.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保留一定净距
5. 调整和预留标高
86
87
88
89
设置沉降缝或后浇带的位置:
 建筑物平面的转角处
 建筑物高差或荷载有很大差别处
 长高比不合要求处
 地基的压缩性有显著变化之处
 建筑物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 拟设置伸缩缝处(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
90
91
92
93
二、结构措施
1. 减轻建筑物自重
(1) 减小墙体重量 (2)选用轻型结构
(3) 减少基础及回填土重量
2 . 设置圈梁
3. 设置基础梁
4. 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
(1) 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 调整基底尺寸
5、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
94
95
96
97
98
三、施工措施

1 . 按照先高后低、先重后轻的顺序施工

2. 注意堆载、沉桩和降水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

3. 注意保护坑底土体

99

S-ar putea să vă placă și